•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政法军事 > 正文

    互联网+自主探究在园林树木与栽植养护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时间:2020-03-11 13:50:48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打开文本图片集

    摘 要 通过对学生调查问卷的分析,总结园林树木与栽植养护课程当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根据该课程的特点,引入探究式教学模式和“互联网+”教学手段,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热情。

    关键词 互联网+;探究式教学;园林树木与栽植养护课程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7)14-0123-03

    Research on Application of Internet+ Self-exploration in Tea-ching of Garden Trees and Planting Conservation Courses//HAO

    Yu, SHI Yancui

    Abstract In the paper, it summarizes the problems in the current tea-

    ching of the Garden Trees and Planting and Conservation courses by

    analyzing the questionnaire of the students. According to the charac-

    teristics of the course, the mode of the inquiry teaching and the tea-

    ching method of Internet+ were introduced into the paper to enhance the learning enthusiasm of the student.

    Key words Internet+; inquiry teaching; garden trees and planting and conservation courses

    1 園林树木与栽植养护教学现状

    园林树木与栽植养护是园林工程技术专业的一门职业基础课程,具有较强的理论和实践性。本课程以识别一定区域内的园林树种、掌握各类型树木的栽植施工技术以及全年养护管理工作内容为最终教学目标。

    随着多媒体技术的普及,传统的板书教学在课程中运用得越来越少。虽然多媒体课件可以传递丰富的信息,但是很多时候教师只是对着多媒体课件一味地照本宣科,和学生互动交流很少,课堂气氛比较沉闷。另外,相对于板书,多媒体授课内容多、速度快,造成学生无暇思考[1]。传统教学以教师为主,而且在教学过程中没有考虑不同学生对知识接受能力的不同,造成部分学生无法跟上教师的进度,从而产生厌学的情绪。

    上述是现有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而园林树木与栽植养护课程的教学又具有其特有的问题。通过调查发现,该课程在传统教学过程中主要存在重理论、轻实践,重课堂、轻户外,重讲述、轻讨论,重课本、轻扩展,重语言、轻感触的现象[2]。另外,由于园林树木种类繁多,很多树木特征相似,难于辨别,因此,学生在实际应用时不能正确地实施栽植以及养护。基于此,着眼于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灵活性、积极性,并为不同知识接受能力的学生提供个性化的辅导,本文对园林树木与栽植养护课程教学改革进行探讨。

    2 教学改革

    学生调查问卷及分析 对天津国土资源和房屋职业学院15级园林工程技术专业两个班68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和个别座谈,发放问卷68份,收回问卷68份,问卷中问题的作答率在90%以上。本次问卷侧重调查学生的学习习惯、课堂教学现状、与教师的交流情况等。通过对问卷的统计,得出以下分析及结论。

    1)学生的学习习惯。“课前从不预习”及“无目的地看一遍教科书”的学生占到73%;86%的学生“喜欢并接受和同学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学习;在学习中遇到问题或难题时,54%的学生选择“求助于其他同学”,29%的学生选择“等教师上课讲解”;在学习过程中,超过80%的学生是“听教师讲”或者“边听教师讲边做笔记”。由此可以总结出存在的问题:由于学生缺乏自主学习的意识,在课前很少预习,因此一些学生只能理解部分课堂上讲授的内容,课后很少复习,对知识掌握不牢固;当学生遇到不能解决的问题时,不能及时请教教师,当课堂上得不到解决方案时,便会不了了之。

    2)课堂教学现状。74%的学生希望“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对于概念性知识的学习,82%的学生希望“教师能结合他们生活中熟悉的例子来讲解”,而不是单纯地进行概念讲解;对于开放性的题目,75%的学生“偶尔能提出自己不同的想法”,并且希望教师给出正确答案;86%的学生“在面对课程实践时,希望能够自己动手操作”,其中有44%的学生“希望教师能够先进行示范”;在进行实践过程中,77%的学生能够“按照教师的要求完成实践内容”,而“边做边思考为什么”以及“增加一些自己设计的内容”的学生仅占15%和8%。

    从上述问卷调查结果可以总结出存在的问题:①对于理论性知识,学生希望教师结合熟悉的例子进行介绍;

    ②对于课程实践内容,学生普遍接受自己动手、亲自参与实践;但勇于尝试的精神不足,还是希望教师先演示,自己再模仿,而且模仿的过程偏重机械性重复,不善于思考和设计创新;③课堂上教师使用多媒体授课时,速度较快,学生必须全神贯注听讲,无暇思考,否则无法跟上教师的速度;④当教师进行知识点讲授时,也会采用设问等启发式教学手段,但对于问题一般会很快给出答案,因此不具有延续性和探究性;⑤由于教学内容未能与生产生活紧密结合,导致学生不能用所学知识指导生活实践。

    3)与教师的交流情况。“能够与教师进行课外交流”的学生只占15%,且大部分选择在课间“与教师面对面进行交流”;“交流次数超过5次”的学生只有3%;“不与教师交流的原因中”,选择“没有时间”的占41%,选择“找不到教师”的占38%,选择“害怕教师批评”的占7%。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学生和教师交流较少,这是因为高校教师只有上课时能与学生见面,学生遇到问题时无法找教师交流;部分教师为了方便与学生交流,提供了邮箱、QQ、电话等联系方式,但由于费用或离线等原因,造成学生的问题无法及时得到答复,因此降低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探究式教学的引入 探究式教学模式最早是由美国教育学家杜威提出的,它根据教学内容及要求,由教师创设问题情境,以问题的发现、探究和解决来激发学习者的求知欲、创造欲和主体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种教学模式[3]。在探究式教学模式中,以问题为纽带,使学生在问题探究过程中,通过高水平的思维活动来学习,基于问题的解决来主动构建知识、发展智力、提高能力[4]。

    1)问题情境的创设。创设问题情境是为了引发学生的注意和思考,激发他们探索知识的兴趣和求知欲,引导他们积极地去研究、去探索、去发现,从而主动完成对知识的构建,并在自己的头脑中形成较为系统的知识体系。课前教师将学习情境(校园绿地、公园绿地或道路绿地)的植物种植图作为参考资料上传到课程学习资料库,并给学生分配树木识别任务,要求制作树木识别汇报PPT,包括树种的主要識别特征、生理特性、生态习性、园林应用等,且配以对应的图片。课前学生需要阅读并记忆植物种植图,了解相应树种的名称与种植位置。

    2)自主探究。教师通过网络将一些专业网址提供给学生,如中国在线植物志(http://frps.eflora.cn/)、中国植物物种鉴定网(http:///)、中国植物图像库(http:///)等,并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在学习目标以及学习任务的指引下,学生可以使用百度、谷歌等搜索引擎或教师提供的网址了解树木的相关知识,通过阅读专业网站植物文字介绍与对应图片,初步确定目标树种,再通过实地对照精确锁定。对于描述树木特征的形态术语,有些直观易懂,有些则需要对照学习资料里的说明和图片才能理解。学生需要在理解记忆部分形态术语的基础上开始思考这些术语间的联系、差别以及对应关系。

    3)交流汇报。最大可能地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尽可能地产生问题、学会思考,并能主动成为问题的解决者。学生需要将各自学习的结果,先进行组内交流学习,然后根据自己的兴趣,对不同问题展开讨论,同时进行成员分工,制作小组汇报材料。教师作为交流成员参与其中,除对交流起组织作用外,还对交流做点评、点拨,以保证该环节的正确性和有效性。

    4)归纳总结。为了便于构建完整的认知模式,教师需要定期对教学内容进行归纳总结,从而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方法论。教师需要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根据前面所提出的问题,帮助学生理清学习思路;而学生则需要根据教师的总结归纳完善认识思路,通过现场实践演练识别方法,将知识内化,并进一步思考教师所提出的问题。

    5)练习反馈。对教学结果进行评价,检查学生对树种与形态特征、形态特征与形态术语间的掌握程度。教师需要布置与考核点相匹配的练习题,并对学生的测试结果进行评定。学生需要完成课后练习,从而巩固所学的知识。

    6)拓展延伸。使学生知道在日常生活中如何把学到的知识和方法与实践相结合,养成探究植物分类规律和利用多种数字化资源获取信息的良好习惯。教师布置实例使学生对学习的知识进行拓展。如对身边熟悉的一种树木、花卉进行术语描述,通过描述猜测植物名称,练习归纳形态特征并正确使用形态术语。学生课下分组练习,小组成员间进行交流,并将知识运用于实践。

    “互联网+”的引入 “互联网+”是指以互联网为主的一整套信息技术(包括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技术等)在经济、社会生活各部门的扩散、应用过程[5]。而“互联网+教育”则是利用互联网技术与互联网思维,实现互联网与传统教育的融合,更新教育观念,重构教育教学环境,重设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率与教学质量,达到创新教育的目的[6]。另外,移动终端(如智能手机、Pad)软硬件的不断完善,为用户提供了拍照、录音、录像、观看(文本、视频、音频)、浏览、查询等功能,使用户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获取信息,并可以与其他用户进行信息的交流和分享等活动[7]。因此,本文将“互联网+”引入园林树木与栽植养护课程教学中。

    教师可以通过互联网(如邮箱、微信、QQ、云盘或者公众号等)发布为学生布置的任务、教学使用的课件、录制的微课等,并可以通过移动终端随时随地与学生进行交流,解答学生遇到的各种问题;学生使用相应的账号查看教师布置的任务。在课外,学生可以利用碎片时间进行实时学习,如在等公交车、在地铁时都可以登录教师给出的网址,了解植物的特征,学习描述形态特征的术语,还可以使用移动终端观看文本、音频和视频等学习资料。尤其是当学生在校园、公园、路边或者住宅区里看到不认识的树木时,可以使用移动终端的拍照功能,将树木的特征(如叶片、花、果等)拍摄下来,通过QQ、微信等即时通信软件请教其他的学生或者教师。

    “互联网+”的引入,不仅丰富和拓展了学生获取信息的媒介,为自主探究式学习提供了技术支撑,而且为学生提供了个性化的教学服务,使其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断提高。

    3 总结

    以真实工作场景为基础的探究情境加深了学生的记忆;以探究项目为依托的内容设置增强了学生的主体意识与参与程度,同时提升了他们的团队意识与协作精神;以问题引导知识点与技能点的自主学习最大限度发挥了学生的创新性与创造力;“互联网+”为自主探究过程中的问题解决与方法创新提供了保障。在园林树木与栽植养护课程中引入以“互联网+”为技术支撑的探究式教学模式,是在信息技术条件下开展自主学习的有益探索与实践,取得良好效果。

    参考文献

    [1]田治国,杨艳.“园林树木学”课程教学方法的创新[J].中国林业教育,2015,33(3):43-45.

    [2]刘威,张璐,闫永庆,等.《园林树木栽培养护》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4(15):39-41.

    [3]史艳翠,郝宇,杨巨成,等.探究式教学模式在《物联网通信技术》课程中的应用[J].科技与创新,2017(1):137-138.

    [4]杨月华.探究式教学法在Java EE企业应用开发实践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现代计算机:专业版,2015(8):40-43.

    [5]张忠华,周萍.“互联网+”背景下的教育变革[J].教育学术月刊,2015(12):39-43.

    [6]陈一明.“互联网+”时代课程教学环境与教学模式研究[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41(3):228-232.

    [7]王竹立,李小玉,林津.智能手机与“互联网+”课堂:信息技术与教学整合的新思维,新路径[J].远程教育杂志,

    2015,33(4):14-21.

    相关热词搜索: 互联网 栽植 探究 养护 树木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