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政法军事 > 正文

    高校非主流文化的原因及对策探讨

    时间:2020-03-12 07:56:57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摘要: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多种思潮的相互激荡而形成的绝对自由意识,90后独生子女成长的家庭与社会环境而形成的过度的自我意识,应试教育的强度压抑与高等教育大众化跨越式发展后的学生教育管理的放空而形成的绝对自由意识、过度的自我意识的释放空间等因素是高校非主流文化形成的主要原因。理性对待学生群体中的非主流文化,建立引导非主流文化的保障机制,坚持灌输教育的同时,要更加重视渗透教育对非主流文化的引导。

    关键词:高校;非主流文化;原因;对策

    一、高校非主流文化的含义

    文化的概念十分宽泛,在不同的情况下,有不同的解读。“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在改造自然和改造社会的过程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文化,是指作为观念形态的,与经济、政治并列的,有关人类社会生活的思想理论、道德风尚、文学艺术、教育和科学等精神方面的内容”。荷兰学者吉尔特·霍夫斯塔德认为:文化是一个环境人的共同的心理程序。从当下主流文化与非主流文化作为一个分类角度来讲,主流文化与非主流文化是指狭义的文化。“一般来说,主流文化是在社会生活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普遍流行的或者为公众普遍接受的文化,而非主流则在社会不占主导地位、部分流行或为部分公众接受的文化。”具体来讲,高校非主流文化就是与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文化不一致,与社会主义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一致的文化。结合吉尔特·霍夫斯塔德的观点来讲,就是指在学生群体中形成的与主流文化不一致的共同心理程序,而在学生中表现出一些共同非主流文化现象,比如绝对的自由意识、过度的自我意识等。

    二、高校非主流文化形成原因

    高校非主流文化形成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究其主要来讲,在以下三方面:

    (一)多种思潮相互激荡中在学生群体中形成的绝对的自由意识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迅猛发展,在思想状况的反应来看,就是社会主义思想绝对主体变为社会主义思想为主体多种思潮相互激荡的局面,多种思潮主要表现为后现代主义、实用主义、民粹主义、新左倾等。高校学生以青年为主体,青年人思想可塑性强,且具有强烈的塑造自我的思想的愿望,高校是文化的集中地,是各种思潮交锋的重要场所,各种思想的相互的激荡,在高校青年学生中的表现就最为明显,具体体现就是我们当下所称的非主流文化。

    对于学生群体来讲,对后现代主义、民粹主义等各种非主流思潮有较为深刻的研究与认识是不太可能的,他们受到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朴质的,他们自觉的接受了,让他们心理机能更容易接受、感觉更自在的价值理念,再加上他们自己的解读,这种解读的体现就是强烈的自由意识。渴望自由是人的与生俱来的天性,学生所表现出的强烈的自由意识,若说成各种思潮相互激荡的结果,到不如说是各种非主流思潮的催化起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

    学生们对自由加上自己的解读后,就变成了天马行空的自由,这个自由就不再具有政治属性,更多是自然属性,我行我素,不受拘束。具体表现为不去上课应该不用请假,学校更不应该查学生的迟到、旷到,晚上可以回宿舍休息,也可以在网吧玩通宵、可以随意的根据自己的感受来发各种帖子、评价各类人物与事件等。

    (二)90后独生子女成长的家庭环境与政策环境的感染中形成的过度的自我意识

    因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影响,90后孩子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多子女家庭过渡到独生子女家庭,不是正常的社会化过渡,而是强势政策的影响,面对这一突然的家庭结构的变化,考量着家庭教育。随着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的大背景,国家开始在教育上有了更多的投入,教育体系开始完善,向人民群众提供了受教育的机会。同时,个体的家庭经济水平也在迅猛提高,为孩子提供良好教育条件成为可能。高度重视对子女的正统教育是中国家庭教育的传统,过度解释望子成龙的教育观念,子女只管把书读好,分数考得高,比赛获奖就行。90后孩子的父母一代,经历由艰苦的物质生活条件到物质生活条件非常丰富的整个过程,自身的艰辛经历,让他们感受到孩子不能再受他们那样的苦楚,也是他们对孩子教育留下了深刻的个人心理痕迹。上述种种因素凑合在一起,就集中在了对孩子的教育,这种教育的表现形式就是过度的爱,加之90的孩子在此时的年龄特点、心理特征,自然会强化这一代孩子强烈的自我意识、自我中心,对现行教育体系的叛逆,标榜个性中标新立异、急功近利的方面,比名牌穿着,行为怪异,甚至把一些的坏的行为习惯作为个性张扬的方式,通过这些方式来体现自身价值,这些现象的背后就是强烈的自我意识与符合社会需要的意识的背离。

    (三)应试教育的强度压抑与高等教育大众化跨越式发展后的学生教育管理的放空而形成绝对自由意识、过度的自我意识的释放空间

    考高一直是教育的主旋律,在初等教育阶段,考试是中心,教育在其次,在一切是为了考试的指导方针下开展教育。因此,学校能利用的时间都利用来给学生上课、补课、辅导,家里也是借各种各样的机会为孩子创造条件学习,中学老师一般都会以“再艰苦一下,考上大学就好耍了”这样类似的语言安慰、鼓励学生,学生的所有能量都聚集子啊准备高考,期望着大学阶段的放空。

    自高等教育开始大众化的进程以来,整个高校的学风开始出现问题,在学生中几乎形成了大学生活就是好耍、好玩的游乐园文化。主要由两个方面原因造成的,一是高等教育大众化迅猛推进,高等教育的硬件、软件建设相对滞后,教育管理半径辐射不到位,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大学的游乐园文化。比如:公寓不够在外面租公寓给学生住,教师、教室不够就大班教学,100人以上的教学班是平常不过的事情,一个辅导员带五六百名学生也是平常不过的事情,大学阶段完成后,很可能出现老师不认识学生的现象,甚至会出现学生不认识辅导员老师的现象。二是高等教育严进宽出。进要通过最严密的考试体系高考,严格以分数论英雄,出以维持稳定、保证毕业率、就业率为准则,能放则放,形成了睡大觉的学生,最后可以通过补考、重修、毕业后返校水平考试等一次又一次的过关机会,更有甚者,通过一哭二闹三上吊的方式威胁学校,学校是无限责任公司,要保障稳定,保持声誉,只能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给毕业证保平安。

    三、应对高校非主流文化的策略

    (一)理性看待高校非主流文化是前提

    非主流文化对学生既有积极的影响也有消极的影响,虽然消极影响大于积极影响,最重要的是要理性看待非主流文化。非主流文化之所以叫非主流,是因为她对主流文化的逆反,我们国家的新文化运动、欧洲的文艺复兴,无疑是对当时主流文化的逆反,叛逆推动了思想解放,社会进步。90后大学生从非主流文化中所表现出的逆反,从积极意义的层面讲,有利于创造力、创新能力的培养,促进主流文化的反思。但90后大学生的这种非主流文化,与新文化运动、文艺复兴的逆反相比,缺乏厚重的历史感、社会责任感,更多的是需求没有得到满足,而进行情绪宣泄,对价值的曲解,而进行的不太合理的个性张扬。

    理性看待非主流文化是应对非主流文化的前提,可谓知己知彼,才能合理的引导高校大学生群体中非主流文化,发挥其积极作用,抑

    (二)建立非主流文化的引导机制是保障

    首先需要强化主流文化内在的正面的引领,特别是要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体的主流文化的引领作用,引导学生的价值选择;其次搭建主流文化与非主流文化比较、甚至是交锋的平台,需要主流文化自信,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代表的先进的主流文化与非主流文化的激荡、交锋中,能对非主流文化进行引领的自信,就是通常所讲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就知道了,建立交锋的平台,给学生甄别、选择,让学生在比较的过程中,自主的回归到主流文化中来;再次,要加强非主流文化传播机制的认识,非主流文化的特点、非主流文化在学生中传播的原因、非主流文化的影响、学生的认知特点、当下的教育环境等因素进行立体的分析,深化对非主流文化的认识与理解,主流文化才能对非主流文化的进行有效的引领。

    (三)渗透教育是引导非主流文化的关键

    在进行对非主流文化的引导时,传统的正面灌输的方法必不可少,在正面灌输上,有若干个体系从不同方面、不同层次来开展,也有明显的成效。非主流文化的潜台词就是一定程度上对主流文化的逆反,也就是一定程度上对灌输的逆反,所以在坚持灌输的基础上,要更加注重渗透教育,甚至可以说渗透教育是引导非主流文化的关键点,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学生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客体,尽管处于被施加影响的一方,但其自身保持着独立性,也是因为这种独立性,学生才能主动选择非主流文化。那么要加强对非主流文化的引导,需从学生的自我需要出发,从学生的心理需求出发,通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根据学生的情感特点、思维特点、语言特点,将主流文化的价值理念渗透在在贴近学生学习、日常生活的活动中,渗透到校园的每一个角落。学生在很随意的状态中,感受主流文化、理解主流文化、认同主流文化,自发的将主流文化的价值理念来支配学生的行为。

    相关热词搜索: 对策 非主流 探讨 原因 高校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