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政法军事 > 正文

    《中国季刊》视角下的西方毛泽东研究(1960~2014)

    时间:2021-01-27 09:28:59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打开文本图片集

    [摘 要] 在西方毛泽东研究的历史进程中,1960年创刊于英国伦敦的《中国季刊》扮演了重要角色,一定程度上可以管窥西方毛泽东研究的发展状况,至今仍是我们了解西方毛泽东研究的重要窗口。本文通过梳理1960年至2014年《中国季刊》发表的关于毛泽东研究的103篇文章,初步总结西方毛泽东研究的主要内容和基本特色,为学界深入研究提供借鉴。

    [关键词] 毛泽东研究;《中国季刊》;海外中国学

    [基金项目] 国家社科基金年度项目《〈中国季刊〉视角下的海外中共党史研究》(14BDJ061);北京市社科规划项目《当代海外北京研究的政治学视角》(13KDB004)的阶段性成果,并获北京外国语大学世界亚洲研究信息中心资助。

    [作者简介] 管永前(1970—),男,河南南乐人,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中国文化研究院副教授,中国文化走出去协同创新中心研究员。研究方向:中共党史、党建、国外现代中国学。

    刘汉峰(1970—),男,北京人,中共北京市委党校教师。研究方向:中共党史、党建。

    [中图分类号] A8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198X(2016)04-0064-10 [收稿日期] 2016-02-28

    西方对毛泽东及其思想的研究由来已久,大半个世纪以来形成了丰富的理论成果。[1]在西方毛泽东研究的历史进程中,1960年创刊于英国伦敦的《中国季刊》(The China Quarterly)扮演了重要角色,至今仍是我们了解西方毛泽东研究的重要窗口。作为西方第一份专门研究当代中国政治,尤其是中共党史的学术刊物,[2]《中国季刊》从创刊伊始即将毛泽东研究作为重要内容。在创刊至今的50多年中,《中国季刊》关于毛泽东的研究成果十分突出,一定程度上可以管窥西方毛泽东研究的水准和发展状况。本文通过梳理1960年至2014年《中国季刊》发表的关于毛泽东研究的103篇文章,初步总结西方毛泽东研究的主要内容和基本特色,为学界深入研究提供借鉴。

    一、《中国季刊》关于毛泽东研究的论文概况

    据本文作者统计,1960年至2014年《中国季刊》共发表关于毛泽东研究的论文103篇(不含书评)。从论文发表的年代看,主要集中在20世纪60年代、70年代,80年代、90年代相对平稳,2000年以来显著减少。从论文发表的数量上来看,1960年至1969年38篇(其中1968年8篇,为最高峰),年均3.8篇;1970年至1979年30篇,年均3篇;1980年至1989年16篇,年均1.6篇;1990年至1999年14篇,年均1.4篇;2000年以来仅有5篇,年均0.33篇。如下图所示:

    1960年至2014年

    《中国季刊》发表毛泽东研究论文数量分布图

    事实上,自20世纪60、70年代以来,由于《中国季刊》的权威地位,西方大多数研究中国革命、中国政治和中国近现代史的学者都以能在《中国季刊》发表论文为荣。纵观《中国季刊》的作者队伍,1960年至2014年期间,西方一大批重要学者都在该刊发表过有关毛泽东研究的文章,如史华慈(Benjamin I. Schwartz)1、魏特夫(Karl A. Wittfogel)2、麦克法夸尔(Roderick Macfarquhar)3、施拉姆(Stuart R. Schram)4、白鲁恂(Lucian Pye)5、迈斯纳(Maurice Meisner)、邹谠(Tang Tsou)、施乐伯(Robert A. Scalapino)、沃马克(Brantly Womack)、李侃如(Keneth Lieberthal)、黎安友(Andrew J. Nathan)、泰维斯(Frederick C. Teiwes)、杨炳章(Benjamin Yang)、陈志让(Jerome Chen)、尼克·奈特(Nick Knight)、罗德明(Lowell Dittmer)、怀利(Raymond F. Wylie)、所罗门(Richard H. Solomon)、傅礼门(Edward Friedman)、布尔曼(Howard L. Boorman)、沈迈克(Michael Schoenhals)6等,基本上包括了西方毛泽东研究的主流力量。

    二、《中国季刊》关于毛泽东研究的主要内容

    通过对《中国季刊》1960年至2014年间关于毛泽东研究的103篇论文进行梳理,可以发现,西方毛泽东研究涉及人物生平、思想来源、历史评价、重大事件、军事外交乃至文学成就等多个方面。概而言之,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一)关于毛泽东研究的总论及比较

    西方学者注重从总体上分析毛泽东的历史贡献,并从多角度、多层面进行比较,不但研究毛泽东与列宁、斯大林之间的思想联系和差异,而且研究毛泽东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当代思潮之间的异同,还研究毛泽东本人的心理、个性及其思想的内在逻辑。这方面的文章主要有:克罗夫(Justus M. Van Der Kroef)的《列宁、毛泽东和Aidit》(1962)[3],布尔曼的《毛泽东润饰过的形象》(1963)[4],鲁宾逊(Jay Robinson)的《七十岁的毛泽东》(1964)[5],Kikuzo Ito和Minoru Shibata的《毛泽东的困境》(1968)[6],施拉姆的《毛泽东自画像》(1974)[7],罗德明的《毛泽东其人及象征》(1976)[8],白德基(Robert E. Bedeski)的《孙中山与毛泽东的国家概念》(1977)[9],田中恭子(Tanaka Kyoko)的《1947年土改中的毛泽东与刘少奇:盟友还是争论者》(1978)[10],傅礼门的《爱因斯坦与毛泽东:革命的隐喻》(1983)[11],施拉姆的《毛泽东研究:回顾与展望》(1984)[12],迈克尔·盛(Michael Sheng)的《毛泽东与斯大林:对手还是同志?》(1992)[13],施拉姆的《毛泽东百年:一位统治者的遗产》(1994)[14]。

    相关热词搜索: 季刊 中国 视角 研究 毛泽东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