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政法军事 > 正文

    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着眼点:“我们正在做的事情”

    时间:2021-01-31 07:53:17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摘要〕 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根本着眼点是“我们正在做的事情”。“我们正在做的事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做的事情,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做的事情,是立足中国最大国情的事情,是以人民为中心的事情,是实现大国成为强国的事情,是符合未来发展且必然能成功的事。因为它不但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一种坚定信念,而且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质、目的与归宿、桥梁与动力以及衡量标准。当下要在着眼于“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中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须在坚持“两个结合”的基础上进行理论创新,必须有高度的自觉自信,必须推进“两个革命”,必须具备深厚的历史感和强烈的使命感,必须尊重和坚持真理标准。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两个结合”,“两个革命”

    〔中图分类号〕D6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175(2019)01-0079-06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不断进行理论创新的过程,同时也是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致力于认识和解决“我们正在做的事情”的过程。可以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中枢和着眼点,就是“我们正在做的事情”,这既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出发点,也是马克思中国化的本意和归宿。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的讲话中,他高屋建瓴地指出:“我们要以更加宽阔的眼界审视马克思主义在当代发展的现实基础和实践需要,坚持问题导向,坚持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聆听时代声音,更加深入地推动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发展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开辟21世纪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让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放射出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芒。” 〔1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着眼于“我们正在做的事情”,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并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当前,深刻理解和把握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着眼点是“我们正在做的事情”,能为我们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语境下,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致力于解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际问题,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继续向前发展,提供基本遵循和理论指南。

    一、如何科学理解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须着眼的“我们正在做的事情”

    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须着眼于“我们正在做的事情”,那么这里的“我们正在做的事情”究竟是什么事情呢?其实就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不同历史时期肩负的历史使命和中心任务。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实语境下,“我们正在做的事情”是坚持和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做的事情。具体而言:

    首先,“我们正在做的事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做的事情,而不是其他什么主义要做的事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引领中国前进和发展的旗帜,是理论、制度和道路的统一,是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统一。所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着眼于“我们正在做的事情”,就是要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不是其他什么主义,具体而言,就是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而不是其他什么理论,例如不能坚持西方新自由主义理论;就是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而不是其他社会制度,如不能选择资本主义制度;就是要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而不是走其他道路,更不是走歪路邪路,如不能走民主社会主义道路;就是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全方位领导而不是放弃党的领导;就是要坚持人民当家做主而不是放弃人民历史创造者的主体地位;就是要坚持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而不是人治。

    其次,“我们正在做的事情”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做的事情,而不是其他什么时代要做的事情。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在时空中进行的,人类的实践活动离不开特定的时空,都是在特定时空中的展开。时代术语是人类对社会演进与发展时空节点的一种概括。在时代问题上,总体而言,马克思、恩格斯侧重历史上的“大时代”划分,主要从生产方式的社会形态和生产力的技术形态角度来划分历史和时代,但在《哥达纲领批判》中,他们对大时代中的小时代,即大的时代中的历史阶段性也进行了研究,并指出不同的时代具有不同的主题。这为我们判定时代转换包括时代发展中的阶段性变革奠定了理论基础,提供了科学的方法。所以,我们必须明确“我们正在做的事情”是时代主题之中,而不是时代主题之外的事情。马克思指出“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2 〕220真正的哲学总是直接面对而不是背对时代提出的重大课题,把回答和解决时代重大问题作为己任,而从不掩饰、逃避和支支吾吾。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其中国化的根本任务就是要解决中国不同时期、不同时代提出的重大课题,所以,它不仅是在空间上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相结合,而且也包括在不同时间区间和不同时代节点,必须紧扣时代脉搏、聆听时代声音,回答时代课题,并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回答和解决时代发展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因此,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时代化从来就是一体的、不可分离的演进过程,时代化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题中应有之义。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马克思主义只有立足不同时代“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与时俱进,才能焕发出生机和活力。因此“我们正在做的事情”是时代主题中的事情,它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时代主题转换而变化发展着的。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时代主题,也就有不同的“我们正在做的事情”。

    党的十九大作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判断,主要依据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历史性的成就,实现了历史性的变革,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这就决定了“我们正在做的事情”是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做的事情,而不是超越或者滞后于这个时代要做的事情,为此,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指导,正视并依据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以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為基准,搞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全面推进“五位一体”建设,攻坚克难,踏踏实实做事情,并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从理论和实践的双重维度出发,扎扎实实地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再次,“我们正在做的事情”是立足中国最大国情的事情,而不是照抄照搬其他国家模式。由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核心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因此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着眼点“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一定是顺应中国最大国情实际的事情。虽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但是我们党对中国最大的国情认识非常清晰,就是“一变两不变”:社会主要矛盾变了,由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但是我国仍然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党的十九大对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历史使命的判断,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发展规划和战略举措的制定都是基于“一变两不变”这一最大国情,而不是照抄照搬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模式。

    第四,“我们正在做的事情”是以人民为中心,与广大人民群众福祉密切相关,而不是以其他为中心的事情。恩格斯指出:“每一个社会的经济关系首先是作为利益表现出来”。〔3 〕537从阶级立场和价值取向来看,“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不是为了极少数人利益而做的事情,而是为千百万人民群众的利益而做的事情。它关乎人民解放和生活幸福,体现了人民群众对当家做主和美好生活的憧憬与向往,是“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这一为民执政的重大理论和现实主题。因此,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须解决好与人民群众福祉密切相关的事情,才能得到深化和发展。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各个历史时期的“我们正在做的事情”,其基本点和中心都是为了保障人民群众的政治权利、增加人民群众的物质福利、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也就是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既是把促进人民解放和生活幸福,实现人民群众自由而全面发展作为“我们正在做的事情”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的过程,又是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的过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们党“始终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始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始终为人民利益和幸福而努力工作”,“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让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在广大人民现实生活中更加充分地展示出来。” 〔4 〕

    第五,“我们正在做的事情”是前后相继,实现大国成为强国的事情。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是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的统一。在这个进程中,“我们正在做的事情”经历了由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历史转换。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我国发展起来以后遇到的问题并不比不发展时候少。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究竟是什么?习近平同志对这个问题给予了解答,认为我国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从根本上来讲,就是解决实现大国成为强国的问题,即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问题。这一逻辑,党的十九大报告从五个方面加以描述:这“是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时代,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是全体中华儿女勠力同心、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是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时代。” 〔5 〕3这“五个是”对“实现强起来”的内涵和目标作出了阐释,其共同或核心目标,就是使“大国”成为“强国”。所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的理论与实践逻辑,总体上来看,就是推进中国从大国成为强国。

    最后,“我们正在做的事情”是符合未来发展趋势,必然能够成功的事情。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才能发展中国,这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在血与火的斗争中得出的真理性的结论。纵观科学社会主义在我国的发展历史,可以说是一个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不断在实践中开辟新道路的历史。由于我们的事业是符合历史发展规律和得到人民拥护的正义事业,我们才完成了近代以来两大历史任务的第一大历史任务,即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而第二大历史任务即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也取得了骄人的成效。尤其是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科学把握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发展大势,提出“两个百年”奋斗目标,坚定“四个自信”,统筹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五位一体”总体布局,践行“五大发展理念”,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以中国立场、中国经验和中国道路为基,致力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带领中华民族阔步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央,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指日可待。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10周年座谈会上指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适合中国国情、符合中国特点、顺应时代发展要求的理论和实践,所以才能取得成功,并将继续取得成功。” 〔6 〕

    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何必须着眼于“我们正在做的事情”

    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着眼于“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不仅是贯彻中国共产党思想路线的基本要求,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客观要求。

    首先,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质、目的与归宿来看,必须着眼于“我们正在做的事情”。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质、目的与归宿,不是着眼于空洞的说教式的教条,也不是着眼于从书斋到书斋式的理论推演,而是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如果有了正确的理论,只是把它空谈一阵,束之高阁,并不实行,那么,这种理论再好也是没有意义的。” 〔7 〕292换句话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质、目的与归宿只有一个,那就是要用马克思主义之“矢”射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之“的”,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从而实现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所以,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问题上,只有弄清了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不同历史时期的时代主题、本质特征、主要内容和发展趋势,弄清了“我们正在做的事情”的重点与核心是什么,才能真正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有的放矢”,才能真正体现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时代性、民族性和发展性,才能真正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不断发展。相反,如果没有對各个历史时期“我们正在做的事情”的准确把握和清晰认识,如果不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着眼点放在“我们正在做的事情”,那么马克思主义之“矢”也就失去了方向和目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也就成了“无的放矢”,成了流于形式的一句空话。

    其次,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动力来看,必须着眼于“我们正在做的事情”。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学说,它一经产生,就公开申明是为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谋福利谋幸福的、是以实现人的自由发展为目标的理论。马克思曾说:“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 〔8 〕262由此可见,马克思主义从来都把实现人民的解放和自由发展为己任,把“以人民为中心”作为前行和发展的动力。所以,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不懈动力。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作为中华民族的先锋队,要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中,实实在在地为中国人民谋解放、谋利益、谋幸福,就必须立足中国的国情与实际,着眼于“我们正在做的事情”,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在不同的时空场域,用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之光指引“我们正在做的事情”,引导马克思主义融入到中国民众的现实生活中,转变为中国民众的思想和实践活动,用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力量指导广大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用广大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进一步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从而实现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的良性运动。当然,我们每个时期“正在做的事情”也只有与实现广大人民群众的现实利益密切相关,才能赢得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使他们自觉投身其中,真正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时代化。

    再次,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桥梁来看,必须着眼于“我们正在做的事情”。如何才能实现并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就需要一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客观情况实现联结的桥梁。我们知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道路是一条有机结合之路,是一条文化融合之路,也是一条发展创新之路,这条道路能不能走得通,不仅仅取决于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和价值性本身,还取决于中国国情与时代发展的实际对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客观需要,也就是说必须是“中国国情的变化”呼唤马克思主义,“中国时代的发展”呼唤马克思主义,中国国情与时代提出的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需要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来解答。唯如此,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才能变成现实,才能为中国人民所接收并成为思想与行动的指南,才不会产生“排异反应”和水土不服的情况。而“我们正在做的事情”恰恰就是马克思主义得以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得以与中国实际需求联结的桥梁。它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实际结合起来了,把马克思主义与本土文化融合起来了,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结合起来了。通过这座桥梁,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才能毫无梗阻地进入中国,与中国实际实现有机结合,与中国传统文化实现有机融合,使中国风格、中国特色和中国气派更加鲜明。

    最后,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标准来看,必须着眼于“我们正在做的事情”。衡量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标准主要是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的结合程度和实践效果。一般而言,结合得好,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就会取得好的成效,否则就会遭到挫折。具体而言,必须从四个层面来考察:其一,真假结合问题。只有在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实际是真结合而不是假结合,是真的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解决“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中出现的问题和矛盾时,才是真正地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否则,偏离“我们正在做的事情”,偏离活生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实际,只是把马克思主义口头话、口号化,就不是真地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其二,实质结合与流于形式结合问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仅是着眼于“我们正在做的事情”,坚持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把主观努力与实际效果结合起来考察,还是把理论与实践分置于两个不同的时空维度和坐标系,形成二者事实上的分离与“两张皮”现象,直接关系到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是实质结合还是仅仅流于形式结合的问题,前者才能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后者则只能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变成无效率的“空转”,甚至给革命、改革和建设事业造成损害。其三,短暂结合还是全方位结合问题。从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时空维度来看,只有二者自始至终的结合而不是短暂结合,全空域结合而不是局部和片段的结合,才能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全面系统辩证地考察“我们正在做的事情”,并分析和解决出现的新矛盾新问题,制定出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明确做好“我们正在做的事情”的基本思路和方法措施。其四,结合的实践效果问题。其实,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结合的实践效果问题,归根结底就是“我们正在做的事情”的实践效果问题。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际效果取决于“我们正在做的事情”的实践效果。历史反复证明:只有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实现了真结合、实质结合、全空域结合和至始至终结合,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才不断前进,才由胜利走向新的胜利,否则就会遭到挫折。反过来说,也只有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不断前进,取得了良好的实践效果,才也能充分说明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实现了有效的、高质量的结合。

    三、在着眼于“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中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当下,在着眼于“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中,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须要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必须在坚持“两个结合”的基础上进行理论创新。实践是理论创新之源,在当下,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一方面要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要直面新时代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紧扣时代脉搏,聆听时代声音,突出问题导向,不断回答和解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过程中出现的重大问题,善于总结新时代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鲜活经验,进一步丰富和完善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不断产生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新成果。然后用这些新成果去指导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进一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坚定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理论自信和文化自信。另一方面要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新成果的产生,不仅来源于马克思主义精髓,而且植根于中華优秀传统文化沃土。我们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不忘本来”的要求,传承中华文化基因,汲取中华文化精华,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有机融合,形成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新成果。

    其次,必须有高度的自觉自信。“伟大的理论指导伟大的实践,高度的理论自觉理论自信发展、丰富、完善伟大的理论”。〔9 〕无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结合还是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都不是自发完成的,而是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也就是我们要有有意识地、自觉地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不仅要求我们充分发挥实践智慧,推进马克思主义原理的普遍性和中国具体实际的特殊性交互作用与良性共振,而且要加强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不断深化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然性规律的认识,从而由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与此同时,我们应该有高度的自信。作为无产阶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取得了一次又一次胜利,积累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丰富经验,把握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规律,不断深化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同和信仰,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了新时代。作为当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仅是高度自觉自信的前提,而且是高度自觉自信的结果。当前,我们要自觉自信地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坚定马克思主义的永恒信仰,保持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定信仰,树立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坚强信心,不断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伴随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不断深入推进,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成果也必将不断完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前景也必将更加广阔。

    再次,必须推进“两个革命”。2018年1月5日,习近平首提“两个革命论”:“要把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场伟大社会革命进行好,我们党必须勇于进行自我革命,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 〔10 〕习近平总书记的“两个革命论”是对马克思主义革命理论的丰富和发展,也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的社会革命的新起点、新开端,表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再一次吹响新时代改革开放新征程的号角,担负起引领中华民族最终实现由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重任。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紧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第三次社会革命主题,用“八个明确”高度概括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用“十四个坚持”高度概括了新时代“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八个明确”和“十四个坚持”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马克思主义注入了新鲜的时代内涵和实践内涵,开拓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由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事业。中国共产党要领导这场伟大社会革命取得最终胜利,必须勇于进行自我革命,不断推进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和制度建设,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升执政效率,把握执政规律,始终成为时代先锋和民族脊梁。

    又次,必须具备深厚的历史感和强烈的使命感。习近平曾说:“我们从哪里来?我们走向何方?中国到了今天,我无时无刻不提醒自己,要有这样一种历史感。” 〔11 〕,又说:“历史是人民创造的,文明也是人民创造的。对绵延5000多年的中华文明,我们应该多一份尊重,多一份思考。对古代的成功经验,我们要本着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去之的科学态度,牢记历史经验、牢记历史教训、牢记历史警示……” 〔12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形成就体现了这种历史感。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文明历史、世界社会主义五百年的历史、中国共产党九十多年的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出发,深入思考和系统回答了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要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时代问题,既不忘本来,高度体现历史自觉,又面向未来,充分体现“四个自信”,以深厚的历史感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在新时代的历史性飞跃。同时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也必须有强烈的使命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中国共产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以强烈的使命担当,提出了“两个百年”的奋斗目标。此外,中国共产党还把为人类进步作出新贡献作为自己的历史使命。“人类命运共同体”概念的提出和“一带一路”倡议的发起就是这一使命感的突出表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同世界各国人民的梦想息息相通,将中国的发展与世界其他各国的发展紧密联系起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把中国经验、东方智慧和人类理想融为一体,在引领中国人民更加“强起来”的同时,以更加开放的姿态走向世界,为世界文明发展和人类共同进步作出积极贡献。

    最后,必须尊重和坚持真理标准。一方面,在工作中进行的理论总结、抽象和提升,是不是真理性的认识,不能仅仅以理论论证理论,以观念证明观念,或者仅仅沉迷于理论推演,而必须尊重和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经过实践检验过的属于真理性的认识,才能坚持并发扬光大,而对于被实践证明是错误的认知和理论,必须坚决摒弃。只有这样,才能坚持真理,修正错误,才能指导实践取得预期效果,才能真正推进马克思主义。另一方面,成功的实践也离不开科学理论的指导。“我们要做的事情”的性质以及正误,也必须纳入到真理标准的检验之中。具体而言,在当今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语境下,我们要做的事情只有坚持“三个有利于”标准,即坚持衡量“我们正在做的事情”的好与坏、成与败、是与非、得与失、利与弊的标准就是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才是真正坚持了马克思主义,才是真正地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因为“三个有利于标准”实质是马克思主义真理标准的具体化和精细化。只有这样,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的治国理政实践,才不会背离无产阶级政党的宗旨,才不会背离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的理念,才能真正坚持、发展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切实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与时俱进。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的讲话〔N〕.光明日报,2017-07-02(02).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4〕習近平.在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人民日报〔N〕.2018-03-21(02).

    〔5〕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8.

    〔6〕习近平.在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10周年座谈会讲话〔N〕.光明日报,2014-08-21(02).

    〔7〕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9〕徐光春.努力增强理论自觉理论自信 开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局面——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认识〔J〕.求是,2012(15):27-30.

    〔10〕朝着我们党确立的伟大目标奋勇前进——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和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研讨班侧记〔N〕.人民日报,2018-01-10(01).

    〔11〕杜尚泽.阔步走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上

    --记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推进全方位外交的成功实践〔EB/OL〕.http:////ttgg/2016-01/04/c_1117665596_5.htm.

    〔12〕习近平.牢记历史经验历史教训历史警示 为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有益借鉴〔N〕.人民日报,2014-10-14(01).

    责任编辑 吕晓斌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