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政法军事 > 正文

    我国边疆社会稳定问题研究综述

    时间:2021-02-09 07:52:56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摘要:近年来,有关边疆社会稳定问题的研究成为学术界持续关注的焦点。边疆社会稳定问题研究的学科背景涉及多个学科。本文从研究主体、研究范畴、研究趋势等方面对以往研究成果进行了评述。多元化、合作化、高视点、宽视野和纵深化将成为未来边疆社会稳定研究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社会稳定;边疆地区;研究现状;评价

    中图分类号:D6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6269(2011)02-0041-04

    边疆民族地区是一个地理概念,也是一个历史文化概念,是国家的外防区域和腹心区的缓冲地带,经济发展程度一般不高,是多民族聚居生活的区域[1]。边疆民族地区的特殊性使得该地区的社会稳定具有战略价值和全局意义。近年来,一大批专家、学者专门从事民族地区社会稳定问题研究。他们立足于不同学科,多角度分析了影响边疆地区社会稳定的各种因素,并提出了加强边疆安全稳定的对策建议。

    一、边疆社会稳定问题研究的学科背景

    目前的研究已经初步形成了多学科、多视角的研究态势。相关研究内容分别散于相关学科之中,主要涉及以下几个领域。

    (一)边境管理学研究。郑汕在1995年出版的《中国边防史》及毛振发1996年出版的《边防论》等著作较早研究了这个问题。随后许甘露出版《边防与出入境管理》一书。1997年冯庆夫等编写了《边境管理学》,系统地研究了边境管理相关知识。这以后以《边疆管理学》命名的研究成果越来越多。当前主要是基于公安学、法学、军事学、犯罪学和治安行政管理等几个方面的视角。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基础理论和业务管理两个方面[2]。这些成果的主要贡献在于:对边疆民族地区面临的跨界矛盾进行了深度研究;对于边境“处突”、港口、船舶安全、海警海上安全、偷越国境防范与控制、边境走私、毒品稽查等现实问题都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边防调查、管理的一套理论系统,对边疆地区构建维护稳定的应急管理机制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二)国际政治学领域中的边疆安全战略。在国际政治学中,一批学者以地缘政治为出发点,分析了我国周边国际形势,主要是针对中亚、东南亚及东北亚态势,分析对我国西北、西南、东北边疆地区的影响,从安全战略角度提出了种种建设性的意见。在中亚问题上,马燕斌、王涛指出“中亚极端势力还通过各种途径积极向我国西北边疆渗透,传播极端思想,发展组织力量,扩展势力范围,并伺机联合‘东突’恐怖势力在新疆作乱”,这将“直接影响我国西北边疆的安全”[3]。刘海池指出,“为了加快中国西部地区的发展,应积极开展与中亚国家的经济合作关系,进一步发挥区域合作组织的作用,积极推进西部大开发战略”[4]。在东南亚问题上,许多学者就中缅、中印、中越关系等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分析了这一地区潜在的政治安全隐患,对于和平发展提出了战略性指导意见。在东北亚问题上,黑龙江大学赵传君教授在其主编的《东北亚三大关系研究》一书中,细致分析了中、日、韩、朝、蒙之间的政治、贸易与安全关系。房广顺等编著的《东北亚地缘政治与大国关系》以及何剑新近主编的《东北亚安全合作机制研究》等著作都对影响东北亚安全的领土、能源、历史等问题作了详尽的分析,对于研究东北边疆地区的安全稳定问题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三)边疆政治学研究。这方面的研究专家与著述颇多。主要有周平的《中国少数民族政治分析》、罗崇敏的《边政学新论》、吴楚克的《中国边疆政治学》等等。其中,吴楚克在其著作《中国边疆政治学》一书中,不仅介绍了边疆政治学的研究前提条件、历史发展,更是在总结边疆政治战略的基础上,分析了新形势下的边疆安全稳定问题,对于边防策略、反恐怖、打击“三股势力”以及边防体制都进行了详尽阐释,并指出树立新发展观、新安全观,在此之上探寻边疆地区安全防御和未来发展的问题。

    (四)边疆灾荒学及相关研究。这方面的研究主要是对边疆地区不同时期自然灾害发生特点及其对当地社会稳定及秩序恢复工作的介绍。主要的代表人物有邓拓、李文海、周源、宫明、史培军等。主要的作品有邓拓《中国救荒史》、李文海《论中国近代灾荒研究》、李文海、夏明方《天有凶年——清代灾荒与中国社会》等等。另还有包庆德《内蒙古荒漠化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鲁克亮与许中继的《浅析抗战后广西的灾荒》等等,对各地灾荒进行了实证性研究,并提出了建设性意见。以王爱静、史培军教授为代表的灾害学研究团队对各地灾害成因和时空分布进行了细致的研究,代表作有《中国自然灾害时空格局》等等。这些成果对边疆应急管理都有较好的借鉴意义。

    (五)基于边疆民族社会学及教育学相关研究。如从民族关系、宗教角度进行研究,丁建伟、连玉新在《论民族关系在中国西北边疆安全中的地位和作用》中研究了民族关系与西北边疆安全之间的互动关系,认为良好的民族关系能够促进西北边疆地区的安全与稳定。滕兰花《边疆安全与伏波神崇拜的结盟——以清代广西左江流域伏波庙为视野》,谈正好《宗教与西北民族地区的政治稳定》都论述了宗教与边疆稳定的关系。艾尔肯·吾买尔、刘玉杰的《基于边疆稳定的民族高考政策改革的思考——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南疆地区为例》,周永华的《民族地区未成年人教育缺失与社会稳定关系研究——以新疆地区为例》则从教育角度对边疆社会稳定做了分析。

    二、有关边疆社会稳定问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就研究的主要方向及内容构成来看,边疆民族地区社会稳定问题研究主要涉及边疆社会稳定的内涵、成因和对策等方面。

    (一)有关边疆社会稳定内涵的研究

    针对边疆地区社会稳定的概念,鲜有学者进行单独界定。边疆地区稳定与一般社会稳定是特殊性与普遍性的关系。关于社会稳定,有关研究分别从社会心理学、管理学、政治学和社会发展等视角进行过界定。总的来看,社会稳定就是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出现的矛盾趋缓、利益协调、关系和谐、秩序可控的综合状态。对此,边疆社会稳定研究学者们的看法也基本上是一致的。如高永久在《对民族地区社会稳定的思考》中指出,民族社会稳定的特征和标志主要包括政治稳定、经济稳定和文化稳定等几个方面,基本上涵盖了社会结构的基本要素。

    (二)关于边疆稳定问题诱致因素的研究

    改革开放以来,尽管边疆地区经济和社会文化得到较快发展,但由于历史、地理和自然等多方面的原因,仍然存在一些社会不稳定因素。以往关于诱致边疆稳定问题的因素的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政治因素上,主要有民族政策、法规不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各民族政治参与积极性受损,民族地区突发事件,民族分裂主义活动,基层干部渎职,工作方法不当等引发民族问题。方盛举、陈立春在《影响边疆民族地区社会稳定的主要因素分析》中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不完善等所产生的社会不稳定给予了论述。

    第二,经济因素上,包括经济分配不均衡,民族地区贫困率高,农村居民收入差距大,少数民族职业分布的结构性差异,人口流动率高等。李万明在《新疆边境地区反贫困与边疆安全协调研究》中强调了新疆边境县(团)的经济发展与人民生活水平同新疆及全国,特别是东部沿海地区的差距迅速拉大,生活贫困、环境艰苦、人才流失严重、人心不稳定等问题日益凸现,经济上的贫困与生活上的艰苦已经成为边疆安全的隐患。高永久的《对民族地区社会稳定的思考》,陇兴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过程中影响民族稳定的几个不利因素》也分别指出经济利益的分配不均,是影响民族地区稳定的主要因素。

    第三,文化及民族心理因素上,包括民族文化冲突,民族风俗习惯差异引起的歧视,非法宗教活动,民族主义,民族心理认同摩擦,民族教育程度的结构性差异、法律意识淡薄等。如徐祗朋著的《当代民族主义与边疆安全》一书从民族与民族国家问题、当代民族主义及其破坏性、边疆安全与和谐边疆建设等方面阐述了当代民族主义与国家稳定和边疆安全的辩证关系。高静文、赵璇在《民族心理与边疆社会稳定》中论述了民族意识、民族认知、民族心态和宗教心理对边疆社会稳定具有深层次的影响[5]。高永久在《宗教对民族地区社会稳定的双重作用》中强调了宗教整合和调适对民族社会稳定的促进作用及宗教的滞后性、触发性等所起的制约作用[6]。谈正好也在《宗教与西北民族地区的政治稳定》中论述了宗教与边疆稳定的关系。 第四,自然地理环境上,包括自然条件恶劣,自然资源权属不清等;由于大多数边疆地区都处在高原、山区或者相距较远的荒漠绿洲中,各种生态环境的限制往往成为社会不稳定的根源。如前面所述灾荒、地震等自然灾害所造成的社会不稳定。高永久在《论民族社会稳定的预警系统中》指出因自然条件恶劣、资源短缺、生命受损、财产受损、人均产出低、生产受损农产品短缺等都会成为社会不稳定的根源[7]。

    第五,周边环境上,包括跨国界民族影响率,民族分裂势力、恐怖主义势力等活动。研究成果包括前面所述“国际政治学领域中的边疆安全战略”部分中所列举的论文及著作,另外还有栗献忠的《跨境民族问题与边疆安全刍议》、何跃的《冷战后中国西南边疆的安全困境与安全治理》都指出,边疆的安全因素从过去的军事对抗向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相互交织的综合安全领域转化。因此,“我们所面对的跨国犯罪、毒品走私、武器走私、洗钱等,已经逾越了主权国家的边界。这好像是经济、社会和政治的无序状态的各种不同的表现,这些表现使得传统的军事安全观念对于理解国际秩序已不再那么重要了”[8]。

    另外,对于以上诱致因素,许多学者给予了综合论述。如陈文国认为,西方敌对势力“西化”、“分化”的图谋、民族关系的负面影响、宗教问题的处理不当以及少数民族文化传统等因素,都影响着民族地区的稳定。方晓玲在《维护西藏社会稳定的几个要素分析》中分析了影响西藏社会稳定的九大要素及其关系,包括人口规模与结构、社会阶层结构、生产力、社会流动、意识形态和社会保障制度等。

    (三)有关边疆社会稳定问题的对策研究

    由于边疆民族地区的特殊性,维护边疆稳定也成为一项系统工程。对此,学者们也从不同方面,对边疆民族地区稳定提出了相关的建议。

    第一,在群众意识方面。民心稳定是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础,社会稳定最终取决于民心稳定。杨明洪在《基于“软实力”建设的西藏社会稳定长效机制研究》中指出,有些西藏人民缺乏对客观世界的认知能力,缺乏参与发展的能力,缺乏对国家的理性认知能力,因此提升公民的认知能力建设,对于解决广大藏民进一步适应西藏走向现代化,对于实现广大藏民进一步分享西藏改革和发展成果,对于堵住反华势力和分裂主义者的口实,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9]。高静文、赵璇在《民族心理与边疆社会稳定》中论述了只有关注边疆民族的心理承受能力,淡化民族自我意识,用正确的舆论引导民族认知,建立民族心理的疏导机制,才能维护边疆的社会稳定。

    第二,在政治制度及政府职能方面。主要包括要求各级政府党委的正确领导,发展经济,完善并贯彻落实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党的民族、宗教及扶持政策,大力培养优秀的少数民族干部,密切党群关系等。丁建伟认为,“社会结构变动、社会阶层分化及利益分化对西北民族地区政治稳定具有重要影响,实现民族地区稳定的途径包括加强政治控制机制、提高政治参与水平、完善利益分配机制和加大扶贫济困力度”[10]。另外,高永久、方盛举、陈立春、邓艾等学者在相关著作中都对维护稳定、发挥政府职能进行了论述。

    第三,在经济发展方面。边疆稳则民族稳,边疆兴则民族兴。要让边疆少数民族群众爱党爱国,坚定地跟党走,关键要让群众得到实惠。如邓艾认为,“从长期来看,发展才是硬道理,加快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是加强民族团结、维护民族地区社会稳定的根本途径,因而国家应增加对民族地区的各种投入”[11]。方晓玲在《维护西藏社会稳定的几个要素分析》中,也提出了大力推动西藏社会经济的发展,在发展中解决社会问题,在发展中保持社会稳定的对策。

    第四,在宗教、文化、教育及民族意识方面。高永久在《宗教对民族地区社会稳定的双重作用》中指出,要积极发挥宗教整合的积极功能,妥善处理好宗教滞后性、触发性对民族社会发展的制约问题。高静文、赵璇在《民族心理与边疆社会稳定》中论述了关注边疆民族的心理承受能力,淡化民族自我意识,用正确的舆论引导民族认知,建立民族心理的疏导机制,才能维护边疆的社会稳定。

    第五,在国际因素方面。包括国际势力对我国民族的“分化”、“西化”,也包括跨境民族问题。栗献忠在《跨境民族问题与边疆安全刍议》中针对跨境民族问题,提出了几点对策性建议:如加快跨境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加强国家整合机制建设,提升各民族的凝聚力;加强边疆地区军民联防机制建设等[12]。何跃在《冷战后中国西南边疆的安全困境与安全治理》中针对西南边疆的非传统问题对加强与东南亚国家的非传统安全合作问题进行了论述[13]。

    四、对边疆民族地区社会稳定研究的几点评价

    (一)就相关研究的主体来看。伴随着国家对边疆地区社会稳定问题关注度的日益提高,各类研究主体纷纷进入该研究领域。就当前来看,主要来自于三类主体:一是边疆民族地区政府研究机构;二是各类民族院校科研机构;三是专业性质较强的各类研究院所。在此基础上,国家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各级政府部门通过各类科研基金的形式引导着相关研究的发展方向。当然,就目前来看研究主体仍然是处在某种紧缺状态,研究主体少,结构存在不合理的现象。如当前有关边疆地区社会稳定问题的研究仍然主要是以高校为主体,而政府架构内研究机构和第三方独立研究机构的作用力度仍有待进一步增强。虽然高校研究主体有着科学严谨、系统化等多种优势,但同时政府架构下的研究也不容忽视,因为边疆安全稳定往往会涉及到事关国家安全的机密信息,因而政府机构主导研究工作将更有利于实现信息安全条件下的研究最大化。另外,第三方独立机构的研究有利于增进研究的客观性,避免政府主导型研究的本位主义。因而,有意识地培育、科学地引导三种研究力量协调发展,对于边疆民族地区社会安全稳定问题研究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二)就研究的范畴界定来看。当前有关边疆地区安全稳定问题的研究正在形成系统化的范畴体系。如天津师范大学的闫耀军教授,南开大学的高永久教授等学者正在致力于构建一套适合边疆民族地区安全稳定形式的预警指标体系。根据这一指标体系,我们发现当前的研究已经涉及了经济、政治、文化、军事、外交等众多范畴,研究成果涉及自然灾害对社会稳定的影响、社会性突发事件对社会稳定的影响作用、涉民族宗教类突发事件对地区安全稳定的作用等等。但同时,这些范畴体系仍然不完善,各范畴间的关系及其界限仍有待进一步明确,同一范畴内的相关研究也有待优化整合,针对某一地区特有情况的研究与适用于边疆民族地区大多数地区的研究应当更加清晰化。

    (三)就未来研究发展趋势来看。多元化、合作化趋向是边疆民族地区安全稳定问题研究的发展方向。就研究主体而言,安全稳定问题的研究必将向着多元化方向发展。这是由两个方面因素共同决定的:一是近年来边疆民族地区安全稳定形势严峻,情况复杂,单一主体力量相对单薄,无法从总体上把握研究的方向。因而,未来的研究将是政府、高校、社会研究机构充分合作的态势。二是由于诱致因素多样化,既有传统威胁安全的因素,又有新的诱致因素,因而除了发挥传统研究主体的优势外,还应当充分吸纳国内外优秀的科研团队,共同研究涉及社会安全稳定的各类问题,探寻规律,并最终化解矛盾,实现安全稳定。

    (四)就研究内容及其范畴来看。未来研究将逐步实现高视点、宽视野、纵深化。高视点是指随着解构化研究的深入,从国家及地区全局高度考量的安全稳定形势判断将逐步增加。宽视野指的是伴随多学科、多领域研究的深入,有关安全稳定的研究将逐步呈现出跨学科、全方位、多领域的特征。纵深化指的是伴随对影响安全稳定因素的深入分析,相关的对策建议也将更加系统化,加之多学科共同发力,研究成果的可操作性将逐步提升,呈现出由对安全稳定形式研判到相关应对制度安排,再到具体操作标准、技术流程的涉及等等,将逐步呈现出纵深化发展特征。

    (五)就未来的研究方法而言。未来研究将呈现出两个方面的基本特点,即由理论研究转向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质性研究与量化研究相结合。纵观相关研究的发展历程,不难发现有关安全稳定问题的研究经历了由实践——理论——实践的过程。而在当前的研究来看,已经出现了理论与实证相结合的趋势,许多研究成果已经成功地将前期理论成果运用于实证分析,形成了具体可行的对策建议,未来研究中这一趋势仍将继续。只有这样才能逐步实现从准确分析安全稳定形势到时时维护安全稳定状态的转变。当然,由于起步晚、投入相对较少等原因,边疆民族地区社会稳定问题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新的问题也不断出现,亟待进一步深入探索。

    参考文献:

    [1] 周平.我国的边疆治理研究[J].学术探索,2008,(2): 28-34.

    [2] 许渭生.边境管理学[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2-3.

    [3] 马燕斌,王涛.中亚极端势力对我国西北边疆安全的影响[J].新疆社科信息,2007,(2):32-33.

    [4] 刘海池.中国与中亚国家关系在中国西部民族地区安全与发展中的影响与前景[J].赤峰学院学报,2007,(6):45.

    [5] 高静文,赵璇.民族心理与边疆社会稳定[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10,(1):5-9.

    [6] 高永久.宗教对民族地区社会稳定的双重作用[J].甘肃社会科学,2003,(4):5-8.

    [7] 高永久.论民族社会稳定的预警系统[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3,(3):66-69.

    [8] [美]小约瑟夫·奈.理解国际冲突:理论与历史[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184.

    [9] 杨明洪.基于“软实力”建设的西藏社会稳定长效机制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10,(5):126-131.

    [10] 丁建伟.转型期社会结构变动对西北民族地区政治稳定的影响[J].青海民族学院学报,2003,(4):49-53.

    [11] 邓艾.关于民族地区发展与稳定关系的经济学探讨[J].西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2):12-19.

    [12] 栗献忠.跨境民族问题与边疆安全刍议[J].学术论坛,2009,(3):57-60.

    [13] 何跃.冷战后中国西南边疆的安全困境与安全治理[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7,(5):12-19.

    责任编辑:林华山

    相关热词搜索: 边疆 社会稳定 综述 我国 研究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