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政法军事 > 正文

    贾平凹短篇小说俗语英译的功能对等理论探析

    时间:2021-02-27 07:57:22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摘    要: 贾平凹短篇小说集《山镇夜店》中俗语的英译,适用于功能对等理论的指导。译者需要基于俗语的表达形式,优先保证译文与原语文本的内容对等,然后结合传播中国地域文化的需求,尽可能地实现形式对等。当形式对等因内容对等的追求而难以实现时,就要放弃。基于翻译实践,结合功能对等理论,该小说集中俗语的英译方法主要包括直译、直译加注、意译、借译、直译加增译等。

    关键词: 《山镇夜店》    俗语    功能对等理论

    一、引言

    小说的许多语言要素都体现了特定民族的文化特色。因此,成功的小说翻译不仅能够使目的语读者准确理解小说的内容和主题思想,而且能使他们通过译文了解原语国家或民族的文化特色。因此,为了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文化,对优秀的中国小说作品进行译介就成为一个重要途径。

    《山镇夜店》是贾平凹创作的文化色彩浓厚的短篇小说集。该书语言朴拙体现了土地的芬芳和人性的美好[1]。英译《山镇夜店》有助于外国读者了解勤劳、善良、积极向上的中国老百姓形象和独特的中国地域文化。但是通过在知网、万方等数据库中检索发现:目前尚没有论文对该书的英译进行研究。

    贾平凹在《山镇夜店》中使用大量的俗语,对它们的英译关乎整部小说的翻译质量,本文选择以俗语的英译为研究对象。通过在知网、万方等数据库中检索发现:目前,国内学者研究汉语俗语的英译时,主要以目的论、关联理论、生态翻译学等为视角,很少有学者选择以功能对等理论为视角。因此,本文将基于功能对等理论,探析《山镇夜店》中俗语的英译,为其他研究俗语英译和《山镇夜店》英译的学者提供参考。

    二、功能对等理论

    根据奈达的观点,由于不同语言在内容和形式上的差异,译者实现形式对等翻译的机会不多,因此,他于1964年提出了动态对等的概念。根据奈达的理论,动态对等的目的在于追求和原语文本信息最接近的自然对等。到了20世纪80年代中期,为了避免理论上的误解,也为了强调“功能”的概念,奈达又提出了功能对等的概念,以代替动态对等。

    作为等效翻译理论,功能对等理论强调的是译文的效果,追求的是目的语读者对译文的反应和原语读者对原语文本的反应相同或相似[2]。这一追求甚至被功能对等理论视为译文质量的评价标准。虽然功能对等理论包括形式对等和内容对等,但奈达始终将内容对等放在第一位,其次才为形式对等。在他看来,译者首先要实现译文与原语文本在内容上的对等,使目的语读者更加准确地理解原语文本的语境意义和文化内涵,然后尽可能实现形式上的对等;但是当形式对等无法实现时,译者就必须优先考虑内容上的对等,而不是局限于原语文本的语言结构,单纯追求译文和原语文本在形式上的对等[3]。

    三、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贾平凹短篇小说中俗语的英译方法探析

    翻译质量的优劣首先在于目的语读者能否准确理解。因此,英译《山镇夜店》中的俗语时,译者首先要通过实现译文的准确、易懂以保证译文的交际效果,使外国读者像中国读者一样理解俗语表達的语境意义或文化内涵,这恰好符合功能对等理论要求的内容对等。此外,传播中国文化是对外译介优秀中文小说的目标之一,因此,在确保译文准确易懂的前提下,尽量保留原语文本的表达形式是必要选择。这符合功能对等理论中的形式对等。

    综上所述,《山镇夜店》中俗语的英译适用于功能对等理论的指导。译者需要基于俗语的表达形式,结合传递中国地域文化的需求,优先保证译文与原语文本的内容对等,然后尽可能实现形式对等。但是当形式对等因内容对等的追求而难以实现时,就必须放弃。基于翻译实践,结合功能对等理论,该小说集中俗语的英译方法主要包括以下五类:

    (一)直译

    直译是指在译文中既保留原语文本的表达形式,又使译文忠实体现原语文本内容的翻译方法。如果使用该方法那么既能保证译文与原语文本的形式对等,在译文中体现原语文本的异国情调,还能实现译文与原语文本的内容对等,使外国读者理解其文化内涵或语境意义,那么该方法就是可行的。

    例1:娘说:“女子呀,看来,千锤打锣,一锤定音。最后主意还得你自己拿。你到底悦意哪个?”

    译文:Her mother said, “Daughter! As the saying goes, producing a gong needs thousands of beats, but its tone is set by the last beat. So, you should make a final decision. Who do you prefer?

    俗语“千锤打锣,一锤定音”比喻在众说纷纭的情况下做出决定性的选择。根据小说上文,女主人公的三个姐姐就她结婚对象的选择各抒己见。该俗语字面意思明确。“最后主意还得你自己拿”直接点明了该俗语的寓意,为外国读者的准确理解提供了保障。因此,直译法适用于本例的翻译,实现了译文与原语文本的内容对等和形式对等,保留了原语文本的文化特色。

    例2:他们要说,让他们说去,就当耳边刮了一阵风,咱没听见。

    译文:Let them gossip about us as they please. We needn’t mind what they said, just like a gust of wind off our ears.

    “就当耳边刮了一阵风”比喻听了别人的话也不放在心上。翻译这一俗语有三种方法:第一种为借译法,将其译为 “just like water off a duck’s back”;第二种方法为意译法,将其译为“turn a deaf ear to their words”;第三种方法为直译法。根据该俗语的上下文,外国读者能够理解直译译文的寓意。因此,本例中直译法更加适用,能够实现译文与原语文本的形式对等和内容对等,确保外国读者对译文产生的反应和中国读者对原语文本的反应相同或相似。

    (二)直译加注

    《山镇夜店》中的一些俗语被独立使用,直译形成的译文只能体现其字面含义,外国读者由于缺乏上下文语境的提示而难以理解其寓意。此时,一个有效的补救方法是增加注释。加注后,虽然译文与原语文本在形式上难以完全对等,却在内容上尽可能实现对等,使外国读者对译文的反应相似于中国读者对原语文本的反应。

    例1:离了红萝卜,照样办酒席。

    译文:A feast can still be prepared even without carrots (It implies a problem can be solved even without someone’s help.).

    “离了红萝卜,照样办酒席”比喻没有某人的帮助,事情照样可以解决。该俗语字面意思明确,符合直译的条件,但是外国读者难以根据上下文理解其寓意。因此,译者需要放弃译文与原语文本的完全形式对等,转而首先保证内容对等。具体方法为增加注释,补充说明其寓意,从而实现传播中国文化和消除理解障碍的双重目标。

    例2:有箍盆子箍桶,还有箍人的不成!

    译文:Basins and buckets can be bound with hoops, but it’s impossible to bind a person with a hoop (It implies a person cannot be compelled to do something.).

    该俗语比喻不能强迫某人做某事。它的字面意思明确,可以采用直译的方法保留其表达方式,使外国读者了解这一独特的陕西乡土俗语,但由此形成的译文却会导致外国读者的误解。因此,译者需要放弃译文与原语文本的完全形式对等,转而增加注释解释其寓意以实现内容对等。

    (三)借译

    借译是指借用目的语的表达方式来翻译具有特定文化寓意的原语文本,以实现译文与原语文本等效的翻译方法[4]。《山镇夜店》中一些俗语的表达形式生动形象且具有隐含的寓意。采用直译法既难以解释其文化内涵,又会造成误解,从而导致译文和原语文本在内容上的不对等。采用意译法又会使译文平淡无奇,难以使外国读者产生和中国读者相似的反应。如果英语中恰好有和原语文本寓意相同或相似的习语,那么采用借译法就是最佳选择,既能实现译文与原语文本的内容对等,又能使译文同样形象生动。

    例1:现在她下决心洗手不干。

    译文:Now she is determined to hang up her axe.

    “洗手不干”的寓意为洗心革面、改邪归正。直译形成的译文虽然实现形式对等,但难以体现其寓意,又难以像原语文本一样形象生动。英语习语 “hang up one’s axe” 具有和“洗手不干”相同的寓意,且同样形象生动。因此,本例适用于借译法,既实现译文与原语文本的内容对等,使外国读者理解原语文本的文化寓意,又使译文最大限度地保留和原语文本相似的语言风格。

    例2:八字還没见一撇。

    译文:Don’t count your chickens before they are hatched.

    俗语“八字还没见一撇”借用“八”的书写笔画比喻事情尚且没有眉目。“八字”和“撇”是翻译的难点。由于语言差异,直译尚且难以将该俗语的字面意义准确翻译出来,更不用说其寓意。如果意译该俗语,那么译文虽然能够体现其寓意,实现与原语文本的内容对等,但在语言表达的形象性方面却难以与原语文本相媲美。英语习语 “Don’t count your chickens before they are hatched.” 具有和该俗语相同的寓意。因此,本例中,借译法更加适用,既实现译文与原语文本的内容对等,又使译文像原语文本一样形象生动。

    (四)意译

    意译指仅体现原语文本含义,不保留原语文本形式的翻译方法。《山镇夜店》中有一些俗语具有独特的语言文化特色。一方面,直译法难以体现其寓意,实现译文与原语文本的内容对等。另一方面,英语中也没有和其寓意相似或相同的习语,对此,意译法就成了一个合适选项。通过意译法,可以优先保证译文与原语文本的内容对等,确保译文的交际效果。

    例1:谁在这儿住着?

    闷葫芦!木头!

    译文:Who does live here?

    A man of few words and obtuseness!

    俗语“闷葫芦”和“木头”比喻寡言、迟钝的人。如果直译,虽然能够通过形式对等在译文中保留原语文本的语言文化特色,但会使译文含义与原语文本寓意差之千里,引起误解。因此,本例中,通过意译法将原语文本的寓意译出以实现内容对等更为恰当。

    例2:原来自己竟是剃头匠担子一头热。

    译文:It turns out I have indulged in my own wishful thinking.

    近代北京街头的剃头匠们都挑着担子,一头挑着火盆用来烧热水,即一头热;另一头挑着剃头的工具和板凳,即一头冷。后来,人们常用“剃头匠担子一头热”比喻某人的一厢情愿。该俗语文化背景独特。如果直译,就会因文化空缺而导致外国读者的不知所云。如果增加注释,就会因其复杂的背景知识而导致篇幅的冗长。因此,综合各种因素,舍弃传播中国文化的目标,放弃形式对等,采用实现内容对等的意译法更加适合。

    (五)直译加增译

    直译加注法虽然能够使译文与原语文本在形式和内容上尽可能对等,但注释难免会使译文在流畅性方面存在不足。如果俗语的语境决定了采用增译法补充说明其寓意不会影响译文的流利性,那么译者就可以放弃注释法,通过将增译法与直译法结合使用,在实现一定程度的形式对等的同时,又最大限度地实现内容对等和在译文中保留原语文本文化特色的目标。

    例1:他们愿许了一河滩,雷打在天上,雨不落到地上,住上一段时间,空对空报个数目字,算是任务完成了。

    译文:They made many plans, but never put them into practice. As the saying goes, there is thunder in the sky, but there is no rain on the ground. After some time, they only submitted made-up data to finish tasks.

    前文“愿许了一河滩”意指驻队干部做了大量的规划,后面的俗语“雷打在天上,雨不落到地上”比喻驻队干部光说不做。该俗语字面意思明确,适用于直译法。但是,为了消除理解障碍,译者还需要对其寓意加以补充说明。可用的方法包括加注法和增译法。由于上文“愿许了一河滩”对应的是“雷打在天上”的寓意,因此,译者可以巧妙地增译 “but never put them into practice”,以解释“雨不落到地上”的寓意,同时增译 “as the saying goes”,从而为外国读者准确理解该俗语创造条件。综上所述,在本例中,直译加增译的方法既在译文中保留了原语文本的表达形式,实现了译文与原语文本的部分形式对等,又以自然流畅的方式实现了两者之间的内容对等,确保了外国读者既能够了解这一独特的汉语俗语,又能够准确理解其寓意。

    四、结语

    英译《山镇夜店》中的俗语是一种艺术再现活动。翻译的首要目的是实现跨文化的交流。因此,译者首先需要实现译文与原俗语的内容对等,使外国读者能够通过译文理解贾平凹使用相关俗语想要表达的寓意。在此过程中,基于传播中国文化的目标,是否在译文中保留原俗语独特的表达形式,实现译文与原俗语的形式对等就要以译文的准确、易懂为先决条件。

    参考文献:

    [1]贾平凹.山镇夜店[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3.

    [2]吕朦.对奈达“功能对等”理论的再认识[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7(01): 185-186.

    [3]Shuttleworth, M., Cowie, M.. Dictionary of Translation Studies[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4.

    [4]何自然,陳新仁.当代语用学[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

    项目基金:2017年商洛学院商洛文化暨贾平凹研究中心开放课题项目“贾平凹短篇小说译介研究”(项目编号:17SLWH11)的研究成果。

    相关热词搜索: 探析 对等 俗语 短篇小说 理论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