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政法军事 > 正文

    “网络化生存”对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及其应对对策

    时间:2021-03-09 07:58:02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摘   要:“网络化生存”是新时代科技发展的产物,是当今大学生生活方式的重要特点之一。“网络化生存”不仅改变大学生生活方式,给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等方面带来深刻的影响,而且对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带来了极大的冲击和挑战。本文将全面剖析“网络化生存”状态下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所面临的问题,积极探索应对策略,以期寻找到高校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化生存;挑战;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35-0194-02

    “网络化生存”是当今大学生生活方式的重要特点之一。“网络化生存”不仅改变大学生生活方式,给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等方面带来深刻的影响,而且对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带来了极大的冲击和挑战。因此,应对互联网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挑战,做出相应的对策研究,是一项紧迫而重要的工作。

    一、大学生“网络化生存”的现状调查

    为了解互联网对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影响,笔者在柳州市区5所高校实施了专项问卷调查。问卷调查随机发放问卷600 份, 回收550 份,其中男生440人, 女生110 人;年级分布情况:大一160人,大二180人,大三140,大四70人。调查结果显示:一、电脑和手机是大学生上网的主要途径,81.7%的大学生拥有电脑,100%的学生拥有可以上网的智能手机。二是对网络的依赖程度较高。有接近20%的学生每天上网1-2 小时,约60%的大学生每天上网2-3 小时, 约15%的大学生每天上网4 小时以上, 只有约5%的大学生极少接触网络。三是网络对大学生思想、学习、思想等诸多方面带来的明显的影响。超过80%的大学生选择通过微信、QQ等网络方式与亲戚朋友进行日常的联系,70%左右的学生每天会通过网络游戏、浏览网络新闻等方式进行消遣娱乐,50%左右的学生有通过网络进行学习的习惯。 四是大学生对网络利弊评价褒贬不一。超过70%的大学生选择利大于弊,认为网络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给学习、交际等提供了更多便利和可能性; 约7%左右的大学生选择网络弊大于利,认为网络是不良行为和品行的温床,其中的色情、暴力等不良信息堪称洪水猛兽;约23%的学生选择了“不好说”。五是大学生更乐于接受网络化的思想政治教育。相比开班会或当面约谈等传统方式,超过90%学生表示更希望老师能借助QQ 群、微信、微博等途径开展工作。

    二、“网络化生存”状态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毋庸置疑,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它的普及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辟了一个全新的天地。但如果网络使用或引导不当,则会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消极的影响。本文仅从信息转播的方式及道德方面对其消极影响阐述展开论述。

    (一)信息转播途径更加灵活多样,搜集和研判的难度加大

    从网络的使用来看,大学生十分热衷于关注和评论社会、校园的热点问题,并通过将自己的立场、态度发表在微博、微信朋友圈、QQ签名、贴吧等平台,展开相关的讨论。这些多样的信息转播途径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信息收集和研判工作上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

    (二)舆论的形成和传播更快,不易把控

    网络立体式、多层次的信息获取方式和信息传播机制,使信息的传播更快捷、更直观、更鲜活。相对于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介,部分大学生甚至更习惯接受来自贴吧、论坛、微信等渠道的信息。特别对一些重大事件和突发事件,网络上病毒式传播很可能左右事态发展的舆论导向。这对思政工作的舆情关注和响应速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学生和思政工作者互通存在障碍,信息鸿沟进一步扩大

    “网络化生存”使得部分学生沉溺在虚拟网络社交或游戏情境中,缺乏与老师同学之间的交流和互动,精神世界相对封闭和匮乏。思政工作者通过学生干部等信息中枢来了解学生动态的传统渠道的作用也被严重削弱,致使思政工作和学生群体之间的信息鸿沟凸显。

    (四)网络使用特性给学生不良思想和品行的形成提供温床

    1.为大学生诚信缺失提供了条件和可能。通过互联网,大学生可以免费获得几乎所有学科的巨量论文,在网络上的下载文章当作业,在网络上雇佣写手撰写毕业论文、硕士论文甚至博士论文,在当代大学生群体中时有发生。

    2.网络的隐蔽性为大学生滥用自由提供了条件和可能。在“虚拟存在”的网络世界,现实身份被隐蔽,“在网络上,没人知道你是一条狗”。个人获得了现实生活无可比拟的信息发布权力和信息评论权力,在现实社会秩序很难干涉网络活动的时候,信息的自由很容易演变成自由的滥用,这种自由的滥用往往可以不受任何约束,即便对他人造成了伤害,也很难得到现实生活秩序的惩罚。

    3.网络的平等性为大学生親视道德秩序提供了条件和可能。网络道德应该以现实生活道德为基础,但实际上,现实生活和网络生存两种生活方式的道德制约机制差异很大,违反网络道德的成本远远小于现实生活,多数情况下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这就容易造成大学生道德认知模糊,甚至是道德失常。

    (五)网络使用不当影响大学生的身心健康

    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如果使用得当它会像春风雨露般呵护我们的成长,给我们的生活创造更多的可能性;反之则有如洪水猛兽侵蚀我们的身心,不利于个人健康成长。第一、部分大学生由于自控能力差,过分依赖网络,沉溺在虚拟世界。时间一久,轻则精神萎靡,身体机能受损,重则危及生命。第二、过分沉溺网络也会使大学生交往缺乏情真意切的感情互动,致使人际交往失衡,使人与人之间变得冷漠。更有甚者,可能导致大学生价值观念偏移。第三、大学生正值“三观”形成的关键时期,部分同学是非判断能力差、缺乏政治敏感性等,容易被网络上西方的价值观念、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企求奢侈的生活方式不良信息影响而误入歧途。

    三、“网络化生存”状态下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对策

    网络在给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习惯和行为带来严峻冲击和挑战的同时,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其更深层次的意识形态领域的影响。因此,我们应该因势利导,依托网络的优势,大胆探索、开辟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领域,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

    (一)全面加强校园网的建设,强化主流引导

    高校要重视校园网的建设,要将校园网定位为实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既要凸显网站内容的思想性、知识性、教育性、趣味性、服务性等特点,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当代主旋律,又要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真正服务于学生的成长成才。

    (二)运用各种技术、行政和法律手段健全网络使用的监督管理机制

    1.建立高校与运营商的信息交流反馈制度。通过高校与运营商的主动合作,高校可以从运营商处获得大学生群体使用网络的全面性、时效性的数据,更有利于提高网络平台的管理水平,了解和挖掘学生的思想动态,充分发挥网络环境下舆情监督的功能。

    2.建立高校大学生使用微信的各类行为规范和道德规范。要求国家政府、高校要出台相应的文明使用微信的行为规范和道德规范,倡导广大学生正确使用网络。强化大学生的公民意识,使大学生自觉规范个人发布、传播信息的行为,多发布弘扬主旋律、积极向上的正能量信息。

    3.建立高校微信环境下的舆情监管和研判队伍。建立一支由部门技术人员、辅导员、学生政工干部、学生志愿者组成的网络监控和研判队伍。一方面,主动开办微信交流平台。打造官方通道的舆情言论宣传阵地。另一方面,充分发挥高校大学生网络青年志愿者作为信息关键节点的发现能力,重视志愿者提供的各类舆情数据,加强对大学生使用网络的相关信息进行收集、分析和管理,做到群防群治。

    (三)思政教育工作者要与时俱进,提高运用各种新媒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水平和能力

    思政工作者要用于改变,善于改变,不断更新教育观念,以积极主动的姿态主动应对新媒体,学会利用新媒体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网络化生存”状态下的大学生思想活跃,独立性强,更具自由开放的特点。因此,相比以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填鸭式”等传统的教育方式,他们更乐于接受平等、自由、开放、互动更强的交流方式。基于这样的情况,思政工作者必须要紧跟时代步伐,及时转变教育方式,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引入网络新媒介等元素, 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性、针对性和互动性。实际的工作也在不断验证,当今形式下,只有切实学习和掌握了各项网络基本技能,赢得“第三课堂“阵地,才能更好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四)加强对大学生使用网络的教育和引导,切实提高学生网络化生存的辨析决断能力提升大学生的网络素质

    当代大学生思维活跃,乐于接受新鲜事物,有较强的创新精神。他们正处于“三观”形成关键时期,由于社会经验不足,看待事物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看问题容易出现片面性,甚至偏激,致使出现一些缺点和错误,在思想上、情绪上、心理上更容易受到外部因素的感染和干扰。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大学生群体的特点,针对有特殊倾向的大学生,及时加以辅导与心理疏通,趋利避害,引导学生正确使用。在不断提高大学生网络信息素养的过程中,使他们能够自觉遵守网络道德,抵制各种有害信息的侵蚀。

    (五)重视大学生心理的健康问题

    大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是其形成良好思想道德品质的前提和基础。在“网络化生存”背景下,大学生各种心理问题逐渐凸显。为此,高校必须把心理健康教育融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在进一步普及大学生心理健康知识的同时,还应该重视学生的实际心理需要,及时掌握学生的心理状况,通过定期进行心理普查,举办专题心理讲座等丰富、有效途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通过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为思想政治教育开展奠定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刘晔.新形势下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探析[J].当代教育论坛,2007(03).

    [2]陶国富,王祥兴.大学生网络心理[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1999.

    [3]郑元景.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探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11).

    [4]宋元林.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价值及其实现途径[J].高校理论战线,2010(11).

    [5]王冬梅.大众传播载体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影响研究[D].南京: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0.

    [6]周长春.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索[M].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5.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