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政法军事 > 正文

    奥匈帝国经济发展的启示及影响

    时间:2021-04-17 08:17:42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摘要:奥匈帝国在欧洲乃至世界经济发展史和经济思想史上扮演重要角色,奥匈帝国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客观实践,直接带动了奥地利学派的产生和发展,深入考察奥匈帝国经济社会发展情况,这不但有助于理解奥地利学派等一系列相关的经济思想和学说,而且对中国等发展中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转型也具有一定启示。

    关键词:奥匈帝国;奥地利学派;经济发展

    中图分类号:D73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06-0000-02

    奥匈帝国在欧洲乃至世界经济发展史和经济思想史上扮演重要角色,奥匈帝国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客观实践,直接带动了奥地利学派的产生和发展,造就了哈耶克、希格斯、门格尔、米塞斯、罗斯巴德、维塞尔等一系列经济学思想巨匠。而奥地利学派对战后西方经济学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直接推动了新自由主义经济思想的发展,撼动了以英美凯恩斯主义主流的西方宏观经济学的统治地位,代表了欧洲大陆经济学思想的复兴和发展。因此,要想更好地研究和理解这段经济思想史发展历程,就有必要深入考察奥匈帝国经济社会发展情况,这不但有助于理解奥地利学派等一系列相关的经济思想和学说,而且对中国等发展中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转型也具有一定启示意义。

    一、奥匈帝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背景

    奥匈帝国是欧洲著名皇室哈布斯堡王朝建立的一个双元君主制政体国家,是由奥地利帝国发展起来的,而奥地利帝国则建立在延续近千年的神圣罗马帝国的废墟上。19世纪初,拿破仑战争迫使哈布斯堡王朝被迫取消了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称号,改称奥地利帝国。维也纳会议之后,哈布斯堡王朝将统治重心放在了中欧,整合其领地,成为德意志邦联境内最强大的邦国,从而与野心勃勃的普鲁士产生了矛盾。经过王朝战争,奥地利被排挤出了德意志邦联,实力和威望受到很大的影响,不但失去了在德意志地区的领导地位,并且丧失了几乎全部意大利领地,使奥地利不得不重新考虑定位,再加上战争导致债台高筑,财务危机,王朝的统治难以为继,面临崩溃,奥地利不得不转而向帝国境内长期争取自治的匈牙利贵族妥协,从而稳定内部,以图东山再起。

    从法理上说,奥地利帝国从未包括匈牙利王国,匈牙利之所以被看成帝国的一部分主要是由于两国拥有共同的哈布斯堡王朝君主,同时兼任奥地利皇帝和匈牙利国王。匈牙利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拥有独立的一套政治法律体系,包括议会、法规、预算和商务外交关系,甚至海关和护照。然而,1848年革命爆发后,匈牙利被取消了预算和关税自主权,被奥地利吞并,帝国当局在匈牙利实行日耳曼化和专权统治,然而匈牙利人民从未放弃独立的期望。但是以迪科(Francis Deak)为代表的匈牙利政治家,虽然希望独立,但认为匈牙利需要更加富有且工业化水平更高的奥地利,两国联盟对匈牙利有利。

    在奥匈两国上层政治精英的安排下,1867年,双方签署协约,把帝国改造成为二元结构,重新明确匈牙利王国具有相对独立的政治法律体系,可以自行处理内政,只有国防和外交事务交由帝国统一处理。奥匈帝国由此诞生。帝国的全称为“帝国议会所代表的王国和领地(即分治后的奥地利帝国)以及匈牙利圣史蒂芬王冠领地(即脱离奥地利后的匈牙利王国)”(Die im Reichsrat vertretenen Königreiche und Länder und die Länder der Heiligen Ungarischen Stephanskrone),在国际上的正式称呼为“奥匈君主国”(Austro-Hungarian Monarchy),简称奥匈或奥地利。

    奥匈帝国极大地提高了匈牙利贵族的政治地位,例如匈牙利政府拒绝了奥地利当局企图向普鲁士复仇的动议,避免了奥匈帝国与普鲁士及后来的德意志帝国开战,德奥两国关系逐渐改善。然而,帝国境内的斯拉夫人的政治地位却并未得到充分尊重,尤其是匈牙利境内的斯拉夫人,面临匈牙利当局所推行的“马扎尔化”(Magyarization)或匈牙利化政策对其民族文化的威胁,由此引发了匈牙利王国境内非匈牙利民族对匈牙利人的矛盾,这种矛盾一直影响到二十世纪的中东欧国家社会政治局势,例如齐奥塞斯库领导下的罗马尼亚。

    奥匈帝国在巴尔干半岛上的扩张行动进一步激化了帝国与斯拉夫人尤其是塞尔维亚人之间的矛盾,而沙皇俄国以斯拉夫人的保护者自居,再加上克里米亚战争时期俄奥矛盾的历史影响,与奥匈帝国之间对立情势越来越明显,迫使德奥结盟。1914年,塞尔维亚民族主义青年在波黑首府萨拉热窝刺杀了奥匈帝国皇储费迪南大公,引发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和奥斯曼帝国为一方,与以英国、法国和美国等国为另一方的军事集团之间展开征战,最后导致奥匈帝国土崩瓦解,在奥匈帝国的废墟上,形成了奥地利、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乌克兰、罗马尼亚、南斯拉夫、波兰等国。

    二、奥匈帝国经济发展状况

    奥匈帝国成立前,第一次产业革命就已经从英国传播到德意志地区。然而直到十九世纪中期,德意志地区工业化水平从整体上看仍然不如英国、法国和比利时,尤其是奥地利帝国东部地区,小农经济仍然占据重要地位。德意志地区境内诸如查理西门子(Charles William Siemens)等优秀工程师因为在本国得不到充分尊重和用武之地,而移民英国。

    然而,随着农奴制度被废除,传统贵族阶层和教会势力下降,学者和专家的地位不断上升,德意志地区工业化有所发展。到十九世纪六十年代,随着钢铁工业大规模引进贝塞麦转炉炼钢等新兴廉价生产技术,直接带动钢铁工业发展,进而带动重工业和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推动第二次产业革命的兴起,由此带动了奥匈帝国工业化的推进和经济发展。从1870年到1913年,奥匈帝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增长1.76%,明显高于英国(1%)、法国(1.06%)和德国(1.51%)[1]。

    然而, 奥匈帝国境内工业化发展并不均衡,经济增长主要集中在维也纳、布达佩斯,以及奥地利日耳曼区(German Austria)、阿尔卑斯地区和波西米亚等地,尤其是靠近德国的捷克地区,工业产出占帝国总产出的70%,其中一些领域几乎占有垄断地位。

    整体来看,奥匈帝国经济发展高度不均衡,帝国西部的工业化水平和经济发展程度要明显高于东部;作为奥匈帝国的两个构成主体,奥地利帝国的工业化水平和经济发展程度要高于匈牙利王国。匈牙利王国以农业为主,是当时世界上第二大面粉出口国,出口规模仅次于美国。[2]匈牙利的粮食不但供给周边邻国如德国和意大利,还大量出口已经完成第一次工业革命的英国,成为英国最重要的粮食进口国,[3]从而满足经过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后英国国内大量城市人口的粮食需求。

    然而到19世纪晚期和20世纪初叶,匈牙利平原中部和喀尔巴阡地区的经济也取得快速发展。奥匈帝国东西部经济发展差异迅速缩小。此时,帝国境内在经济货币联盟的背景下形成了明显的产业分工格局:西部的维也纳和布拉格等奥地利帝国所属地区致力于机器制造等重工业发展,东部的匈牙利王国则大力发展粮食种植业和食品加工业,产品出口成为整个帝国出口贸易大宗,布达佩斯由此成为帝国经济贸易中心之一。奥地利帝国虽然成为奥匈这个双元国家在第一次产业革命的领头羊,但在第二次产业革命过程中,奥地利帝国并未充分占据先机,匈牙利王国则迎头赶上,出现了汽车、航空和机车及其他机器制造等新兴产业。匈牙利传统经济社会结构随之改变,到1900年,匈牙利王国境内厂矿雇佣近120万工人,占整个王国人口的13%。随着工业化的推进,匈牙利传统农村封建经济趋于瓦解,资本有机构成不如工业的农业衰退,由此产生大量进城务工人员,为了限制民工潮,同时也为了保障匈牙利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价格优势,匈牙利政府倾向于低工资政策,但还是承认了产业工人的罢工权。

    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奥匈帝国已经形成以机器制造为主的近代重工业体系,电气工业、机车工业、汽车工业和精密仪器占据支配地位,发展成为世界第四大机器生产国。[4]奥匈的主要贸易伙伴是德国、英国和美国,此外,俄国、法国、罗马尼亚等国也是其重要贸易伙伴。其中德国在奥匈帝国对外贸易中地位最重要,占出口的48%和进口的39%(1910年)。[5]

    因为随着奥地利被排挤出德意志邦联,奥地利及后来的奥匈帝国就不再方便地享用德意志地区的人力资源和技术要素了,所以整体来看,奥匈帝国工业化水平乃至经济现代化整体水平仍然明显落后于英国和德国。

    三、奥匈帝国经济发展的启示和影响

    奥匈帝国是一个民族众多并且地形分布复杂的庞大帝国,相应的经济发展主要启示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应该充分尊重市场经济调节作用,由市场机制引导资源要素自行寻找并流向配置效率最高的地方,从而推动经济持续稳健增长;另一方面,经济发展与族群关系的协调发展并不必然呈现出正相关关系。

    由于正处于第一次产业革命的尾声和第二次产业革命的兴起这一关键的历史阶段,因此奥匈帝国在后来的奥地利、匈牙利、捷克和斯洛文尼亚等国的经济发展过程中烙下深刻的烙印。

    对奥地利而言,奥匈帝国使奥地利实现了工业化和城市化,一跃成为现代发达国家,而且奥匈帝国不但在经济上影响奥地利,还在思想文化上产生了重大影响,其中在经济思想上最重要的就是奥地利学派的兴起。奥地利和德国是当时的两个主要德语国家,双方经济学者构成了德语世界经济学界的主体。然而,政治的分野造就了思想文化的分歧。奥匈帝国经济发展甚至影响到了德奥之间的经济思想论战。实际上,“奥地利学派”本身在开始的时候就是德国经济学家的一个蔑称,暗示这种经济思想脱胎于与普鲁士和德国相比落后的奥地利。

    对匈牙利而言,奥匈帝国时期的工业化改变了匈牙利产业结构和社会结构,产业工人阶级人口大量增加,为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匈牙利革命奠定了基础。工业化直接带动城市化发展,旧城布达和新兴城市佩斯合并为匈牙利新首都布达佩斯,并形成都市圈,发展成为匈牙利王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对波西米亚或捷克而言,由于捷克地区发展成为奥匈帝国工业中心,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捷克民族文化地位得以上升,后来的捷克首都布拉格也由原来德语城市转变为捷克语为主体的城市。捷克在这一时期进一步奠定了后来成为发达国家的基础。

    对斯洛文尼亚而言,虽然与奥匈帝国其他一些地方相比,斯洛文尼亚仍然比较落后,但这一阶段其经济仍然取得较大发展,带动人口大幅度增长,并且使其与其他南斯拉夫国家和地区相比,工业化水平和经济发展程度较高,工业生产是塞尔维亚的四倍,马其顿的22倍。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斯洛文尼亚成为南斯拉夫地区工业中心。然而发展的差异深化了地区和民族矛盾,既为后来斯洛文尼亚脱离南斯拉夫埋下伏笔,也为斯洛文尼亚独立后立即跻身发达国家行列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Max-Stephan Schulze (1996). Engineering and Economic Growth: The Development of Austria-Hungary"s Machine-Building Industry in the Late Nineteenth Century. Frankfurt am Main: Peter Lang.

    [2]Good, David. The Economic Rise of the Habsburg Empire Max-Stephan Schulze (1996). Engineering and Economic Growth: The Development of Austria-Hungary"s Machine-Building Industry in the Late Nineteenth Century. Frankfurt am Main: Peter Lang. p.80.

    [3]Commercial Relations of the United States: Reports from the Consuls of the United States on the Commerce, Manufactures, Etc., of Their Consular Districts. Publisher: U.S.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 1881 (page: 371).

    [4]Max-Stephan Schulze (1996). Engineering and Economic Growth: The Development of Austria-Hungary"s Machine-Building Industry in the Late Nineteenth Century. Frankfurt am Main: Peter Lang. p.295.

    [5]"Austria-Hungary" in the Encyclopædia Britannica, 11th edition,1911.

    作者简介:潘 志(1983-),男,辽宁丹东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产业经济和经济转型。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区域产业结构转型的环境效应及调控研究”(13BJY067)。

    相关热词搜索: 帝国 启示 经济发展 影响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