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纸下载
  • 专业文献
  • 行业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杂文文章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达达文库
  • 文档下载
  • 音乐视听
  • 创业致富
  • 体裁范文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行业资料 > 正文

    和准妈妈一起迈过生命中的这道坎 迈过那道坎

    时间:2019-01-17 04:32:29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在女性的生命历程中,怀孕和生产是相当重要而关键的时刻。在此阶段,生理上的变化并不亚于初潮或更年期,而其心理层面所承受的压力,却可能远远超过人生其他阶段。   如今,大批80后已经成为妈妈或准妈妈。据了解,对自身是独生子女的80后而言,产前、产后抑郁是近年来新出现的一种孕产期心理疾病,特别是现在80后的职场女性,更是面临着高比例的产前、产后抑郁,产前、产后抑郁已成为社会问题。怀孕了,本来是一件值得开心的事情,为什么准妈妈们却抑郁了呢?
      9月10日是第9个“世界预防自杀日”,自杀已经成为15岁到35岁人群死亡的首因。调查表明,自杀的女性是男性的3倍,中国女性的自杀率为全球第二,而因产前、产后抑郁自杀时有发生,自杀成为女性生命的一道坎。
      在“世界预防自杀日”到来之际,本期特别邀请女性嘉宾凌雁、章晓丹、茵菲和山西省精神卫生中心主任医师彭超英女士、太钢总医院妇幼所所长康平女士共同作客《会客厅》,共同关注产前、产后抑郁症,和准妈妈们一起迈过生命中的这道坎,让她们拥有一片蓝天。
      凌雁,32岁,曾患“产前抑郁症”
      婚后我有过几次流产史,7个多月前,32岁的我,得知怀孕的消息时,我和先生兴奋得好几天都睡不着,然而快乐的情绪并没有延续太久,在短暂的兴奋后,一直被恐惧和担心笼罩着,因意外妊娠,没有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孕前因流感,曾服用过可致胎儿畸形的药物,再因家族曾有血友病史,总担心宝宝会不会因药物导致出生缺陷,会不会遗传血友病。为了怕腹中的宝宝受到电脑辐射,我辞去了工作,总担心万一孩子有问题,所有的辛苦就都白费了。尽管产前做过筛查,可还是不放心,晚上经常被恶梦惊醒。孕期反应很严重,血压有点高,因为接近高龄产妇,是否能顺利分娩是个未知数;再就是因老公是独子,又是三代单传,婆家想要个男孩。随着产期的来临,对生产过程很恐惧,情绪越来越差,精神和肉体上都很脆弱,经常失眠、头脑昏沉、胃口不好、浑身无力,担心这种坏情绪会影响未来的宝宝,我真想终止妊娠。在这里我要感谢太钢妇幼所的康平所长,是她及时发现我患上产前抑郁症,并给予我及时的治疗,这里也要感谢我的老公和双方父母,在他们的共同帮助下,我及时调整心态,最近做B超,宝宝很健康,产前指标都正常。我要以良好的心态迎接宝宝的到来。
      产前抑郁症
      康平:刚才凌雁所说的症状在临床上很常见,可喜的是,她能及时发现治疗,未对身体造成不良影响。
      我们先说说“产前抑郁症”,很多人都知道“产后抑郁症”,生了孩子心情不好,产后抑郁了。几年前,香港女星陈宝莲剖腹产后,跳楼自杀身亡,结束了年仅29岁的短暂生命,她就是受到产后抑郁症的困扰,陈宝莲产前就有抑郁症,曾多次求助于精神科医生;那英在她生下第一个孩子的时候,曾患上严重的“产前抑郁症”,她说:“那些日子每天她不想说话、不想睡觉、不爱搭理任何人,唯一的念头就是想死”;刘嘉玲终于在44岁时怀孕,担心高龄产妇给宝宝和自身带来的风险而患上“产前抑郁”,她说产前一次在买鞋中,竟连试15双鞋。
      大部分人对“产前抑郁症”和其严重性知之甚少。在整个怀孕、生产、育婴过程中,抑郁症状随时都可能来袭,“产前抑郁症”的危害性远远大于“产后抑郁症”,严重的话,甚至还会做出伤害自己的行为,如自残、自杀等,累及胎儿的性命。近几年产科抑郁症的高发病率及危害性,提示临床医务人员要充分重视这种疾病。女性从怀孕起,在心理上应及时调节,以积极的心态迎接宝宝的到来。
      让我们了解一下什么是产前抑郁。产妇在孕产期生理变化是引发产前抑郁一个重要原因。除了交感神经系统的变化以外,孕产妇体内的雌激素也出现了明显的变化。而雌激素对人的情绪有很大影响,雌激素低时,人的情绪就容易波动、不安、低落。一般在怀孕的前3个月及后3个月比较明显。在前3个月可表现为恶心、反胃等早孕反应的加重,并有厌食、睡眠习惯改变、注意力下降、烦恼易怒、哭泣等;后3个月可表现为持续加重的乏力,睡眠障碍及食欲下降,对胎儿健康的担忧,担忧分娩过程等。
      
      彭超英:产前抑郁心理容易出现波动,情绪容易低落。如果调节能力差的女性此时没有得到适当照顾,心理压力过大,就可能在临床上表现出躁狂、抑郁、精神分裂,甚至出现意识障碍和幻觉,以致发生难以预料的意外事件。
      在此,我想提醒准妈妈们,抑郁症的症状包括易疲劳、食欲不振、缺乏活力等,这与怀孕的正常反应非常相似,所以很多孕妇便忽略了这一问题。对于有这些危险因素的孕产妇,应该在产前及产后早期接受抑郁症的常规筛查,警惕产前、产后抑郁症的发生。
      
      康平:预防产前抑郁自我调节很重要。
      做好怀孕计划,妥善安排生活与工作的关系。主动规划职场生涯,避免因突然怀孕而造成不必要的心理压力。
      产前应该对分娩和产后的卫生常识有所了解,积极面对妊娠,分娩时不要过分紧张。
      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调整好情绪,学会自我调节,做好心理、角色的转变,做好迎接新生命到来的准备。
      适当参加一些户外运动,如短途旅游、做孕妇操等,参与一些社交活动,听音乐、散步等方式调节心情,使之放松。
      保持充足的孕期营养,保证充足睡眠。
      妈妈们可以多和同龄、同期怀孕的孕妇多交流,请教怀孕、育儿经验。不妨通过网络等渠道,参加一些主题俱乐部、沙龙之类的活动,也可以缓解焦虑抑郁。
      借此机会,还想和准爸爸们说几句,你的行为对妻子整个孕期非常重要,丈夫应该更关爱妻子,关注妻子的心理变化,减少不良刺激。尤其是分娩阶段,一定要多陪陪妻子,最好能在生产前联系好分娩时的医院,提前准备好妻子住院分娩需要的资料,提前做好住院及出院物品的准备,布置好出院后的家庭环境,安排好交通工具,这些都让准妈妈们有安全感。减轻对分娩的恐惧。一旦发现妻子患有产前抑郁症,应该马上找心理医生或者妇产科医生,及时治疗。
      章晓丹,29岁,曾患“产后抑郁症”
      研究生毕业后,通过激烈竞争,我如愿以偿地在一家外企当上公关部部长,今年6月宝宝也降生了,宝宝很健康也很可爱,可以说“双喜临门”。
      我是剖腹产,产后身体很虚弱,伤口很痛,奶水也不多,婆婆照顾我的月子,婆婆是闽南人,在饮食有很大差异,胃口和食欲都不好。为了宝宝,尽管奶水不足,我还是坚持母乳喂养,一晚上还要起来喂奶粉、喂水,影响睡眠,又患上便秘,这个月子做得很狼狈。这时,听说公司要重组后上市,我很焦虑和担心,我辛苦奋斗来的工作岗位会不会就此被取代?从孕期到哺乳期,前后可能要有2年左右,这么长时间脱离竞争激烈的职业环境,不知道自己是否还能跟得上社会的节奏?对未来的担忧,想到抚养孩子的艰辛和自己身体的不适,心里很委屈,这一切都是孩子引起的,这一切都应归咎于老公。我和老公是大学同学,感情很好,月子里总是没来由的和老公吵架,一次在争吵中,居然动手打了老公,还想过要自杀。
      内心的焦虑使我的精神过于紧张,从而出现了许多不良的幻觉,感觉整个人都快崩溃了。
      前几天媒体报道,北京一位年轻妈妈,女儿才4个月大,因严重的“产后抑郁症”跳楼身亡。
      回想起来,其实我产前心情就很抑郁,不过没那么严重,也就没引起注意。要说我还是幸运的,就在我处于崩溃之际,《人人健康》杂志举办了这次座谈,彭大夫和康大夫给了我及时的治疗,想想“产后抑郁症”的危害真有些后怕,幸好也只是擦肩而过。
      产后抑郁症
      康平:结婚、怀孕、生子都属于应激事件,同时也是压力的来源之一。怀孕之后,生活方式就开始发生变化,一些小事往往会让孕妇产生困扰,难以适应。产后妇女情感处于脆弱阶段,特别是产后1周情绪变化更为明显,这种严重抑郁症状的出现与产后荷尔蒙水平迅速降低有关。怀孕期间雌激素和孕激素水平逐渐增高到峰值,较孕前增长了10倍。分娩后的3~5天内其水平逐渐降至基础水平。研究显示,孕激素下降幅度越大,产后抑郁的可能性越大。通常有烦躁、情绪低落、不明原因的哭泣、易怒、对生活失去信心,自我评价下降,与家人、丈夫关系不协调等心理社会功能下降的表现。
      产妇的过度焦虑和抑郁可导致一系列生理、病理反应,如去甲肾上腺素分泌减少以及其他内分泌激素的改变,可致子宫收缩减弱、疼痛敏感、产程延长、出血增多,进一步加重产妇的焦虑、不安情绪,成为产后抑郁症的促发因素。还可伴有恶心、头晕头痛、胃部烧灼、呼吸心率加快、心悸、出汗、耳鸣、头晕等。还常有早醒或入睡困难、泌乳减少等躯体症状,严重者甚至伤害婴儿及产生自杀倾向。
      1994年,美国精神学会制订了产后抑郁症的诊断标准,具体为,产后4周内发病,病情持续两周,且具备下列症状中的5条或以上:
      1.出现抑郁情绪;
      2.几乎对所有食物都失去兴趣;
      3.食欲大增或大减;
      4.睡眠不足或严重失眠;
      5.精神焦虑不安或呆滞;
      6.疲劳或虚弱;
      7.不恰当的自责或自卑,缺乏自信;
      8.思想不集中,综合能力差;
      9.有反复自杀倾向。
      产后抑郁症常发生于以下人群:
      1.未满20周岁的产妇;
      2.未婚的单亲妈妈;
      3.收入少、经济状况差、居住条件差的产妇;
      4.产妇本人出身于单亲家庭;
      5.产妇本人在童年时期,因父母照顾不周而一直缺乏安全感;
      6.产妇在怀孕期间,同丈夫关系不好或缺乏家人的关心;
      7.产妇受教育程度不高;
      8.孕前或怀孕期间,常出现情绪失控的现象;
      9.可以深谈或依赖的家人或朋友很少;
      10.怀孕或产后期间生活压力太大。
      
      彭超英:预防产后抑郁症的发生,首先要积极面对妊娠,了解妇女妊娠中身体各方面的一系列变化,分娩后要补充足够的营养,保证睡眠时间和睡眠质量。产妇应早睡,尽量和孩子的起居时间保持统一。要调整好情绪,多和丈夫、家人朋友交流,正确面对孩子降临后的一系列问题,家人应多关注产妇心理变化。做适量的家务劳动和体育锻炼,可以转移注意力。家属应对产妇无微不至的关怀照顾,一旦发现产妇的抑郁症状超过一个月不能消除,最好及时就医。
      对于女人来说,怀孕是个挑战。据初步统计,产后抑郁的母亲达到20%以上,之所以会出现这么多抑郁的新妈妈,主要是几方面的压力造成的。
      对于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的80后来说,心理上还未完全断奶,初为人母,没有经验,没有调整好角色,独立面对风险、抗风险能力不足,从小没吃过苦的她们对分娩时的疼痛感到恐惧和紧张,使得孕妇变得情感脆弱。
      女性从成长到结婚、怀孕和生育之前,几乎一直都是家庭的中心,尤其是怀孕期间,父母、丈夫、公婆的宠爱集于一身,孩子出生后,全家人的关注重心忽然由产妇转向新生儿,也会使产妇情绪失落。这是独生子女群体独有的心理特点。
      育儿技能不足,产生无助感。母乳喂养遇到挫折,比如说母乳喂养的不成功、乳汁少、乳头发育异常等情况,休息不好,担心产后宝宝出现问题或者患上其他疾病。
      随着职业女性队伍的不断壮大,女性承受着来自事业和家庭的双重压力。工作和生育的冲突,对于生育前景的担忧,抚养压力的增大等等,会让她们在怀孕初期就开始担心小孩的教育、医疗、食品安全问题等。
      再就是来自家庭关系的压力。越来越多的独生子女开始组建家庭,还有一些准妈妈在怀孕之后,总是担心老公会因自己怀孕发胖、变丑而冷落自己,这种担忧让她们情绪更加低落。
      随着新一轮生育高峰带来的抑郁潮,呼吁产房要重视专业心理陪护。我院接诊的大多数抑郁症产妇都是重症患者,她们是在病情严重得失去自知力的情况下,才被家人送来的。家有产妇的人应该充分了解产妇产前产后将会产生的情绪变化及其后果,不要只顾孩子而忽略了产妇的心理变化。多给予产妇关爱,及时沟通和开导,减少不良刺激,使之保持愉快心情和稳定情绪。
      遗憾的是,在我国,产妇分娩后,往往其对发生的心理变化不够重视,也羞于寻求一些心理咨询帮助。
       产后发现产妇有抑郁表现,应及早进行积极干预,首选心理治疗。该疗法对胎儿影响极小。重度抑郁者考虑接受辅助药物治疗。
      需要特别提醒的是,产前抑郁对宫内宝宝的健康成长是非常不利的。在我们接诊的患儿中有些抑郁症患儿,往往母亲就有抑郁症病史。有研究提示,母亲持续抑郁会增加其孩子心理疾病的发病率,使智力不能得到充分开发,从而影响宝宝的生长发育。
      据临床研究发现,孕妇在怀孕4~10周情绪过度不安,可能导致胎儿口唇畸变、出现颚裂性兔唇,还可导致胎盘早期剥离,甚至造成胎儿死亡。此外,当情绪不安时,胎动次数会较平常多三倍,甚至高达正常的十倍,如胎儿长期不安、体力消耗过多,出生时易低体重,在怀孕期的情绪长期受到压抑,婴儿出生后往往出现身体功能失调,特别是消化系统功能特别容易出现紊乱。
      茵菲,28岁,好好珍惜这段时光
      从待孕到孕期全过程,我始终沉浸在兴奋和期待当中。有宝宝了多开心,所有人都那么关心自己,包括马路上的人。我也幸运,没有出现什么孕期反应,所以我好好地吃,好好地玩,好好地等待。一想到就要当妈妈,心中就充满甜蜜,想象着有个小家伙在你肚子里安了一个小家,就觉得是特别有意思,慢慢的长大,我想象着他的小模样。每天把小衣服拿出来看看,做做孕妇操,怀孕的不适就过去了。分娩时顺产,是个白白胖胖的小妞,我心中的爱释放无限,根本没在意分娩的痛苦,可以说幸福贯穿全部孕程。
      生下宝宝,看着宝宝一点一点的变化,一会儿对你笑笑,一会撑撑懒腰,当心情不好时,抚着一天天长大的她,跟她说说话,看着她的小模样,感觉她的心跳和你的心跳融汇在一起,心情便会好起来。当了母亲以后,我才觉得自己是个完整的女人,我觉得很幸福。一生就此一次,为了宝宝的健康,好好珍惜这段时光,多想想将来和可爱的小宝宝,还有什么比这更重要呢?

    相关热词搜索: 这道 准妈妈 生命中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