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纸下载
  • 专业文献
  • 行业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杂文文章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达达文库
  • 文档下载
  • 音乐视听
  • 创业致富
  • 体裁范文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行业资料 > 正文

    高频彩超评价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塞的关系 双侧颈动脉粥样硬化

    时间:2019-01-23 04:37:29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中图分类号】R45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1)09-0292-01   【摘要】目的 应用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来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塞的关系
      方法 选取我院80例颈动脉粥样硬化合并脑梗塞患者和76例有颈动脉硬化及斑块而无脑梗塞的患者,所有患者的选取依据其头颅CT或MRI影像确诊结果,全部进行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颈总动脉,颈内颈外动脉起始段,观察斑块形成情况,测量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n teima-media thickness,IMT),管腔狭窄程度。�
      结果 颈动脉粥样硬化脑梗塞组比对照组IMT增厚,不稳定斑块增多,管腔狭窄程度的差异有显著性(P0.05),脑梗塞组中,高血压病37例高血脂症27例,糖尿病16例,高血压病36例高血脂症25例,糖尿病15例,两组间伴随疾病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仪器选用日本东芝公司生产的(Toshiba Aplioxu SSH-700A)型多普勒超声显像仪,超宽变频探头,频率为(7.5)MHz, 患者取平卧位,充分暴露其颈部,检查时头偏向对侧45°,探头涂以耦合剂置于颈部,先右后左,自下而上,先纵向后横向的检查顺序,依次仔细观察颈总动脉,颈总动脉分叉处,颈内颈外动脉起始段,记录其内径、内-中膜的厚度、血管壁有无斑块。以及斑块的类型、数量,管腔狭窄程度。�
       1.3 判断标准 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超声表现为动脉ITM的增厚及斑块形成,斑块处管腔狭窄。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1.0mm为粥样硬化形成[1],根据斑块的超声特点及病理变化分为扁平型、软斑、硬斑及溃疡斑四型[1],(1) (1)扁平型: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1.2mm,分叉处厚度>1.4mm,增厚的内膜回声稍低或中等偏强。(2)软斑 斑块呈中等或弱回声隆起团块。(3)硬斑 斑块呈强回声,边界清晰,后方伴声影。(4) 溃疡斑 声像特点纵断及横断切面同时显示斑块表面有缺损,其边缘锐利彩色多普勒检测可显示缺损内有彩色血流信号。颈动脉狭窄程度判断:狭窄率=[(血管内径-狭窄处内径)/血管内径]×100%。�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率的比较用X2检验,各项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数的比较用t检验,P[2]。脑梗塞是老年人主要死亡和致残的重大疾病之一[3],颈动脉粥样硬化引起脑梗塞的机制有多种,即血栓-栓塞学说和血流末梢低灌流学说。本研究中发现脑梗塞组的患者均不同程度患有高血压、高血脂症、糖尿病等全身性疾病,这些都是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当它们结合可以加重粥样硬化程度[4]。�
       3.2 IMT增厚是评价早期动脉硬化的指标,IMT增厚大于1mm有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5]。本研究中脑梗塞组IMT较对照组增厚。临床研究表明经降压、降脂、抗凝等治疗后,可以改变内中膜厚度,阻止斑块形成,而且可以使斑块消失。�
       3.2 本研究中梗塞组软斑和溃疡斑检出率高于对照组,软斑以脂质为主,易脱落出血,溃疡斑表面不光滑,粗糙,当受到较大的血流冲击力时,尤其在颈总动脉分叉处,这可能与血流的切应力有关,斑块破裂露出胶原纤维和脂质,血小板聚集黏附,形成血栓,造成脑梗塞。颈动脉斑块对预测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有很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能清晰准确测量内中膜厚度,发现斑块大小数量,区分斑块的类型,测量管腔狭窄程度。其方法简便可重复、价格低廉、无痛无创。便于临床对斑块早期预防,干预治疗以及评价疗效。�
       总之,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塞密切相关,高血压、高血脂症、糖尿病等疾病是危险因素,因此对于这些高危人群要定期体检颈动脉,预防和减少脑梗塞的发生,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华扬.实用颈动脉与颅脑血管超声诊断学。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2] 刘翠玲,袁国奇,脑梗死与颈部动脉粥样硬化的高频彩超探查及相关性的探讨,中国现代医生杂志,2009,1(47);144-145.�
      [3] 陈灏珠,廖履坦,杨秉辉,等.实用内科学[M].1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219-220. �
      [4] 杨毅军.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相关因素的探讨.临床超声医学杂志,2009,1(11):34-35.�
      [5] 高山,黄家星.动脉硬化性脑中动脉狭窄梗死的发病机制.中华神经科杂志,2003,36:155-1562.�
      �
      作者单位:073000 定州市人民医院

    相关热词搜索: 化与 粥样 评价 关系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