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纸下载
  • 专业文献
  • 行业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杂文文章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达达文库
  • 文档下载
  • 音乐视听
  • 创业致富
  • 体裁范文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行业资料 > 正文

    [糖尿病性骨质疏松症的非药物治疗] 糖尿病性骨质疏松症

    时间:2019-01-25 05:24:12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有效地控制高血糖,才可能减少骨质疏松的发生。措施有控制饮食、运动疗法、心理治疗、药物治疗及自我监测。控制饮食是基础,也就是按照人体所需要的营养和热量,恰当地掌握进餐量,合理地配餐。运动疗法可以降低血糖及防止发生骨质疏松。如果采取控制饮食和运动治疗,血糖仍较高者,则需要加用药物来治疗。
      控制高血糖
      积极而有效地控制糖尿病患者的高血糖水平是防治糖尿病性骨质疏松症的关键。一切单纯针对骨质疏松症而未对糖代谢进行有效控制的治疗方法都是不可取的。鉴于胰岛素在骨代谢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所以,糖尿病性骨质疏松症患者应尽可能地采用胰岛素进行治疗。血糖值接近或恢复正常,可使糖尿病患者钙、磷、镁、锌和氮代谢的不平衡转为平衡。
      在此基础上,针对骨质疏松症进行防治:①提倡合理的膳食结构,有规律的户外运动。②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吸烟、酗酒,大量地饮用咖啡或浓茶均能促使患者尿钙的排泄量增加,导致骨钙溶出,骨量降低,从而易发生骨质疏松症。③积极预防,早期发现,正确治疗。
      糖尿病性骨质疏松症患者的饮食指导
      患者应继续坚持糖尿病饮食治疗的“黄金法则”,在糖尿病膳食的基础上,可以根据糖尿病患者的自身特点和骨质疏松症的程度加以调整。
      糖尿病患者既要合理地控制饮食,又要保证营养的均衡,因为过度地控制饮食会导致其体内钙、磷、镁等矿物质的摄入不足。一般来说,糖尿病患者每日钙的摄入量≥1 000 mg为宜,每天可喝1~2袋牛奶,以增加钙的摄入,同时还要适当地增加户外活动,多晒太阳,必要时可在医生的指导下补充维生素D,以利于钙的吸收。
      专家提示
      科学合理选择食物的类别
      适当增加钙的摄入 老年人每日应摄取800~1200 mg钙,富含钙的食品有奶制品、豆制品,部分海产品、蔬菜、水果等。
      合理补充钙、镁、磷 维持食物正常的钙、磷比值,因为当钙、磷比值<1:2时,会使骨骼中的钙溶解和脱出增加。因此,建议钙、磷比值保持在1:1或2:1的水平。富含磷的食物有各种家禽、大蒜、芝麻、杏仁、牛肉、马哈鱼等。另外,还应适当补充富含镁的食物,如豆腐、脱脂酸奶、麦芽、南瓜子等。
      摄入充足的优质蛋白质和维生素C 奶中的乳白蛋白、蛋类的白蛋白、骨头里的骨白蛋白都含有胶原蛋白和弹性蛋白,可促进骨的合成,利于钙的吸收。奶制品、豆制品都是钙的良好来源,维生素C对胶原合成有利。
      补充维生素D和维生素A 维生素D可促进钙的吸收,有利于钙的骨化。除了适量补充维生素D外,还应多晒太阳;维生素A参与骨有机质胶原和黏多糖的合成,老年人每日应摄取的维生素A为800 μg。维生素A的来源包括蛋黄、动物肝脏、黄红色蔬菜以及水果等。
      运动在防治糖尿病性骨质疏松症中的作用
      运动防治骨质疏松症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运动不仅能减少骨量的丢失,还可增加肌肉的力量,从而增强糖尿病病人的体质,抑制骨质疏松症的发展。
      糖尿病性骨质疏松症患者即使伴有剧烈的骨痛需暂时卧床,也应在床上尽可能进行四肢和腹背肌的主动和被动运动,以防止废用性肌萎缩和骨质疏松症的进一步加重;疼痛缓解后应争取早日下床,勤走和参加锻炼。运动前5分钟必须做准备活动,预防运动损伤;运动的最后5分钟应做些放松活动,以预防肌肉酸痛。
      世界卫生组织(WHO)早在1989年就明确提出了骨质疏松症防治的三大原则:补钙、运动和饮食调节。其中,运动是最经济、有效的防治手段。
      糖尿病性骨质疏松症运动的必要性 ①要有效地控制高血糖,运动是不可少的一项措施。②运动会使血糖下降,也能使体重下降,还能改善胰岛素抵抗。③运动可以维持骨量和骨强度,增加肌肉的力量和反应能力,增强人体的协调性,避免跌倒。④运动还有利于骨折的恢复。
      选择适宜的运动项目 诚然,大负荷、爆发力强的运动(如举重、练哑铃、快速跳绳)等,对提高骨密度有较大帮助,但中老年糖尿病患者不适宜这些运动项目,中老年糖尿病患者应以健身跑和快步行走为主。
      轻度骨质疏松症的糖尿病患者可采用骑自行车、慢跑、快步走、原地跳跃或太极拳、广播操、游泳、跳舞等运动项目;患有严重骨质疏松症的糖尿病患者不宜剧烈运动,但也不能完全不动,可以散步为主,也可在室内绕圈行走,以提高机体的平衡功能;年纪大、体力差的患者可躺在床上或坐在椅子上做一些上、下肢的运动。选择的运动项目一定要患者自己感兴趣,才能够长期坚持下去。
      运动量的控制 运动强度大,消耗能量多,对减肥、降糖有利,对骨的刺激也大,有益于骨密度的维持和提高。但对糖尿病合并骨质疏松症患者,运动量过大易发生低血糖、脑血管意外、心肌梗死、眼底出血和骨折等严重并发症。因此,运动量应控制在中等强度,以活动后微微出汗,次日不感到疲劳为度。运动量的增加应循序渐进,切忌突然加大运动量。
      运动时间可根据运动强度调整。若是运动量大则时间短一些;若是散步等运动,每天至少应坚持>1小时,至少也要每周活动3~5次。
      应该注意家务活儿一般都不是全身的运动,为预防骨质疏松症的发生,一定要安排时间进行全身性的运动项目。
      专家提示
      运动中的注意事项
      ●持之以恒,量力而行。不论天气变化、生活规律变更都不应放弃运动,但糖尿病合并心、脑、肾、眼等并发症者应适当减少运动量。
      ●锻炼时间以早餐后或晚餐后0.5~1小时为宜,因为餐前运动易引起低血糖。
      ●运动要选择地面平坦的场地,防止地面过度湿滑,活动场所光线不宜太暗,以防止跌倒,不要在离地过高的器械上运动。
      ●生活中也要注意,从地上拾东西时先下蹲,腰背要挺直;避免弯腰抬举重物;浴室地面要防滑,不要单脚站立穿裤子;不要用凳子垫脚爬高取物;乘公交车时尽量不要坐后排,以防颠簸;上下楼梯要尽量乘坐电梯或拄手杖。
      □链接
      糖尿病发生骨质疏松症的原因
      糖尿病合并骨质疏松症的原因和机制复杂,为目前医学研究的热点。一般认为,除与性别、年龄、体质、体重、种族及营养状况等因素有关外,还与糖尿病病情轻重、遗传因素、骨代谢调节等因素有关。
      钙磷及维生素D代谢紊乱 糖尿病对钙磷代谢的影响已被大量的动物实验和临床研究证实。有人观察到糖尿病性骨质疏松症与骨基质及骨矿物质代谢紊乱有关。其发病机制:①高血糖时渗透性利尿作用及糖尿病并发肾小管吸收功能障碍,使大量钙、磷、镁离子排出体外而出现低钙、低镁血症,使骨吸收增加,骨量减少。②胰岛素不足或胰岛素敏感性下降及并发糖尿病肾病,可影响维生素D代谢,使钙吸收减少,进而影响骨代谢。
      钙丢失增加 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不良,大量的葡萄糖从尿中排出,同时也带走了钙、磷等物质,导致血钙过低,而低血钙刺激甲状旁腺激素分泌增多,促进骨骼溶解,释放骨钙,导致了骨丢失的恶性循环。
      钙摄入不足 中国人每日钙的摄入量偏低。糖尿病患者由于严格控制饮食,不注意钙的补充,血钙水平较低,从而引起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甲状旁腺激素分泌增多,可动员骨钙进入血循环,又加重了骨质疏松症的程度。
      钙吸收障碍 病程较长的糖尿病患者肾功能难免会受到损害,致使维生素D活化障碍生成减少,导致肠道吸收钙能力降低,引起钙吸收障碍。
      胰岛素缺乏 胰岛素缺乏是糖尿病性骨质疏松症的重要发病原因,其机制可能涉及以下几个方面:①当胰岛素不足时,大量蛋白质和氨基酸被消耗,致使骨基质减少。②胰岛素缺乏时,可通过骨钙素、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等,使成骨细胞数目减少、活性降低,引起骨质疏松症。③当胰岛素缺乏时,环磷酸腺苷生成增多,促进骨的吸收,骨量丢失。
      高血糖 短时高血糖可以调控成骨细胞的基因表达,刺激成骨细胞增生。而长期高血糖可使骨胶原纤维发生糖基化,形成糖基化终末产物――糖基化骨胶原纤维。糖基化骨胶原纤维一方面可引起成骨作用明显降低,另一方面还可加速骨的吸收,最终引起骨质疏松症的发生。
      基质蛋白合成障碍 糖尿病患者的胰岛素分泌不足或敏感性下降,都会导致骨基质蛋白合成减少。
      胶原纤维断裂 高血糖使骨组织基质蛋白的非酶糖基化增加,不但影响骨基质蛋白的功能,影响钙在骨骼中的沉积,也会导致骨胶原纤维发生断裂,骨脆性增加;高血糖也可抑制成骨细胞聚集以及形成矿化结节。由此可见,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不佳直接对骨组织产生不良影响。
      营养障碍 糖尿病患者容易发生血管病变,骨组织的血管发生病变将导致骨营养障碍。
      性激素作用不足 性激素可促进成骨细胞的分化及成熟,抑制破骨细胞的分化和功能。糖尿病患者多数是中老年人,性激素水平均比较低,更容易发生骨质疏松症,加之糖尿病本身对性激素的影响,患骨质疏松症的可能性就更大。

    相关热词搜索: 药物治疗 糖尿病 骨质疏松症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