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表兄——淮剧王牌小生周小芳
时间:2020-11-06 14:04:37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人
何筱山
周小芳(筱芳)谱名周为干,江苏省阜宁县周滩村人,生于1929年2月10日(农历正月初一),乳名年宝子。其父周廷福又名周频芳,为淮剧早期四大名旦之一(是我祖父何明珍入室弟子、爱婿),周小芳是他八个子女男孩中排行老二。
天赋少年
周小芳自幼就脑袋机灵聪明过人。我们表弟兄从小相聚的机会不是很多,只有当我父亲的京戏与姑父的【三可子】淮戏在苏北农村草台班子上联袂演出时,才是我童年最开心的日子。我九、十岁时,我们表弟兄在一起玩游戏内容很丰富:找两块青砖搁起来在上面叮铜板;在地上挖几个小凹坑打玻璃弹子,我和三表兄周为涛(“志成”乐队二胡演奏员)总是小芳的“马前败将”;到农舍草房屋檐口鸟窝里去掏麻雀蛋,我人小身轻爬到小芳的肩头上,他让三表兄递给我一根芦柴棒,先朝鸟窝洞里捅一下,确认里面没有蛇,我才可伸手进洞掏蛋;变魔术是小芳拿手绝活,他将一枚铜板放在手掌心来回交递,一颠一晃,从后脑勺摁没,转眼从口中吐出来,一会从桌面上揿下去,霎时又从桌肚底下拿出来。这一连串动作让人目不暇接,看得我眼花缭乱,目瞪口呆,对他这种“神奇”本领钦佩得五体投地。那时小芳才十三四岁,摔跤技术已经高人一等。一天,我弟兄三人在戏台上玩,来了一个本庄的小伙子,依仗自己身高马大,欺侮弱小,小芳可不买账,与其较起劲来,不下两三个回合,将他摔了个“四脚朝天”,爬起来灰溜溜地走了。
我那时很不懂事,见有两位表兄做“靠山”,出去玩的时候不但非常开心,胆子也大了,竟然得意忘形地去“侵犯”当地小孩。对方正要发作时,见到我身后站着两个“保镖”,只得忍气吞声。但是有一次,我独自一人到戏台下广场小贩摊子上买东西,不想冤家路窄,遇到曾被我“侵犯”过的那个小孩。他与三四个小伙伴在一起,见我孤身一人,怎肯放过这“复仇”机会,便和伙伴们一起向我围拢过来。我一看大事不妙,回后台路被扼断,只得朝戏班宿舍狂奔而去,他们一窝蜂在后面穷追不舍。我跑进屋迅速关上门,此刻台上在演出,宿舍空无一人,门外又守株待兔。我急中生智,从墙角一捆舞台上用的刀枪里抽出一把闪光雪亮的铁皮单刀,开门冲了出去。那些农村小孩没见过这种架势,以为是真刀,吓得抱头鼠窜,四散奔逃。不过从此我吸取这次教训,再也不敢惹是生非,“撩猫斗狗”了。
少年周小芳脾气非常倔强,“秃子打伞,无发(法)无天”,一旦发作起来,十条大牛也休想拉得动。我那老实忠厚的姑父,对他毫无半点办法,气极了只得背后偷偷淌眼泪。但是小芳唯一惧怕的就是我父亲,不管在任何场合,“蛮牛”翻起犟来,只要谁在旁边喊一声:“年宝子,看你大舅来了!”他一听马上就冷静下来,环顾四周,发觉自己上当受骗,立刻回头朝喊话人瞪上一眼,仍然我行我素。如果真的是父亲出现在他面前,他顷刻间就像换了一个人似的,如同温顺的小绵羊,垂手站立毕恭毕敬。
其实我父亲从未打骂过他,喜欢外甥摆在心里,表面上严格要求,不怒自威,使小芳望而生畏罢了。
舅父栽培
周小芳在六七岁时,与他大哥周为翰(乳名根宝,十五六岁时患脑膜炎英年早逝)在上海长安路凤翔大戏院,每天早晨在师祖曾锦香(父亲徽班师傅)调教下,练习毯子基本功。他们开始学戏,父亲认为走京戏这条路最好,艺术精湛,地位又高,将来外甥们出人头地,舅舅脸上有光彩。姑父虽有些不同观点,但不敢反对。为此,父亲也花费一番心血,亲操京胡给他们吊嗓子排戏,相继演出过《二进宫》(大姐周艳芳饰皇娘李艳妃,大哥饰兵部侍郎杨波,小芳饰定国公徐延昭);《托兆、碰碑》(大哥饰令公杨继业,大姐反串六郎杨延昭,小芳饰七郎杨延熙);《三娘教子》(大姐饰三夫人王春娥,大哥饰老仆薛保,小芳饰娃娃生倚哥)。后来由于父亲与姑父分多合少,走京戏路也就结束了。小芳十五六岁已经成为姑父舞台上的搭档,如《七星庙》姑父饰佘赛花,他饰杨继业;《九焰山》姑父饰花月姑,他饰薛蛟等。
抗战胜利后,原本到苏北躲避战乱的许多淮剧名家纷纷返回多年打拼的上海,大姐和大姐夫张古山(父亲入室弟子)已早先一步投奔父亲在上海领衔的淮戏班。周小芳年轻气盛,不甘心长年累月辗转于苏北穷乡僻壤的草台班子,过着漂泊无定的流浪生活,向往大城市开阔眼界干一番事業。但他的追求却得不到姑父的理解和支持,用结婚成家来牵制他。然而箍紧必炸,满怀鸿鹄之志的周小芳抱着坚定不移的信念,悄悄不辞而别,只身渡江南下。当他走出上海火车站时已囊空如洗,一部黄包车将他拉至小南门海潮寺南市大戏院。此刻正在日场演出的父亲,欣闻外甥远道而来,喜之不尽,让母亲下楼替他付了车资,并为其接风洗尘。第二天在剧场门前挂牌:“特聘驰名小生周筱芳客串《辕门斩子》”。
小芳扮演的杨延昭形象和唱的嗓门无可挑剔,身段表演中规中矩,美中不足的是,他唱的曲调乡土味太重,与当时上海淮戏盛行的新式“自由调”相比,显得陈旧呆板。父亲对此采取应策,暂不让他参加日常演出,坐在剧场里看戏学习,琢磨淮剧新腔。不久,给他足够路费,命他回苏北将其合家老小全部带来上海。
1947年11月14日,以父亲率“家班”成员为主要艺术骨干的淮戏班,演于归化路昌平大戏院,重点就是培养周小芳姐弟,日常演出连台本戏,小生花旦的题材,摆在首要位置,如《华丽缘》《十把穿金扇》《郑巧娇》《文素臣》等。“沃土靠耕耘,人才靠培养”,十九岁的周小芳正处于鼎盛年华,经父亲精心培育,再凭藉他自己不懈努力,在舞台上不断创造头角峥嵘、仪表英伟的文武小生典型。知名度节节上升,扩大了影响力,俨然是淮剧的一颗耀眼新星。
1948年5月,父亲携全体“家班”成员移师于交通路大洋桥复兴大戏院,演出两三个月,却发生了非常事件:剧场由于营业执照纠葛,被当局勒令封闭,戏院停锣歇鼓,戏班霎时瘫痪。外客艺人和部分“家班”成员纷纷自谋出路,父亲作为班主急得焦头烂额,疾病缠身,最辣手的是如何安置小芳和姐夫两家十几口人:“投班如投胎”,如果让他搭一般规模小的戏班,人口众多,人家难以承受,更重要的是小芳艺术发展将会有不可估量的损失。考虑再三,父亲致信正在胶州路沪西大舞台演出的著名淮剧表演艺术家马麟童(母亲袁彩凤同门师兄、姑父早年结义金兰弟兄),对方十分爱惜人才,对淮剧后起之秀周小芳及其家人加盟“麟童剧团”表示热烈欢迎,并在日常演出、角色安排方面也加以提携和重用。
王牌小生
新中国成立前后,上海淮剧界经常举办规模宏大、名角会串、公益慈善的义演活动。如1948年(农历六月廿五日)在天蟾舞台举办的一场救济苏北灾民的优秀传统折子戏演出,其中小生花旦重头戏《重台分别》(《二度梅》中一折),周小芳饰梅良玉,周艳芳饰陈杏元,姐弟的精湛表演赢得全场观众一片热烈掌声。1950年10月12日,在“天蟾”进行的另一场盛大而隆重的淮剧公益义演,周小芳饰演《瓦车篷》中一折《安寿保卖身》的主角安寿保,而担任配角的是著名淮剧表演艺术家马麟童、何叫天和筱文艳,人称“三驾马车”(孤岛时期,众多淮剧艺人回苏北躲避战乱,马等三人坚守上海领衔淮剧,取得辉煌成就,犹如“三阳开泰”),这出戏在淮剧历史上可算得独一无二最强阵容了。
以周小芳为顶梁柱的志成淮剧团成立于1949年,在上海淮剧阵营中(除“上淮”)出类拔萃,他领衔主演的新编历史剧《东华林》参加上海市1951年春节戏曲演唱竞赛,于新疆路268号沪北大戏院演出。他凭借卖油郎秦重一角的出色表演,与大姐周艳芳双双获得演员表演一等奖。周信芳大师亲临现场点评,戏演毕,上台与全体演员合影留念。
1957年,由父亲领衔的精诚淮剧团并入“志成”,原来我“家班”成员又全部汇拢在一起,这也是我们多年的愿望。团里的演出重点剧目都为周小芳量身定制,他主演全部《红楼梦》(贾宝玉),由洪隆编剧,“上戏”教授陈加林导演,刘君麟任技导。该剧1958年6月在延安东路1440号光华大戏院闪亮登场,由此打破了上海民营淮剧团长期以来只能演于杨浦、闸北、南市等边远地区,不能进入市中心大剧场演出的惯例。全部历史剧《虎符》由市文化局艺术处长冯少白编剧,二叔何青山导演,周小芳饰演主角信陵公子,于1959年7月1日起在中兴路1740号复兴大戏院隆重推出,截至7月31日,一个月的戏票全部预售一空,如此火爆票房,这在上海淮剧演出中十分罕见。
全部《白虎堂》是周小芳杰出代表作之一,也是“志成”叫得响的优秀保留剧目。演员阵容十分强大,周小芳饰六郎杨延昭,何益山饰丞相寇准,何长秀饰佘太君,何小山饰杨宗保,二位淮剧名旦颜小琴和武丽娟分别饰演柴郡主与穆桂英。该剧1959年12月于北京东路780号黄浦剧场精彩亮相,预售半个月戏票早已告罄,每天晚场开演前,剧场门口霓虹灯“客满”二字红光耀眼闪烁,等退票的队伍,一直延伸到西藏路口,纯属一票难求。
1952年8月,父亲再次应邀领衔精诚淮剧团,首演是在名气很大的沪西大舞台。一个剧团四梁八柱阵容整齐,我当时艺术上尚显娇嫩,不足以挑起当家小生的重担,父亲一声召唤,外甥小芳二话没说,单人独骑前来支援,一年多他才回归“志成”。那时,我业务上已经得到成长、提高,继续担任“精诚”主要小生达四年之久。周小芳只要挂出主演的《唐伯虎点秋香》《梁山伯与祝英台》《珍珠塔》,剧场里总是人头攒动、气氛热烈,票价最高卖到9角,他不登台最高只卖7角。
20世纪60年代初,原属虹口区的“志成”调至静安区。1月,剧团在曹家渡万航渡路858号华光剧场由周小芳为首演出《游龟山》,时任中共中央副主席的陈云在当时的静安区委宣传部部长姚瑜陪同下观看了该剧的演出。1964年“志成”巡演至江苏省盐城市胜利剧场,12月1日晚,国务院副总理兼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罗瑞卿大将观看了周小芳主演的现代剧《节振国》,并在戏结束后走上舞台与主要演员一一握手。
周小芳的演唱艺术流派,是在继承马(麟童)派基础上加以丰富发展形成起来的。他在运用过程中并非生搬硬套,而是刚中带柔,刚柔并济,如《白虎堂》中的“荷塘搬兵”,杨延昭一大板一百多句演唱,似行云流水,一气呵成,深受广大淮剧观众喜爱,广为传唱。他在《节振国》有场“劝老二”的大段演唱中,独具匠心地吸收了梆子腔的元素,显得更加高昂激越,铿锵有力,烘托出人物的思想感情。著名淮剧表演艺术家何叫天在看完该剧彩排后,称赞周小芳这段演唱非常完美无缺。
周小芳为发展淮剧事业励精图治,出类拔萃,有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党和国家也给予他崇高荣誉。1961年起他担任“志成”业务副团长,1962年当选靜安区人民代表,曾在1960年出席第三届全国文代会,受到毛泽东主席和中央其他领导人亲切接见。但他始终没有忘记我父亲对他呕心沥血的培育之情,回沪后他特地将与毛主席等合影的珍贵照片送给父亲,并在照片背后留言:“母舅大人,因我经济困难,没有别的礼物可送,所以送你一张毛主席照片,我想你一定很高兴的,这种光荣和大人是分不开的,我的话完了。外男小芳1960年8.4。”周小芳为人低调,宅心仁厚,诚实友善,从不哗众取宠,可是上了舞台,他生龙活虎光彩照人。他演戏非常卖力,如1964年数九寒冬,“志成”赴苏北巡演《节振国》,在“劝老二”一场戏中,我扮演老二杨作霖,赤裸上身,仅穿一件红绸缎背心,坐在台上冻得牙齿咯咯响,而他一大板唱完,额头汗珠往下淌,这说明他把吃奶的力气都拿出来了。工作的担子重,压力大,年长日久的拼搏,周小芳的身体健康出现严重透支。团领导为了照顾他,让他只演夜场,而日场的小生戏都由我扛,他有时病假,角色也是我顶,熟戏顶起来不太为难。1959年1月10日这天让我非常紧张,我团在东嘉兴路267号嘉兴大戏院演出新编历史剧全部《红娘子》,周小芳饰男主角李信,因嗓音嘶哑,当天夜场不能登台,若换其他剧目,时间来不及,团部只得将分队正在虹口公平大戏院演出的我紧急调去“抢救李信”。我对该剧生疏,从未演过,凭藉自己年轻力壮,有些舞台临场经验,拼了命似的,只用一个下午吃透台词,与同场演员对戏排练,当晚完成了演出任务。还有更艰巨的是在1960年4月至6月,“志成”重点戏《虎符》赴南京、苏州、无锡、淮安、建湖、阜宁等地巡回演出,不料在出发前一个多星期,周小芳急性肺炎发作,病假不能随团出发,主角信陵公子又非我莫属,是前进还是退缩?面对巨大挑战,我选择了全力以赴,不辱使命。
尾声
在浩劫年代,周小芳遭到了残酷迫害,心灵和肉体都受到严重的打击,被迫两三次潜逃在外。在当时的恐怖气氛笼罩下,我两次偷偷地与他会面,一次是在闸北京江路,一对淮剧老观众夫妇,用丰盛的晚餐款待我表兄弟二人。一次也在晚上,我与二表嫂张云霞、三表兄周为涛、小芳弟子高建春及知心同事张国良,一起提心吊胆到浦东一位淮剧爱好者家中(老宅平房)与小芳相见。有一位周小芳的铁杆粉丝是运输公司的卡车驾驶员,将小芳藏在汽车内,营运中带着他东奔西跑,造反派休想抓到他。1972年1月,“志成”在崇明的静安区“五七干校”进行“斗、批、改”结束,剧团解体,所有成员分配到本区各行各业,周小芳是“文艺黑线反动分子”,仍然无限期地留在跃进农场(校址)继续劳动改造。八个月后,父亲病故,我一个长途电话打到崇明干校,请求让周小芳回沪参加他舅父何益山葬礼,得到批准后,第二天他就来到广慈(今瑞金)医院,跪在父亲遗体前抱头痛哭,泣不成声。他参加追悼会后,直接向区里请病假,从此再没有踏进“五七”干校一步。
“四人帮”垮台后,周小芳得以平反昭雪,在家(南京西路近美琪大戏院)养病,我经常去看望他,我兄弟二人端起小酒盅,手捏花生米,促膝谈心,展望未来,期待有朝一日再为淮剧事业发挥余热。不幸他身患严重的肝腹水病,于1977年9月16日与世长辞,享年49岁。参加追悼会的有淮剧著名表演艺术家筱文艳、何叫天、吴筱凤、马秀英等,京剧小王桂卿、越剧戚雅仙、毕春芳,沪剧杨飞飞,滑稽袁一灵等,都来送他一程。
表兄他虽然撒手人寰,但他的流派艺术却继续发扬光大,波及大江南北。如20世纪80年代初,江苏省淮安市淮剧团、上海淮剧团先后在天蟾舞台上演了周小芳的经典名著全本《白虎堂》,新生代演员王志豪、隋晓宝扮演主角杨延昭,受到广大淮剧观众热烈追捧,形成了一阵“红红火火周小芳热”,勾起人们对周小芳的亲切怀念。上海淮剧团为表彰这位杰出的表演艺术家,于2007年在美琪大戏院隆重举办“纪念周小芳逝世30周年暨周小芳流派艺术剧目展演”,深受广大观众欢迎。回顾淮剧自从进入上海一百多年来,人才济济,名角辈出,而淮剧王牌小生的称号则非周小芳莫属!我有这样一位表兄感到无比自豪、骄傲!周小芳的流派艺术,也成为淮剧发展史上的一颗光彩灿烂的明珠和宝贵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