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纸下载
  • 专业文献
  • 行业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杂文文章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达达文库
  • 文档下载
  • 音乐视听
  • 创业致富
  • 体裁范文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行业资料 > 正文

    跨文化传播视域下电影“Mulan”叙事策略的“失语”研究

    时间:2021-01-09 04:30:58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摘要:花木兰的故事源自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一首长篇叙事诗,千百年来为各种艺术形式传颂,经过华裔作家汤婷婷的文学作品《女勇士》与迪士尼改编动画“Mulan”传播后,在海外名声大振,但改编自该故事的真人电影“Mulan”于2020年9月上映后却遭遇票房与口碑双失利。本文通过对“Mulan”叙事策略的解构,揭示好莱坞拿来主义借助中国故事的物质外壳以宣扬隐藏的美国文化模式的内核,以及在全面对外开放与“一带一路”机遇下,我国电影如何凭借文化优势来讲好中国故事,提升国家软实力。

    关键词:跨文化传播 花木兰 叙事策略

    《花木兰》讲述的是一位女子替父从军、征战沙场、保家卫国的故事,其体现中国传统文化孝道思想的独立女性形象并极富戏剧性,被以诗歌、戏剧、小说、电影等艺术形式传颂。木兰在特定历史环境中所具有的反主流意识形态的女性形象,在华裔女作家汤婷婷的小说《女勇士》与1998年上映的迪士尼动画电影“Mulan”中得以放大,并在海外为人们所熟知。但改编自该故事的真人电影上映后,在国内外最大的电影评分网站豆瓣与IMDB上分别获得4.9与5.4分。据猫眼电影平台统计,截至2020年9月22日,其在中国大陆票房为2.53亿,票房与口碑遭遇滑铁卢。

    一、“Mulan”叙事策略上的“失语”

    “Mulan”的叙事文本源自中国,电影中选取许多中国的代表性元素,如长城、皇宫、梯田、灯笼等,也选择了中国受众所熟悉的演员刘亦菲、巩俐。但在文化符号的选择、情节改编、人物成长变化、叙事语言方面与主题表达都不尽如人意,导致众人期待的迪士尼大片直接“哑火”。

    (一)文化符号的选择错误

    在选取代表中国文化的符号上,迪士尼凭借主观想象抑或为了迎合西方受众对东方异域的想象,电影中无论是代表中国人祖先使者的凤凰,人们向它祈求平安与和平,并将其雕像立在神殿门前,或是能控制人心灵、能变形的女巫,甚至来自北朝的花木兰住在福建土楼里,都是对中国文化的误读与错误挪用。文化是社会成员的群体共识,是个体社会化的成果,也是交流双方共通的意义空间,并进而形成群体性文化认同,社会成员能以共同的文化符号进行编码与解码。迪士尼选取凤凰作为中国人祭拜祖先的使者时,文化跨越边界,传播者成为德国社会学家齐美尔所说的“陌生人”,在时空上都游离于中国文化,无法将社会成员相互熟稔的特定文化符号与其特殊的社会含义联系起来,造成文化误解。当中国的受众所熟知的文化符号遭到挑战时,文化的指向与保护功能启动,受众自觉抵制“信息”。

    (二)情节设计不合逻辑

    亚里士多德认为,“情节应是一个整体。事件的承接要符合可然或必然的原则。它应该摹仿一个完整的行动。部分的组合要环环相扣,紧凑合理。”情节决定以主人公为中心的发展走向,“Mulan”中对乐府诗的元文本进行了改编。抛开元本文的桎梏,电影开头,木兰不甘于通过婚事来实现使家族光宗耀祖的任务,为“洗刷”媒婆口中木兰就是华家的屈辱及担心有腿疾行动不便的父亲,决定替父从军。若木兰想要实现自我价值,为何一开始在军队对自身的功夫有所隐藏;若木兰怕自己性别被暴露而隐藏身手,中途又为何冒着被军规处置的危险欲要公开自己的真实身份。在战争高潮处,木兰以真正的“自我”出现,却抛盔弃甲,成功以一己之力扭转了战争局势。而后,她为守护皇帝来到京城,此时皇帝已被敌方捉拿,主人公成功解救皇帝并打败敌方。影片与好莱坞突出个人英雄主义的文化一脉相承,但战士丢弃铠甲与一国之君莫名其妙单独被敌方捉拿的剧情,显得跳脱也不符合逻辑。

    (三)单一的叙事视角导致主人公形象单薄

    “叙事视角是指叙述时观察故事的角度。”同样的情节采用不用的叙事视角会呈现出不同的面貌与效果,所呈现的效果也大相径庭。木兰的形象从民族层面,她是骁勇的战士;从家庭层面,她是忠孝的女儿;从个人层面,她是实现自我的独立女性。在电影“Mulan”整个叙事过程中运用第三人称叙事视角来呈现整个故事情节的发展,以旁观者的角度客观描述木兰从军、战争发生、女性身份的表露以及战争的搏斗与胜利。导演想讲述一个女孩寻找真实自我的小故事,而木兰经历了怎样的思想挣扎与内心斗争,是何种动机使她视军规的处罚不顾而决定坦白自己的真实身份,受众不得而知。迪士尼宣称“Mulan”是一部赋予女性权利的电影,但第一人称叙事视角的缺失使受众无法了解主人公内心的感受,人物的成长缺乏变化与个性发展,从而导致中国观众所熟知的巾帼英雄人物变成电影中单一的、中空的、缺乏生气的形象。在恢弘的战争场面衬托下,显得毫无深度。

    (四)声音叙事语言的转换障碍

    声音是电影叙事语言最直白的表现方式之一,凸显人物的特性,对情节起最直接的推动作用。语言文字是声音与跨文化传播手段中最常使用的象征符号,也是最难突破的传播障碍,由于语言的不同使其转换再传播过程中“熵”的增加,信息价值下降,傳播受阻。电影中,将“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与“四两拨千斤”直译为“两只兔子并排跑着,我想一只是公的,一只是母的,但你又不能真的分辨出来”与“四盎司可以移动一千磅”, 士兵形容女性标致说“她的手指像绿洋葱的白色嫩根”出自《孔雀东南飞》中的“指如削葱根”。当跨越不同文化体系的传播行为发生时,传播者不仅要依赖于自己的编码、解码方式,也要了解参与对方所依赖的文化体系进行编码、解码。博大精深的中文被迪士尼以“直译”的方式表现出来,在语言文字上的直接转换不仅让作为同语言体系但无相同文化背景解码体系的西方受众对提供的信息感到陌生与不解,同时,让熟悉被编码内容的中国受众感到敷衍与失望。

    二、跨文化传播:借助中国故事的外壳宣扬西方文化模式

    尽管这部电影借用了一系列的中国符号元素与中国故事来展现东方文化,然而想要表达的主题与意义隐藏于符号之内,本质是借助他者文化元素来宣扬美国所隐含的文化模式。

    (一)个人主义

    个人主义是17世纪英国哲学家约翰·洛克提出的观点,他认为每个个体是独一无二的,与其他所有个体截然不同,是 “自然的基本单位”。个人主义是美国文化的基石,也是最重要的文化模式,其强调个人的利益至高无上,所有价值观、权利、责任都源自个人。《木兰诗》中所宣扬的是木兰替父从军与精忠报国的孝顺、忠勇的宗旨,而在电影“Mulan”中,木兰从小表现出与其他女孩子不一样的活泼、张扬、功夫了得,但被父母劝诫要控制自己身体的“气”、要端庄,才能通过婚事荣耀华家,致使木兰陷入对自我的怀疑。在战争过程中,木兰的自我意识开始觉醒,从“HUA JUN”的身份转变为“HUA MULAN”,最终赢得战争,实现了自我身份认同的转换。正如人类学家安德森所言,民族国家是一个共同的想象体。筑成其基石的便是只有本民族、国民所共有的文化符号与认同的价值观,好莱坞通过文化产品,利用其文化帝国的优势宣扬所谓的“普世价值观”实则是为获得他国受众的文化认同。“Mulan”也不例外,改变了元文本倾向于集体主义文化背景下战士们荣辱与共的内核,通过木兰自我价值的实现来宣扬美国个人主义文化模式。

    (二)个人英雄主义

    个人英雄主义是个人主义实现最大化的表现,也是经典好莱坞类型电影所输出的核心内涵。美国个人英雄主义价值观的核心在于将个人理想与英雄主义完美结合。在好莱坞类型电影中个人的能力无限延伸,强调英雄要把人类拯救于水火之中。《木兰诗》中“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体现出战士们集体作战的英勇,而在电影“Mulan”中,最大化地突出木兰的作战能力,以一己之力将战争局势转危为安拯救了皇帝。如法炮制好莱坞个人英雄类型电影的套路,木兰被塑造成拯救民族的极具天赋的女英雄。

    (三)物质主义

    正如哲學家拉奥奈尔·图灵所言:“美国人眼中的现实总是物质现实。”消费主义的盛行导致物质主义也成为美国文化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认为追求物质上的富足与身体上的享乐是个人应有的权利。电影中,木兰脱离元文本衣锦还乡的结局,在拒绝皇帝授予其皇家卫队的军官头衔后,接受了皇帝再一次下旨邀请,最终成为皇家卫队的领袖。木兰的功成名就是实现自我后所拥有的物质补偿,包裹着隐含的美国梦核心思想。

    三、结语

    好莱坞电影的成功依赖于从不同国家民族的文化里寻求不同灵感,相较于动画电影《花木兰》的成功,真人电影“Mulan”的制作从口碑到票房的表现并不让人意外。影片中充满对东方文化的刻板印象,想要以夸张的妆容满足西方受众对东方异域的幻想,但对文化符号的错误挪用、情节不合逻辑、无深度的人物及在不同文化中无法架起共通的意义空间的桥梁,使其在西方受众看来,这是一部为了迎合中国市场而制作的电影,而在中国观众看来是对我国文化的曲解。当前,正值“一带一路”机遇之际,我国电影产业在创作时,借助受众熟知的文化要素作为传播符号是收获良好传播效果的途径之一,但脱离元文本内核而进行南辕北辙的改编反而可能会适得其反。

    参考文献:

    [1]单波,石义彬.跨文化传播新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武汉,2005:43.

    [2]亚里士多德.诗学[M].陈中梅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74-79.

    [3]申丹,王丽雅.西方叙事学:经典与后经典[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4][美]拉里·A·萨默瓦.跨文化传播[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50.

    [5]毛晋华.从好莱坞电影看美式个人英雄主义价值观[J].电影文学,2013(06):13-14.

    (作者简介:刘思均,女,硕士研究生在读,广西民族大学传媒学院,研究方向:影视文艺理论与创作)

    (责任编辑 刘冬杨)

    相关热词搜索: 视域 失语 叙事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