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纸下载
  • 专业文献
  • 行业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杂文文章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达达文库
  • 文档下载
  • 音乐视听
  • 创业致富
  • 体裁范文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行业资料 > 正文

    试论苏轼散文中的庄子出世倾向

    时间:2021-01-12 04:35:14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摘 要:
    古代文人向来受到儒家正统思想的影响深重,都有着积极入世与达济天下的心态与追求,但仕途失意便会为自己的精神困境找寻依托。作为北宋一代文豪的苏轼也不例外,在其困顿失意之时,尤其是经历“乌台诗案”之后,其心境与文风发生了明显变化,开始转向自我内心的抒解,于是在其散文中常常会呈现出复杂的思想,其中就有着非常明显的出世倾向,从而在困境之中寻找到自我的价值,为精神找到了安息之所。

    关键词:苏轼散文 精神困境 出世

    一、引言

    苏轼出生于一个具有浓厚儒家传统思想的家庭中,其父苏洵与其母对苏轼的教育非常注重,所以苏轼在早期是怀有着“达济天下”“安贫乐道”以及“仁义”等儒家积极入世的思想的,但由于仕途不顺,苏轼一生并未在政治上获得满足,尤其是经历了“乌台诗案”之后,其行文风格当中逐渐以老庄、佛道思想等为主心骨而取代了儒家思想坚不可摧的地位。而庄子思想是我们古代优秀文化的结晶,千百年来对我们一直产生着深远的影响,但凡古代的仁人志士一旦仕途上受挫,产生困顿,也都会有意识地试图从庄子思想与哲学中寻求超脱,从而平衡自己的内心情绪,到达人生的另一重境界。苏轼在其文学创作中就体现出了这一明显的思想倾向。

    二、“相对论”的认识论

    庄子思想的核心是“道”,他认为“道”是永恒不变的状态,除此之外的世界万物都只是相对存在,也就是在《齐物论》中讲到的“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这种思想启发人们用历史的观点去看待问题,不要拘于一时的利害。苏轼在《菜羹赋》中写道:“汤濛濛如松风,投糁豆而谐匀。覆陶瓯之穹崇,谢搅触之烦勤。屏醯酱之厚味……窃比予于谁欤?葛天氏之遗民。”a此文是苏轼在其仕途坎坷、不断被贬谪的过程中所作,因为生活条件十分清贫,甚至有时会缺少基本食物,但因为苏轼心胸旷达并且也十分有意识地借助于老庄的相对论、认识论来排遣因为物质生活的匮乏而带来的身心折磨,“窃比予于谁欤?葛天氏之遗民”这两句更是将自己比喻为远古帝王葛天氏。传说葛天氏管理人民“不言而自信,不化而自行”,也实在是苏轼身上所具有的气质。作者站在历史长河的角度,超然于外而得出的感悟,提醒世人不要拘于眼前的悲喜,不妨换一种心态去看待事物,并且通过“现实”与“心境”的对比,将其相对意识展现出来——悲可以转喜,喜也并非永恒。

    庄子的“齐物论”在实质上是一种主观唯心主义思想,也就是用“道”去将其他的事物客观化,主张消除掉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界限,最终达到主客不分的忘我境界。虽然此种理论否认了事物的客观存在,但是对于人们心灵上的慰藉作用还是不得小觑;
    事实上,我们也都会无意识地运用此种方式去化解内心的冲突。苏轼在《与参寥子》中写:“某到贬所半年,凡百粗遣,更不能细说。大略只似灵隐、天竺和尚退院后,却住一个小村院子,折足铛中,罨糙米饭便吃,便过一生也得。”b宋哲宗绍圣元年(1094),苏轼被贬惠州期间,参寥派人前去探望苏轼,并带去了一些诗书,苏轼不胜感激,便写了这封回书。苏轼一改往日低落惆怅的写作基调,强抑悲痛,将客观存在的外界与自身的状态化为一体,不主张去分裂出来看待自己的一时悲喜,将自己的处境写得幽默风趣,这也是苏轼在宦途多变之中逐渐锤炼出来的强大人格魅力。

    三、渴望精神超脱出世的倾向

    在苏轼的身上,有着强烈的对于精神自由的追求,尤其是在其仕宦的后半生,表现出明显的忘却功名利禄、权势尊位的“无己”之态。这与庄子思想是一脉相承的。庄子认为,如果人一直处于物质的状态中,并在社会中有着众多纷繁复杂的关系,是不能够真正达到自由的状态的,他认为真正的 “自由”是无所凭借与依托的,只有达到物我一体的状态时,精神才能真正超脱。虽然这一理论有些绝对范式,但从积极角度看,能够超越于道德标准、制度规范与文化限制等给予人们启示。苏轼在 《超然台记》 中写道:“彼游于物之内,而不游于物之外。物非有大小也,自其内而观之,未有不高且大者也。彼挟其高大以临我……可不大哀乎!”c此文是苏轼于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所作,当时他从杭州移守到了密州,开始休整城北的旧台,其弟为此台题名为“超然台”,本就来自于《老子》中的“虽有荣观,燕处超然”。文的前半部分写了暮春时期的景色人家,下半部分开始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感,虽然作者想竭力表达出超然物外的思想,但实际上是在排遣遭受了政治失意后内心的苦闷。苏轼因为不同意王安石集团的系列变法,自己又无权无势,因此主动申请外调,仕途坎坷的他在此文中主动地朝老庄思想靠拢,想要寻求超然之乐,摆脱现实对自己的束缚而达到精神超脱出世的境地。苏轼在《放鹤亭记》中通过描写与山人游山玩水、宴饮之乐而歌颂隐逸者的乐趣,将自己政治的失意化为向往清远闲放的情怀,也是在为自己的心灵寻找自由的归属。

    庄子所谓的自由,同时也是超越于时间与空间之外的,在 《庄子》 一书中有很多次出现“游”这个字,其指的就是超脱现实的自由精神境界,不会受时空的束缚。在苏轼的部分词中,通过对于时空观念的思考来诠释出自己想追求的精神自由境界,如在 《凌虚台》中写道:“夫台犹不足恃以长久,而况于人事之得丧、忽往而忽来者欤?而或者欲以夸世而自足,则过矣。盖世有足恃者,而不在乎台之存亡也。”d此文为作者任凤翔府签书判官时,为太守陈希亮所筑的“凌虚台”写的题记。文章引古论今,感慨从人事变化的多端到批判人们稍微所获就“夸世而自足”的作风,从而鼓励人们去探求真正永久可以依靠的东西。创作这篇词时,苏轼已病许久,所以词中难掩失落痛苦之情,也愈发对时空感到敏感,虽是此般落魄的境地,我们还是能从词中体味到作者的洒脱与旷达,能够感受到作者无畏时空带来的病痛与年岁渐老的现实。

    四、对自然万物的辩证认识

    庄子生活在君王昏庸、乱臣当道的战乱时期,百姓的生活环境与状况更是苦不堪言,在沉重的徭役和赋税之下,百姓能够生存下来亦是难事,面对现实困境,庄子一方面对于黎民百姓充满了无尽的同情,另一方面也辩证地提出了“处浊世避患害之术”,庄子对自然万物的辩证认识当中,说理最为充分的就是关于“无用之用”这一命题,其内涵丰富,视角广泛,如“物尽其用”“善于大用”“逍遥”以及“有失必有得”等观点都包含在内。苏轼在散文的创作中也受到了这些思想的影响,尤其在其《前赤壁赋》当中,充分展现出苏轼对于自然万物的辩证认识。他写道:“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
    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e苏轼在这篇赋里通过主客问答的形式,来表达自己对于宇宙和人生的见解,尤其通过对比明月与江水永恒不变的立论来表达自己胸襟的开阔与生活态度的达观。然而作者这种旷達的态度是由于失意之后借助于老庄思想,从而排遣内心苦闷的一种方式,在达观超逸的背后,是悲伤与抑郁的暗涌。这同时也是这篇文章意味深长、底蕴丰厚,并使读者能够百读不厌的魅力所在。

    庄子坚信,一个人只有“无己”“无功”“无名”,才有可能真正走上自由的道路,庄子的自由是无所凭借的自由,但这样绝对唯心主义的要求在现实中却不会存在,苏轼是在庄子理论的基础上有所继承的,苏轼的寻找自由之路是有所凭借的自由,苏轼明白身处儒家正统思想统治的社会之下,是不能够真正获得个人自由超脱的,于是他努力为自己寻找一片心灵的寄托,作者的感情基调是跌宕起伏的,主体情感又不失旷达豪放之风。苏轼对庄子思想的继承与发展还体现在其生老病死的辩证人生观上。其 《后杞菊赋》是使其成为“乌台诗案”的罪证之一,但是此文中凸显了作者在清贫的生活中不羁心于外物、不戚戚于贫困的博大胸怀和高深的修养。

    五、结语

    苏轼的一生,一直把文学创作看成是千古之事,他热情地讴歌别人人格的完美,也很真诚地抒发自己内心的想法。其在庄子出世思想中得到启发,努力重新寻找人生的价值,并确认自己在朋友、在家庭乃至在社会中的价值、形象与地位,为自己的精神找到了安息之所,这种人格魅力值得我们每一代人去认真解读与学习。

    abcde徐柏荣、郑法清主编:《苏轼散文选集》,百花文艺出版社2009年版,第245页,第234页,第246页,第27页,第150页。

    参考文献:

    [1] 徐柏蓉,郑法清主编.苏轼散文选集[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9.

    [2] 庄子.庄子[M].孙通海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16.

    [3] 田瑞雪,郭艳华.论苏轼对儒家思想精神困境的超脱[J].鄂州大学学报,2014(2).

    [4] 杨国荣.庄子哲学及其内在主题[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06(7).

    [5] 王小平.庄子哲学与审美的心灵自由[J].中华文化论坛,2016(12).

    作 者:
    梁婉月,文学硕士,武警工程大学乌鲁木齐校区教研部文化教研室教员。

    编 辑:
    张晴 E-mail:
    zqmz0601@163.com

    相关热词搜索: 庄子 出世 苏轼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