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纸下载
  • 专业文献
  • 行业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杂文文章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达达文库
  • 文档下载
  • 音乐视听
  • 创业致富
  • 体裁范文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行业资料 > 正文

    地方政府行为异质性对货币政策区域效应影响的研究

    时间:2021-01-26 16:04:22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蒋彬 方勇华

    [摘 要] 基于采用向量自回归模型与广义脉冲响应函数,从地方政府行为差异的角度出发,对我国货币政策的区域效应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我国货币政策存在区域效应的主要原因是各区域政府对区域经济的干涉与控制力度不同;地方政府对经济干预越多,其对货币政策的反应效果越弱。加强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市场化进程,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程度,改善区域金融生态环境,增强区域间的金融合作,可有效消除货币政策的区域效应。

    [关键词] 区域经济;货币政策;区域效应;广义脉冲响应函数

    [中图分类号] F493[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9-6043(2020)08-0178-04

    Abstract:
    Based on the vector autoregressive model and generalized impulse response function, this paper empirically tests the regional effect of monetary policy in China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ocal government behavior difference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main reason for the regional effect of monetary policy in China is that the regional governments" interference and control on regional economy are different. The more local governments intervene in the economy, the weaker their response to the monetary policy is. The regional effect of monetary policy can be effectively eliminated by strengthening the marketization process in underdeveloped areas, reducing the degree of government intervention in the economy, improving the regional financial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strengthening the regional financial cooperation.

    Key words:
    regional economy, monetary policy, regional effect, generalized impulse response function

    一、引言及文獻回顾

    国内学者对货币政策区域效应问题的研究最初基本上从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角度出发。于则(2006)构建了向量自回归模型,实证研究了我国货币政策区域效应,其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各地区对货币政策的反应幅度由大到小依次是东部地区、东北和中部地区、西部地区。[1]宋旺、钟正生(2006)的研究则认为,我国之所以存在货币政策的区域不对称性,主要归因于信贷传导渠道和利率传导渠道。[2]蒋益民、陈章(2009)的研究则表明,我国8大综合经济区对货币政策反应不一的主要原因是各区域的产业结构不同。[3]胡振华、胡绪红(2007)的研究则表明,区域金融结构的不同也是造成货币政策区域效应的原因。[4]索彦峰等(2007)的研究表明,货币政策区域效应是因各区域银行体系信贷的能力差异所造成的各区域私人部门的信用可得性不同,最终导致各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参差不齐。[5]卞志村、杨全年(2010)分析得出我国商业银行地域性信贷配给和结构性信贷配给行为是造成我国货币政策区域效应的原因。[6]中国人民银行武汉分行课题组基于金融发展收敛视角,对我国区域金融发展差异的动态变化对货币政策区域效应的影响进行了实证研究,其研究结果证明八大经济区域金融发展水平存在σ收敛和条件β收敛趋势,我国区域金融发展收敛速度与货币政策的区域效应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性。[7]

    总体来看,现有文献对货币政策的区域效应的研究主要基于两个途径,一是从古典凯恩斯主义的利率传导机制,二是从后凯恩斯学派的信用传导机制。前者强调利率变化影响企业的资金成本,从而影响产出,不同产业对利率敏感性不同,而不同地区产业结构不一样从而最终体现在货币政策对于不同地区具有不同的政策效应。后者强调不同区域信贷可得性的重要,又分为银行信贷渠道和金融加速器渠道,一方面不同区域由于金融结构、银行大小、融资渠道等的差异从而导致不同区域在实行紧缩性货币政策时可获得信贷资金的能力具有较大差异从而导致产出不一样;另一方面,紧缩性政策通过影响企业资产负债表结构从而影响企业获得贷款的能力,经营稳定、信用良好的企业由于更容易获得贷款,从而导致货币政策对中小企业比重大的地区具有更大的效果。从已有研究成果看,目前所有文献均忽略了我国金融发展程度地区差异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即政府行为的影响。目前我国经济发展仍以政府主导型为主,地方政府行为对各区域金融生态环境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目前我国货币政策的传导则是以信贷传导为主,由地方政府行为异质性而造成的各地区金融生态环境的不同必然影响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从而最终造成货币政策效果的区域性差异。

    我国幅员辽阔,客观上存在东、中、西三大经济区域。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因不同区域间地理位置、自然资源、国家政策、开放程度等诸多因素的差异,进一步加剧了区域间的经济发展不平衡。然而,由于东部发达地区在我国经济中的地位更重,使得国家宏观政策的制定必然以其为参照,这导致统一的宏观调控政策措施在一定程度上进一步加剧了区域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因此研究货币政策效应的区域差异性,针对不同区域采取不同的差异性政策,对促进我国各区域经济的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当前我国的地方政府行为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中央与地方的财政分权极大的调动了地方政府的积极性,扩大了地方政府对辖区的主导权,促使各地方势力的崛起。此外,随着分权改革的进行,中央对地方官员升迁过往常以GDP为主要考核指标的机制促使地方政府将发展经济放在首位,造成地方政府间的竞争兴起,各地方出于本地区的利益,都以本地区经济发展为首要任务,想尽各种办法保证本地区经济的发展。

    在这一轮分权改革中,到1983年底,大多数国有企业被划为地方政府所有,成为了地方政府发展经济的重要资源。在我国这样一个新兴经济体而言,对经济发展边际贡献率最高的当属资本,而资本对于各地来说也是最为紧缺的生产要素。财政分权后,受限于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各地政府纷纷将注意力转向对金融资源的控制。由于地方政府之间的竞争关系,地方金融资源尤其是信贷资源作为稀缺品被地方政府牢牢控制,金融市场中的“银政壁垒”限制了金融资源的自由流动,形成商业银行地域性信贷配给行为。在国有企业的市场化改革过程中,国有经济所占份额越高、改革时间越晚的区域,政府对金融机构的干预程度越深。反之,改革时间越早、国有经济份额占比越小的区域,政府对金融机构的干预程度越浅。随着时间的推移,各地区金融发展的差异便会显现出来,国有经济所占份额越小、对地方金融干预越小的地区其金融深化程度将明显高于其它地区。在中央实行统一的货币政策时,因为各地区地方政府对经济的干预不同造成地区金融发展程度不一样,从而导致货币政策通过信贷渠道对各地区产出影响也不一样,最終表现为货币政策的区域效应。

    可见,政府行为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对地方经济的控制与干预程度上,其中国有经济占当地经济的份额是一个重要指标,由于数据的可得性,本研究中当地国有经济成份所占比重,采用当地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工业总产值与当地工业总产值之比来表征。此外,因地方政府对经济的干预也表现在财政支出上,故研究采用社科院发布的《中国地区金融生态环境评价》所用之指标,以当地政府财政支出占当地GDP的比例(FIGDP)从地方财政这一方面反应政府对经济的干预程度。因为我国在很大程度上是政府主导型经济,地方经济发展的很大一部分来源于地方财政支出,不同地区财政支出占当地GDP比重的不同,也从一定程度上反应该地区政府对当地经济的干预度。鉴于我国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工业总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与各地区财政支出占GDP比重一直以来都是西部大于中部,中部大于东部,东北地区位于西部与中部之间。因此在政府干预方面,西部干预最多,东部最少,其次是中部与西部,久而久之便造成地区金融发展的不平衡。因此货币政策对各地区的效应由于政府干预程度不同而不同,地方政府干预最多的西部由于金融市场自由化低从而对货币政策的反应最弱,地方政府干预最少的东部由于金融市场自由化高从而对货币政策的反应最强,货币政策的区域效应明显。

    三、模型及变量

    (一)模型设定

    构建向量自回归模型(VAR)和脉冲响应函数(IRF)研究货币政策的区域效应。一般VAR(p)的模型形式为:

    yt=θ1yt-1+θ2yt-2+……θpyt-p+Axt+εt (1)

    (1)式中的yt为k维内生变量列变量,xt为d维外生变量列变量,p为滞后阶数,εt为k维扰动列向量,变量之间彼此可同期相关,但不与其自身滞后值相关且不与等式右边的变量相关,且εt的协方差矩阵是一个K×K的正定矩阵。

    在估计VAR模时一般可以用最小二乘法或广义最小二乘法估计。在使用VAR模型时,我们更关心的是一个变量冲击对其它变量的影响,即用到脉冲响应函数(IRF),一般的脉冲响应通常采用Cholesky分解完成,但是其结果严格依赖于模型中变量的次序,因此往往造成研究结果的不稳定性。广义脉冲响应函数(GIRF)克服了上述缺陷,可以得出不考虑变量排序问题而得出唯一的脉冲响应函数。卞志村、杨全年(2010)采用GIRF研究货币政策的区域效应。本文也沿用VAR模型和GIRF来研究此问题。[12]

    (二)变量、区域确定及数据来源

    当前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尚未完成,因此本研究没有直接用利率做为我国货币政策变量,而是选取M1做为货币政策的代理变量。同时货币政策的最终效果是影响区域产出和物价水平,因此在区域层面的VAR内生变量的选取上,使用各区域的GDP及CPI定基指数(1978年为100)。在区域的划分上,国内各文献也不同,主要有三区域(东、中、西)、四区域(东、中、西、东北)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提出的八区域划分法。为了消除由人为规定区域划分而造成的对结论的影响以及为了本文的研究目的,本文以省为单位来研究货币政策对全国29个省(重庆与西藏因数据不全剔除)的影响。

    本文M1,各省GDP及各省CPI使用1978年~2017年的数据,各省财政支出(FIGDP)、各省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工业产值占工业产值的比例(STATE)使用1994年-2017年的数据,所有数据来源于《新中国五十五年统计资料汇编》和相应年份的《中国统计年鉴》。所有变量取自然对数,由于考虑到VAR模型是研究内生变量间的相互关系,而且本文以货币供应量作为研究出发点,货币供应量本身的增减会对物价产生影响,CPI也已作为区域层面内生变量引入模型,如果将M1进行物价调整便无法解释M1在VAR模型中影响CPI的经济意义,因此此处不对数据进行物价调整。

    四、实证分析

    VAR模型要求所有序列均为平稳性序列,故先对所有变量进行平稳性检验(因序列较多,下表仅随机列出四川省的检验结果)。

    对于所有序列,原序列为非平稳序列,但是其一阶差分序列为平稳序列。M1、GDP、定基CPI的一阶差分序列可以近似表示为货币供应量增长率、GDP增长率和通货膨胀率。因此可以用变量的一阶差分序列建立无约束的VAR模型。

    再根据各模型滞后期的SIC、SC、HQ等信息准则,我们选择模型的滞后期为2期。经检验,滞后期为2期的VAR模型的所有单位根均在单位圆内,模型是稳定的。因此我们最终建立的模型如下:

    其中i代表各省,此VAR(2)模型分别对29个省做回归。各省经济对货币政策变量单位冲击的广义脉冲响应函数(GIRF)结果如表2、表3所示:

    从表2、表3可以看出,我国货币政策存在明显的区域效应,从平均值来看,东部地区最大响应平均值、最大累积响应平均值、累积响应稳定值的平均值均为全国最高,西部则是全国最低,中部与东北其次。但是应该看到,不同区域内部各省对货币政策的反应也各不一样。总体而言,我国货币政策区域效应明显,尤其体现在西部欠发达地区对货币政策冲击的反应显著小于其它经济较发达地区。这一结论与我国其它学者的研究结果基本符合,但是本文从区域最小划分单元及各省角度重新做了分析,得出即使在各区域内部,货币政策冲击的脉冲响应也不尽相同,因此中央银行也不应简单的按照普通区域划分法来实行差别化货币政策规则。

    采用各省的横向数据进行比较,进一步研究地方政府对经济的干涉与控制力度和货币政策区域效应之间的关联。由于数据的可得性,在解释变量上,各地区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STATE)以及各地区财政支出占当地GDP比例(FIGDP)均以2002年~2017年16年的数据为基础计算其平均值,总共有29个省,即有29个横向数据。在被解释变量上,以各省产出对货币政策的最大响应(max shock)作为各省经济对货币政策的反应,以14期累积响应稳定值(stable shock)作为货币政策的传导深度。

    各变量的相关系数及回归结果如下:

    从以上两表可以看出,无论是从强度来看,还是从深度来看,各指标与货币政策的响应值之间存在明显的负相关关系。在回归分析中,由于STATE与FIGDP存在多重共线性,因此用两指标单独与货币政策反应变量回归,R2较低是由于影响货币政策响应的因素除了上述两个外还有其它因素,但是此处我们只关注其符号和显著性,从结果可以看出STATE与FIGDP的回归系数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为负,也就是说在国有经济占比较高、财政支出占GDP较高的省份,其对货币政策的反应越弱。换句话说,也就是政府对经济控制力越强,干预程度越深,货币政策的效果就越弱。我国西部地区地方政府对经济的干预明显强于东部,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释为何西部地区经济对货币政策冲击的反应小于其它地区。

    五、结论

    研究表明,我国存在明显的货币政策区域效应,其主要原因是各区域政府对区域经济的干涉与控制力度不同;地方政府对经济干预越多,其对货币政策的反应效果越弱。从各区域政府行为差异导致地方政府对经济控制力不同这个角度出发,发现地方政府对区域经济的干預程度会显著影响货币政策的效果,地方政府对经济控制力最强,干预最多的西部对货币政策冲击的反应明显小于其它地区。要解决这一问题,应加快西部地区的市场化进程,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削弱唯GDP是从的官员考核机制,建立区域金融中心,以区域金融中心为依托,增强各地区间的金融合作,完善地区金融生态环境。此外,短期应充分发挥差别化货币政策工具的作用,对货币政策调控以行政划分区域方式改为更为合理的方法,充分发挥财政政策在缩小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于则.我国货币政策的区域效应分析[J].管理世界,2006(2):18-22.

    [2]宋旺,钟正生.我国货币政策区域效应的存在性及原因——基于最优货币区理论的分析[J].经济研究,2006(3):46-58.

    [3]蒋益民,陈璋.SVAR模型框架下货币政策区域效应的实证研究:1978-2006[J].金融研究,2009(4):180-195.

    [4]胡振华,胡绪红.金融结构差异与货币政策的区域效应[J].财贸研究,2007(5):73-78.

    [5]索彦峰,陈继明.中国货币政策的区域效应研究——来自信用观点的解释[J].当代经济科学,2007(6):1-9.

    [6]卞志村,杨全年.中国货币政策效应的区域性配给均衡分析[J].金融研究,2010(9):34-50.

    [7]中国人民银行武汉分行课题组,杨立杰.我国区域金融发展差异的动态变化对货币政策区域效应的影响——基于金融发展收敛视角的实证研究[J].武汉金融,2016(4):4-9.

    [责任编辑:赵磊]

    相关热词搜索: 地方政府 货币政策 效应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