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纸下载
  • 专业文献
  • 行业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杂文文章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达达文库
  • 文档下载
  • 音乐视听
  • 创业致富
  • 体裁范文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行业资料 > 正文

    传统文化视角下西安碑林博物馆信息化保护与开发

    时间:2021-02-01 12:16:02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摘要:本文通过对西安碑林博物馆的现状以及存在问题进行分析,并从弘扬传统文化的角度出发,致力于将西安碑林博物馆打造成为一座信息化、现代化的智慧博物馆。

    关键词:西安碑林 传统文化 信息化 文物保护

    一、西安碑林博物馆的现状与相关研究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对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要给予支持,要保护好我们的文化遗产。2017年,陕西省文物局提出:“全面提升陕西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水平”,[1]这是坚定文化自信,创新利用文化遗产的良好契機。[2]

    现在的西安碑林博物馆的前身是陕西省博物馆,它是唐天佑元年(904),由镇守长安的佑国军节度使韩建为保存《开成石经》而建立的,距今已约1000年历史。西安碑林博物馆书法艺术藏品众多,在世界书法史上有重要的一席之地。2018年,西安碑林博物馆正式成为国家AAAAA级旅游景点。作为西安最有价值的文物古迹之一,它收藏的碑石、墓志的数量为全国之最,藏品时代系列完整,时间跨度达2000多年。可以说,西安碑林博物馆作为世界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弘扬和宣传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二、西安碑林博物馆保护与开发存在的问题

    (一)西安碑林博物馆始终处于被动发展的状况。西安碑林博物馆自古以来因为其展品的价值及其对现代城市文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近年来,西安碑林博物馆始终都是被动式的发展,与现代博物馆的发展要求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其展示手段单一,受展馆面积的限制,许多国家级收藏品难以向世人展示。

    (二)西安碑林博物馆是中国书法文化的宝库,但对书法特色文化的宣传与传承力度有限。书法文化是中国独特的创造,为古人记录、交流、表达感情的工具,是中国的民族文化遗产。书法为古代人交流的必需工具,现在随着多媒体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书法已转型为单纯的艺术,而且是只能为少数人欣赏的艺术。

    在弘扬传统文化的今天,西安碑林博物馆作为中国书法文化的宝库,收藏有近千年来书法名家的名碑名字,其中国宝级文物就有近20组,100多件。是收藏中国古代碑石时间最早,数目最多的汉族文化艺术宝库,也是历代著名书法艺术珍品的荟萃之地。西安碑林博物馆在中国书法史上具有无可替代的地位,它承担着延续中国书法文化的重任。但在调查中,人们普遍希望改变博物馆目前的静态书法碑刻展手段,用现代化、多样化的手段使人们了解并热爱书法艺术。

    (三)西安碑林博物馆周边的环境与西安碑林博物馆的地位不相匹配。围绕西安碑林博物馆,周边保留了文庙、关中书院、卧龙寺、下马陵、董仲舒墓等历史文化遗存,自古以来都是历朝历代文人墨客聚集之地,是西安文化遗存最为集中、最具特色的历史文化片区。[4]然而,几十年来西安城市的快速发展,使碑林周边的历史文化资源遭到了切割破坏。在国宝级的碑林文物周边,博物馆被私搭乱建的各类房屋环绕、包围、叠压。在我们的问卷中,很多外地的游客即便到了碑林附近,也很难马上找到西安碑林博物馆入口。博物馆周边商贩林立、硬件设施陈旧,稀缺的旅游资源与周边环境极不匹配。[5]

    三、信息化时代下西安碑林博物馆保护与开发的对策

    在信息化时代,西安碑林博物馆亟待高科技的保护和开发,运用现代化的多元手段来展示,把西安碑林博物馆打造成为一座现代化的智慧博物馆;
    开设展览、户外活动、公共讲座等,让博物馆不再仅仅是观赏、学习的空间,也可以成为不同文化群体的表达平台,使碑林真正走入大众。

    (一)藏品信息系统应用——文物的保存

    信息时代下,关于文物的保存和安置,有了新的现实定位。由于信息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发展,藏品信息系统(CMS)出现了。它能够规范藏品的管理,它从分类学的角度给文物赋予信息,从而通过电子计算机将文物信息化、数字化,从而将一个个藏品从实际的现实中的实物变成“虚体”。[3]

    如此,每一个CMS都是一个巨大的、信息化的文物博物馆,这样就将文物的文化价值和实物价值剥离。因为一个文物、一块碑刻,其实质是使其成为文物的内在——碑刻上的文字与文字背后的文化,而非一块上千年前的自然的石头。正是因为这样,这块在古代就被“社会化”了的石头,才在今天以文物的身份出现在我们面前。因此,历史文物的信息化十分重要,至少对于其文博展览十分重要,这样就可以在展出时忽略其展示成本,不会对文物进行不可逆的损害,而真正的文物实体,则可以静静地躺在温度合适、湿度合适、氧气合适、二氧化碳浓度合适的环境中“安稳地度过余生”。

    当然,这有一个前提,那就是这种信息化是完全的、立体的、彻底的。如果信息化了的文物在文化价值和文化传递的表达上与原文物有任何区别或偏差,甚至信息化文物只能仅仅展现原文物的一个侧面,那么这种信息化就是失败的。因此,信息化固然是推动考古文博向前发展的重要力量,但是这种信息化必须是高水平的,能够真正代替原文物的展现的。

    (二)信息化时代下全方位大数据的运用,建立智慧西安碑林博物馆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个人网络终端设备的普及,一个信息量巨大的数据时代已经到来。在信息化时代下,谁能够优先获取数据并对数据进行分析整合,谁就占有了绝对的优势。现代博物馆,不能仅仅提供线下观众的参观体验服务,更重要的应该是对于数据实时有效的分析,了解观众的关注点,比如分析观众的年龄层次、喜好、体验方式等等,通过分析数据实现个性化的定制服务,这是开启现代博物馆的新篇章。也是西安碑林博物馆需要面对的新的挑战和新的发展机遇。它既是一个文化上的变革,也是一个技术上的变革。

    1.应用大数据技术,建立起西安碑林博物馆的藏品档案和藏品管理系统

    西安碑林博物馆全方位地收集数据并分析数据,利用网络的便利和移动设备的普及性搜集数据,利用现代化的信息管理系统对藏品数据和研究数据进行分析整合,这将会大大提高博物馆藏品管理的效率,同时给相关的藏品研究带来极大的便利。同时,网络提高了公众的参与度,更广泛的参与度可以为西安碑林博物馆的工作打开新的思路和资源,对西安碑林博物馆的工作可以起到引导作用。

    2.结合大数据开发既具有西安碑林博物馆文化特色,又符合公众关注点的展览主题

    在西安碑林博物馆走访调研的时候,我们发现,博物馆也会举办一些书法方面的展览和讲座,但观众反响并不好,大家普遍认为,展览从内容到形式都千篇一律,没有创新。我们认为,博物馆可以应用大数据分析,挖掘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观众推出适合不同观众特点的体验方式以及原创类型的展览,使西安碑林博物馆真正起到寓教于乐的作用。

    3.结合数据分析,为观众提供个性化的服务

    信息时代下的西安碑林博物馆应该是能提供个性化定制服务的。观众是博物馆的服务对象,也是博物馆赖以生存的社会基础,要服务好观众,就必须真正清楚观众的需求是什么,他们希望看到什么。因此,对博物馆来说,采集观众数据是最重要的大数据。虽然博物馆对于观众的总量、年龄层次、最感兴趣的展品、消费状况等数据已普遍被通过各种途径纳入西安碑林博物馆的日常收集范围中。但是要研究观众的心理和行为,这些数据是远远不够的。目前,西安碑林博物馆建立了网站、智能导览系统,但在我们调研中发现,由于宣传不到位,观众对这些新媒体平台的参与度不足。同时,作为历史悠久的博物馆,其所欠缺的不仅仅是数据的搜集,更有数据资源的整合分析和利用。众所周知,数据信息整合的意义并不在于搜集大量的数据,而是需要有专业人士对于相关观众数据进行专业化的处理,从而可以使得博物馆有针对性地开展精准策展以及宣传推广活动。这才是信息数据分析对博物馆服务的价值所在。

    4.运用“黑科技”让西安碑林博物馆“活起来”

    大数据时代应运而生了许多“黑科技”,比如“裸眼3D技术”“VR技术”和“智能展厅控制系统”等,这些都是我们感兴趣的,当这些“黑科技”应用在古老的文化艺术上,会让我们觉得“文物都鲜活起来了”。我们了解到,文物数字化建设也是我国对现代博物館提出的新要求,而且目前这些“黑科技”在一些博物馆已经领先应用了。比如最新的全息裸眼3D投影应用于文物图像后,观众可以利用VR眼镜360°翻转查看文物全貌,甚至于放大仔细观察文物的某个细节,真正实现与文物“零距离”接触。

    我们期待西安碑林博物馆也可以加快数字化的进程,将这些黑科技运用到每一件藏品上。比如,运用3D打印技术,就可以很好地解决上文中提到的拓印对碑刻的损害问题。届时人们可以不受文物年代限制,选择自己喜爱的碑刻打印即可。只要有网络,运用VR技术,西安碑林博物馆甚至可能在任何一个地方出现,比如著名的开元二十四年(736)的《大智禅师碑》铭就能以VR的方式立体地出现在家里、街道上、广场中。这样文物才能真正走下神坛,走近大众。我们才能真正身体力行实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

    西安作为世界闻名的历史文化古都,在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负载了更多的历史期待和新时期的责任担当。对于这样一座历史文化名城,传统文化的保护意识和传承精神是每个西安公民都应具备的民族使命感。在实践生活中创造出的灿烂文化,既是我们生存发展的宝贵财富,更需要我们保护,同时要在继承中创新,在发展中创新,我想这应该是很多地方特色传统文化走向复兴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陕西省文物局.全面提升陕西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水平[N].中国文物报,2017-11-07(003).

    [2]董劲威.让文化产业成为碑林追赶超越的重要突破口[N].西安日报,2017-09-02(004).

    [3]姚一青.藏品管理信息化研究[D].复旦大学,2014.

    [4]冯青.居住性历史街区及其典型院落保护与更新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6.

    [5]刘志斌.科技提升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力路径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7.

    ★基金项目:本文系教育部社科研究基金专项研究(项目编号:17JD710064)。

    (作者简介:曹继红,女,硕士研究生,中共陕西省委党校文化与科技教研部,副教授,研究方向:传统文化)(责任编辑 刘月娇)

    相关热词搜索: 碑林 西安 传统文化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