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申请书
  • 演讲稿
  • 讲话稿
  • 领导发言
  • 读后感
  • 观后感
  • 事迹材料
  • 党建材料
  • 策划方案
  • 对照材料
  • 不忘初心
  • 主题教育
  • 脱贫攻坚
  • 调查报告
  • 疫情防控
  • 自查报告
  • 工作汇报
  • 党史学习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文档下载 > 演讲稿 > 正文

    2021全国两会总理政府工作报告宏观目标心得感受2020

    时间:2021-03-05 14:01:05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5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2021年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国内生产总值增长6%以上;
    城镇新增就业1100万人以上,城镇调查失业率5.5%左右;
    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左右;
    进出口量稳质升,国际收支基本平衡;
    居民收入稳步增长;
    生态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3%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量继续下降;
    粮食产量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小编为您整理了《2021全国两会总理政府工作报告宏观目标心得感受5篇》,供您学习参考使用。

    把握新机遇,谋中国经济长期发展新局媒体言论

     


        作者: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导 陶涛
        针对当前国际国内经济形势,我国确立了把满足国内需求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新战略。在第三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式上,习近平主席指出,“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使世界经济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从历史上看,不管遇到什么风险、什么灾难、什么逆流,人类社会总是要前进的,而且一定能够继续前进。各国走向开放、走向合作的大势没有改变。我们要携起手来,共同应对风险挑战,共同加强合作沟通,共同扩大对外开放”。这再次表明,面对动荡的国际变局,中国不是关起门来搞发展,而是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完整工业体系和强大的生产能力等既有优势,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培育国际竞争新优势,以谋中国经济长期发展之新局。
        从国内市场的生产消费视角看,中国已具备经济内循环的强大基础
        第一,个人消费已经成为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经济增长对外需的依赖度逐渐下降。收入水平快速上升提高了居民可支配收入,中产阶层规模持续扩大,消费规模连年扩张,消费结构不断升级,个人消费已经成为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
        第二,中国完成了工业化,已经拥有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强大的生产和配套供给能力。纺织服装、钢铁、化工、家电、机械和汽车等工业技术水平先进,制造能力强大,产业结构和出口结构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升级。高铁、智能手机等高科技产品实现了国产和量产,大型飞机也实现了国产。国内资本充足,投融资市场活跃,人力资本规模巨大,熟练工程师取代简单劳动力成为新比较优势,中国有能力保证充分的供应,满足以内需为主的经济循环。
        第三,企业创新能力有了很大提升,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正在形成。中国在高铁、动力电池、通讯、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和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拥有全球领先的技术,也涌现出不少全球行业龙头企业。
        第四,在中国对世界市场依存度下降的同时,世界对中国市场的依赖度在上升。中国日益上升的消费市场、完整的供应链体系以及大量熟练工程师吸引了相当多的全球生产布局中国。汽车、机械、智能手机等领域的生产不断向中国聚集。目前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汽车生产国和消费国。中国同样是智能手机的产销大国。跨国企业在中国消费市场的渗透率甚至已经高于在美国市场的渗透率。
        中国深度参与全球产业链的优势与机遇
        在全球产业链中,发达国家的优势是研发和创新,加工环节依赖低成本国家。中国的优势是具备较长的产业链和较强的加工能力。我们只有更深度地融入全球产业链,在分工和合作中不断学习、创新,才能更加有效地促进产业升级。越是在国际经济关系动荡甚至恶化的背景下,越有利的做法不是切断联系,而是通过更加紧密地联系不断加强产业协作。
        技术进步因素,中国正在努力推进新技术革命。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进步将推动全球产业链变短,降低劳动力的重要性,提高服务、数据等新要素的重要性。近10年来,美欧日和中国等都制定了新一代信息技术和产业革命的国家支持战略,加剧了各国跨国公司和产业的竞争。谁在竞争中领先,谁就掌握了产品创新和生产流程的主动权,从而引领着产业链结构和空间布局的方向。中国正在努力推进新技术革命和信息化进程,如果能在更大范围内取得先机,就能大大提高创新能力和生产效率,使中国供应链成为跨国公司不可或缺的环节。
        国内产业因素,中国拥有完整的产业链和供应链。中国有完整的产业链和大规模加工能力,中国生产越具有竞争力,跨国公司将生产转移出去的成本就越高,转移期就会拖得越长。提高中国供应链竞争力的关键是要推动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对内开放。通过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让跨国创新型企业乐于走进来。更高水平的对内开放,让民营企业和国有企业共同竞争,尤其是要加大国有企业的创新激励,让其全面参与全球竞争。
        国内市场因素,中国超大规模市场对世界各国跨国公司形成了巨大吸引力。提高个人可支配收入水平,提升社会整体消费水平和消费档次,促进国内需求结构向发达国家接近,将吸引更多跨国公司来中国生产和销售他们的产品,促进国内产业的合作与竞争。 每日一习话|实体经济一定要抓在手里媒体言论

     

            习近平:我们的工业、制造业要搞上去,实体经济一定要搞上去,不能光虚拟化。实体经济一定要抓在手里。制造业呢,装备制造业一定要搞上去,不能只停留在中低端。
        这段话出自2015年7月17日习近平在吉林省调研时的讲话。
        实体经济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石,是保障人民群众生活的物质基础。只有实体经济不断发展壮大,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才更有保障,也更有潜力。
        尽管我国制造业生产能力和水平已位居世界前列,在部分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但总体上,实体经济中的大部分企业与国外先进企业相比,还存在较大的技术差距。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政经形势以及“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大力发展实体经济、提升装备制造业水平成为重中之重。
        把实体经济抓上去,首先,要强化实体经济企业内生发展动力,通过企业创新驱动提高产品质量,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其次,要通过减税降费为企业减负,包括继续推进增值税改革、继续清理政府性基金等,让企业真正得到实惠,使企业充满生机和活力。第三,要持续改善营商环境,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放宽市场准入,让不同规模、不同性质的企业更好参与市场公平竞争,坚守主业,激活力、强动力、聚合力,共同促进实体经济做大做强做优,推动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
         新发展格局下如何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媒体言论

     

            作者    :    兰州大学经济学院院长、教授        郭爱君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这是党中央根据国际国内形势的新变化,全球价值链、产业链和供应链重构的新需求,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新面向,新时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新需要等特点,及时作出的未来较长一段时间内必须遵循的重大战略部署。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中国县域经济呈现出发展地位更具可重塑性、市场需求更具可挖掘性、供给质量更具可提升性、发展动能更具可培育性等特征,同时也面临着诸多新挑战。为此,可从推进体制机制变革,做好产业链上的延链、补链和强链设计,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促进县域内城镇化与公共服务均等化发展,推进更高水平对外开放等方面着手,促进县域经济快速发展。
            以体制机制变革消除县域壁垒,提高县域之间内循环合作效率。一是将县域经济定位放到更大的区域中去,通过制定更高层级的区域发展规划,实现资源和要素在县域间双向良性互动,构建共治共建共享体制机制,破解县级行政区划的约束。二是健全多元投入机制,强化推进东部县区产业创新与升级,建立东部县区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加工组装产业向中西部转移的引导机制,加大对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县域经济发展和产业承接的定向支持力度。三是着力改善提升中西部地区的交通、信息、能源等基础设施条件,强化财税金融服务。
            加大产业链、价值链和供应链的延链、补链、强链的工作力度,提高县域经济“双循环”的效率和安全水平。一是加大以科技创新培育发展新动能的力度,积极营造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以及新技术快速大规模应用的创新环境。二是围绕县域发展的首位产业、重点产业链、龙头企业、重大投资项目等,强化产业招商,正确引导企业投资和社会投资,着力培养引领县域经济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特色优势产业。三是加强产业配套发展能力,在推动县域传统产业绿色转型的基础上巩固传统产业链优势,以战略性新兴产业、特色优势产业和传统产业的绿色升级版等的协同发展,提高县域经济参与“双循环”的内驱力、控制力和稳健性。四是加大农业农村发展新主体的培育,强化传统种养业的投资力度,重点推进县镇都市采摘农业、观光农业、农业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村等农业产业化发展,提高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
            充分利用数字经济等新技术新业态,为县域经济“双循环”提供新动能。一是充分利用区块链技术,深入探索数字经济新模式,实现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数字链与产业链、供应链的深度融合。二是围绕数字经济、人工智能、“互联网+”以及分享经济、平台经济等新经济业态,培育县域经济发展的新动能,建立安全、共享和高效的县域经济发展体系。三是重点推进新基建、大数据、区块链技术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深度融合,强化税收优惠和投融资便利。
            以新型城镇化为着力点,以公共服务均等化为目标,推动县域层面城乡融合,促进县域经济协调发展。一是推进新型城镇化。在县域范围内,以新型城镇化作为新的发展极,强化规划建设、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载体和平台建设,建立县域内要素发展的重要集聚点和重要平台。二是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以现代化基本公共服务、城市文明和市镇生活方式向农村延伸为契机,健全县域内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长效机制,培育城乡融合发展和乡村振兴的新动能。三是在养老、社保、医疗、教育等备受关注的民生领域,进行更大区域更大范围更深程度的区域一体化建设,将区域发展的成果真正惠及县域内所有居民。
            充分利用资源和要素优势,以更高水平的开放促进县域经济参与国际循环。一是推动县域内优势企业以核心技术、自主品牌等为依托,带动产品和服务、技术、标准等“走出去”,拓展供应链协同的广度和深度,增强对全球供应链的整合能力,占据全球价值链中的有利位置。二是充分发挥县域内中小企业在全球供应链体系中的配套力度,鼓励专精特新产品开发,鼓励开展跨国并购,建立全球创意、研发、生产、管理体系,提升县域企业国际化布局能力与国际化运营能力。三是充分利用“一带一路”倡议,进一步强化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开放型经济联系,积极推动县域组团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在交通节点、资源产出区域合作共建外贸出口生产加工基地,共同开拓国外市场,以更高水平的开放促进县域经济参与国际循环。 人民网评:让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增添新动能媒体言论

     

         3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长江保护法》将正式施行。此前,为确保准确理解这部法律的主要内容和重要制度,确保法律实施取得最佳效果,不少地区和部门都组织了专门针对这部法律的学习和培训。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就是要深刻理解和把握保护长江生态环境与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之间的关系。长江保护法的正式实施,将为实现“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夯实制度基础、提供法律保障。
        长江保护法既是一部生态环境的保护法,也是一部绿色发展的促进法。从古至今,长江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都发挥着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有“母亲河”的美誉,也被称为“黄金水道”。如今,长江经济带覆盖全国11个省市,拥有超过全国40%的人口和生产总值,其对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长江保护法,在名称上尽管只有“保护”二字,但发展也是其重要主题,保护就是为了更好地发展。纵观整部法律的九个章节,“绿色发展”独占一章,旨在以法律的形式,推动长江流域各地区和有关部门调整产业结构,优化产业布局,推进长江流域绿色发展。实施好长江保护法,就是要用法治的力量守护好长江母亲河,为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开发与保护从来都不是对立的关系。“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不是只讲环境、不求发展。恰恰相反,治理和保护长江,不仅要强调发展、重视发展,而且要走出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子。发展经济不能对资源和生态环境竭泽而渔,生态环境保护也不是舍弃经济发展而缘木求鱼,只有把握好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之间辩证统一的关系,充分认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深刻内涵,才能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激发出长江流域所蕴含的巨大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今年,我们将制定和实施“十四五”规划,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更显意义非凡。在山城重庆,国土绿化提升、矿山综合治理、生物多样性保护等七大类生态修复工程如火如荼,长江经济带已经成为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主战场;
    在四川成都,首列中欧班列号列车满载货物西向而行,长江经济带已经成为联通“一带一路”、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的主动脉;
    在湖北武汉,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持续提升,长江经济带已经成为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力军……新起点新征程,新担当新作为。实施好长江保护法,就是要为发展实践提供法律规范与制度保障,更好发挥长江经济带在践行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以法治的力量为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为长江流域的一系列经济活动提供制度规范和法律保障,我们定能让一江清水绵延后世、惠泽人民。 春节消费“牛”劲十足 中国经济活力旺盛媒体言论

     

            核心观点: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专栏作者杨飞认为,在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进程中,消费“主引擎”动力强,中国经济就会韧性好、后劲足。春节消费“牛”劲十足,正是中国经济品质改变和“颜值”提升的生动缩影。亿万中国消费者满满的“购物车”,在让民生获得感更加充实的同时,必将有力助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据商务部监测显示,2月11日至17日,全国重点零售和餐饮企业实现销售额约8210亿元,比2020年春节黄金周增长28.7%,比2019年春节黄金周增长4.9%。春节期间,大型支付机构监测餐饮商户销售额同比增长约1.3倍,部分外卖平台线上餐饮消费额增长2倍以上。
        消费是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主引擎”,是经济稳定运行的“压舱石”。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各地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一系列促进消费复苏的政策措施接连出台,推动居民消费信心强劲恢复。经受住疫情考验后,今年春节消费“牛”劲十足,充分展现出中国经济的强大韧劲和旺盛活力。
        消费升级趋势日渐明显。从满足温饱到追求健康,从传统电器到人工智能,从商品消费到服务消费……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人民群众的消费需求由模仿型、跟风式、单一化向差异化、个性化、多元化不断升级。以牛年春节期间为例,商务部重点监测零售企业的珠宝首饰、服装、通讯器材、家电数码销售额比去年同期分别增长160.8%、107.1%、39.0%和29.9%。
        新型消费表现尤为亮眼。世界因互联网而更多彩,生活因互联网而更丰富。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新产业新业态逆势增长,网购快递、生鲜电商、在线教育、远程问诊等新兴服务需求也在快速扩张。网购年货、数字红包等消费方式,都成为了春节新潮流。商务部会同相关部门指导开展的“全国网上年货节”,1月20日至2月18日活动期间全国网络零售额超9000亿元。
        巨大消费潜力世界瞩目。中国有14亿多人口,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经突破1万美元,是全球最大、最有潜力的消费市场。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最终消费支出占GDP比重超过54%,与欧美等发达国家消费率高达80%-90%相比仍有很大提升空间。春节消费“牛”劲十足,离不开中国巨大市场的有力支撑。充分释放消费潜力,也将持续推动中国市场加快成为世界经济增长之源、活力之源。
        内需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动力,也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必然要求。在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进程中,消费“主引擎”动力强,中国经济就会韧性好、后劲足。春节消费“牛”劲十足,正是中国经济品质改变和“颜值”提升的生动缩影。我们有理由相信,亿万中国消费者满满的“购物车”,在让民生获得感更加充实的同时,必将有力助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经济大家谈 | 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三个着力点媒体言论

     

        作者:厦门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院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陈振明;
    厦门大学公共服务质量研究中心副主任 李德国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我们必须把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脚踏实地、久久为功,向着这个目标更加积极有为地进行努力。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将“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确立为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远景目标之一。新时代,我们要扎实推动共同富裕,不断开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决胜脱贫攻坚,不仅是我们自己的事,也是彰显负责任大国担当的体现。在新时代与新发展阶段,必须持续加强制度建设,完善制度体系,强化制度执行力,在新发展格局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可持续、包容和持久的经济增长,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加速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为世界提供统筹兼顾公平与效率的制度样本。
        构建区域协调发展的制度基础设施
        目前,我国正在构建双循环发展新格局,这为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提供了新的契机。要以促进落后地区经济发展为目标,制定差异化的区域发展目标和战略重点。要在扶贫政策基础之上,将落后地区的基础设施、公共资源、生态系统、人力资本、历史文化等纳入战略性区域发展规划之中,通盘考虑,整体提升。要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探索设立较高层次的专门性区域协调机构,形成区域统筹发展的常态化机制,通过强有力的协调机制从外部整合更多的资源去改善落后地区的基础设施、经济基础和公共服务。探索产业与人力并重的区域发展模式,突出人力资本作为落后地区经济发展的核心要素,保护和提升落后地区的区域人才储备,积极鼓励大学生、农民工、外出打工的乡贤能人等返乡创业,支持落后地区留住本地高校毕业的大学生。完善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机制,强化落后地区的公共服务财政供给能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的区域均等化。建立更高质量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统筹推进都市圈建设、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推动乡村分类特色化发展,打造城乡深度融合的圈层发展体系。
        值得注意的是,区域发展战略的作用是围绕发展目标,充分调动落后区域的发展积极性,使之更有效率地利用内生和外生的机会。不能寄希望于上重大项目,一下子抱一个“金娃娃”,正确的路子是:从本地实际出发,充分利用好现有的条件,扎扎实实抓好农业和其他基础设施,实现逐步发展。
        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强化社会保障兜底功能
        收入分配是保障和改善民生、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最重要最直接的方式。目前,我国已经拥有全球规模最大、最具成长性的中等收入群体,为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共同富裕、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奠定了扎实基础。要围绕公平与效率的关系,继续“做大蛋糕”,通过更加灵活、有效的分配制度调动各种要素所有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落实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持续提高劳动收入占国民收入的比重。例如,推动按需经济发展,壮大灵活就业的劳动力大军,拓展中低收入群体提升收入的途径。同时,也要着力通过反垄断、防止资本无序扩张、调节过高收入等积极措施,形成合理的社会财富分配体系,为缩小收入分配差距建立制度基础。还要积极构建促进就业的反贫困政策体系,推进公益性岗位开发和可持续性发展,建立低保与促进就业联动机制。
        在再分配环节上,要强化社会保障对困难群众的兜底功能。按照兜底线、织密网、建机制的要求,以社会救助、社会保险、社会福利制度为主体,全面建成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着力打造“弱有所扶”的大救助模式,建立以最低生活保障为基础、相对贫困群体临时救助为补充、社会力量充分参与的社会救助制度体系。加强农村低保与扶贫开发政策的有效衔接,切实发挥农村低保制度的兜底保障功能。缩小职工医保、城乡居民医保筹资模式、待遇保障等方面的差异,逐步实现医保基金的省级统筹,推动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向保障范围更广、均等化水平更高的国民健康保障制度转型。加大失业保险援企稳岗政策力度,充分发挥失业保险“保生活、防失业、促就业”的作用。大力优化儿童福利、未成年人保护、精神卫生和基本殡葬等社会福利服务设施的空间布局和保障水平。强化残疾预防和残疾人康复工作,保障残疾人就业权利,构建残疾人康复、教育、就业一体化服务体系。
        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提升个体追求美好生活的可行能力
        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但征途是星辰大海——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共同富裕是让更多的人具备追求美好生活的可行能力。因此,应该从提升个体追求美好生活的可行能力角度,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夯实共同富裕的微观基础。要依法加强和规范公共服务,使政府能够根据发展阶段的变化及时加强公共服务立法工作,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
        在实践操作层面上,一方面要加大高质量公共服务的充分供给,努力实现更高程度的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为人民群众拥有高品质生活提供更充分条件。统筹城乡公共文化资源配置,推动文化事业赋能发展。扩大养老服务供给,建立多层次供给体系,繁荣养老供给业态,满足多样化的养老服务需求。另一方面要推动基本公共服务的平衡供给,实施一系列城乡公共服务融合发展工程,建立教育扶贫、健康扶贫、就业扶贫的长效机制,大力提升落后地区的基本公共服务能力。推动城乡公共服务制度一体化设计,加强沿海地区与内陆山区之间公共服务一体化建设。
        总之,扎实推动共同富裕既要加强对国家治理急需的制度、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新期待必备的制度的研究和部署,建立完善的制度体系,又要狠抓落实,强化制度执行力,大力提倡“马上就办”的工作精神,将惠民富民、共同富裕的制度和政策体系落实到“最后一公里”。要在高质量发展考核指标体系中,强化共同富裕的目标追求和责任追究。要加强科技赋能,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将群众对改善民生的美好期待迅速、便捷地转化为现实图景。



    快捷搜索:全国两会  政府工作报告  宏观  经济  目标  目标心得  

    相关热词搜索: 政府工作报告 总理 感受 心得 目标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