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纸下载
  • 专业文献
  • 行业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杂文文章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达达文库
  • 文档下载
  • 音乐视听
  • 创业致富
  • 体裁范文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应用文书 > 正文

    淡雅幽柔的宋朝仪容 仪容

    时间:2019-01-08 04:36:11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唐朝灭亡以后,经过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在公元960年,赵匡胤建立宋朝,从而结束了这段长期变乱的时期,使中国重新统一。但宋代版图远不及汉、唐,国势也远不及其强盛。
      佛教在东汉末年时传入中国,到唐朝初年大为盛行;而南北朝时北魏太武帝将道教定为国教,这使得中国人的思想起了大变化,在原有的儒家思想之外,开始掺杂了佛家、道家的思想成分。于是,儒家的仁爱、佛家的慈悲(尤其是佛教禅宗的明心见性)及道家的自然,三大思想逐渐融合在一起,发展到宋朝。便成为一种研究心性与义理的学说,称为“理学”。宣扬发挥理性,克制物欲,也就是“去人欲,存天理”,使得社会风气转趋保守、传统,尤其注重礼教思想,相对地,对妇女的约束也日渐严厉。
      宋朝因为理学兴盛,主张去人欲存天理,统治阶级为维护封建秩序,对妇女的束缚日趋严厉,他们认为普通妇女和娼妓是所谓的卑贱者,因此不许她们的服饰与尊贵者一样,这使得当时社会的衣制妆饰受到消极的影响和禁锢。
      美学思想发展到宋朝也有了和以前不一样的变化,在绘画诗文方面力求有韵,用简单平淡的形式表现绮丽丰富的内容,造成一种回荡无穷的韵味。这种美学意识反映到女性的仪容妆饰上,就表现为明显摒弃了浓艳,而崇尚淡雅的风格。和唐朝妇女豪放浓艳的妆扮比较起来,宋朝妇女的妆扮倾向淡雅幽柔,可以说前后两个朝代对美的诠释截然不同。
      大致而言,宋代风气比较拘谨保守,服饰妆扮趋向朴实自然,式样和色彩都不如前朝那样富有变化。虽然宋代也流行过梳大髻、插大梳的盛妆,然就整体而言,还是不像唐朝那般华丽盛大;面部的妆扮虽也有不少变化,但也不像唐朝那么浓艳鲜丽。总而言之,宋代妇女的整体造型给人一种清雅、自然的感觉。
      
      发饰造型
      
      此时期妇女的发式多承前代遗风,不过也有其独特的风格,大致可分为高髻、低髻。高髻多为贵妇所梳,一般平民妇女则为梳低髻。
      “朝天髻”是当时典型的发髻之一,其实也是一种沿袭前代的高髻,需用假发掺杂在真发内。在一些大都市中,妇女的发髻都是以高大为美,更需要假发的辅助,所以在当时还出现了专卖假发的店铺。
      “同心髻”也是宋代比较典型的发式之一,与“朝天髻”有类似之处,但较简单,梳时将头发向上梳至头顶部位,挽成一个圆型的发髻。在四川成都、江西景德镇、山西太原等地宋墓所出土地的陶俑、瓷俑及木俑都可看到这种发髻。
      北宋后期,妇女们除了仿契丹衣装外,又流行作束发垂胸的女真族发式,这种打扮称为“女真妆”。开始时流行于宫中,而后遍及全国。
      此外,还有与同心髻类似,但在发髻根系扎丝带,丝带垂下如流苏的“流苏髻”;曾经流行于汉、唐时代,到宋朝仍受妇女欢迎的“堕马髻”;“懒梳髻”通常是教坊中女伎于宴乐时所梳的一种发式;“包髻”是在发髻梳成之后,用有色的绢、缯之类的布帛将发髻包裹起来;“垂肩髻”顾名思义就是指发髻垂肩,属于低髻的一种。至于“丫髻”、“双鬟”、“螺髻”,则都是尚未出嫁的少女所梳的发式。
      至于发髻上的装饰,大体沿袭自唐代,但也有许多特色,名目很多,如飞鸾走凤、七宝珠翠、花朵冠梳……通常是以金、银、珠、翠制成各种花鸟凤蝶形状的簪、钗、梳、篦,插在发髻上,作为装饰。有的制作得比较繁复、华丽,有的制作得比较简单,这当然是视各人的经济条件而定。
      插梳于发髻上的装饰习惯由来已久,流传至唐朝,所插梳子的数量大为增加,及至宋朝,妇女喜好插梳的程度与唐朝妇女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只不过插梳的数量减少了,而梳子的体积却日渐增大。宋仁宗时,宫中所流行的白角梳一般都在一尺以上,发髻也有高到三尺的,仁宗对这种奢靡风气非常反感,下诏规定不论宫中宫外插梳长度一律不得超过四十。
      珍珠在宋朝也倍受重视,宫廷中并以缀饰珠宝的多寡来定尊卑,皇后的冠上饰有大小珠花二十四,并缀金龙翠凤,称为“龙凤冠”,而一般命妇只能戴饰珠花数目不等的“花钗冠”。
      也有用彩带来装饰发髻的,而在发髻上簪插花朵,在宋朝不但普遍,且极为盛行,妇女们常配合季节在发髻上插不同的花朵,这种风气使得鲜花价格大涨,于是假花应运而生。
      在唐高宗时,妇女外出骑马多流行戴帷帽以遮蔽面容,并兼有装饰的效果。到了宋朝,妇女外出时仍有戴帷帽的习惯,也有戴纱罗做成的“盖头”。
      妇女在头上扎巾的习俗大约在汉末就已产生,至宋朝更为流行,而且扎巾的方式千变万化,有自后向前系扎的;有缠绕在额间头上的;更有用巾子将头发全部裹住的……在宋墓出土的实物中可以看到很多头裹巾子的女俑。
      
      脸部妆容
      
      虽说宋代妇女的妆扮属于清新、雅致、自然的类型,不过擦白抹红还是脸部妆扮的基本要素,因此,红妆仍是宋代妇女在化妆方法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此时期的眉毛式样虽然不如唐朝丰富,但也有一些变化。《清异录》一书中记载,当时有个名叫莹姐的妓女很会画眉毛,每天都画出不同的眉式,总共发明了将近一百种,创作能力实在惊人。
      从古籍中对宋度宗皇后全氏面貌的描写,我们可以知道方面、广额、长眉、凤眼这种面貌,应该是宋代帝后最典型的脸部造型了。而从古画像中也可以看到帝后及宫女的眉式,都画成又浓又宽又大,略为弯曲如宽阔的月形,且在双眉末端以晕染的手法,由深渐浅的向外散开,直至黑色消失,这种画法也就是所谓的“倒晕眉”。倒晕眉、横烟眉、却月眉等三种眉式都出自唐朝,所以说,宋朝妇女的眉毛大致承唐及五代余风,只是渐趋清秀而已。
      此外,还可看到鸳鸯眉的式样,这种眉式的形状又如“八”字。又如;远山眉,自汉朝历经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至宋朝仍然流行。
      宋朝妇女画眉不用黛而是用墨,画眉的方法仍承袭以往,先除去原来的眉毛,再以墨画上想要的眉型,当时已发展到利用篦等工具来辅助画眉。
      在额头和两颊间贴上花子妆扮的花钿妆,流传到宋朝仍广受妇女喜爱。至太宗淳化年间,花样更多,当时在京师里,妇女们竞相用黑光纸剪成团靥作装饰;还有用鱼腮骨来贴饰的(这种妆扮称为“鱼媚子”);贵妇们更在额部、眉间及面颊上贴饰珍珠作装饰,称为“珍珠花钿妆”。
      宋朝妇女也保留了唐朝五代以来,西北地区少数民族在眼部下方绘图案的妆饰法,但不是很普遍,只能算是地区性的流行。
      比较特别的是穿耳孔、戴耳饰,这本来是少数民族的一种风俗,最初用意并不是为了装饰,而是借以提醒女子时时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算是约束妇女行为的一种礼数,后来汉人仿效这种习俗,也成了约束妇女的一种的礼俗。唐朝时,因思想开放,妇女在许多方面都获得相当程度的解放,所以那时并不时兴穿耳,但到了宋朝,社会风气转向保守,尤其注重礼教思想,妇女穿耳的习俗自然又流行起来。许多考古资料及出土的大量耳环实物,都足以证明宋朝妇女戴耳饰风气的兴盛。
      摘自《中国化妆史概说》

    相关热词搜索: 仪容 宋朝 淡雅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