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纸下载
  • 专业文献
  • 行业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杂文文章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达达文库
  • 文档下载
  • 音乐视听
  • 创业致富
  • 体裁范文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应用文书 > 正文

    【明清功夫茶四宝】 潮汕功夫茶四宝

    时间:2019-02-05 04:35:59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功夫茶”是明清以来风靡于闽北、闽南、粤东以及台湾(即志书中所说闽之汀、漳、泉三府、粤之潮州府)的民间饮茶风习,亦是唐宋以来中国品茗艺术的流风余韵。直至现在,闽、粤、台三地不但此风一仍其盛,而且随着乌龙茶营销区域的扩大,功夫茶的品饮人群更日益增多,功夫茶风已延及东南亚。
      近年来,在遍布全国各地的茶艺馆中,“功夫荼”几乎成为茶艺小姐表演或比赛不可或缺的一道节目。虽然各地表演功夫茶的程仪简繁有别,使用茶具也有差异,功夫茶成为现代社会的时尚之一却是无疑。
      那么,最初的功夫茶应是什么样子?
      
      古籍中的功夫茶
      
      《清朝野史大观》卷十二“清代述异”中的“功夫茶二则”有清人品饮功夫茶的详细记载:
      “中国讲究烹茶,以闽之汀、漳、泉三府,粤之潮州府,功夫茶为最。其器亦精绝。用长方磁盘、盛壶一杯四。壶以铜制或用宜兴壶,小裁如拳,杯小如胡桃,茶必用武夷。”
      上述是泡饮功夫茶的必要条件:雅致精绝的小茶具一套,后人称“四宝”茶具。
      功夫茶的泡饮程序:“先取凉水漂去茶叶中尘滓,乃撮茶叶置壶中。注满沸水,既加盖乃取沸水徐淋壶上,俟水将满盘,乃以巾覆,久之始取巾。注茶杯中奉客。”“沸水淋壶”后在壶上“覆巾”都是为了保持茶壶的温度。以利于茶韵的发挥。泡好的茶给客人端上,客人须先“衔杯玩味”,若饮得稍急些,主人会嫌客人失之不雅。慢和细,也是功夫,因功夫茶所用武夷茶本以岩骨花香为特色,所以衔杯细呷方能体会到它悠远深透的气韵,体会其“较嚼梅花更为清绝”的清雅芳烈。
      清・乾隆51年(公元1787年),随园老人袁枚在武夷山幔亭峰、天游寺诸处,受僧道献茶。袁枚发现,此处的茶具与茶均有别于他处:“杯小如胡桃,壶小如香椽,每斟无一两,上口不忍遽咽,先嗅其香,再试其味,徐徐咀嚼而体贴之,果然清香扑鼻,舌有余甘。一杯之后,再试一二杯,令人释躁平矜,怡情悦性,始觉龙井虽清而味薄矣;阳羡虽佳而味逊矣。颇有玉与水晶品格不同之故,故武夷享天下盛名,真乃不忝一且可瀹至三次,而其味犹未尽。”一望而知,使袁枚这位老茶人惊叹不已的僧道所泡茶正是“功夫茶”!
      
      功夫四宝
      
      泡饮功夫茶除了讲究用水(泉水)及茶(乌龙茶)之外,还需要一套雅致、小巧的专门茶具,即闽南、潮汕一带人称“四宝”的家什。何为四宝?孟臣壶、若深瓯、玉书碾、潮汕炉是也。孟臣壶是泡茶用的紫砂小壶,闽南人亦称其为“小闷(冲)罐”。若深瓯为饮茶用小瓷杯,玉书碾为陶制水壶,潮汕炉则为煮水用的火炉。
      关于功夫茶具,清人施鸿保在《闽杂记》中说:“漳泉各属,俗尚功夫茶,茶具精巧,壶有小如胡桃者,名孟公壶,杯极小者,名若深杯,茶以武夷小川为尚。”而在《清朝野史大观》清代述异篇中,则有更详尽的描述:“中国讲求烹茶。以闽之汀、漳、泉三府、粤之潮州府功夫茶为最。其器具亦精绝。用长方磁盘,盛壶一杯四,壶以铜制或用宜兴壶,小裁如拳,杯小如胡桃,茶,必用武夷。……工夫茶烹治之法,本诸陆羽《茶经》而器具更为精致,炉形如截筒,高约一尺二三寸。以细白泥为之,壶出宜兴窑者最佳,圆体扁腹,努咀、曲柄,大者可受半升许。杯盘则花磁居多。内外写山水人物。极工致。类非近代物,然无款志,制自何年不能考也。炉及壶盘各一,惟杯之数则视客之多寡,杯小而盘如满月,此外尚有瓦铛、棕垫、纸扇、竹夹、制皆朴雅,旧而佳者,贵如拱壁,……”
      “孟臣壶”位居功夫茶四宝之首。孟臣是明代天启至崇祯时人,为宜兴制壶名家。“孟臣壶”以朱泥小壶最为常见,孟臣便是以制作古朴雅致的朱泥小壶见长。在闽南,“孟臣壶”成为紫砂名壶的别称,原因是孟臣壶除了制工精湛,更重要的是一壶正好可泡4~5小杯茶汤,适合泡饮功夫茶。在闽南,特别是闽粤交界的漳浦一带明清时期一些达官贵人,死后还有随葬紫砂壶具的习俗。建国以来,漳浦陆续出土了大量带孟臣款的(常见款识“惠孟臣制”、“孟臣制”或“孟臣”)的砂壶。这些壶形多为圆形或扁梨状,色呈朱红或褐红,努嘴曲柄,平底或卧足,流、口、柄三点呈一直线,俗称“三山齐”,壶身平素无华,底心则多镌刻唐诗一句(五言或七言)款,如“秋风桂子香”、“二水平分白鹭洲”、“竹窗留月香”、“明月松闻照”、“八月湖水平”等等,其中又以1970年出土于当地清墓的一件砂壶弥足珍贵,此壶身为扁鼓形,半球形盖,平底,通器呈褐色,器底刻行书款“三山半落青天外,孟臣制”。其结体疏密有致,笔法多用中锋,洒脱矫健。不拘一格,而造型匀称、壶身素净、修胎精细、结缝严密、款识生动,反映出孟臣壶极高的工艺水平,应属孟臣壶中的力作。
      孟臣壶及“思亭壶”、“逸公壶”、“鸣远壶”、“大彬壶”等明清时期宜兴紫砂名壶在闽南地区频频发现,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明清时期福建闽南地区功夫茶具在当地士族中已成为身份、学识的标志。
      若深瓯与孟臣壶称得上珠联壁合,这种容量极小的景德镇制瓷盏,相传为清代景德镇制瓷名家若深所制。据说若深制小杯薄如蝉翼,轻如浮云,十分小巧精致,适于品茗,亦可把玩,深得茶人喜爱。若深瓯一般小如胡桃,杯内外多绘青花山水、花鸟图案,多有“若深”名款,而售价不菲,非一般人可以问津。
      玉书碾则是闽南、粤东台湾人为泡饮功夫茶使用的煮水水壶的专称,其中以广东潮安枫溪制作的质量最好,此种水壶耐高温,骤冷而不爆裂,既保温又不生水垢,十分适合泡功夫茶。“玉书�”一说也是设计此壶的工匠之名,一说此壶烧出的水有雪津玉液之美,故有此称。
      “四宝”中最后一样是潮汕风炉。风炉是煮水用的,这种以红泥制作的小炭炉,外形精致小巧,一般高不盈尺,圆形或方形,炉心深、小,普遍具有耐高温、均火力、省燃料而通风性能好的特色。一些风炉还专门配置上盖、下门,炉门旁配以“茶联”,尤显妙趣横生。
      潮汕风炉的造型和装饰艺术均源于陆羽设计的鼎式风炉,最大差异在于鼎式风炉为铁制,潮汕风炉为陶制。鼎式炉据《周易》的卦义设计。炉脚、炉型分别铸刻古文和“伊公羹”、“陆氏茶”等铭文。到宋代,此类风炉还为宋人点茶所有,如诗云“风炉小鼎不经摧,鱼眼长随蟹眼来”(黄庭坚《以潞公所栋芽送公择》)。在明人徐�的《试鼓山寺僧惠新茶》云“火候已周开鼎器”,说明鼎形风炉在明代茶制改革,“煎茶只煎水”后,仍有其生命力。因此,从陆羽《茶经》中鼎式风炉到功夫四宝茶具之潮汕风炉的产生,中国古老的茶道文化得到了传承与发展。
      明清时代功夫茶的烹煮方法源于陆羽的《茶经》,其茶具的制作侧重于实用和艺术的结合亦是深受陆羽影响――《茶经》中茶具的设计均求古雅美观,并有益于茶汤外形及内质的美的体现。诸如煮茶烧水的风炉,用古色古香的青铜,仿古的青铜鼎款式;�(烧水锅)用铁而不以银、瓷、石为材料;饮茶瓷碗则讲究色泽的搭配等等。功夫茶具的构思制作与《茶经》所倡导的十分相似,亦即唐宋以来中国茶道的流风遗韵。

    相关热词搜索: 功夫茶 明清 四宝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