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纸下载
  • 专业文献
  • 行业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杂文文章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达达文库
  • 文档下载
  • 音乐视听
  • 创业致富
  • 体裁范文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应用文书 > 正文

    “课程—项目—基地—文化”四位一体信息学科创新型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时间:2021-02-05 02:03:18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张玉萍 孙农亮 范迪 陈达 聂西文

    [摘 要] 研究生教育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中具有重要地位。当前研究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不足是研究生教育普遍存在的问题。文章以研究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为导向,以信息学科专业研究生为研究对象,从课程体系保障、科研项目驱动、实践基地协同育人、文化氛围引领提升等四个方面构建“课程-项目-基地-文化”四位一体的信息学科创新型研究生培养模式,以促进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且在校内多个学院和部分其他高校应用和实施,取得较好的结果。

    [关键词] 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

    [基金项目] 山东省研究生教育质量提升计划项目(优质课程):图像处理与分析(SDYKC17034);山东科技大学优秀教学团队:电子信息类专业平台课教学团队(JXTD20160509);山东省研究生导师指导能力提升项目:基于TRIZ理论的工科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SDYY17030);山东科技大学研究生导师指导能力提升项目:基于科研项目的研究生“产学研”多要素协同培养模式研究(KDYC18015)

    [作者简介] 张玉萍(1976—),女,山东日照人,博士、教授,研究方向为光电子技术;孙农亮(1962—),男,山东蓬莱人,博士,教授(通信作者),研究方向为数字图像处理。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編号] 1674-9324(2020)35-0240-03     [收稿日期] 2019-09-21

    一、引言

    研究生教育作为我国教育体系中最高层次的教育,是我国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保障。当前研究生培养中较普遍存在着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如何创新研究生培养模式,提高研究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是研究生培养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研究生教育培养所存在的问题

    目前研究生培养中,研究生的创新实践能力较弱,不能很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主要体现在:课程建设和教学资源的不丰富延缓了研究生学科知识、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科研项目驱动的乏力减弱了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动力与资源,研究生科研训练资源匮乏和发展不平衡的矛盾较突出;培养基地数量和利用不足制约了研究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强化和拓展;文化氛围的薄弱影响了学生创新意识的养成,研究生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还不够强。

    三、创新型研究生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1.探究解决问题的相关理论。针对研究生培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探究解决问题的相关理论,以指导我们的实践活动。

    (1)课程仍然是研究生培养的基础,以课程促创新,才能保障培养模式创新行之有效。

    以课程促创新,其理论依据主要是构建主义和关联主义学习理论。基于此,必须打破理论知识学习、创新能力培养和实践的界限。开设的TRIZ发明创造理论课程为提高学生创新能力提供了方法论依据。

    (2)把研究生教育与有组织的科研交融在一起是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通过强化科研项目的资源属性,以项目研究目标为中心,通过研究生全程参与,将科研项目实施贯穿研究生培养的全过程,进行充分的科学研究方法学习和训练。

    教育部、国家发改委(教研[2013]1号)提出,“完善以提高创新能力为目标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对研究生要“强化实践能力和创业能力培养”。教育部《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教研[2009]1号)文中指出,“要提供和保障开展实践的条件,建立多种形式的实践基础,加大实践环节的学时数和学分比例”。

    基于实用主义的“教学、科研和生产一体化”,政府、大学与企业组成行政链、科学链以及生产链的三螺旋理论,为基于联合培养基地的协同育人提供了理论依据。

    人的成长离不开环境的影响,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同样需要符合创新人才发展要求的创新文化环境作为依托。积极构建以创新意识和精神为核心的文化氛围,营造有利于创新人才脱颖而出的文化环境,才能由内而外地建立起鼓励创新、引导创新的教育体制,不断推动创新人才培养工作向前发展。

    2.创新型研究生培养模式探索与构建。针对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我们以信息学科专业研究生为研究对象,以构建主义学习理论、关联学习理论,实用主义思想和三螺旋理论为指导,从课程体系保障、科研项目驱动、实践基地协同育人、文化氛围引领提升等四个方面构建“课程—项目—基地—文化”四位一体信息学科创新型研究生培养模式。

    (1)着力建设核心课程,同时拓展课程资源,建设在线课程、优质课程、案例库等。开设基于TRIZ发明问题解决理论的创新课,激发研究生解决复杂问题的兴趣,指导研究生在科研内容中寻找待解决的问题,寻找问题的解决方案并得出最后的结果或者做出属于自己的创新性研究成果。以专利辅导讲座、翻转课堂、问题驱动等形式,进一步完善知识的内化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2)采取以科研平台为依托,科研项目为驱动,提升学位论文质量为抓手的研究生培养办法。以国家发改委“矿山安全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备”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教育部“矿山生产安全检测技术与设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东省高校“太赫兹技术”重点实验室,青岛市“智能传感器网络”工程技术实验室等多个学科平台为依托,突出扁平化培养特点;同时深入挖掘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中央与地方共建基础实验室、中央与地方共建特色优势学科实验室等平台在研究生培养中的作用,为研究生开展科研训练提供了良好的支撑条件。

    将高水平科研项目与研究生培养密切结合,一方面将承担一定数量的研究课题作为遴选导师的硬指标,保证导师的学术水平和培养经费,另一方面,科研项目开展也为研究生课题的创新性、可行性以及研究生学术交流活动提供保障,为研究生创新提供资源保证和驱动力。

    出台相关政策鼓励研究生积极参与导师相关的课题研究,使其把握学术前沿,激发学生创新思维成长,保证学位论文选题的前沿性与创新性;严格开题程序、规范开题报告的内容和操作规范、严谨细致的中期检查、论文预答辩、学位论文“双盲”外审等环节,使其成为学位论文质量提升的抓手。

    (3)基于实用主义思想和三螺旋理论,进行联合培养基地的建设、打造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导师队伍,进行产学研协同育人。通过“平台+体系+师资+考评”培养基地建设,多方位、多途径改善实践条件和效果。加强实习实践基地建设,构建内外互补的实践和创新平台,近几年已在多地建立了20多个研究生实践实训基地,其中之一成为教育部-中兴通讯ICT产教融合创新基地,2个基地已经成功申请为山东省研究生教育联合培养基地。

    以学院博导、硕导为主,助导、实验师为辅,同时聘请技术型企业家做兼职教授,发挥企业作用,优势互补,建设一支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强的实践型导师队伍。

    鼓励和支持学生到企业进行中短期实习、参加竞赛活动、申报科研项目等,学生获得的相关成果在评优、评奖等方面给予考虑。建立“全过程、多模式”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体系,形成三年逐次渐进式、点面结合的三段式研究生培养机制,即研一以学理论练技能为基础,呼应导师和学院要求,夯实硬实践技能;研二以项目、课题为依托,可在校内由导师指导,亦可去基地顶岗实训;研三以毕业课题为重心,强化综合实践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

    (4)围绕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提出研究生培养的“五个一”理念,即:每学期听一次讲座,主讲一次学术论坛,参加一次生产实践,在校期间参加一次科技竞赛,参加一次国际、国内学术会议。并实施“电子e+”引航工程,打造鼓励创新、人人创新的系列创新文化阵地:

    e+茶座。以“追寻过去、感悟现在、思考未来”为主旨,邀请嘉宾与研究生分享自己的人生经历和励志故事,畅谈校园生活、规划人生未来。

    e+讲堂。以“培育科学精神,提升人文素养”为主旨,邀请知名学者、社会贤达来“e+讲堂”讲学,开阔视野,启迪智慧,提升素质。

    e+求真论坛。以“求真知、探真理、究真谛、存真率、做真人”为主旨,就自己的研究、思考、感悟,学生之间进行交流、学习、辩论,共同提升。

    e+引航员培育。系统培育“e+引航员”,形成学院培育“引航员”,“引航员”引领身边同学的有序链条,实现榜样引领,共同成长。每年选拔一批基础扎实、思维活跃、积极上进的研一新生,进行“e+引航员”专门培训,定期参与“e+茶座”等系列文化教育实践活动。通过启迪思想、确立目标、实践锻炼三个环节,培养成为“有思想的行动者”,引领带动身边同目标、同追求、同爱好的同学,共同成长。

    e+优秀成果展。以学院“十大”优秀研究生、“十大”优秀研究生创新团队评选等为着力点,从中挖掘学术造诣、创新创业、社会实践等方面的优秀学生、优秀组织、优秀“e+引航员”,注重宣传,发挥榜样示范带动作用。

    四、创新型培养模式探索成果推广

    1.推广应用范围。“课程—项目—基地—文化”四位一体信息学科创新型研究生培养模式,首先在本院研究生教学中进行探索、研究并实践,我院现有专职导师46名,兼职导师11名,每年招收信息学科研究生100多名。另外,我们与校内的自动化学院、计算机学院、机电学院等,相互交流借鉴,项目成果在这些学院得到应用,受益导师人数达158名,学生每年超过500多名。

    本成果也运用到了省内其他高校,济南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采用我们编写的“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国家级规划教材“数字图像处理”以及国家级资源共享课资源,每年收益教师和学生每年达近百人,培养模式使受益教師和学生每年达50多人。

    2.推广应用效果。学院立项建设包括在线课程、优质课程、联合培养基地等项目13项,科研学科平台10个,近三年研究生参与的省部级及以上科研项目32项,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25篇,研究生毕业论文和创新成果获奖17项,参加高水平竞赛获奖86项,获专利及软件著作权36项,教师发表教育教学论文著作教材18项。

    其中编写的“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国家级规划教材“数字图像处理”不仅作为我院、计算机学院等课程教材,也被其他高校作为主要参考书使用,并取得良好效果;“数字图像处理”国家级精品课程和资源共享课资源更是被全国广大师生作为学习的重要资源;2017年8月,我校承办了2017电子信息类教指委师资培训班,来自全国70多所院校的100多名教师参加培训,其中针对“数字图像处理”课程的总体设计、共享课建设、微视频制作等内容做的三个报告,使大家受益匪浅;Laxmisha Rai等撰写的MOOCs:Effective Teaching and Learning Strategies也广受欢迎。

    以上这些促进了课程开发建设和教学。通过培养基地和实践型导师指导和强化,将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贯穿到课程阶段,通过“电子e+”引航工程引领研究生学术诚信、培育创新精神等做法为我们培养高素质高水平的研究生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也为兄弟院校培养研究生提供了宝贵经验。

    五、结语

    针对研究生培养中较普遍存在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探索并实践了“课程—项目—基地—文化”四位一体的信息学科创新型研究生培养模式,该成果不仅为自身研究生培养提供了保障,且在校内多个学院和省内多所高校应用和实施,取得较好的结果。

    参考文献

    [1]徐明姣,韦钰.产学研模式下地理学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及策略探究[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9).

    [2]关硕,齐超,刘洪臣,等.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下的研究生教学改革探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8(8).

    [3]宋芳,苏燕,霍东升,等.二级学院医学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初探[J].中国民康医学,2018(8).

    [4]杨坤,赵同彬,谭涛,等.基于导师团队协作模式的研究生创新能力梯级培养[J].教改教法,2018(7).

    [5]杨晶巍,王丽,张俊梅,等.基于校企合作的化工类全日制专业硕士“双导师”制实施策略[J].教育教学论坛,2018(8).

    相关热词搜索: 四位 学科 培养模式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