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纸下载
  • 专业文献
  • 行业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杂文文章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达达文库
  • 文档下载
  • 音乐视听
  • 创业致富
  • 体裁范文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音乐视听 > 正文

    从王阳明改仪仗牌说起

    时间:2020-06-05 04:33:29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韩巍巍

    在古代的公堂上和官员们出行的队伍中,常常可以看见两块红地黑字的虎头牌,上面写有醒目的大字——“肃静”“回避”。而明代著名哲学家王阳明在任庐陵县县令时,却将 “肃静”“回避”的牌子改为“求通民情”“愿闻己过”八个字。

    这副对联式的“官箴”虽然只有八个字,却字字珠玑。上联把体察民情、心系百姓当作为官的首要职责,下联把倾听百姓的心声、正视自己的过错当作为官的重要品德。这副意味深长的八字联,被许多后世官员作为自己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座右铭,流传至今。

    王阳明的“求”与“愿”

    明正德五年(1510年)农历三月,王阳明出任江西吉安府庐陵县县令。庐陵县自古民风剽悍,百姓们经常集体到衙门告状。上一届的县令靠镇压的手段不断将告状的百姓关进监狱,勉强维持了三年,身心俱疲,自请辞官。王阳明上任后,县衙内经常被告状的百姓挤得水泄不通。面对这种局面,王阳明认为,用暴力镇压的手段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身为“父母官”,理应体察民情、为百姓排忧解难。

    经过多方走访调查,王阳明发现,百姓反映的问题主要集中在赋税上。原来,正德二年,朝廷派了一位姓姚的太监为钦差,负责征收吉安府的赋税。这个太监为了中饱私囊,要求吉安府增加当地百姓的赋税,其中一项就是要对庐陵县的百姓征收葛布税。可是,庐陵县根本不产葛布,这种无中生有的名目给百姓生活增加了沉重的负担,民怨强烈。王阳明立即与朝廷沟通,为民请命。经过多方努力,朝廷不仅取消了新增的葛布税,而且还免除了县内当年所有的赋税,以减轻百姓的生活负担。百姓生活安逸了,告状的事情自然就少了许多。

    经过此事后,王阳明认识到,了解百姓的疾苦、解决百姓的困难,是身为官员最重要的职责。为了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民情,更加广泛地听取百姓心声,王阳明将官衙大堂上“肃静”“回避”的仪仗牌改为“求通民情”“愿闻己过”。

    从“通民情”到以人为本

    “求通民情”,体现了为官者敞开心扉、广开言路、亲民爱民的情怀。在中国封建社会,以“通民情”作为为官之要的事例不胜枚举。

    宋仁宗时期,人称“铁面御史”的赵抃曾先后四次入川治蜀。赵抃经常换上便服,走上街头探访民情,了解民众疾苦。川蜀地区的百姓饭后习惯饮茶,街上四处林立的茶館,正是探访民情的好去处。有一次,赵抃走进一家茶馆,见一群茶客围坐在一起,正高声议论本地官员请客送礼的种种丑恶行径。赵抃听后感到非常震惊,回到衙门便召来几名老吏和百姓了解情况。原来,川蜀地远民弱,官场中请客送礼之风由来已久。赵抃见百姓对改变官员请客送礼的奢靡之风缺乏信心,便首先从自己做起,谢绝各种宴请,拒绝各类馈赠。他不但自己这样做,也要求各级官吏必须照此执行,将违令官员绳之以法,严惩不贷。经过雷厉风行的惩治,蔓延川蜀官场多年的奢靡之风终于去除。

    了解民意,心系民情,集中体现了治国理政中以人为本的重要思想,是历代统治者获得政权稳固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法宝。从夏朝太康的弟弟提出的“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到春秋时期管仲提出的“以人为本,本理则国固,本乱则国危”;从“亚圣”孟子提出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到唐太宗与魏征谈论君民关系时提出的“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民本思想不断丰富和发展,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封建统治秩序。古往今来,凡是关注民情、尊重民意,在政治实践中注重以人为本并加以推行的朝代,国家就会长治久安;反之,就会走向衰落甚至灭亡。

    从“闻己过”到心怀天下

    “愿闻己过”,体现了渴望倾听百姓心声的诉求。身为官员,能够接纳民众指出自己从政为官中的缺点,做到不恶忠言、自律自省,是官德修养全面提升的前提和基础。

    古往今来,凡是国力强盛、百姓安居乐业的朝代,都离不开能正视自己的缺点又能积极改正错误的明君贤臣。凡是不愿意听取谏言的君主、不愿意正视自己过错的官员,都将走向事业没落、人生失败甚至国家灭亡的结局。汉高祖刘邦,在楚汉之争中听从萧何、韩信、张良等人的谏议,先以巴蜀为基地,养民休息,招纳贤才,后又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因善于纳谏得了天下。反之,西楚霸王项羽,刚愎自用,不听忠臣劝谏,最终自刎乌江。贞观年间,“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的唐太宗,在宰相魏征任职的几十年间,听取了他二百多次的进谏,被传为千古佳话;吴越之争,夫差听信谗言,命多次进谏的伍子胥自刎,终被越国所灭。历史上无数的事例,都清楚地证明了“愿闻己过”在官德修养中的重要性。

    春秋时期,诸侯纷争,群雄并起,荆楚大地政局紊乱,矛盾重重。楚庄王即位后,为了能够得到对自己直言相谏的忠臣,不惜以三年“荒诞”的生活作为代价, 整天表现出一副终日享乐、不问政事的模样。有些官员忧国忧民,婉转地向楚庄王进谏,都被他骂得狗血淋头。后来,楚庄王干脆在宫门口挂起一块牌子,上写:“进谏者,杀无赦。”一时间,无人再敢向楚庄王进谏。大臣苏从见此情况,心急如焚,遂不顾生死,直言诤谏。楚庄王听了苏从的谏言,佯装勃然大怒,抽出佩剑直指苏从的心窝。苏从面无惧色,仍据理力争,坚持己见。楚庄王见状,扔下长剑,仰天大笑,激动地说:“寡人终于找到了敢于直言进谏的忠臣!” 楚庄王用极端的方式,等到了能够冒死指出他过错的忠臣,看似“荒诞”的三年岁月,不仅考察了臣子的忠奸贤愚,更淬炼了一代君王善于纳谏的治国品德。从此,在苏从等贤臣的辅助下,楚庄王亲临朝政,诛杀奸臣,提拔贤士,带兵出征,最终成为春秋五霸之一。

    从楚庄王对敢于冒死进谏的贤臣求贤若渴最后终成大业的故事不难看出,“闻己过”是官德修养培育和践行的起点,为官者敞开心扉、虚心听取他人意见, 体现了心怀天下的品格和气度。《诗经·大序》中说:“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只有善于听取别人意见,努力改正缺点和错误,我们才能不断地完善自己,提高自己。普通人如此,国君、官员更应该如此,只有虚心纳谏、听取别人的意见,培养良好的官德修养,才能真正实现治国平天下的最终目标。

    “求通民情,愿闻己过”,这条历代官员用以自省和自励的为官箴言,清楚地指明了为官职责与为官品德两个方面的辩证关系。一方面,将从政为官的首要职责锁定为以民为本,顺从民意,凡是能为百姓着想,从民意出发的官员,自然就愿意听取民众的意见和建议;另一方面,经常听取百姓的心声和民意,自然就可以洞察在为官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因此,“通民情”实则是“闻己过”的途径,而“闻己过”又可以实现“通民情”的目的。“愿闻己过”和“求通民情”间的辩证关系,既关系到官德修养的提升,又决定了为官职责的成败,是今天党员干部值得借鉴的金玉良言。

    作为新时期的党员干部,要正确处理好“求通民情”与“愿闻己过”两者之间的关系,既要保持“通民情”的作风,做到口中常问农桑,心底常念百姓;更要拥有“闻己过”的雅量,虚心接受批评。只有既具备“愿闻己过”的官德修养,又兼有“求通民情”的为官之责,才能真正成为百姓之依靠、国家之栋梁,成为新时代德行兼备、百姓满意的人民公仆。

    相关热词搜索: 仪仗 说起 王阳明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