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纸下载
  • 专业文献
  • 行业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杂文文章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达达文库
  • 文档下载
  • 音乐视听
  • 创业致富
  • 体裁范文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音乐视听 > 正文

    阅读如喝茶

    时间:2021-02-08 14:11:26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不记得什么时候开始喝茶,只知道专注于喝茶是从大学时代开始。工作36年,加上大学时代,茶龄40年,但我喝得粗糙,随意,而且喝绿茶为多,所以,没有什么仪式感。出差有两件物品必带,茶杯,书籍。曾为读到一篇《爱喝茶的人最值得深交》中提到“爱喝茶的人心态平,气度广,做事稳,遇事静”而坚信自己的人品,也曾为电影《卡萨布兰卡》中“你的气质里,藏着你走过的路,读过的书和爱过的人”而反思自己的阅读经历,以期对后来者有所裨益。

    一、学生时代为获赞阅读

    小时候看见父亲爱喝茶,不懂这干叶有什么好喝,在父亲的引诱下喝出的是苦涩,父亲的茶叶是他大山里的好友自己种、炒的老茶,带着墨绿色,像一条条干枯的卷着的虫。每次泡茶,他都会拿镊子从陶罐里夹出一撮放在紫砂杯里,冲水入杯,俯视茶叶缓缓展开,茶水慢慢显出淡黄色,他才慢慢地端起茶杯,吹开水气,抿上一口,闭上眼睛品咂一下,说一句“好茶”。只觉得父亲喝茶的紫砂杯难看,黑赭色而且杯壁一层厚厚的较杯身稍淡茶垢,曾经问过一次,干吗不铲掉,父亲哈哈大笑,这是宝贝,喝了这么多年茶,才有的它。怪不得有一次,母亲洗茶杯时,本是好心刮掉了一点,被父亲数落了好长时间。

    小时候的记忆里,父亲的喝茶总是和读书联系在一起。父亲学历不高,只是民国时的高小,但喜爱看书,又写一手好看的毛笔字,家里的“藏书”,无非是几本古典小说,《三国演义》《红楼梦》《封神演义》等,对我来说,当然还有父亲的教科书,但,逢年过节,红白喜丧,父亲的一手好字都是邻居们的必备。因此,家里还有几本老旧的对子书。父亲是个渔民又是个木匠,有时搞些运输,所以,在家的时间不多,但只要在家,他都会泡茶,同时会翻看那几本翻烂了的古典小说,还有对子书,满足我们兄弟姐妹讲故事的要求。

    家里兄弟姐妹多,家境并不富裕,我们最渴盼的是学期结束和过年。学期结束,因为成绩好,那时,我们学校可爱的老师会敲锣打鼓送成绩单和奖状到家里,父母一高兴,奖给我们两毛钱;
    过年时,自然会有压岁钱,尽管只有几毛,但却是我们一年的财富;
    假期,我们还会去割些猪草,满足自家的需要,还会几分钱一篮卖给邻居。每逢周末,约上几个小伙伴甚至一个人走十几里的路,赶到镇里的书店,因为舍不得买书,就花一毛钱,坐在书摊边上,看一整天的连环画,带着一天的阅读,雀跃着回家,泡一杯父亲的茶,向小伙伴们炫耀自己看过的“故事”,那叫爽快。

    物质匮乏的时代,精神食粮更是少得可怜。读初中时,同学中有父亲从军的,有时会从部队借几本书回家,因为爱读书,和该同学便成为好友,阅读之后,彼此还有交流,后来,这个好友去了加拿大,通信时还会谈到读过的书。印象最深的是读高中时,偷偷地躲在被窝里用手电筒看张扬的《第二次握手》,临近高考,仍不肯释手。小时候读过的书,现在大多忘了,但那时家长鼓励,老师表扬,同学羡慕,带给我极大的成就感。尽管现在想想很是浅薄,但读书的习惯影响着我之后的成长。

    真正的阅读是从大学时候开始的。因为是中文系,学校里许可一次可以借书10本。走进图书馆,一开始竟无从选择。没有书,没得选;
    书太多,无从选。图书馆的老师正翻看着一本厚厚略发黄的书,桌上有一杯浓浓的茶,见了一脸愕然又茫然而无所适从的我,微笑着指导我,从检索编号的字母代号到填写借书卡,再到阅读顺序建议,17岁的大学生似懂非懂,却和管理的老师结下了厚谊,别人借10本,我能借15本,不是因为读书快,而是怕好书在别人手里滞留太久看不到,抱一摞书回寝室,泡一杯茶,将激动的内心和飘溢的茶香都传递到翻书悦耳的声音中,不说一目十行,但那速度肯定是现在无法能及的。可惜,那时尽管读书多而快,但读的都是文学著作,尤其是欧美小说。中文系平时课务不重,作业不多,尤其冬日的周末,泡一壶茶,翻一本书,读到夕阳铺满桌面,无比惬意。工作后,孤身一人在一个海岛上教书,学校隔壁的工人俱乐部常有新书购入,我都会成为第一个阅读者,我的阅读较大学时代庞杂,但武侠小说占去了我很多阅读时间,读金庸、古龙、温瑞安,甚至连 “全庸”也拿来读,有一次在北大听钱理群老师讲课,说语文老师就应该是个“杂”家,才算对自己的阅读兴趣稍稍释怀,有如喝各种茶,找个理由是为了品味。

    二、觉醒初期为功利而阅读

    不知是我的阅读积累给了我文字的敏感力和文本解读的能力,还是课堂表达一直被学生喜欢而且考试成绩都还不错鼓励了我,我很少读教育学的相关著作,甚至连教案也懒得翻。说实话,年少轻狂,对教育教学理论有些不屑,尤其討厌心理学。直到1995年4月,市里要评星级教师,先上课,再答辩。给我的题目是“教师为什么要先有一桶水然后才能给学生一杯水”,现在看来,不要说答题,我甚至可以说这题命得也有问题,但那时,只能支吾着应付过去,自己很不满意。尽管成了市里首批星级教师,但这样一个浅易的题却没答好,非常内疚惭愧,这件事对我的触动是很大的。此后,除了喜欢读些小说之外,有两个转变,一是开始虚心地阅读教学杂志,二是开始读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学校里每年都会将所订的杂志装订成册,那时,全国一套教材,且篇目基本稳定,上一年的7月到12月的杂志看后,正好为下学期的备课积累些资料,尤其是一些教学实录和教学案例,好的就复印或做一个索引,特别好的,就选择性地摘录,直接记到教材中或添加许多插页,这样坚持做了三年。那一段时间潜心阅读和研磨,自己觉得教学从无章走向有章,发现一直以为只要学生喜欢我的课,考试成绩不坏,我的课堂我做主是很粗放和野蛮的。所以,那段时间的阅读,使我觉得其实课还可以上得更好,但我认为这些都只是“术”的层面,我觉得内心里喜欢教书,希望把课上得更好,才是催生改变的主要力量。我有许多机会走出教育界,但我留下来了;
    我有许多足印,留在教科书中的历史古迹和名人故居里,还有契合教材内容的祖国大好河山的旅途上。但我承认,这个时期读的书,基本上是功利的阅读,只是为了把书教得更好。万里路上鲜活的素材印证着万卷书里丰厚的内涵,但我觉得,最重要的是读苏霍姆林斯基的书给我内心的触动。读苏氏的书,先是由于高尔基的一句话:爱孩子,这是母鸡也会做的事情。我自认为,我热爱教书,我喜欢孩子,但仅在做母鸡也会做的事,这实在是一种打击,我开始将高尔基、苏霍姆林斯基结合起来,最先读的是他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然后读《要相信孩子》《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等,他对学生深深的热爱,尤其是他总是蹲下来和学生谈话的姿态,再到读意大利的亚米契斯的《爱的教育》,我被深深地触动了,正如《爱的教育》译者夏丏尊先生所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这个世界,爱是可以超越血缘的,爱是可以传承的,爱还是可以成长的。

    我承认,我的阅读想得更多的是如何教书,有质的改变是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评比是触点,阅读是路径,教学实践是印证,但阅读毕竟是功利的。不过从此,我从更广更深的层面去思考语文教学与学生成人之间的关系。

    三、走向成长为“成人”而阅读

    受我高中语文老师的影响,从教开始,语文课的前5分钟,都有课前诵读。开始时只让学生背些唐诗宋词,两天一首,我自己编印,自己教学,其实只有一个简单的想法,让孩子们积累一些诗词,可以做到“腹有诗书气自华”,等学生们上大学后,每每来信说自己是会背唐诗宋词最多的一个,语文竞赛奖次最高的一个等等,一阵高兴也就过了。本世纪初,参加浙江省名师班学习,申报了一个名为“中学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教育”的课题,开始思考传统文化中古诗词教学对学生成长的影响,自己才开始较大范围地阅读古诗词,又因为课题研究的需要,将课前的古诗词背诵扩展到成語积累,再到语文教材中寻找传统文化的元素,从而开始阅读梁漱溟的《中国文化要义》《东西文化及其哲学》,北大刘玉才等主编的《中国古代文化史》,还有浙江张弛老师的《语文教育人文论》,上海黄玉峰老师的《阿爸教做人》《教学生活得像个“人”——我的大语文教学》等,这样的阅读,拓展了我对“语文”内涵的理解。我在一篇《我的语文教学观》里表达了自己的理解:“语文是中华民族的根,中国人的民族意识、生命意识都在语文里。”为了让学生较为系统地阅读古代文学,我推荐学生从高一开始啃《古文观止》,背《道德经》,还推荐阅读《问吧》16本,总想着要帮学生搭建一个比较完整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框架,至少,让他们的精神武库里有中国的钩剑刀戟,让他们面对不同国度的人的诘问时能回答“汉字是活着的最古老最优美的文字”,让他们为祖国悠久的历史、璀璨的文化、深厚的底蕴而自豪,哪怕教学时间紧张,还是要为他们补上《中国古代文学史》《欧洲文学史》,由教材到课外阅读,由课堂到图书馆,由学校到社会,阅读促使自己成长,伴着学生“成人”。2006年参加浙江省特级教师评审,我上的课是孔尚任《哀江南》。当时是现场抽签,封闭备课,在没有任何材料可依的情况下,思考如何教得更好,这时脑海中的古诗词在逐浪翻滚,我依据文本是剧本里的唱词这一形式特点和这一部分抒发亡国之恨到高潮的内容特点,再推想学生可能熟悉的诗词,将切合主题的相关古诗词做了一番回顾、梳理和筛选,上课时师生一起朗读、背诵、品咂,用诗词解唱词,教学与文本融合,师生与苏昆生共情,课堂成为于漪老师所说的“学生生命、教师生命和文本生命多元主体的共同作用、相互激荡的现场”,这种激荡,是“师生互动、思维碰撞、心灵交流、师生共同成长的生命历程”(于漪老师语)。动情处,一学生情不自禁“如果哪一天我的学校衰落了,我会很伤心”让我差点落泪,我觉得学生在学习中提升了心灵、品质和格局,而我的课也获得了很高的评价。试想,假如没有大学时代古诗词的背诵,没有做教师后一直和学生一起课前两天一诗的诵读积累,要想在紧张的时间中、封闭的空间里,翻检出这些契合教学内容需要的古诗词是不太可能的。“书到用时方恨少”是大家共同的体验,但有阅读必有积累,积累不仅可以救急,还可以成长学生,成就自我。而今,浙江的新高考改革,逼着一堂课的时间由45分钟变成40分钟,而我的课前活动,依然坚持,内容由唐宋诗词、成语又添加了读书分享和主题演讲,形式由教师主导到学生自主。我将课前5分钟到8分钟的内容和形式作了系统的思考,既指向丰富学生的知识积累,又指向学生的气质改变,引导学生关注国内外的时事。这样既满足了作文素材的积累,又能放眼当今世界,还能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应试能力,最重要的是引导他们学会如何全面分析,客观判断。因为,教育就应关注学生的全面成长,尤其是学生的精神发育,道德 “成人”。

    四、老之将至为“自己”而阅读

    40年的茶龄,什么茶都喝,不考虑茶红茶绿,茶浓茶淡,有如最近的阅读,似乎又变得杂了,但却是自己真正喜欢的阅读,不考虑有没有用处,就是自己喜欢,这样的阅读轻松自在,能静下心来将庞杂的阅读内容做一个系统的梳理,客观上还是有利于自己从事的教育工作。读心流理论之父积极心理学奠基人美国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的《心流》,我想到的是全身心地投入产生的最优体验;
    读个体心理学之父奥地利阿尔弗雷德·阿德勒的《生命的意义》《渴望超越》《洞察人性》等,我想到的是家庭对孩子将来的影响及学校当下对学生的教育至于将来的意义;
    读丹麦克努兹·伊列雷斯的《我们如何学习:全视角学习理论》,我思考了课堂中学生为何注意力难以集中的原因;
    读美国爱德华·维尔容的《冥想》,我体验身心和外在环境和谐带来的欣悦;
    读闫肖锋的《阶层跃迁》,想到的是在当下阶层固化的情况下,如何通过我们的教育让学生有一个更好的未来;
    读万维钢的《高手》,联想到现代技术给教育带来的种种革命;
    读于漪老师的《岁月如歌》,感动于老师对学业的执着,对学生的挚爱,对教育的创新,对自己的严苛;
    读王荣华主编的《人文主义的教育理想:于漪教育思想研究论文集》,专家们高度凝练的总结,催我全面地读《于漪全集》。

    这些书,涉及心理学、哲学、社会学、教育学,有时,发现自己这一阶段的阅读过于理论化,又会找一些文学性的作品来读,读一些名家的小散文,变换“茶”味,好在现在的阅读,已经不必功利,却能将阅读内容融通,形成自己的思考,比如,关于当下的教育对未来的价值。这样的阅读和思考可以使我们既看到未来,又践行于现在;
    既关注学生的学业提升,又重视学生的人格培养;
    既想到学生的个体成长,又想到社会的发展可能,使我们明白当下工作与将来的意义联结,引导我们能够有更长远的目光,更恢宏的气度,更开阔的格局,不只汲汲于高考分数,不唯营营于眼前的升学,不只苟苟于学校的奖金,阅读会增加我们的定力与慧心,会让我们更加明白教师对当下教育的尽职对于孩子和国家将来的意义。

    阅读与自己热爱的专业、从事的职业、追求的事业联系在一起,往往更能加深自己的专业思考,改善自己的职业态度,提升自己的事业理解。

    明白了阅读的价值,有如悟到喝茶的意义。读书可以改变我们的气质,优化相处的环境,明白此理,我给工作室成员配了大量的书,并做读书笔记和进行读书交流,我也给学生送书。读书使我的日子变得单纯,有如喝茶可以瘦身;
    读书使我的生活变得简单,有如喝茶可以清心;
    读书使我更看清自己的不足,有如喝茶可以明目;
    读书能平复我的急躁,有如喝茶可以清热;
    读书不断更新我的知识,有如喝茶能抗衰老;
    许多好书常读常新,有如喝茶促进血液循环;
    读书还能将许多知识加以融通,有如喝茶助消化;
    读书还能让自己保持清醒,有如喝茶能提神;
    读书使自己不会语言乏味、面目可憎,有如喝茶能消口臭。

    读书是会上瘾的,有如爱喝茶。

    项香女,浙江省特级教师,已过天命之年。喜欢阅读、旅游,高兴时写些个人情绪性的小文章,不高兴时思考职业相关的大问题,因为除了教书,什么都不会,所以高兴的时候多,因而没有什么思考。职业生涯基本走完,内心世界尚还年轻,阳光正好,情怀依旧,轻安自在。

    相关热词搜索: 喝茶 阅读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