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纸下载
  • 专业文献
  • 行业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杂文文章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达达文库
  • 文档下载
  • 音乐视听
  • 创业致富
  • 体裁范文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杂文文章 > 正文

    [焕然一新的面貌] 家乡面貌焕然一新

    时间:2019-02-07 04:35:33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版面富于创新      版面研究历来是报纸研究的重点。2007年10月8日至22日,《人民日报》的《喜迎党的十七大特刊》和《欢庆党的十七大特刊》(以下统称“十七大特刊”),共出版14期。分析十七大特刊,仍有必要从其版面为切入口。
      
      一、统筹性
      
      创办一个肩负着特殊使命的特刊,尤其需要在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讲究统筹兼顾。客观地说,《人民日报》这次创办的十七大特刊,在稿件组织、编排的统筹方面,做得较好。这种统筹性,尤其表现在一个具体的版面内,专稿、特稿栏目的内容和言论栏目的话题相一致,两者相得益彰的。
      这方面的例子,可以信手拈来。以10月11日的第4期特刊为例,第五版“奔向全面小康”栏目下发表的《法治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分别从“立法民主”、“文明执法”、“法律援助”三个方面,详尽报道了十六大以来,我国法治建设的巨大成就,同时报道中还配发了5张照片。在“抒怀”栏目发表的言论《法治人民的福祉》,从“我国公民权利日益得到依法保护”、“我们正迈向依法执政、依法行政的时代”以及“中国日益融入世界”等方面,阐释了法治如何改变了我们的生活。而同版“画说新气象”和“人民网•民声”栏目刊发的照片和网友留言,也都与法治相关。
      
      二、叙事性
      
      注重报纸的叙事性,不仅能为读者提供更多的信息,而且能增加可读性。
      《人民日报》党的十七大特刊,需要将抽象的政治成就和宏观的时代风采,变成具象化的文字,让读者喜闻乐见。
      本次特刊第八版上的“故事•5年”栏目,充分体现了这一点。例如,10月14日(特刊第7期)的“故事•5年”栏目里,发表了《绿色,向黄沙挺进……》一文,记述的是宁夏白芨滩林场场长王有德的治沙故事。记者讲述王有德的治沙故事,以往我们听到的往往是“沙进人退”的消息,在王有德面前却是黄沙“畏惧”他。如此叙事手法,既新颖也饶有趣味,很容易吸引读者。
      十七大特刊的叙事性,不止一个“故事•5年”栏目,诸如“画说新气象”,同样是一种特殊的叙事方式。该栏目精挑细选一些具有典型意义的照片,以点托面,以小见大,具有较强的“视觉叙事”效果。
      
      三、创新性
      
      1.栏目设置新颖。今天的中国,与五年前相比已经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这就从客观上要求十七大特刊能反映时代的变化,以还原一个全面、真实的中国。《人民日报》十七大特刊,在保持版面大格局基本不变的情况下,在新栏目设置方面,推陈出新,推出了一系列的新栏目。如“奔向全面小康”、“人民网•民声”、“求真”、“历史节点”、“新探索新经验”、“心语”、“实感录”、“新亮点”、“长镜头”、“关键词”、“故事•5年”、“信息库”、“抒怀”、“话说盛会”等栏目,都是一些崭新的面孔。这些新栏目,以其新颖性和贴近性和版面融为一体,成为一个个报道十七大、宣传十七大、贯彻十七大的阵地,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2.增加文化内涵。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我国的各级党报,作为严肃性大报,更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传播阵地。与“十六大特刊”相比,十七大特刊在编排过程中,编辑者更加注重特刊的文化品位,给每个版面增添了副刊的韵味。这表现在篆刻、剪纸和诗歌作品的数量,较“十六大特刊”有较大幅度的增加。“十六大特刊”发表的篆刻作品,没有独立的栏目,只是作为一种美化版面的手段。十七大特刊的绝大多数篆刻,则独立安排,书法作品也是如此。此外,十七大特刊的诗歌作品,也不止一次出现。例如,10月11日第六版上,刊登了《欢天喜地兴中华》(诗作)和“篆刻”;10月15日第六版又有“剪纸”、“书法”作品。这些篆刻、书法和诗歌作品,对美化版面、提高特刊的文化品位颇有作用。10月14日的“新亮点”栏目下的两篇报道,都是和廉政有关的话题,编辑为此配了四幅宣传性的廉政漫画,效果也很好。
      评论关注民生
      我们常说,“版面是脸,评论是眼”。如果说《人民日报》十七大特刊因精心编排而具有了一张表情生动的“脸”,那么评论则是这张面孔上炯炯有神的“眼”。评论是时代的先声,反映时代变化,体现时代主题。
      
      一、反映时代主题:民生
      
      党的十六大以来的五年,我们党的执政理念、发展理念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如果说“发展”是十六大的主题词,那么“科学发展、社会和谐”便是十七大的主题词,民生问题成为代表们最广泛的话题。人民日报评论把握了时代主题。在十七大特刊上,更为多见的是《从“发展”到“科学发展”》(“抒怀”栏目)、《公平正义:社会和谐的基石》(“求真”栏目)、《民生连着国运》(“抒怀”栏目)、《民生,百姓总有新期待》等关注科学发展、社会和谐的题目。
      新闻评论以理性见长,但仍富于真挚的情感。这种感情是对人民的深情,它同我们党关注民生之情相吻合。比如《民生,百姓总有新期待》,作者在谈到民生追求时,用了这样的句子―――“从活得有保障到活得有尊严,这‘尊严’二字,重若千钧!”一枝一叶总关情,带着感情写评论,《人民日报》十七大特刊的评论给了我们深刻的启示。
      
      二、评论依托报道主题
      
      一篇评论,如果没有事实做铺陈,难免流于空谈。
      十七大特刊评论,依托了版面的报道主题,不仅站稳了评论的脚跟,更有利于反映时代的主题。这种评论编辑方法,值得推广。
      不管是“抒怀”、“求真”、“心语”栏目,还是“观潮”和从网上摘录的“民声”栏目,虽是作者个人观点的陈述,但这些观点的产生,都建立在坚实的事实基础之上。十七大特刊上发表的所有评论文章的评论对象,都是由版面报道的内容决定的。只要看到版面上的任何一篇文章,就能知道当天该版评论所关注的重点。如《民生,百姓总有新期待》(“抒怀”栏目)、《吃饭穿衣看家底》(“求真”栏目)、《理论宣讲也要与时俱进》(“心语”栏目)、《待13亿人的文化中国》(“观潮”栏目),这些标题所透露的信息,反映了每期特刊不同版面上的不同侧重点。
      
      三、接纳网评,反映民声
      
      十六大以来,党和政府越来越尊重民意、重视民意、采纳民意。随着现代媒体技术的发展,在以党报为核心的主流媒体所形成的官方舆论场之外,网络上也形成了不可忽视的民间舆论场。两个舆论场,相互影响,互为补充,形成两者之间的沟通和融合。
      《人民日报》十七大特刊显示了这种变化,不仅有自己评论员写的评论,也让来自网络世界的声音反映在党的报纸上。
      此次开办的“人民网•民声”栏目,是在十六大特刊“人民网大家谈”栏目的基础上重新包装的。网评和署名评论的一个显著区别是,前者是匿名的。特刊为增加“民声”栏目的可信度,还将每条“民声”留言的IP地址刊出(为保护网民的隐私权,省去后三位数字)。如前所述,“民声”的议题和版面的主题融为一体。
      接纳网评,用直接的网友评论反映民意,是党报特刊编辑开放心态的写照。随着网络技术的进步,网络言论的发展,相信在以后的类似特刊中,“民声”评论的分量将会继续增多。
      
      (作者分别为西南科技大学新闻学教师、中国传媒大学党报党刊研究中心博士生,中国传媒大学党报党刊研究中心博士生)

    相关热词搜索: 焕然 面貌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