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纸下载
  • 专业文献
  • 行业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杂文文章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达达文库
  • 文档下载
  • 音乐视听
  • 创业致富
  • 体裁范文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杂文文章 > 正文

    王羲之:尴尬从政只怪儿子不如人?

    时间:2020-12-07 04:06:18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手挥五弦

    瑯琊王氏在东晋初年相当显赫,一度拥有“王与马,共天下”的政治地位。作为琅琊王氏在东晋的第二代子弟,王羲之右军将军、会稽内史的职务确实不算太高。不过王羲之之所以不满意,倒不是因为官位不高,而是因为另一件事。他向来看不起晋阳王氏家族的王述,可是后来却被王述压过一头,甚至还成了自己的顶头上司,这让王羲之觉得很没面子。

    费了不少心思运作,终究改变不了这一尴尬局面。王羲之心怀惭愧而又无可奈何,只好对几个儿子说:我并不比王述差,但地位低于他,应该是因为你们没有王述的儿子王坦之优秀而已。

    自己不如人,却怪儿子不行,估计王献之、王徽之哥几个口服心不服:我们不如王坦之,还没怪老爸你不如人家老爸呢,我们没拼爹,你倒拼起娃来了。

    “二王”之间的矛盾

    王羲之成名很早,为一众大腕人物所看重。王敦、王导作为族中长辈,对王羲之器重自不待言,王敦的主簿阮裕名重一时,也认为王羲之是琅琊王氏最佳的三位子弟之一。太尉郗鉴到王家选婿,众多子弟中就挑中了王羲之。他的仕途起步也很顺利,从秘书郎起步,很快就做到了宁远将军、江州刺史。

    大概是成功来得太过容易,王羲之心态有点飘,便看不起看上去有点傻而大器晚成的王述。其实从门第上来看,王述并不比王羲之逊色,不过即使王述后来被人发现并不傻,王羲之也没有改变态度。

    王述先于王羲之任会稽内史,后来因为丧母去职,在郡内服丧。正好王羲之在护军将军任上苦求外放宣城任职,朝廷便安排王羲之任右军将军、会稽内史,接任王述的职务。

    王羲之到任后,礼节上应当去王述家吊丧。不过王羲之只去了一次,勉强意思了一下而已,便再也不理睬了。其后数年王羲之在郡内巡视,即使经过王述家,也从来不肯上门,让王述非常失望。

    可是不久后王述就升任扬州刺史,正好管着王羲之的会稽郡。于是王述以牙还牙,巡视会稽郡时走遍郡内地界,就是不造访王羲之这个一郡长官,让王羲之很没面子。后来更是盯着会稽不放,对民政、刑罚等诸般事务严格检核,让王羲之疲于应对,苦不堪言。

    两人矛盾由暗转明,正式公开化了。

    平心而论,这完全是王羲之先看不起人。王述性子急,吃个鸡蛋不顺手,冲鸡蛋大发脾气,王羲之听闻此事,将王述贬损得一文不值。而在王述母丧时礼数不周,更加显得目中无人。按照《世说新语》的说法,王羲之多次声称要去吊唁,却屡屡爽约,后来自己上门,又没对主人回礼,明显是存心羞辱对方,做得更加过分。

    王述一开始还是主动示好的。哪怕是在母亲丧事上已经受到羞辱,听到王羲之出巡的消息,还是赶紧打扫卫生做好接待准备,表现得很恭敬。结果热脸贴了冷屁股,这就不能再忍了。

    王述任会稽内史时,王羲之曾经在宾客朋友面前奚落王述,声称以王述的资质,去地方当郡守没前途,应该去尚书省当一个尚书,到老还可以凭资历升至尚书仆射。没想到王述升任扬州刺史,王羲之被啪啪打脸。而且还正好是自己的上司,穿不完的小鞋不说,这脸更没地方搁。

    为摆脱与王述的上下级关系,王羲之派人向朝廷请示,要求分会稽郡另立为越州。纯粹为了私人恩怨而调整行政区划,朝廷当然不会同意,这事还成为一个笑柄。后来没有办法,王羲之只得称病辞职,并在父母墓前发誓不再为官。

    政治才能略逊一筹

    其实在政治才能方面,王羲之还真是不如王述。王羲之就时政发表过很多意见,不能说不对,不过终究不够深刻。

    永和四年(348年),王羲之接受殷浩的邀请,出任护军将军。殷浩当时是扬州刺史,协助会稽王司马昱执掌朝政,被朝廷寄予厚望,意图与当时坐镇荆州的强藩桓温抗衡。王羲之认为内和才能外安,劝殷浩和桓温不要产生矛盾。问题是朝廷起用殷浩,摆明了就是这个目的,见殷浩不听,王羲之随即苦求外放。

    永和八年(352年),殷浩组织北伐。王羲之先后两次写信劝阻,同时还向司马昱上书建议量力而行,都没被采纳。其实殷浩和司马昱一百个不想北伐,不过是被桓温逼到没有退路,硬着头皮上阵而已。当时后赵大乱,确实是个捡便宜的好时机,所以桓温提出北伐,朝廷没有理由拒绝,但又不想桓温北伐成功进一步增加威望,那就只能让殷浩出马了。王羲之的建议,不但战略上不大对头,也没有看到司马昱和殷浩的难言之苦,自然没有效果。

    升平二年(358年),豫州刺史谢奕去世,桓温打算以其弟桓云接任。朝廷不愿意桓氏势力继续膨胀,双方博弈一番,最终选择了谢奕的弟弟谢万。王羲之又写信给桓温,认为谢万没什么才干,当不起豫州重任。谢万的能力不行,大家都知道,但这个时候任职豫州,能让朝廷和桓温都能接受。在朝廷看来,只要不是桓家的人,就不算失败;在桓温看来,这样重要的地方,如果不是桓家的人,就不能太能干,免得对自己构成威胁。王羲之的建议只是表面上的就事论事,虽然正确却注定不会被采纳。

    再看王述,发表的意见不多,却能看透本质。因此不言则已,言则击中要害。

    隆和元年(362年),桓温提议迁都洛阳。当时洛阳由桓温北伐收复不久,在前燕的攻击之下正在告急,还不知道守不守得住,自然不适合作为都城。可是当时桓温权倾朝野,实力强大,东晋君臣又不敢反对。正没什么主意时,王述一语道破桓温的真实意图,点醒大家。王述认为,以桓温的才干,不可能不知道此时迁都洛阳不合时宜,提议此事不过是虚言恐吓朝廷而已,不会真要这么干,那么就不妨同意,看他怎么办。朝廷依计行事,桓温果然自动放弃。

    将两人在政治上的洞察能力一对比,王羲之确实差了那么一筹,名位上不如王述也不算冤,不服不行。

    王羲之本人从政的态度也有点暧昧,含含糊糊不够爽快。你说他想做官吧,又屡次不应召,自言没有庙廊之志,看起来也不像是以退为进的把戏。你说他无意仕途吧,偏偏在位也好,赋闲也好,又喜欢对政事发表意见,不管这事和自己有没有关系。

    面对这样的风格,估计朝廷也有点凌乱,总不至于求你做官吧,你王羲之又没有像殷浩那样,名气大到不出山天下苍生就没法活的程度。最后既然又发下苦誓不再做官,那就更加不会勉强了。

    而王述可是当仁不让,不玩那虚头巴脑的形式。钱不够用了,就请求去当县令,解决眼前的经济问题再说,一点也不觉得不好意思。朝廷安排任职尚书令,王述觉得自己配得上,便不搞故意谦让推辞的把戏,毫不客气地接受。

    那么这样看来,王述虽然起步比王羲之晚,但后来居上也在情理之中。

    王羲之最终大概也想明白了,要和王述比官位还真比不赢,只能辞官退出竞争,这也是摆脱居于王述之下这一尴尬处境的唯一选择了。只是王羲之在父母墓前发誓,依然怨气很盛,并没有对自己蒙受羞耻的原因进行反思,这就有点偏执了。

    苦誓一发,那就彻底断了官路,只能赋闲到底。只是莫名其妙被甩锅的几个儿子,只好老老实实地替老爸背着了。

    相关热词搜索: 王羲之 从政 尴尬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