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纸下载
  • 专业文献
  • 行业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杂文文章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达达文库
  • 文档下载
  • 音乐视听
  • 创业致富
  • 体裁范文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杂文文章 > 正文

    又是一年端午节优秀散文

    时间:2023-06-21 15:58:09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又是一年端午节优秀散文

    五月初五端午节,丈量不了生命的长度,但能窥探出内心的激动与眷念。当年和母亲一起用心走过的岁月,不管是白天,还是黑夜;不管在梦中,还是梦外,同样值得我回味。以下是达达文档网分享的内容,欢迎阅读与借鉴。

      “五月单,送圈圈(指曲莲馍),送来拥肚肚笘肚间。花花绳戴在手腕腕,香包包胸前挂串串。雄黄药抹在屁股眼,汤汤面香得打颤颤。”

      这是我的故乡后稷故里流行的一首童谣,这歌谣像淙淙流淌的清亮山泉,响亮,动听,绚烂,多彩,被记忆之门悄然打开,显露出温馨如昨,甜美似梦的一页。它真实地反映了上一世纪七十年代以前故乡人过端午节的乡俗。

      若说乡俗是生长在沃野大地上的一支奇葩,端午无疑是一道引人夺目、炫丽璀璨的风景;倘若乡俗是闪烁在人们心头的一曲歌谣,端午则是其中最动听、最响亮的一篇乐章。故乡人过端午节的风俗是很奇特的,就是由外婆给外孙送“曲莲馍”,还有人称之为“莲花馍”或“屈原馍”。

      所谓“曲莲馍”,就是圆环形烧饼,因其外形很像盛开的莲花。莲花与佛教的关系十分密切,可以说“莲花”就是“佛”的象征,佛教有“花开见佛性”之说,这里的花即指莲花,人们希望佛祖护佑孩子们健康成长,在花馍上会做出各种寓意吉祥美好的花纹和图案,意在祝愿孩子长大后吉祥如意、幸福美满。外甥满月女儿必须在娘家立窝窝,临别时舅家要给满月的外甥做一大一小的“曲莲馍”,大的直径约一尺五寸,能让外甥从曲连中钻过,寓意平安渡过一生成长中的难关。小的“曲莲馍”可套住外甥的脖颈,意为把外甥拴住,使其一生中无病无灾,健康成长。套娃娃仪式上,大人们要让满月的孩子从馍中间钻过去,意在祝愿孩子平安渡过成长中的难关,顺利成长。以后每年农历五月五前后,舅家要给外甥送“曲莲馍”直到十二岁。

      民谣曰:“麦场卸拨枷,娘去看冤家。”所说的娘去看冤家,就是外婆给外孙送“曲莲馍”。不过这时的“曲莲馍”不是一大一小,而是二十个如同老碗口大小一样的“曲莲馍”,其中有十个 左右的空心圈圈花馍,十个左右的圆饼,饼中有时填以油馅儿或糖馅儿。据说,以前给男孩送的“曲莲馍”中间不挖圆孔,给女孩送的“曲莲馍”中间要挖圆孔。后来演变成不管是男孩或女孩,送二十个“曲莲馍”中,其中十个是圆环形的,十个是实心的。还有一项规程就是不论几个孩子,只送一份“曲莲馍”,直到最小的孩子满十二周岁。

      我的记忆中好像没有享受过“舅家给外甥送曲连馍”的待遇,因为母亲的童年在兵荒马乱的年代,她家是绅士家庭,可能有点富裕,在她十岁的时候,土匪为了掠夺财产残忍地杀害了她的爹娘。她没有兄弟姐妹,成了孤儿,所以娘家就没有亲人了。不过每年的端午节我却享受着母亲给我亲自烙“曲莲馍”福气。

      记忆里,我小时候每到端午节,母亲除了给我做香包拴五色花花绳之外,主要是烙“曲莲馍”。母亲总是把烙“曲莲馍”当作一件大事来做,印象中,母亲做“曲莲馍”都是用上好的麦面粉,她先将少量面粉和成酵面,待发酵后再加入剩余的面粉,加上盐、新鲜的花椒叶末、碱面儿拌和,等面团醒好了,然后用擀面杖擀成圆环形,做成薄厚适当的各种动物或植物花卉、果实形状,再在馍的表面黏上许多芝麻,放在鏊锅中烙炙,先猛火烙皮,再文火烙炙半小时左右即成。母亲一边做馍,一边给我说做烙“曲莲馍”的诀窍,一是要碱酵拿匀,就是比例要恰到好处,不然酵面多了就有点酸,酵面少了锅盔又发不虚。二是要掌握火候,火大,表面烤焦了;火小,就可能不熟,所以,最好是用麦秸火,这样大小容易掌握。上等的“曲莲馍”,表面黄而不焦,里边酥而不黏,再加有茴香,花椒叶等调料,吃起来香脆可口。我记忆里“曲莲馍”中有一个“缰绳”馍,母亲说寓意是将我的命“拴住”,不让妖魔鬼怪们拉走。我还记得有一个“老虎馍”,母亲说我属相虎,吃了这个馍就虎虎生威有虎气了。就这样,我年年端午节里享受着母亲给我烙“曲莲馍”福气。关于送“曲莲馍”,母亲还给我讲过一个故事:相传很早以前,有户人家生了一个儿子,十分的溺爱,热了怕热着,冷了怕冷着,说的重了怕伤着,什么都依着孩子的性子来,慢慢这孩子养成了一个好吃懒做的习惯,都十几岁了,吃饭还要人喂,衣裳还要人穿。一天,两口子出门办事,需好几天才能回来,一想起懒儿子离了大人咋办?就烙了个锅盔给他留着,心想有这个锅盔就够儿子吃好几天的。可想起儿子实在是懒,平时吃饭也要人喂,懒得自己动手,要是他不动手取咋办?就把锅盔的中间挖了个洞,套在他的脖子上,这样吃起来就方便得多了。当然母亲讲的故事,旨在教育我可不敢像故事里的懒孩子那样,应该做个勤快的好孩子。

      后来,我上学了,参加工作了,回家的次数也少了,过去端午节的那些讲究也不太注重了。但是在我每次回家时,母亲常常提出给我烙坨坨馍,我一听就高兴地答应了,因为我最爱吃母亲做的手工馍。

      我记得在母亲八十岁的时候,有一次我回到老家,母亲为了给我烙坨坨馍,半夜就起来和面、发面了。我知道,母亲是想让我吃到更好吃的发面馍。母亲洗过手就去厨房了,我也跟着去,想看看能不能帮上点什么忙。母亲先将发好的面团从盆里扒出来,放到撒了面粉的案板上揉搓。揉面是个体力活,不一会工夫,母亲就已气喘吁吁了。我心疼地要抢过母亲手里的面团代她做,却被她推开,她说我弄不好。我清晰地看到,母亲满是沟壑的额头上,渗出几颗晶莹的汗珠,我忙上前帮她擦去。瞬间,一股莫名的心绪在我心底涌动。我遵照母亲的吩咐,将院中摞在墙根的麦草秸秆柴禾抱到灶台前,一边准备点火,一边看着母亲佝偻着脊背,使劲揉搓那散发着麦香的面团。历经岁月沧桑的案板,在母亲紧落有致的揉搓间,发出咯吱咯吱的声响。此番景象,让我仿佛回到少年时代。那个时候,母亲就是在这张案板上,用她的一双巧手,满足着我们贫瘠焦渴的味蕾。只是那时的案板坚固结实,母亲也年轻力壮,风风火火;而此时的案板,已经老旧磨损,不时发出一声声呻吟,“唉!老了,手没劲了,搓不匀面了,烙的馍没原来劲道了!”母亲不经意的一句叹息,不禁使我潸然泪下。母亲老了,手脚不灵便了,可她却坚持烙馍,为的是什么呢?我知道,或许母亲是想从捏拿搓揉中,回味着当年的往事,忆起我们一家人经历过的酸甜苦辣。但我更知道,她是用力所能及、不知疲倦的劳碌,换取儿子短暂的停留与陪伴,还有永无止境的叨扰。母亲的动作也已力不从心,慢慢吞吞。母亲将揉搓匀致的馍坯拾上锅,告诉我先用文火加热,然后大火烙烧,最后再用小火收尾。才能烙出农家味道。约莫过了半个小时,一锅香喷喷的手工馍就出了锅。我迫不及待地捧起一个刚出锅的热馍,咬上一大口,喷香、酥脆、爽口。朦胧中还是小时候的那个味儿,那味道犹如一坛陈年老酒,历久弥香,又仿佛穿越了时空,回到了我在外上学时,母亲每周末都像例行一项重大公务一样给我做着花样多且好吃的手工馍,但在那时的年月里不免夹杂着一种辛酸与沧桑。那时候家里穷,在农村,一日三餐能填饱肚子都已经是很不错了。母亲做的花样繁多的手工馍,只不过是用玉米面、高粱面、和少量的小麦面等混合相搭,做得造型各一,咸淡均匀罢了,目的是为了让我们在艰苦的学生时代能多增添点食欲。而想吃白面膜,只有等到过年时。我不忍心母亲辛劳,以后每次回家就推辞,不让她烙馍,说城里卖坨坨馍多的是,可是,用母亲的话说,孩子们的打扰都是最甜蜜的幸福。

      日子如白驹过隙,一晃几十年过去了。现在,又是一年端午节,可是母亲她老人家已经到另一个世界了,我再也无法享受她老人家亲手做的坨坨馍的福气了,但是,过去母亲做“曲莲馍”和“坨坨馍”的情景依然浮现在我眼前,母亲的味道永远在我记忆里,想起来,我还是唇齿生香,难以忘怀。

      五月初五端午节,丈量不了生命的长度,但能窥探出内心的激动与眷念。当年和母亲一起用心走过的岁月,不管是白天,还是黑夜;不管在梦中,还是梦外,同样值得我回味。


    相关热词搜索: 端午节 散文 节日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