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纸下载
  • 专业文献
  • 行业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杂文文章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达达文库
  • 文档下载
  • 音乐视听
  • 创业致富
  • 体裁范文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创业致富 > 正文

    为捍卫儿童健康奋斗一生:人这一生需要用钱捍卫

    时间:2019-01-12 04:35:28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求学之路:在辗转颠沛中度过      刘湘云的母亲因病早逝,这给她年幼的心灵造成了很大创伤,在很小的时候,她就立志将来要学医,以治病救人为己任。1927年,刘湘云进入上海清心女子学校,从小学二年级开始住校,一个月才回家一次。自幼就开始的长期寄宿生活,培养了她独立生活的能力和自力更生的勇气,更激励了她一生。1936年初中毕业,刘湘云转入当时有名的同济大学医科预科学习。
      次年,抗战全面爆发,因为战事吃紧,学校要搬迁到内地。刘湘云清楚记得,她和同学一道坐火车到杭州,还没进站,就遇到3架日军飞机在头顶盘旋、轰炸,她和几个高一、高二的学生跳下车,拼命往河边、往草丛里奔跑,远处不断传来震耳欲聋的爆炸声。他们白天躲避警报,晚上在庙里点煤油灯上课。一直辗转到江西赣州,才暂时得以安定。
      1939年,刘湘云如愿考入上海医学院。3年后,她再次随学校奔赴大后方重庆。刘湘云说,他们在路上花费的时间有1个多月,真是艰苦难捱的日子。途中经过钱塘江大桥,日本兵在桥头设了关卡,一个接一个盘查,气氛非常紧张。为了安全穿越敌人的军事封锁,他们就在老师带领下,乔装打扮成乡村的农民,最终顺利通过。就这样历经磨难、跋山涉水,刘湘云终于抵达重庆歌乐山,开始“正常的”求学生涯。
      
      恩师影响:做一个认真负责的人
      
      刘湘云教授至今仍念念不忘沈克非、陈翠贞、荣独山等老一辈医学家的教诲。在重庆歌乐山,生活是艰苦的。师生们都住进由毛竹搭建的屋子里,每过两个星期,他们就要下山收集红色,绿色的再生纸,装订成笔记本,再买一些紧缺的日用品。即使条件如此简陋,老师的教学也一丝不苟。因为没有教材,所有课程设置,都是凭借手工方式完成,再对学生言传身教。每次上课结束回宿舍,刘湘云经过那片小院,都看到老师埋头查阅资料,编写英文讲义,勤勤恳恳,寒暑不辍。
      当时,为了让患者及早得到诊治,师生们不得不借助煤油灯微弱的光线看显微镜。若遇到夜间急诊,他们就提着马灯照明,认真记录病史。为做好实习医生,刘湘云竟然将整整一本全英文的实习生手册,从头到尾抄写了一遍!后来,她成为一名正式的住院医生,也从这段经历中受益匪浅。“老师的工作作风、敬业精神和责任感深深感染了我,在他们的教诲下,我才逐渐成长”,刘湘云动情地说。
      
      不畏艰难:控制传染病大流行
      
      1952年,上海医学院建立了有一定规模、能满足儿童需求的专科医院。刘湘云也继续跟随著名儿科专家陈翠贞教授,从事医疗和教学工作。“人的一生短暂,总要自己独立生活。作为一名儿科医生,怎样对自己负责,对患者负责,再推及开来,对人民、对国家负责。很认真地做工作,很认真地用一生为孩子服务,使他们身心健康,为整个社会做贡献。这是我从年轻时候起,就逐渐思考的问题。”说到这里,刘湘云的表情静穆而庄严。
      建国初期,我国医疗卫生水平十分落后,婴幼儿的死亡率非常高,达20%。小儿传染病如麻疹、脊髓灰质炎、中毒性菌痢等,连年横行肆虐。麻疹大流行时,上海受感染儿童高达50万。
      看着一个个幼小生命的逝去,望着父母眼里充满的痛苦和无助,刘湘云心如刀割。为尽快控制传染病,已经身为儿科医院领导的刘湘云,以极大的责任感,日夜忙碌在抢救危重患儿的第一线,在实践中精心钻研防治疾病的方法。有些患儿因高烧而昏迷、抽搐,刘湘云就采取“冬眠”的手段:搬来一大块一大块的冰放在病床底下,保持适宜温度。她还不辞辛劳,到患儿家里,挨家挨户为孩子检查身体,以阻止病情蔓延。
      为了主动预防麻疹、脊髓灰质炎等传染病,刘湘云和北京,上海等地生物制品所的研究人员一道,跟时间赛跑,反复试验,终于依靠中国人自己的力量,研制出安全的减毒活疫苗,并在全国推广取得显著效果。1964年,刘湘云到印度尼西亚参加亚非国际学术会议,她郑重走上讲台,发表了关于脊髓灰质炎疫苗成功研制和应用的论文,受到各国代表赞赏。因为当时,只有欧美等少数发达国家才有能力研制出有效的疫苗,而新中国处于经济封锁、一穷二白的境况中,能在短短几年取得成功,不能不说是奇迹!
      
      营养保健:为了孩子健康成长
      
      20世纪六七十年代,老百姓的生活水平还很低,许多母亲缺乏乳汁,又不懂得正确的喂养知识,儿童普遍营养不良。为改善这样艰苦的状况,刘湘云又努力着手儿童营养保健方面的工作。当时,在上海等城市,虽然也有牛奶出售,但产量少、价格高,普通人无力承担。刘湘云和苏祖斐等众多著名的儿童营养保健专家,锐意探索,将鱼、豆制品等原料进行合理配比,制成一种叫做“营养松”的食物。这一创造性的方法,以简单、廉价的食物作为替代品,解决了婴幼儿营养缺乏的问题,发挥了极大的实用价值。直到奶制品越来越大众化,“营养松”才光荣地完成了历史使命。
      刘湘云教授一生实践着年轻时立下的志愿。当记者问起,她为提高中国儿童的健康水平。做过这么多有意义的事情,是否感到欣慰时,她用幸福的笑容代替了回答。此刻,也许只有这种方式,才能诠释她拳拳的“赤子之心”。
      
      为人师表:勤奋,创新、团结
      
      作为蜚声国内外的教授,刘湘云是学生眼里的“严师慈母”。她说,真正培养好一个人才是很不容易的,只有对自己方方面面都严格要求,才能让学生有所收获。她经常勉励年轻人说,在学术上要“不图虚名,但求实学”。一个人想要有所作为,必须要勤奋、创新。
      她说,儿童是全社会的未来,现在的孩子过了20年,30年以后,就成为人类舞台的创造者,社会进步的缔造者,做一名儿科医生,让儿童身心都能健康成长,肩上的责任有多大。年轻人没有勤奋的习惯和创新的意识,仅仅满足于现状,是做不出什么成绩的。刘湘云在1993年获得了卫生部颁发的“诸福棠奖”,她就把全部奖金和自己的一点积蓄拿出来,设立了“勤奋创业奖”,鼓励年轻的医生、护士以及技术人员,不断努力,不断思考,使自身能力能不断地得到提高。
      刘湘云还认为,任何工作都不是一个人的事情,要发挥团队的力量,才能做得出色。她一直强调,儿童健康是系统工程,怎样根据孩子的身心特点,把孩子抚育成人,不仅是医务工作者的责任,更与家长的正确引导密不可分,同时,还需要联合社会学、营养学、教育学的专业人士,共同出谋划策。因此,刘湘云在退休后,把很大的精力都投入到了大众健康教育上,并获得全国家庭教育工作园丁奖(1996)及全国“优生优育杰出贡献奖”(1998)等殊荣。
      
      科普写作:重要的使命
      
      在谈及向大众普及医学知识的经历时,刘湘云教授先向记者讲述了一件往事,孩子调皮闯祸,母亲就用棍棒教训,没想到用力过猛,把孩子打得肾脏衰竭,不幸身亡。刘湘云皱起眉头,忧虑地说到,每个母亲都爱自己的儿女,都对儿女期望很大,可直到现在, 还有这么多人缺乏育儿知识,酿成悲剧,让人觉得非常痛心。可见,科普工作是非常重要的,不仅要关心儿童的身体健康,更要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还应传播正确的育儿知识。
      20世纪80年代初,刘湘云在《大众医学》上发表了多篇科普文章。印象较深的是关于“儿童吃早餐”的问题。当时上幼儿园、上小学的孩子,很多都没有吃早餐的习惯,她觉得非常揪心,在文章中提出“早饭吃得好,午饭吃得饱,晚饭吃得少”这一原则,她还大力提倡“母乳喂养”,婴儿出生以后,母亲要及早“开奶”。这些观念在当时来看非常先进,至今还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不仅如此,刘湘云更煞费苦心,利用幻灯片、图片、讲座等多种形式,为年轻父母介绍育儿知识。她曾经跑遍全国二十几个省市,深入农村、乡镇、城市,探讨儿童健康问题,受到医务工作者和百姓的极大欢迎。
      
      养生之道:知足者常乐
      
      刘湘云现已年届90,如此高龄又如此健谈、思维敏捷、精神矍铄,记者不免对刘教授的养生之道非常好奇。没想到,她却开玩笑地告诉记者,自己毛病很多,其实“肚子早已经变空了”。
      因为早年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饮食很不规律,刘湘云患了严重的胃溃疡,大约40年前就做了胃大部切除手术。此后消化问题不断,直到前几年,还出现胆汁反流等情况,经常半夜被迫醒来。她因子宫肌瘤引起贫血,不得不将子宫全部切除。她在40多岁时就被查出患有高血压,去年还因收缩压一度高达220毫米汞柱,在医院治疗了3个半月。20世纪80年代,刘湘云又患了自身免疫性疾病,全身皮肤出“水疱”,只能服用激素治疗,坚持十几年才逐渐减量、停药。
      记者非常惊讶,这么多疾病,每一种都足以让普通人深受打击、备感压力,那么,刘湘云教授是如何坦然面对的?
      她说,协调好自己的情绪非常要紧,应时刻保持“知足常乐”的心态。她的生活简单而朴素,没有太多欲望。患病后,经过医生精心治疗,虽然每天都要服用很多药物,但病情控制得还算不错。不担心、不多虑,也许就是她疾病缠身却依然长寿的原因。聊起这份宽容和勇气,刘湘云还提到自己在文革时的经历。当时,已经身为副院长的刘湘云,被迫离开心爱的医生岗位,或接受批斗,或打扫医院门诊大厅,即使这样,她依然以乐观的信念去面对。“我相信任何困难都有办法解决,包括各种疾病的打击。”刘湘云说。
      关于日常保健和饮食,刘湘云就是“活到老、学到老”的典范。她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就从书籍、报刊中学习中医养生的道理。每天做一套简单的拳操,花费15分钟;全身自我按摩,包括头、耳、眼、胸背和腿脚等,早晨起床做一次,睡觉前再做一次,共耗时约半小时。她还不忘每天到学校空地走2 000~3 000步,持之以恒。刘湘云风趣地讲,自己一贯胃口好,不挑食、不偏食,没什么禁忌。由于胃部做过手术,现在以素食为主。她建议老年人别吃得过饱,口味不油腻、不能太咸。对于保健品,刘湘云的看法是,如果确实需要,可以在医生指导下尝试服用。不过她坦言,自己主要摄入少量复合维生素,一般不补充其他保健品和中药补品。
      刘湘云年轻时,喜欢读长篇的中、英文小说,现在虽然有1800度近视,还患有白内障,但是,她每晚依然很仔细地看中,英文报刊,或阅读散文,始终保持晚间12点以后睡觉的习惯。“我睡得少,但睡眠质量真的很高,家人都说,我在任何条件下都能很快入眠”,讲到这里,刘湘云教授呵呵笑出声来,仿佛此刻坐在记者眼前的,是一位邻家慈祥的老奶奶,正娓娓讲述着生活的平静与美好……

    相关热词搜索: 捍卫 奋斗 儿童健康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