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纸下载
  • 专业文献
  • 行业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杂文文章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达达文库
  • 文档下载
  • 音乐视听
  • 创业致富
  • 体裁范文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创业致富 > 正文

    饭店玉米羹甜汤怎么做【在这所医院农民背着半袋子玉米就敢来看病】

    时间:2019-01-17 04:35:49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在一般人的印象中,西医疗效快,中医疗效慢,因此,大多数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主要靠西医,像感冒、肠炎等疾病。只有在某些慢性病、西医没有好办法解决时,才考虑去看中医。外伤、骨折、肿瘤等疾病,几乎更是不会有人想到用中医治疗。
      曾经神话一般的中医难道真的到了没落、无力回天的地步?在全国中医院全面萎缩、“中医药需要拯救”、“中医院已经沦为二流的西医院”的今天,山西省临汾市永和县中医院却一举成为全省唯一业务收入超过当地西医院的中医院。他的创办人王学诗院长也在日前被国家人事部、卫生部和中医药管理局联合授予“白求恩奖章”,并受到国家领导人胡锦涛的亲切接见,莫非这位“百姓院长”王学诗在医院管理方面有着不同寻常的“秘方”?
      
      能“打白条”的中医院
      
      上世纪八十年代,永和老百姓还不富裕,农民年均收入不足百元。老百姓是“小病养,大病扛”,但凡到医院的都是咬着牙硬挺来的,拿着三五块钱来看病的大有人在。医生开的处方贵了,他不买药便走了,最后因为贫穷,有的硬是给耽误了。每次看到这些景况,王学诗的心都会滴血,他下决心要创办一所真正实惠农民兄弟的“百姓医院”。因此,中医院成立后,他就定下了这些规矩:没钱可以先看病,秋后卖了玉米、麦子再来还钱,实在不行打个白条。一夜之间,永和县中医院就因“农民背着半袋玉米就敢来看病”而声名远播。
      
      “小处方为王”的中医院
      
      永和县中医院成立时,正赶上卫生改革初期,很多医院都在实行“科室承包、经济核算、定任务、定收入、定奖金、每个医生补助按开药方的多少来提成”。王学诗根据当地群众没钱看病的实际困难,坚持“面向农村、面向农民、为农业生产服务”的办院方针,采取了相应的措施――根据治疗人次来决定医生的补助,而不是开药的药价高低。在永和中医院里,医生们遵循“能吃药不打针、能打针不输液、能门诊不住院”的方针,尽量常用老药、少用新药,而且贵药基本上不用,真正帮老百姓核计着花钱,使他们少花钱看好病,甚至不花钱就能预防病。
      
      充分利用当地资源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永和县,春天流行传染性肝炎,夏秋两季流行痢疾,王学诗利用永和县山里生长着200多种中草药的优势,亲自带领百姓上山采摘草药,及时控制了这两种疾病的蔓延。平时,他一有时间就向百姓宣传常见中草药的用途和用法,如:益母草泡水喝可治疗产后子宫收缩不良;霜后的桑树叶阴干,一次六片泡水喝,可防治高血压、耳鸣、心烦;白蒿和苦菜能预防肝炎和痢疾……凡此种种不花钱就可以治好病的“土方”,为当地百姓解决了许多实际问题,百姓也逐渐由治病到防病、由被动到自觉、由宣传到习惯。在蔬菜短缺时节,王学诗还经常带领大家上山挖野菜,不花一分钱,既预防了疾病,又解决了当地百姓吃菜难的问题。
      
      薄利多销以药养院
      
      由于当时公费医疗都在人民医院,中医院只能面向老百姓,要办院只有另辟蹊径。所以,王学诗采取了一系列办法,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勤俭办院,从实际出发,尽量压缩开支。进药时货比三家,尽量压低药价,在药品15%的进销差价上做文章,增加了药品进销差价的空间。
      23年来,越来越多的患者知道了永和县有个“农民医院”。2006年,永和县中医院接诊门诊患者6.8万多人次,年接诊人次超过全县总人口数;经济收入达218万多元,其中“广种薄收”的药品收入就占了80%。
      
      百姓医院方便百姓
      
      早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永和县当地就曾流传着这样几句话:在永和中医院里,不需要挂号,就可以随意择医;住院不需要交押金,甚至还可以赊欠,秋后再“算帐”;在这里,医生一没红包二没外块,仍然坚持全天候坐诊,整年没有休息日,而且开处方首选便宜药;在这里,医生出诊不用病人接,对特困户患者的医药费还实行减、缓、免的政策;在这里,住院部设立方便灶,切实解决农村患者“吃饭难”的问题……许多人听说后,都称“不可思议”,而王学诗却说“老百姓的要求就是少花钱、看好病,我们心中有这‘两杆秤’,就知道该怎么为农民看病了。医院制定的这些‘便民措施’不仅仅是一种管理方法,而且是对老百姓感情投入形成的一种理念。”在老百姓的心里,王院长就像他们的朋友、亲人,而在王学诗的心里,老百姓就是自己的家人。
      王学诗和他的同事们就是本着为百姓服务的原则,创造了年接诊人次连年超过全县总人口的纪录,不仅赢得了本县百姓的信任,还吸引了邻近县和黄河对岸陕西省一些患者前来就诊,成为远近闻名的“百姓医院”。王学诗也因坚持“心为农民想、门为农民开、院为农民办”,而被群众称为“百姓院长”。
      
      超强的团队精神
      
      永和县中医院制定的规章制度有五百多条,事事有章可询,人人有纲有责,从起初的约束管理逐渐变成了大家现在的自觉行动。医院的许多骨干都是从乡镇卫生院调来的,和老百姓有着深厚的感情基础。他们节假日从来不休息,逢年过节还给住院病人免费提供饺子,和病人一起过年。职工生病也一般不请假,能坚持的坚持,实在坚持不了的,输点液,输完液拔了针头继续工作。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正是这种超强的团结合作精神和一系列便民措施的推出,使永和县中医院逐渐发展成为目前全省唯一一个年业务收入超过当地所有医院的中医院。
      在狠抓医院建设的同时,王学诗从来没有放弃过学习,40多年来,他潜心研究中医药材的药性,广泛收集民间的单方验方,虚心向老中医、民间医生学习,在实践中反复探索、积累经验,医疗技术大大提高,在全县中医界首屈一指。
      王学诗的成功,不只是让他和永和县中医院声名远播,更重要的是让更多的人将信任的目光投向中医。从他身上,我们知道中医没有没落,更不会消亡,古老的中医依旧能够在现代社会散发出传统而迷人的光芒。

    相关热词搜索: 袋子 看病 这所 玉米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