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纸下载
  • 专业文献
  • 行业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杂文文章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达达文库
  • 文档下载
  • 音乐视听
  • 创业致富
  • 体裁范文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创业致富 > 正文

    浅析中国人面子观对说谎行为的影响

    时间:2020-05-09 08:50:18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摘 要】 文章叙述了面子的定义,解析了中国人的面子观,分析了中国人面子观产生的因素。阐述了中国人面子观下的说谎行为,认为维护面子代表着维护尊严、声誉,也代表了地位与权力。中国人独特的面子观对说谎行为的产生也有很大的影响,国人在重视面子这一条件下产生的说谎行为与人际欺骗理论、印象管理、中国文化背景、权力中心意识有关。研究中国人的面子观和其对说谎行为的影响对中国人的发展、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都是有很大作用的。

    【关键词】 面子观;面子类型;说谎;社会互动;印象管理;传统文化

    “面子”是充斥在中国人生活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是中国人所特有的一种文化现象。[1] “人活一张脸,树活一张皮”、“死要面子活受罪”都是中国流传甚广的俗语,鲁迅先生也曾说过:“面子是中国精神的纲领,只要抓住这个,就像二十四年前的拔住了辫子一样,全身都跟着走动了。”这些对面子重要性的描述时至今日也依然适用。面子深深植根于每个中国人的思想文化观念里,是影响人们行为的重要因素之一。比如中国人的“好面子”体现在请客要面子、喝酒要面子、交往要面子,纵然没有能力也要“打肿脸充胖子”,自己挣也罢,从别人那里索取也罢,总之是不能失去的。当然西方人也是有面子观的,与中国人在社会整体中规范自己的面子不同的是西方人的面子是以个人为中心的社会价值观。[2]

    个体对于面子的理解可分为三个部分:维护自身面子、避免自己丢面子和从他人那里索取面子。而我们为了维护与获得自己的面子可能会采取多种方式,包括奉承、暴力、争执、说谎等。根据学者对说谎情境的研究,除了白谎、谦虚行为、为集体说谎的情境,还有一种情境为面子谎。[3]面子谎指为了维护他人或自身面子而说的假话,笔者希望通过对中国人面子观的分析来探究中国人的说谎行为的产生是否受到其独特的面子观的影响。

    一、面子的定义

    中西方皆有学者研究面子观这一概念,但“面子”一词是地道的“中国造”,只有汉语有这一说法。[4]

    胡先缙是第一个给面子下定义的人, 她认为面子代表在中国广受重视的一种声誉, 这是在人生经历中步步高升, 藉由成功和夸耀而获致的名声, 也是藉着个人努力或刻意经营积累起来的声誉。[5]翟学伟从社会学的角度提出了脸面的异质性问题。他认为“脸”是个体为了迎合某一社会圈认同的形象, 经过印象整饰后表现出的认同性的心理与行为,而 “面子 ”是这一业已形成的心理及行为在他人心目中产生的序列地位。[6]还有学者认为中国人的面子观不仅是人情关系与人际影响的象征,还是个人身份和其对理想形象要求的综合表现。除此之外还有学者认为面子具有等级性,[7]与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文化有深厚的关系,这在中国式家庭关系中多有体现,如儒家思想中的社会秩序观念关系紧密。

    国外学者在对面子这一概念的研究中,面子是社会互动行为中的仪式化表现,人们依照面子这一规范去行为处事,并借此获得社会的支持。[8]面子具有两个相互联系的方面——“脸”和“面”,这也是两种不同的心理,认为面子乃社会互动行为中的仪式化表现,个人行为符合特定的社会规范以及借此所获得的社会支持。在与人交际中,面子则主要表现为个人所展现出的社会形象,这种形象可以被损害、保持或增强。[9]有学者将面子分为积极面子和消极面子,积极面子是指个体希望他人、社会对自己的形象、行为等做出赞美、认同的趋向,如果个体的期许被认可,那么他的积极面子就得到了保护。在人际交往中,“给别人一个面子”、“赏脸”等都是积极面子的体现,[10]其受社会群体的影响较大。至于消极面子则是朝向个体自我,希望能获得足够的自由、自主,行为形象等都不受他人的干涉。在人际交往中,消极面子往往表现为个体希望自己以独立的个体存在,强调个人权利、独立与自由。还有学者从社会心理学角度,认为面子是个人所声称的、而且为他人所认可的社会尊严或公众形象;它在有来有回的互应前提下与特别待遇、行为标准及个人期待他人对待自己的方式相联结。[11]

    二、中国人的面子观

    在中国,社会是由一张大大的人情网所构成,人们在行为处事的过程中,人情是必须考虑的一个环节,因为这涉及到行为对象与自己的“脸面”问题。中国学者胡先晋认为,面子代表一种社会重视的声誉,这是在人生经历中通过成功,步步高升而获得的名声,也是经过个人努力和聪明才智积累起来的声誉。在中国,面子有时是可以与生命画等号的,“不争馒头争口气”、“光耀门楣”、“衣锦还乡”,这些都体现出面子对于中国人而言代表着荣耀、自尊与成功。因此可以说,“保全面子”是中国人的第一性格,这一特点在传统中国人身上都是适用的。[12]

    1、中国人面子的类型

    中国人的面子类型可以分为六种:自我知觉到的面子、他人知觉到的面子、道德性面子、地位性面子、才能性面子和人际关系面子。[13]

    首先自我知觉到的面子与他人知觉到的面子可以放在一起,自我知觉到的面子又称主观面子,即个体根据自我认知与评价来界定自己的面子,而他人知觉到的面子又称客观面子,即主体之外的他人对主体的行为、态度等进行判断与评估而得到的面子的评价。[14]这两种类型会有同时存在的情况也会有只一方存在的情况。当二者同时存在时也会有一致与不一致的两种情况发生。道德性面子是指个体用其道德品质所获得的面子,[15]在人际交往中,不论官职、学历,德高望重的那个人往往会获得一致的尊重。地位性面子顾名思义,一个人地位不同所得到的面子也是不同的。一般社会地位高的人自然更受他人的尊崇,反之亦然。才能性面子是依个体的才能与知识等为标准进行评价的,[16]在中国学历高的人往往得到更多的青睐。

    至于人际关系面子则与一个人的交际圈范围有很大关系,取决于个体与其社交群体的亲密程度,往往越亲密越能获得更多的资源。我们都知道中国是熟人社会,关系网对于一个人的发展和生活都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有学者将面子分为积极面子与消极面子,显然由于中國人的群体性等特征使其在面子的表现上更多的是积极面子。人们为了获得更优质的资源会不断地完善丰富自己的关系网,追求人际关系面子,追求他人的赞美与认同。

    2、面子与人情

    人情是指人的感情或者情感,它是人们在互动过程中存在和发展的一种重要属性。它既是情感,也是规范。它是中国人际关系中的核心要素,是中国人日常“小传统”的一个表征,是国人进行交往与建立关系的依据和准则。[17]也有学者认为,人情是指中国社会中特有的一种文化,是一种以红白事为主的非年节性的仪式性人情,主要包括婚丧嫁娶、送礼、收礼、吃酒等活动。也包括血缘关系和伦理思想而延伸出来的人际交换行为。人情与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中的“义”也有很深的渊源。

    人情与面子存在模糊地带,但因其侧重点不同所以还是有所差异。有学者认为,面子是颜面与面目的一个转喻,是个体为了迎合某一社会圈认同的形象,经过印象整饰后表现出来的认同性的心理和行为。二者比较起来,脸面是一个辐射性的、推广性的概念而人情则是一个排斥性或封闭性的概念。[18]还有学者认为,“讲面子”、“给面子”是中国人在人情往来中的常态,是基于人情社会、熟人社会的本土特质而形成的一种行为范式和互动逻辑。[19]

    3、面子与心理

    面子是个人心理内部的一种自我意向,[20]面子形成也许与他人有关,但形成后是仅存在于个人心理的。[21]有学者认为就面子形成的心理过程,面子是在自我或自我涉入的对象所具有且为自我所重视的属性上,当事人认知到重要他人对该属性之评价后,所形成之具有社会意义或人际意义的自我心像。[22]但面子也不仅存在于个人心理,面子同样也会存在于交往对象心目中,因为面子也具有社会属性,面子是一种社会建构也是一种心理建构。总之,面子的形成与心理因素的关系十分密切。

    中国人的心理和行为偏向“情境中心”,[23]这与美国人的“个人中心”价值取向构成了反差。比较而言,情境中心的人心计更重一些,因为需要有很复杂的应变能力来在不同情境下做出合理的行为举止,在西方人看来中国人不说实话就是弄虚作假,但从情境中心来看,根据场合来调整行为是合情合理的心理与行为,所谓恰当,就是一个人可以不考虑自我与行为之间的一致性,只需要考虑如何根据场合来决定自己的行为,并由此隐藏真实的自我。[24]由此看来,中国人的面子观与上述的心理与行为偏向的“情境中心”有关,很多时候中国人依面子而做出的行为与举动都是根据当下情境做出的合理选择。

    4、中西方面子观的比较

    中西方面子观首先在个体性上有所差别。西方人的面子观更多的强调了个体自我,强调个体行为自由,这与西方发展历史有关,面子观中融入了西方民主思想、个体自由和独立的人格。而在中国人的面子观中,个体性并不是重点,公共面子反而是突出的概念,因为受中华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人面子是渴望呈现在外的公众形象或个体内在的自我形象,体现了与社会的关系及个体的自身重要性和其自尊价值,强调个体与社会群体观念的和谐统一。

    在面子的表现上中国人更多的是积极面子,是寻求他人对自己的赞赏、认可与支持,西方人则是消极面子,追求独立的自我与自由。但如今中国人在追求自我意识的同时也无法摆脱中国人情社会与传统文化的束缚,所以面子观中也存在着许许多多的矛盾。

    在处事方式上,一般是情和理合而为一,西方人重理不重情,中国人重情不重理。[25]

    三、中国人面子观产生的因素

    1、文化渊源

    中国思想文化的核心本身就是对人与人关系的重视,[26]所以首先面子观的形成与传统思想文化有着深厚的关系。比如儒家思想里的三纲五常、君臣父子观,使得人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讲求礼,人们的行为也受到礼的约束,[27]通俗的讲,礼也可以称为面子。在中国家庭,也许长辈言行并不一定完全正确,但因着长幼尊卑有序,人们总归要顾及着、维护着长辈的形象与面子而委婉指出或干脆将错就错任其指鹿为马。除此之外,道义也是影响面子观形成的因素,[28]古人有云:士可杀不可辱,一个人的尊严有时大于生命,所以也可以理解为什么“韩信受胯下之辱”为世人所流传,毕竟在中国人的意识里尊严、脸面是无论如何也不能缺失的东西,而韩信失一时尊严在世人眼中体现出了极大的容忍力,是超乎人们认知的。除此之外,屈原抱石投江等誓死不做亡国奴、以身殉国的例子在中国也不是少有的,可见个人尊严、道义精神植根之深。且中国社会人际交往以和为贵,万事讲求和谐,面子作为维系人际关系的重要的一部分,自然也是服务于“和”的,给予他人面子、保全大局面子正是为了和谐所做出的贡献。

    中国社会以权力为中心运行,[29]古代的官本位思想导致人们以有权或无权来划分人们的等级,到了现代,虽废除了科举制,但仍然有考试、考核、任命、选拔等方式,人们以对社会资源的掌控度来区分等级。上层等级的优待与优越感使得每个人都希望有特权,希望自己的“等级”能高于他人。当然权力不仅存在于官场,中国社会中的父子、夫妻关系也是以权力为中心运行的。面子作为尊严、权力、声誉的外化很好的体现了一个人权力的大小和身份地位的高低,人们自然格外的注重自己的面子了。

    再者,中国是一个人情社会,中国人群体性非常强。中国人的面子脱离不开群体,受到家庭、社会、交际圈的约束,人们通过人情和各种社会的交换手段来维护自己的面子或给予他人面子,同样一个人获得面子或失去面子影响的不止主体个人,会连带自己的家庭、社交圈。在这样一个人情社会或者说熟人社会中,人们不得不无时无刻关注自己的面子来维持住自己的尊严与地位。

    2、心理因素

    面子是一种自我心像,[30]从上文面子类型中可以知晓是他人自觉到的,但对于面子的感受又是个体自己的心理活动,是个体认为的他人对自己的印象、态度。他人给予的面子是客观的,但个体感知到的面子与自己的价值观、人生观、社会阅历、信念都有关系。

    在中国,面子代表着尊严、声誉,有时也与权力有关。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能获得足够的面子,希望自己的言行举止在社会上得到他人的支持,这与心理学上的印象管理十分相似,[31]我們通过对自己印象的管理来获得别人的喜欢与认可,以此来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而给别人面子、维护自己的面子同样也有维持人际交往的作用。

    中国人的思维是“圆”形思维,习惯从整体到局部。中国人把集体当作通个体各个方面都休戚相关的生活单位,而不同于西方人把集体当作他们可以出入自由以实现其个人成就或获得收入的工作或娱乐单位,因此中国人比西方人更重视集体的作用,[32]所以往往先去考虑行为是否符合整体大局再落脚到自身局部。比如在交谈双方起冲突时,中国人会尽量以和谐平稳的大局为重,尽量保全双方面子。

    四、中国人面子观下的说谎行为

    面子对中国人具有很大的意义,“保全面子”是中国人的第一性格,所以中国人因为面子而促使的说谎行为也是可以预见的。

    1、说谎与面子谎

    说谎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社会现象,是欺骗他人关于事实真相的陈述,而欺骗通常被视为获得私利的手段,有大量的谎言都是由自私主义所驱动的,说谎是欺骗的一种形式。[33]

    说谎有很多种情境,人们为了维护他人或自身面子而说的假话称为面子谎。

    2、面子如何影响说谎行为

    (1)面子与人际欺骗。布勒和伯古恩提出了“人际欺骗理论”(IDT),[34]他们对这一理论的解释为通过对信息、行为和形象的精心操控,导致对方接受一个虚假的信息和结论。在这一理论中,提出者认为说话人进行欺骗本身就是一种策略性行为,他们担心自己传播的虚假信息被发现甚至会努力将自己与其所发布的欺骗性分开,而接受者也会时时刻刻分析说话者的信息,这是一种“有意欺骗行为”。不论如何,欺骗行为的目的都是为了获得信任,从心理学角度上,人们往往具有“真相偏好”所以欺骗性行为也有调适和互惠的特点。[35]

    首先,中国人在互动中喜欢强调行为表达的恰当与否(而非真假),因为中国人遵循的处事原则更多的是场合和情境问题,[36]因为中国人的面子观不是建立在独立人格上的而是涉及了社会、群体、熟人等多方面,所以中国人会为了维持人际关系的和谐,以保全他人面子为目的进行有意的说谎,这种谎言大多是出于善意的白谎。比如中国人在社交场合经常会充当中间人角色,当人际互动出现冲突时进行“圆场”,避免双方的尴尬并促使交流顺利地进行,这也体现出了大局意识。再者,翟学伟学者认为在中国社会个人是家族链条上摆脱不掉的一份子,所以很多事情不是个人想不想做,而是他的家人想不想做,所以经常会出现为了维护家人而说谎的情况。[37]

    从接受者角度来看,欺骗行为的结果部分会取决于接受者发现欺骗的动机的强弱。[38]中国存在一种日常权威,它在根本上是在社会关系网络中因权威的介入而获得的,而非在社会地位和角色或法理上获得的。[39]日常权威的运作使得角色与地位、规范与制度形同虚设,唯有关系连接才有意义。[40]而一段良好的人际关系不能缺少对双方面子的维护,“和”(至少是面子上)是中国人社会互动的基本模式,[41]通过各种方式促进关系的和谐发展,因为交往双方一旦失去面子这一保护屏障随之而来的便是关系的破裂。所以在人际互动中我们尽管有时候知道他人的行为存在欺骗,出于人际关系的考虑也往往需要不揭穿甚至帮着圆谎来保全他人的颜面或者通过一个有面子的人来调节,他人获得脸面后也会回赠面子,交往双方的自我尊严得到了尊重与体现,这样能使双方关系和谐而长久的维持,有助于人际关系的维持与调节。

    (2)面子与印象管理。印象管理是人们试图管理和控制他人对自己所形成的印象的过程。人们在交往过程中通常从自我呈现和他人呈现两个维度采用“拒绝承认”、“塑造相反形象”、“缓解尴尬”等印象增强、印象保护、印象调整类型的面子策略。[42]

    自我呈现是指人们通过自己有意识、有目的的言行来影响他人,使他人形成自己期望的印象,印象管理比自我呈现更广泛、包含性更强。[43]戈夫曼认为每个人都是舞台上的演员,人们为了达到自己的“预期印象”所进行的对言语或非言语的選择就是对自我呈现的印象管理。他人呈现与自我印象有密切关联,是指目标通过有意识、有目的的言行来使他人形成对行为人的印象并维持二者关系。[44]

    在中国,面子不但代表着中国人的一种人格、地位、尊严、权力,还代表受到社会认可的声誉。面子是为了让他人对自己产生某些特定印象而有目的的自我呈现行为,是一种典型的印象管理行为。汉语中印象管理面子策略有很多,与说谎行为相关的则是印象保护这一面子策略。[45]中国是人情社会,中国人注重人际关系的和谐,所以当人们的面子受到威胁,为了维护自己的声誉、地位和预期的自我,说话人常不被承认或间接否认对其面子有影响的说法即说谎,而接受人则会为了维持和谐的人际交往也会重建对话来缓解之前的威胁,[46]这里可以延伸出中国人“互倚的”自我观这一概念,有学者认为强调人际和谐、整体主义是中国人的特点,这些都体现出中国人的社会心理内隐地认为“与人方便自己方便”,同时突出了中国人“关系中的自我”。从人际互倚的社会心理观念出发,认为“面子”的产生是个体之间互动以及互动构成的人际情境共同影响的结果,所以在印象保护时进行“重建对话”等策略是将双方置于“互倚”的共同体中,用融合性策略来维护对方的面子。[47]对此,我们可以通俗的理解为圆谎。

    在交往中,人们也会根据情境来进行印象调整,说话人会采取塑造相反形象、佯装失败等策略来修复自己的面子;接受人会采取包容谅解、文过饰非等策略。[48]所以不论是说话人还是接受人,往往会以维护双方面子为出发点选择说谎来缓解人际关系中的尴尬。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理解当人们的面子受损或者难以维持自己所建立起的在他人心中的形象时,人们会通过说谎来管理与控制他人对自己的印象。

    (3)文化背景下的说谎。首先,中国人际关系是一种交换行为,有所谓的“送人情”、[49] “给面子”的说法,中国人也更看重群体,个体的存在不是孤立的而是在一个又一个群体中的。面子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形成的,是在于他人交往中获得的,只有与他人存在社会互动,面子才会起作用,面子以社会文化为基础,是一种社会性产物。在中国这个人情社会,面子自然举足轻重。所以人们往往会因为面子而说谎,因为中国人的面子、尊严不像西方人一样是建立在独立的人格上的,中国人的面子是建立在自身的人格影响力上、关系网、熟人身上的,所以面子是一个人的代表与象征,因着这一重要性,中国人为面子说谎的情况屡见不鲜,

    再者,面子体现出的是耻感文化,是一种无形的道德规范。[50]面子的存在会激发出人们的羞耻心,人们会因为害怕丢面子而避免去做不符合道德规范的事,或者既使做了有违道德的事有时也会进行说谎来维护自己的羞耻心。当然,如果过于爱面子、过度包装,[51]也会促使伪善、虚假的行为发生。比如社会中出现的面子工程的情况,这种为了迎合他人而过度的举动不仅不会有助于社会发展,还会使得事物发展流于表面而忽视了实质性事物,造成社会浮夸气氛的形成。

    (4)官方面子的影响。中国社会运行的基本形态可以简化为一种围绕着权力中心的运行模式,他建立于中国长久以来形成的强大的官僚体制的基础上。[52]它首先来自于儒家思想中的官本位意识,这也是中国人的一种心理倾向,会导致社会顺从,这种顺从有时不是主从结构上的真诚认可而是面子上的敷衍。

    官本位意识使得社会进行了等级划分,所以在不对等的人际关系中,权威的重要性便凸显了出来。在中国,设置“中心”一直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政治、文化和社会意识观念,这体现出的正是权威、权力,比如“天高皇帝远”、“强龙不压地头蛇”等都是“中心”的设置,它不但含有父子结构、主从结构中的依附、顺从之意,还有赞美、抬举、吹捧、颂扬的文化含义,而后者体现出的社会学意义则需要通过面子来体现,当然后者既可以是对前者的补充也可以是对前者的抵消,转化为面子上的光环作用。权威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与正确画上了等号,权威即是正确,一旦肯定了其正确性则不能再有比权威更正确的存在,[53]当然这也并不代表着“一言堂”,而是其他的正确需要权威赋予权力去证明。所以无论如何都不能质疑权威的正确性,不然则会使权威者“丢面子”。所以很多时候,权威并不正确也不会被人质疑或否定甚至会说谎来支持权威,因为要保持关系的和谐稳定,就连权威者本身明知自己错了也不能承认,因为他要保持自己的威信。

    五、结语

    从以上的内容我们可以大致看出,中国人的面子观是基于传统文化和社会状况的,它之所以如此受中国人重视是因为它与情理社会的运行方式相契合。国人在重视面子这一条件下产生的说谎行为与人际欺骗理论、印象管理、中国文化背景、权力中心意识有关。但如今中国人的自我意识也在不断觉醒,独立的人格与群体观念也会成为人们对面子认知的一个矛盾点,有待人们的研究。

    【参考文献】

    [1] 雷霁,唐玉宁.面子观、自我效能与寻求帮助行为的关系研究[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15(13).

    [2][8][9][10][11] 鲁玲萍.中西文化面子观的差异及其对交际模式的影响[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3)(2).

    [3][33] 丁晓攀.欺骗行为的发展及其社会认知神经机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2.

    [4][20][22] 苟萍,谢华.论面子的社会心理学内涵[J].中华文化论坛,2009(02).

    [5] 韩萍.关于社会心理学研究之“面子”理论[J].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4).

    [6] 翟学伟.熟人社会阻碍现代化进程[J].人民论坛,2006(10).

    [7][19][27][28] 赵雪.浅析中国人面子心理[J].延边党校学报,2014(01).

    [12][13][14][15][16] 燕良軾、姚树桥、谢家树、凌宇.论中国人的面子心理[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7(06).

    [17][18][29][37] 翟学伟.人情、面子与权力的再生产—情理社会中的社会交换方式[J].社会学研究,2004(05).

    [21][30][31] 远方.中国人面子心理的文化解读[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7(02).

    [23][24][36] 翟学伟.关系与谋略:中国人的日常计谋[J].社会学研究,2014(01).

    [25][26][49] 翟学伟.中国人际关系的特质——本土的概念及其模式[J].社会学研究,1993(04).

    [32] 翟学伟.中国人社会行动的结构──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的终结[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1998(01).

    [34][38] [美]斯蒂芬·李特约翰:《人类传播理论》(第七版),史安斌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162页.

    [35] 赵建国主编:《传播学教程》,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8.252.

    [39][40] 翟学伟.中国社会中的日常权威:概念、个案及其分析[J].浙江学刊,2002(03).

    [41][52][53] 翟学伟.脸面运作与权力中心意识——官本位社会的心理机制研究[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2(13).

    [42][43][44][45][46][47][48] 王晓婧、张绍杰.基于印象管理理论分析的面子呈现策略[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02).

    [50] 翟学伟.耻感与面子:差之毫厘,失之千里[J].社会学研究,2016(01).

    [51] 李玉成.面子——中国人的文化心理浅析[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5(05).

    【作者简介】

    袁家琛(1998.02—)女,陕西渭南人,汉族,西北大学2016级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在读本科生.

    相关热词搜索: 浅析 说谎 面子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