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纸下载
  • 专业文献
  • 行业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杂文文章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达达文库
  • 文档下载
  • 音乐视听
  • 创业致富
  • 体裁范文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创业致富 > 正文

    精神分析视阈下《哈利·波特》人性研究

    时间:2020-10-15 04:18:22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赵栋栋

    《哈利·波特》系列小说自问世以来迅速风靡世界各地,其成功地塑造了一批生动鲜活的人物形象。作品中,两个主要人物身上体现出了由弗洛伊德的三重人格理论所构建的“本我、自我、超我”相互交织的复雜人性。

    因此,本文主要采用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的三重人格结构理论分析哈利·波特、伏地魔,探索复杂人性对人物命运的影响及其对《哈利·波特》中塑造健康人格起到的启示作用。

    一、哈利·波特人格分析

    《孟子》曰:“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将苦其心志,劳其筋骨。”这句话恰适应哈利·波特的人物经历。哈利一出生,父母双亡,因此寄人篱下,饱受欺凌。当他被人欺负、情绪激动时,哈利会无意识地释放出魔法报复,这种行为是哈利人格中最原始的本我显现。本我是主体内在冲动、基本欲望的显现,按照“快乐原则”行事,不被个体所察觉。就像哈利跟佩妮姨妈一家去动物园时,哈利挡住了表哥达利看巴西蟒蛇,被他一拳重重垂在胸口,当哈利摔倒在地又无力反击时,他就会被本我控制,无意地使用魔法让玻璃消失,看到达利受到极大惊吓,哈利的报复心理得到极大满足。此时的哈利尚未受到任何教育的约束,因此这种不顾社会道德、行为规范和社会影响的魔法释放其实是哈利本我人格的真实显现。

    进入霍格沃茨魔法学校学习算得上在哈利人格中本我和自我的分界点。代表机智和理性的自我人格逐渐得到完善。自我遵循现实原则,相对于本我具有中介和防卫的作用,这个中介会在一定程度上适当满足本我的冲动,例如,虽然哈利在学校的生活看似循规蹈矩,但有时也会因为好奇心违反校规。自我也会引导本我获得现实社会的认可,防止本我和社会中的伦理道德和行为规范相悖。自我的防卫作用在于当本我的欲望和社会规则有冲突时约束本我保全自身。例如,哈利误入存放魔法石的禁区房间后,即使好奇也会忍住不再去查看,直到危急关头才去抢救魔法石。进入魔法学校后,哈利本我人格中对外界和未知的探索欲望获得巨大空间,甚至有时自我压制不住本我,在老师的引导和朋友的关爱下,他的本我人格有了一定的升华。

    在学校中,哈利身心都得到了健康的发展,随着哈利的社会化增强,他身上的超我人格逐渐显现,超我遵循着道德原则,约束自我,无意识中希望按照社会可接受的方式塑造完美个体。超我在人格结构中代表理想的部分,主体的行为都因循自我理想中的英雄形象行动,一直以来,哈利都把邓布利多当作理想的楷模,他这个理想极大地助力了超我人格的形成。哈利冒着生命危险从烈火中救下死对头马尔福,在这里,哈利的超我人格发挥了重要作用,他没有因为仇恨而眼看马尔福死去,而是心怀大爱救人于危难。

    作者罗琳在塑造哈利这个正面人物时没有一开始就将他设定成完美无瑕的救世英雄,而是把他写得像一个普通的邻家男孩,正是因为这样,人们才能亲眼目睹哈利性格的成长过程。“本我”人格中的欲望、“自我”人格中的理性和“超我”人格中的理想在哈利身上同时并存,由于他能很好地协调三者的关系,因此他的性格趋向于善,使自身的发展与社会相适应。

    二、伏地魔人格分析

    《哈利·波特》中,伏地魔的形象是小说中最为深入人心的反派角色。他代表的黑暗势力的阴影曾一度笼罩着整个魔法界,而伏地魔本人就是这群黑势力中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统治者。他曾在众人面前宣称自己在长生的路上比谁走得都远。为达目的,他不择手段,视生命如草芥,他的世界里没有爱,只有仇恨和欲望。

    伏地魔在麻瓜孤儿院时,就会有意识地用自己的魔法报复和恐吓身边的小孩。当邓布利多告诉他是一名巫师时,他立刻表现出极度的兴奋,并坦言知道自己是不同寻常的。他以惊人的速度接受了自己的巫师身份并拒绝邓布利多陪同自己去一个陌生的地方买上学的用品。聪颖、控制力强、渴望与众不同、独立、淡漠,这是邓布利多在孤儿院第一次见到伏地魔时对他的印象,因为这是他在未进入魔法界前已形成的最本真的自我。

    伏地魔进入魔法界后很快脱颖而出。在学校,他是老师喜欢、学生羡慕的优等生,这位被邓布利多赞为“霍格沃兹有史以来最为优秀的学生”,受到几乎所有老师的喜欢与器重,斯拉格霍恩甚至对他说“只要你多给我送点菠萝蜜饯,20年内你可以当上魔法部部长”。英俊、聪明、彬彬有礼、谦逊,这是伏地魔进入魔法世界时最初的表现,这个时期表面上看是超我人格占主要比重,实则是一种伪超我,与他后来完全凸显出的本我人格形成鲜明对比。十六岁那年暑假,他谋杀了自己的生父一家并成功地改写了舅舅的记忆嫁祸他人。伏地魔超我和本我的双重人格在这其中对比十分明显。当他走出霍格沃茨后,伏地魔迅速卸掉一切伪装,完全按照“快乐原则”行事,他用自己的聪明才智满足本我的欲望,他任意妄为,视生命和道德如草芥。他仅凭一个猜测就决然杀死忠心耿耿的斯内普,只是为了让手中的老魔杖完全发挥出威力。任何阻拦伏地魔的人只有死路一条,没有任何可以约束他的东西,道德就更谈不上了。伏地魔的人格中,自我和超我被本我人格挤占得毫无立锥之地。

    三、“本我、自我、超我”斗争的趋向和影响

    “本我、自我、超我”这三重人格互相影响,互为牵制。《哈利·波特》系列小说让人们能像旁观者一样看到人性的发展历程及其复杂性。当这三重人格协调平衡时,人物的性格就会向健康方向发展,人性趋向善的一面,哈利就是这类人物的典型代表。反观伏地魔,由于人格失衡,内心欲望在现实中得不到满足,造成人格扭曲,进而冲破伦理道德的束缚,人性趋向恶的一面。是什么因素牵制着人性的发展趋向呢?是爱。这也是作者罗琳意图的一种强势体现,就像邓布利多告诉哈利的,他的母亲为了救他死去,伏地魔一直是败在他不屑于关注的爱。罗琳构建的这个魔法世界中,发生的故事是建立在真挚的爱的基础上。小说中,哈利人格发展健全、心中充满着爱。他拥有明确的主体意识,既充分了解自己的过去,又努力把握现在,最终也有能力选择心之所向的未来。因为懂得爱,他能接纳过去的痛苦,化悲愤为力量,直面未来的艰辛。他比性格失衡、毫不懂爱的伏地魔更能坦然地直面死亡。

    现代人拥有富裕的物质生活,但是他们的精神境界没有像快速发展的经济一样得到提升,反而愈加贫穷,因为他们极少反观精神上的自我。阿伦·奈斯认为,人的自身成熟要经历三个阶段:从自我到社会自我再到生态自我。笔者认为,这三重人格分别对应着弗洛伊德精神分析论中的本我、自我、超我。当人发展到成熟期,实现生态自我时,在他的人格中,代表道德的超我人格所占的比重会比较大。自我的实现要求在兼顾社会整体利益的基础上通过学会爱和其他社会美德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最终达到人的内在精神与外在事物的和谐。然而,在现代社会中,自然环境遭到严重破坏,人类的精神寄托也无处可依,这使精神危机现象日益加重。人们容易感到沮丧和空虚,变得越来越紧张和烦躁。所以,他们拼命用物质满足自身的欲望,以此填补精神上的极度空虚。在《哈利·波特》中,伏地魔就是因为没有实现自我,导致精神上的极度空虚,因此他只有依靠追求权力和永生满足自身的追求,妄图以此面对生死。正是因为不懂爱,伏地魔人性扭曲,最终被自己的欲望吞噬。当人们从魔法世界出来时不禁会反观现实世界,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中,唯有拥有健康人格才能建立一个和谐社会。

    (山东理工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相关热词搜索: 哈利 波特 人性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