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纸下载
  • 专业文献
  • 行业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杂文文章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达达文库
  • 文档下载
  • 音乐视听
  • 创业致富
  • 体裁范文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创业致富 > 正文

    参与我国首次远程运载火箭发射试验见闻

    时间:2021-01-09 04:21:29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葛建亚

    1980年5月18日,我国首次向南太平洋发射第一颗远程运载火箭(东风-5洲际导弹)试验取得圆满成功,这次试验是我国国防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远程运载火箭的成功发射,是我国航天技术的重大突破和军事科学的新成就,标志着我军现代化装备发展到一个新水平。

    当年我有幸跟随参与这次试验的“580”海上特混编队18艘舰船之一的“向阳红10号”远洋科学考察船,见证和参与了运载火箭再入段测量和打捞任务。在我国首次向太平洋发射运载火箭试验成功40周年之际。特撰此文,介绍和回顾这一事件。

    组建海上编队

    1965年初,我国下决心发展洲际导弹。众所周知,洲际导弹的射程远超中国陆地范围,一旦进行实弹试验,就必须射向远海,而洲际导弹的数据测量与飞行姿态观察,若仅靠陆地的无线电测量,精度明显不足,必须出动海上测量船近距离跟踪。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遂派出特混编队,跨越赤道进入南太平洋,执行护航、警戒、落点测量、打捞数据舱等任务。

    当时我所在的舰船编队,是负责运载火箭再入段的测量和打捞任务的。执行这次远洋试验任务的舰船共18艘,其中海上测量船2艘、打捞船2艘、油水补给船2艘、远洋考察船2艘、拖船4艘、导弹驱逐舰6艘,总吨位17.4万吨。18艘舰船中有16艘是国产的,其中10艘是上海的船厂建造的。18艘舰船组成“580”海上特混编队(又分为编队先遣队5801编队、5802编队、5803编队三个分编队),载有测量、打捞所用超黄蜂舰载直升机4架,包括179号航测直升机、172号打捞直升机等。海上编队指挥员兼政治委员由海军第一副司令员刘道生担任,副指挥员由海军副司令员杨国宇、南海舰队司令员傅继泽、国防科委江阴基地司令员田震环担任,参谋长由海军副参谋长张序三担任,田震环同时兼任测量船队指挥员。

    主测量船“远望号”被称为“海上科学城”。它装备有精密的光学、电子跟踪测量仪器,遥测遥控设备以及通信联络、数据传输、变形测定、综合导航定位等系统。为了及时处理和显示各种数据信息,船上配有10多种电子计算机,中心计算机运算速度每秒钟在百万次以上。此外,船上还有气象保障、后勤供应、医疗救护等设施,船的后部还设有直升机飞行甲板。“远望号”的建造成功,使我国成为世界上少数几个拥有航天测量船的国家之一。

    由于洲际运载火箭的射程远,在进行大量的地面试验和国内靶场飞行试验的基础上,还必须进行少量的全程飞行试验,以便综合考核整个导弹的战术技术性能,这种试验通常在公海上进行,即把公海作为靶场(苏美亦然)。弹着区相当于“海上靶场”,要满足五点要求:基本覆蓋导弹全程飞行的距离;水文气象条件要掌握,便于测量打捞;远离国际商船的航线;远离别国的领海和经济区;有一个理想的发射方位角,保证从这个方位发射的火箭残骸不危及本国和别国的安全。

    弹着区的选择,对于试验的成功至关重要。这一任务主要是由国家海洋局南海分局的“向阳红5号”船完成的。正式发射前,“向阳红5号”船先后四次远航太平洋,横跨东西半球,穿越赤道南北,共航行7万多海里,海上作业260多天,取得了大量第一手资料。

    出征前的准备

    为保证测量和打捞工作“周密细致,万无一失”,需要做好人员、技术装备、食品物资的准备,还要有思想准备,以及外交上的准备。

    人员方面,国防科委提出“精兵良将打前阵”。这次远洋参试的6000人中,有解放军指战员、工程技术人员、设计和制造船只的工人师傅等。特混编队由3000多名官兵组成。仅我所在的“向阳红10号”船上就有来自28个单位的350多人,其中112人是临时抽来的“精兵良将”。

    食品补给方面也是空前的。仅主副食品就配备了85个品种,够两个月使用。用水方面,我们这样的船上有海水淡化装置。驱逐舰用水困难些,每人发了一个25公斤的塑料水桶,从陆上装满水,到海上还可以靠油水补给船补给。

    业务技术方面。以“向阳红10号”船为例,仅直升机起降就专门训练了40多天。为了全面检验组织指挥、通信联络、航海保证、测量打捞技术等方面的准备情况,整个舰船编队在3月集中到舟山外海到大连之间,按远洋编队的序列进行了演习,模拟了从火箭发射到测量打捞的工作程序。

    外交方面,当年5月航船编队出航后,李先念副总理出访了火箭试验海区附近的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家,向他们说明这次试验的目的以求配合。

    在远征之前,广大参试人员士气高昂,大家以能够参加试验为最大的光荣。出征前不少人写了决心书,争取立功,有的还写了入党、入团申请书,表示要在参试中接受考验。有些人家中有这样那样的困难,都能努力克服。海洋局一位参谋,在近海演练之前父亲病危,他安排了一下就马上赶回参加演练,演练结束后得知父亲已去世,安顿完父亲的后事后,又戴着黑纱回上海参加远洋。132舰共产党员、报务分队长倪祖南患胃下垂,体质差,晕船厉害,但他仍坚持要求出海。而他的未婚妻又突然在一次事故中死亡,他忍着悲痛向党支部表示决不影响工作……总之,大家憋足一股劲,决心为试验成功尽心竭力。

    编队执行试验任务的大体过程

    1980年4月26日下午,编队在上海基地吴淞码头礼堂召开誓师大会,会上,国务院副总理王震、耿飚作了重要讲话,到会的还有海军司令员叶飞、国防科委政委李耀文、国防科委副主任朱光亚,上海市委陈国栋、韩一哲等领导同志。

    4月27日上午,18艘舰船集结在上海宝山锚地,王震、耿飚、叶飞等乘坐131导弹驱逐舰,巡视了海上编队。当天下午,各舰(船)召开了誓师大会,检查落实安全措施。

    18日果然是个好天气。一切按预定程序开展:通讯人员坚守岗位,全神贯注地工作;气象观测人员随时监测着天气的变化;船上的一架遥测飞机也牵引出库,机械师在飞机平台甲板上对飞机状况进行最后的检查,等待起飞的命令。同时,我船与主测量船保持等距离、等方向、等速度,以便测量工作的协调配合。

    上午,从指挥部传来消息,发射场天气也很好,准备工作顺利,火箭处于待发状态。

    当时,海区情况比较复杂,有3艘外国舰船、2架飞机、1艘潜艇在试验海区,不利于运载火箭弹头溅落后仪器舱的打捞。出航前有预案:如果外船抢捞到数据舱,要在尽量不动用武力的前提下夺回,但这样我方比较被动,要尽量避免。为此,编队的6艘导弹驱逐舰中,107、132、162三艘舰艇负责保护打捞现场;106舰负责监视澳大利亚GT203舰,尽量不让它接近落区;131舰负责监视澳大利亚驱逐舰11号,该舰一直跟随两艘“远望号”测量船(离打捞点稍远);108舰负责监视新西兰“莫诺威号”调查船。

    这里特别介绍一下108舰应对“莫诺威号”的过程。其时,“莫诺威号”跟在我海上编队的打捞船后面,对我们的打捞工作构成较大威胁。当地时间上午10时,我108舰发出信号,劝告它离开我作业区。开始“莫诺威号”并不理会,态度生硬地回答:“我有权通过公海。”为了确保试验的顺利进行,108舰执行警戒的原则毫不含糊,但规劝的态度温和:“我们两国人民是友好的,为了安全起见,请你远离我们的作业区。”与此同时,尽量避免超船和拦截,并适当放大了同“莫诺威号”的距离。这似乎赢得了对方的理解,善意的劝告终于被接受,“莫诺威号”发信号表示感谢。

    10时30分,“莫诺威号”的“二副”乘橡皮舟靠上108舰左舷,送来一个船徽、一顶军帽和一封介紹该船情况的铅印信件,还主动提出:“我们船长能否到你舰来?”108舰婉言谢绝。

    下午1时,发射时间已经逼近,“莫诺威号”仍在108舰的巡逻线上徘徊。一道难题摆在指战员面前:往外撵吧,不符合国际航海法则;不敦促离开吧,火箭飞落时万一“莫诺威号”闯进落区,将带来一系列麻烦。时间紧迫,来不及向上级汇报。舰领导召开了紧急会议,当机立断,答应“莫诺威号”的要求,立即邀请其船长来舰做客。这样既表示友好,一旦出现意外情况也便于协商处理,确保警戒任务的完成。随后,“莫诺威号”的“二副”作为船长代表,乘橡皮舟登上108舰。舰上以相应规格设宴款待,直到我国第一枚运载火箭发射成功,海上编队顺利完成测量打捞任务。

    激动人心的时刻

    5月18日早晨,指挥中心传来8小时准备的命令。“向阳红10号”船启动大功率发射机,瞬间马达轰鸣,显示各种数据的红绿灯相继闪烁,所有通讯设备全部启动,电传、数传、单边带话、古老的莫尔斯电码全部进入工作状态……

    5月18日北京时间10时(试验海区为14时),激动人心时刻的到来了。扩音器里传出倒数计时:“10、9、8、7、6、5、4、3、2、1,点火!”远程运载火箭从遥远的酒泉发射场腾空而起,在高空顺利完成了火箭级间的分离、发动机关机和火箭头体分离等一系列程序,精确地沿着预定轨道飞完全程,进入南太平洋预定海区。

    运载火箭约于发射30分钟后飞临我们所在的区域。20分钟后,大部分人都拥到前后甲板和顶甲板上,抑制着内心的激动,等待着运载火箭的到来。“看见了!看见了!”没多会儿,人们发现在西北方向的云层上面,出现了一道壮观的白色拉烟,甲板上一片欢腾,数十架照相机发出“咔嚓”“咔嚓”的响声。突然,那道轨迹前端闪了一下,分成两道云线,代表火箭与数据舱实现了分离。

    14时30分,数据舱溅落点在我船视距之外。据报道,当时火箭划破蓝天,数据舱溅落海面时,激起150米高的水柱,舱内的染色剂把附近的海面染成一片翠绿。就近的驱逐舰和打捞艇全速前往保护落区。172号直升机以500米的高度从云下冒雨飞来,悬停在数据舱上空30米,从吊放潜水员到打捞起数据舱只用了5分20秒。在进行打捞作业的前后,美国反弹道导弹特遣队的两架EC-135导弹观察飞机(其中一架有空中回收能力)飞临现场,分别在600米、300米高度盘旋,并投下两个声波浮标,提取了一桶被染色剂染过的海水。大约15时左右,“远望l号”得出了我国发射的第一枚远程运载火箭中靶方位的全部数据,表明火箭准确命中目标,试验非常成功。我们闻讯兴奋地在甲板上欢呼雀跃。消息传到酒泉,传到北京。10分钟后,新华社、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用多种语言向全世界播发了我国远程运载火箭发射试验获得圆满成功的消息。

    5月2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致电祝贺。22日海军致电嘉奖、祝贺,号召海军各部队学习海上编队的事迹和经验,促进部队建设。

    22日,海上编队各舰船组成两个编队集结,第一编队10艘舰船,15时启程返航;第二编队8艘舰船,19时启程返航。

    24日,编队跨越赤道回到北半球,31日,编队进入东海。

    6月2日,编队全部安全返回上海。在海上航行作业共36天,航程达8800多海里。这次远航,是对中国的造船能力、海上航行保障能力和海上协同作战能力的一次综合展示和检验。

    6月4日下午,海军吴淞码头为海上编队胜利返航举行了祝捷大会。中央军委副主席叶剑英在大会上说:这次试验的成功大大加强了和平力量,是为中国人民造福,为世界人民造福,希望同志们继续努力。会后,叶剑英和张爱萍、杨国宇、田震环以及上海市委领导接见各参试单位代表,并和大家合影留念。

    6月10日晚,中共中央、国务院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了向太平洋发射运载火箭庆功大会。邓小平、胡耀邦、李先念、陈云、彭真、徐向前等领导人出席,胡耀邦作重要讲话。

    远程运载火箭发射试验的成功,标志着我国具备了发射洲际导弹的能力。这是我国战略核力量发展过程中又一次历史性突破。(责任编辑 杨琳)

    作者:曾任“向阳红10号”船书记,

    时任国家海洋局东海分局政治部干事

    相关热词搜索: 首次 运载 见闻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