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纸下载
  • 专业文献
  • 行业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杂文文章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达达文库
  • 文档下载
  • 音乐视听
  • 创业致富
  • 体裁范文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创业致富 > 正文

    汉字蕴含的饮食与服饰文化

    时间:2021-01-30 04:10:57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摘  要:饮食与服饰所呈现的人类社会生活方式是物质文化的重要内容,是社会文化的表现形式,承载着人类生活方式的有形文化。汉字是汉文化的载体,汉字以独特的结构形式和表意功能真实记载了我国饮食与服饰文化。

    关键词:汉字;饮食;服饰;文化

    作者简介:周莹(1980-),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语言文字学。

    [中图分类号]:G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20)-36--02

    人类物质文化生活的重要内容为衣、食、住、行,其中饮食和服饰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表意文字的汉字是汉文化的载体,以其独特的构造表意方式记载了我国饮食与服饰文化,下面分别讨论汉字中蕴含的饮食和服饰文化。

    一、汉字中蕴含的饮食文化

    “民以食为天”,饮食习俗在每个民族的文化领域中都具有特征性,因而演化为一种文化,中华文明源远流长,饮食文化在文化生活观念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远古先民时期创造的古文字就蕴含着丰富的饮食文化信息。

    (一)汉字中的“五谷”

    粮食作物常被统称为五谷,通常的五谷为黍、稷、麦、菽、麻。

    麦:古写作“来”,大麦叫麰,也写作牟。如《诗.周颂.思文》中有“贻我来牟”,中的“来”是“麦子”的“麦”,本义是小麦。《天工开物》凡麦有数种,小麦曰来,麦之长也;大麦曰牟杂麦曰雀,曰荞,皆以播种同时,花形相似,粉食同功,而得麦名也。"

    菽:大豆古称为“菽”,汉代以后称为“豆”,《诗经幽风七月》中“六月食郁及薁,七月烹葵及菽。”中“菽”的意思就是“豆”。《战国策》中曾记载韩国地处险恶,山居,农作物不是麦而是豆,人民的主食也是“豆饭”。

    稷,《说文》:“稷,五穀之長。从禾畟聲。”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里,稷是最重要的粮食。稷是五谷之长,所以谷神也叫稷。《礼记·檀弓下》“能执干戈以卫社稷,虽欲勿殇也,不亦可乎?”,“社”是一个会意兼形声字,从“示”,从“土”,“土”同时也表示读音,《说文》:“社,地主也。”指的是土神,《白虎通义》中记载:因为黎民百姓立于土,食五谷,所以君王通过祭祀土神和谷神来祈祷国泰民安,而稷是五谷之长,是最重要的粮食,所以把稷作为谷神来祭祀,因而古代君主祭祀时祭祀“社稷”,就是祭祀土神和谷神,后来,“社稷”被用为国家的代称。

    黍,《说文》“黍,禾屬而黏者也。” 黍是一个形声字,从禾,雨省声,是指一种有粘性的草本植物,脱粒后称为黍子,又叫“黄米”,常用以酿酒即“黍酒”。

    麻,《诗经幽风七月》“七月食瓜,八月断壶,九月叔苴,采荼薪樗,食我农夫”中“苴”是麻籽的意思,麻的茎皮纤维长而坚韧,可供纺织等,麻籽多为贫苦百姓充饥所食,贵族则是难以下咽之物。

    (二)汉字中的肉食与烹饪方法

    古人肉食中以牛、羊、猪为最重要,狗肉也是肉食的主要来源之一。三牲:牛、羊、豕。三牲齐备叫太牢,只用牛羊叫少牢。太牢是最隆重的礼。牛:农业生产的工具,饲养不及羊、猪迅速。羊:较普通的肉食。羔肉美于大羊。豕:又称彘,豚是小猪,又写作豘。豚肉胜于大猪,狗:古人喜欢吃狗肉。吠狗是看门狗,走狗是猎狗。屠狗是一个专门的职业。历代达官贵人都极重视口腹之欲,山珍海味无不厌饱。古代的吃法多种多样。如:炙、燔、脍。

    肉,像动物肉形,本指动物的肌肉《说文》:“肉,胾肉。”段玉裁注:“胾,大脔也,谓鸟兽之肉。……人曰肌,鸟兽曰肉。”后指供食用的动物肉,如《左传·隐公元年》:“公赐之食,食舍肉。”

    脯(小篆),《说文》:“乾肉也。从肉甫聲。”本义是干肉,《周禮·天官》:“谓加姜桂锻治者谓之,不加姜桂以盐干之者谓之脯。”

    炙,《说文》:“炙,炮肉也。从肉,在火上。”,炙的本义是一种烧烤,把去毛的兽肉串起来在火上薰烤,用来处理肉食。用签将肉块架于火上进行熏烤,直至肉熟为止。

    燔,《说文·火部》:“燔,爇也。”燔肉用以赠给兄弟之国,为了保存得长久,不但要烤熟,还要烧干,做法是把成块的肉去毛,一面一面置于火上翻烤。郑玄:“柔者炙之,干者燔之。”

    炮,《说文·火部》:
    “炮,毛炙也。”《颜氏家训》:“裹而烧者曰炮。”做法是把动物连毛涂抹上一层厚厚的黄泥放在火上烧,待到泥干裂开,毛泥一起脱落,肉就熟了。

    (三)汉字中的酒文化

    中国的酿酒技术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甲骨文已有“酒”、“酉”字。

    酒,是一个会意兼形声字,从水,从酉,“酉”本指酒,兼表读音,甲骨文的“酉”形状是一个用来盛酒的尖底器皿,本义就是盛放在尖底酒尊中的酒,到了战国晚期,“酉”被假借为干支,所以加了“水”来作为意符。根据《神农本草》记载,酒起源于远古神农时代。因为“少康(一作杜康)作秣酒” (《世本八种)杜康被认为是酿酒的始祖,因此用“杜康”借代指“酒”,曹操的“何以解忧唯有杜康”中的“杜康”就是借酿酒的人指酒。

    随着酿酒技术成熟,人们对酒品种、质地及成色方面都有了全新认识,体现在汉字上便有了“醇、醹、醲、醨、醪、酤”来展现酒的各种质地。

    醇,《说文解字》:“醇,不浇酒也。从酉享声。”指不浇水勾兑的酒,酒味浓厚。

    醴,醴是一个形声字,从酉,豊声,《前漢·楚元王傳》:“元王每置酒,常爲穆生設醴。”師古曰:“醴,甘酒也。少多米,一宿而熟。”可见酿制醴时发醇的酒曲量用得少,米放得多,发酵的时长是一夜,这样酿制的酒就是非常甘甜的米酒了。

    中华礼仪文明也浸润在酒文化中,《尚书》有“酒诰”篇,为周成王告诫殷的遗民以纣为鉴,不要沉湎于酒,彰显着自制、内敛的酒文化,在日常饮酒时注重“酒德”,注重控制饮酒的量,因而有“酌”、“酔”“酣”等汉字的出现。

    酌,从酉,从勺,酉本指是酒,勺是用来舀酒的,表示用勺子舀酒,盛满酒杯,本义指斟酒。“斟酌”本来指往酒杯里倒酒,倒得不够叫“斟”,倒得太满叫“酌”,因此借倒酒来比喻做事反复思量,择善而定,《荀子·富国》:“故明主必谨养其和,节其流,开其源,而时斟酌焉。”这里的“斟酌”就是指反复考虑以后再定夺之意。

    醉,从酉,从卒,卒亦声,“卒”是终结之意,表示酒量到此为止,意指喝到这里便不能再喝了,《说文》“各卒其度量,不至于乱也。”因此“醉”是一个度,喝酒要控制度量。

    酣,从酉,从甘,甘亦声,《说文》“酣,酒乐也。”本义是指喝酒喝得很畅快,“酒酣,上击筑自歌。”(《汉书·高帝纪》)中就是写高祖喝酒喝得很畅快时击筑(古代弦乐器)而歌。

    酒在祭祀中担当着重要作用,先民祭祀时有专门的酒礼。如:鬯,《说文》“鬯,以秬酿郁草,芬芳条畅,以降神也。”鬯酒中加入香草或者香花,酒香美甘醇,用于祭祀祖先神祇。《仪礼·士冠记》:“若不醴,则醮用酒。”,《晋书·礼表下》:“古者婚冠皆有醮。”

    二、汉字蕴含的服饰文化

    中华民族的服饰文化绚烂多彩、源远流长,服装产生之初是实用的,用来遮羞御寒,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服饰逐渐发展为展现审美趣味以及人们价值取向的表现形式。下面从头衣、体衣和足衣三方面来讨论汉字中蕴含的服饰文化。

    1、头衣

    (1)冠,《说文》“絭也。所以絭髮,弁冕之緫名也。”會一只手将一顶帽子加于一人头上之意。士族加以冠,古代男子二十而冠。冠是成人的标志,作用主要是把头发束住,也是一种装饰。冠圈两旁的丝绳称为“缨”,用来将冠固定在头顶。戴冠前要将头发盘在头顶上打成髻,用纚(或写作縰,是一块黑色帛)把发髻包住,然后再戴冠。戴冠后,用衡笄(先秦叫笄,汉以后叫簪)穿过冠圈和发髻固定。

    “礼不下庶人”庶人只戴巾,又称“黔首”,因其暴露乌发。留全发、戴冠、巾,是中原地区的正常装束,非中原地区则以披发为常。

    (2)冕,《说文》:“大夫以上冠也,邃延垂旒统纩。”上部是个大帽子的形状,其内代表人头,表示人头上有帽子,本义为古代帝王、诸侯及卿大夫所戴的礼帽。

    2、体衣

    (1)衣,象形字,甲骨文字形上面像衣服的领口,两侧像袖子,下面像两襟相互交叠,本义是指上衣,《说文》:“上曰衣,下曰裳。”上衣叫做“衣”,下衣叫做“裳”,《诗经·齐风》:“东方未明,颠倒衣裳。”就是把上衣和下衣穿反了。贴身穿的上衣,称“泽”或“汗衣”,《诗经秦风》“岂曰无衣,与子同泽……与子同袍……与子同裳”中“袍”为长衣,“泽”为汗衣,“裳”为下衣。

    中原地区的衣服是左襟压右襟,即衣襟向右掩,而南方边远地区则是相反。衣领与衣襟是同一幅布连裁下来的,衣襟相交,领也就相交,由衣服的裁剪方式而得名的“连襟”是姐妹丈夫之间关系的称谓,此外由于衣襟正当胸部,就有“胸襟宽广”、“襟怀坦荡”用来形容一个人有气量。

    (2)绔,从糸,夸声,本指套裤,同“裤”,古代的裤子只有两个裤筒,没有前后裆。有绔是富裕生活的标志,纨绔是指用细绢织成的套裤,“纨绔子弟”是用富家子弟穿着的华美衣服来借代富家子弟。

    (3)表,会意字,从毛,从衣,小篆字形是“衣”中间加“毛”,古人穿皮衣是皮毛向外,故本义指外衣。与内衣(古称“中”或“中衣”)相对。

    (4)裘,甲骨文字形是“衣”字外面有毛,合体象形,本义指皮衣。“裘”是古人最常见的冬服,不只是有身份的人穿“裘”许多平民也是穿“裘”,但差别在于制作“裘”的材料,贵族穿狐裘和豹裘,上品“狐裘”是用狐的腋部制成的,“集腋成裘”是说将好东西一点点集中起来成为最好的东西。贫穷者却穿鹿裘和羊裘,因而“夏日葛衣、冬日鹿裘”是贫穷者的服饰。

    (5)带,甲骨文字形像一条有装饰的长带子,篆文从“巾”指材质是布,本义指有装饰物的束衣腰带,古人的上衣外面要系带(带通常用丝制成),大带在腹前打结,余下的下垂部分就是“绅”,“绅”是指士大夫束在衣服外面的大带子,“衣裳所以必有绅带者,示敬谨自约整也。”(《白虎通》)束着绅带表示恭敬谨慎地自我约束,使衣着整齐,以此种衣着借代束绅的人,因束绅者皆士大夫,故后指地方上有地位,有势力的人。

    (6)蓑,本作衰,“蓑”是后起字,《说文》:“衰,草雨衣也。秦谓之萆。”本义为蓑衣,即用草编织的雨衣,上像笠,中像编织雨衣蓑草下垂之形。如《诗·小雅·无羊》:“何蓑何笠。”

    3、足衣

    踊:《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古代受过刖刑的人所穿的鞋子”是一种特殊的鞋子,《辞源》“踊,别足者之屦也”。“踊贵屦贱”讽刺滥施刑罚,后用以比喻世态失常,社会现象不合理。

    结语:

    中华民族的饮食、服饰文化源远流长,以上从汉字中的五谷、汉字中肉食与烹饪和酒文化三方面探讨了汉字中蕴含的丰富的饮食文化,从头衣、体衣和足衣三方面来讨论汉字中蕴含的绚烂多彩的服饰文化。

    参考文献:

    [1]许慎. 说文解字[M].北京:
    中华书局,2000.

    [2]叶立城《服饰美学》[M].中国纺织出版社,2001.

    [3]冯盈之《汉字与服饰文化》[M].东华大学出版社,2008.

    猜你喜欢饮食服饰文化论“饮食”隐喻的认知互动乐创班级“雅”文化新常态下廉洁企业创建的思考羌族服饰特点研究解析饮食控制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磷的影响孕前的相关检查及饮食运动对孕期三阶段的作用文艺作品中的近代英国贵族服饰颈椎病的护理盘活县域经济提升文化品位南海地名的区域特征

    相关热词搜索: 汉字 服饰文化 蕴含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