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纸下载
  • 专业文献
  • 行业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杂文文章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达达文库
  • 文档下载
  • 音乐视听
  • 创业致富
  • 体裁范文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专业文献 > 正文

    地震后常见的心理问题|患者住院后常见的心理问题

    时间:2018-12-29 04:54:39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在地震发生后的第一时间,本刊联合腾讯网就有关震后心理问题,对中国心理学会灾后心理援助项目专家、北京理工大学社会工作与心理学系主任、应用心理学所所长贾晓明老师进行了专访。
      
      地震这种重大灾难发生后,人们的心理会产生哪些反应?
      一般来说,重大灾难发生以后,我们要经历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最早发生期,一般是灾后第一天。这时我们的感觉是很震惊,没有预料到,几乎都没有反应过来。比如这次8.0级的汶川地震,很多地方都有震感。当朋友们互相告知的时候,很多人都不相信:我这儿怎么没有晃,就你那儿晃。到晚上新闻播出的时候,大家的反应其实还是有点儿半信半疑。最开始这个阶段,人们的反应有点儿麻木,甚至是有点木呆,在灾区的人可能也会有一种不知所措被镇住了的感觉。但进入第二天以后,就是应激的第二个阶段,我们开始真的面对灾难,想到灾难给我们带来的破坏和负面影响。人们会看到灾区的废墟,惨烈的死亡,这些对心理会有很大影响。大概到第八周左右,各种情绪或者是身体各个方面的反应可能就出来了。比如痛苦、愤怒、不安、焦虑,还有失眠,沟通出现问题,等等。我们所说的最后阶段,就是在8到12周以后,一般3个月时间,这个时候创伤应激障碍就会出现了。
      
      地震发生以后,很多人积极踊跃地应征志愿者,还有人想领养孤儿,大家想方设法提供援助,好像不做些什么就不对劲,这种心理状态是如何产生的?
      地震之后几天,有很多人捐款捐物,积极地应征志愿者,大家都觉得一定要做些什么,和灾区人民同喜同悲,否则就会有内疚感。为什么会有这种压力?一方面源于人类基本的同情心,另一方面,地震灾害给我们最大的影响是大自然对我们人的影响,它严重打击了我们基本的心理构建。换句话说,安全感和对生活的控制感是我们的基本需要,但地震灾害第一个破坏的可能就是我们的控制感,我们会觉得在自然面前,特别地无力、无助,你没有办法制止这种事情发生,其实这在某种程度上是对人的尊严的一种侵犯。在自然面前的渺小和脆弱感,对我们每个人的内心都是很大的打击,平常可能不会意识到,只有在重大灾难的时候,才会想去改变它。我们想去做些什么,就是想去控制,增加我们的控制感。另外就是安全感,你会发现无法预测,本来好好的,突然天灾人祸就来了。
      对于地震的超强破坏力,每个人的应对方式都是不一样的。比如说有的人可能会有行动,要做些什么,这里有热心助人的动力。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要增加控制感:我能些点什么,我就会觉得我能控制这件事情,就像现在有一个人埋在地底下,我去把他挖出来,让自然造成的破坏不能得逞,所以每救出一个人,都会给我们很大的心理安慰。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替代性的满足,比如说我们无力控制灾难,但可以通过帮助孤儿或者丧亲的人,获得满足感。但实际上还有一部分人,对这件事不理不睬,好像什么事都没有发生,这实际上是一种情感隔离的防御方式。
      
      地震对非灾区人员的心理也会造成影响甚至是伤害吗?
      当然,这一点很重要,因为经常被人们忽视掉。很多人虽然不在灾区,但情绪也会因为地震而非常低落,看着新闻一直流眼泪,平时该做的事情也做不了,又担心又害怕。这些都是正常的反应。我们虽然没在现场,但即使只是看到听到,也会受到这些信息的影响。可能过一段时间,随着抢救工作越来越顺利,后期安抚和重建工作的开展,我们听到越来越多的正面信息,心态就会随之发生变化。
      尽管如此,还是建议大家接触负面信息刺激源的时候,应该适度。每个人都会有一个心理底线,如果心理底线被击垮,我们就会受到伤害。尤其是那些原来因为丧亲等原因有心理创伤的人,看到地震画面很容易回忆旧事再次受伤。
      
      有些人说,虽然自己不在灾区,但地震也让他们几乎无法正常生活。
      面对这样的灾难,每个人都会焦虑悲伤,这时候最重要的就是要冷静。冷静的意思就是说,要给自己一个定位,明白以我们现在这样一个身份能做些什么,我们所做的应该理性、有效、科学。具体要怎样做呢?以我为例。首先,明白个人一定是有限的,我们要有组织的行动。和心理学专业人员聚集起来,一起想一个方案,怎么能够培训更多的专业人员,能够掌握一些方法,做一些心理干预的工作。同时利用我们的专业经验帮助更多的人,比如说利用媒体把一些想法传递给大家,我觉得这就是在发挥作用。
      其次,我们要有选择地接收信息。为什么呢?因为我需要有一个更加好的心态,更加冷静、有效地去完成工作。比如在学校里正常教学,在学校的心理咨询中心帮助同学。每天我都会排好日程,还要保障睡眠,让自己的头脑能够更清醒。总的说来,我既要做好我的工作,还要很好地进行自我保护,这样才能使我个人的能量最大限度地发挥。而且我也意识到,我个人能力是有限的,我只能完成我能够负担的那个部分。但我觉得自己已经为灾区重建和心理干预做了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
      
      很多人都想为灾区做些贡献,积极成为志愿者,对于他们,是否也需要一些心理建设呢?
      对于这些热心人,我有两点建议。第一,对灾民来说,我们能做的最好的一件事就是倾听,给他一个空间,一个能够感觉到安全的氛围,让他们在我们面前诉说担心和恐惧;第二,特别提醒热心的人,在帮助别人的时候,一定要认识到自己的能力是有限的,如果听了太多负面的东西,又没有能力处理掉,就像二次污染一样,让自己遭受心理创伤,我们把这种情况叫做“替代性受伤”。进行灾难心理危机干预的人员都要接受专门的培训和评估,对大众来讲,如果没有受过特别的训练,就要注意选择。你要选择你能听的,如果对方一开口就停不下来,我们可以对他说:对不起,我只能听到这儿了。然后转介给专业的心理干预人员,因为我们必须懂得心理的自我保护,否则害人害己。
      
      
      震后遗留下很多孤儿,大家都很关心他们的身心健康。我们在关心他们、帮助他们的同时应该注意哪些方面?
      同样面临灾难情境,成年人的心理承受力会高一些,而小孩子会突然感到这个世界太恐怖、太不可控了,安全感受到极大威胁,尤其是那些失去父母的孤儿。对他们来说,这时候最重要的就是陪伴,要有一个成人在他身边,让他慢慢感到这个世界有人跟他在一起,跟他共同面对困难。国家对此一定会有安排,比如说给他们安排在什么地方,派一些什么人跟他们在一起。陪伴这些孩子的人应该先期是有些训练的,而且心理承受能力也应该高些。很多人都说要领养孤儿,必须要对领养家庭做一个评估:经济状况,心理承受力,家庭各个方面做好多少准备,能够接受这个孩子。
      为什么我们特别强调孤儿的陪伴者需要接受培训和评估呢?因为很多人对小孩子的了解实在很少,成人往往用成人的眼光去想象孩子的痛苦,其实说的很多话对孩子不一定是特别合适的,尽管是好心的。丧亲这种心理创伤的修复要有很多仪式化的事情。比如要有一个告别,有一个墓地,有一个哀悼。给孩子一个真正失去亲人的确定感,并且面对失去的亲人表达他们的痛苦,如果没有,就会像一个未完成事件一样,他会觉得有一个遗憾,比如说觉得爸爸妈妈还活着,从创伤的修复来讲,这不是一个好的结果。他应该确认这个事实,然后有告别,表达痛苦和哀伤,慢慢和一个新的养育者重新建立亲密关系。
      不是说有亲人去世一定会有心理问题,很多人出现心理问题是因为亲人去世以后,大家不知道怎么应对这样的问题。比如说爷爷奶奶去世,他们跟孩子很亲,大家去参加葬礼,以为这么小的孩子不懂,不让他去,其实有的时候孩子就这样失去了一个机会。当然即使去了,他可能也确实不太懂这是怎么回事,需要大人给他讲解这是什么意思,比如说奶奶去世了,你也要鞠躬告别。但从目前来讲,在亲人去世的告别和哀悼中常常忽视孩子。不仅仅是灾难,在日常生活中如何面对丧亲、死亡,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
      
      现在这个阶段,最需要心理干预的是哪些人?
      在近阶段,最需要心理干预的并非灾民,而是一线救援人员。因为刚才我讲了,受灾的居民目前最重要的是生存问题,心理方面的需要还处于第二位。而且,我们的国家领导人一直在一线,全国人民都表达自己的关怀与爱心,还有那么多解放军战士、医护人员、志愿者在他们身边救助他们,这些对他们的心理都起到了很大的安慰作用。
      但那些在一线持续作战的救援人员,一直是超负荷地工作,而且环境艰苦,时时要面对伤亡情境。他们中有很多本地人,作为领导者、救援者,他们自己的亲人也在灾难中被埋地下,甚至已经离开人世,他们却不能表达自己的悲伤,这对心理必然造成巨大的创伤。
      所以我们有时候会看到一些救援者,从开始的震惊、剧痛演变成麻木、冷漠,这并不是说他们无情,而是正常的灾后心理反应,对他们的心理帮助其实是非常重要的。另外,台湾大地震给了我们一个很重要的启示:救援人员最好的工作状态是工作两个小时就休息十几分钟,而且要轮流作业,这样才利于保障他们的身心健康。

    相关热词搜索: 心理问题 常见 震后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