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纸下载
  • 专业文献
  • 行业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杂文文章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达达文库
  • 文档下载
  • 音乐视听
  • 创业致富
  • 体裁范文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专业文献 > 正文

    大肠癌的早期症状有4表现【大肠癌防治迫在眉睫】

    时间:2019-01-10 04:39:13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据统计资料显示,大肠癌作为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目前在我国每年新发病例高达15万,尤其多发于大中城市。在上海,大肠癌已跃居癌症发病率的第二位。除遗传因素外,大肠癌的发病与生活方式也密切相关,如高蛋白、高脂肪、低纤维的饮食习惯,热衷于抽烟、饮酒,以及体重超重等,都直接导致大肠癌的发病率居高不下。“对于我国来说,大肠癌的防治是一项迫在眉睫的重要任务。我国的大肠癌防治工作需要规范化、系统化、制度化,医院应积极开展大肠癌预防的健康筛查。”近日,北京军区总医院肠病中心主任李世荣教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这样说。
      
      国外的启示,国内的实践
      
      李世荣教授早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就已发现。内镜检查患者中大肠癌病例明显增多――是大肠癌发病率升高了,还是因就诊人群成分变化而出现的“假象”?李世荣为了弄清这个问题,查阅了大量的文献资料。研究世界各地大肠癌的发病规律,终于发现了一个显著特点:工业化程度较高的国家和地区,如北美、西欧、北欧、澳大利亚,大肠癌均处于很高的发病率(≥50/10万);且在一些工业化程度上升较快的国家和地区,如日本、韩国、香港,大肠癌的发病率均出现了快速上升趋势(40/10万~50/10万);而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如非洲和中、南美洲大多数国家的大肠癌发病率仅在10/10万以下。李世荣教授认为,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们饮食结构的改变,在未来几十年内,我国大肠癌的发病率将会呈现快速上升态势。
      然而,由于迄今未能发现明确的大肠癌致病原因,故还很难提出有效的大肠癌病因学预防措施。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大肠癌有较长的癌前阶段,应用粪便隐血试验就可以早期检出这些腺瘤和癌。为此,李世荣教授从1986年开始研发了“免疫粪隐血试剂盒”,并联合其创立的“序贯粪隐血初筛方案”,开展了大面积的大肠癌普查工作。仅仅在四年多时间里,便从10多万名社区免费普查人群中,检出了10例早期大肠癌和700多例大肠癌癌前疾病患者,获得了巨大的社会效益。
      从1994年至1995年,李世荣教授又先后组织了几十家医院。对我国北方地区自然人群进行普查。在国内,他首次揭示了该地区大肠癌的患病情况。李世荣发明的“序贯粪隐血试验方案”比国外同行的同类发明早了6年,且该方案对大肠癌的较早期检出率,达到国际同类研究工作的先进水平,普查出的大肠癌诊疗费用比临床诊断少花费2.105万元,普查出的大肠癌患者5年存活率比临床诊断患者高35%。其后,李世荣又将他的经验推广普及到江西南昌、河南郑州和湖北武汉等地区,该系列成果分别荣获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和中华医学二等奖。实践证明,该方案是现有隐血试验中效价比最佳的筛检方法。
      李世荣教授根据美国1992年至2001年肿瘤谱的变化情况,即男性大肠癌发病率每年下降1.2%。女性每年下降0.7%:并结合自己的调查分析,认为美国大肠癌发病率和死亡率下降的主要原因应归于“无症状人群普查”和“癌前疾病的随访及干预治疗”。他认为。目前,我国大肠癌发病率已进入了快速上升阶段,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来抑制这种上升势头,是一项迫在眉睫的重要任务。
      
      大肠癌预防的“三大途径”
      
      李世荣教授根据自己多年的研究结果,借鉴大肠癌高发国家的经验,总结出大肠癌的三大有效预防途径为:“无症状人群普查”、“癌前疾病随访和干预治疗”、“遗传性大肠癌的基因预测与干预治疗”。
      李世荣教授指出,“无症状人群普查”也称“自然人群普查”,通常无任何不适症状的人很少主动到医院就诊,但许多癌前疾病和早期癌就隐藏在这些人群中。通过一些简便、有效、花费较低的方法筛检出大肠癌和癌前疾病,经必要的治疗可达到治愈或预防大肠癌的发生。这种方法不但可以降低大肠癌的发病率,还可降低大肠癌患者的死亡率,该方法可分为“两步法”和“一步法”两种。“两步法”是先应用容易被普查者接受的试验,如进行粪便隐血试验筛查,一旦试验阳性,再用结肠镜等检查方法精查,确定疾病性质。“一步法”是对高危险人群采用直接肠镜等检查方法进行普查。然而,由于筛查技术的固有缺陷以及群众接受普查的依从性较低等因素,使无症状人群的大肠癌普查在实践中受到很大限制。李世荣教授认为,目前我国的普查工作只能在条件具备的人群和获得经费支持的条件下进行示范性研究,为将来开展全国性普查作必要的技术准备。
      从2000年开始。李世荣教授和他的团队又将大肠癌防治的重点放在了“癌前疾病的随访和干预治疗”上。由于“癌前疾病的随访和干预治疗”与日常医疗活动密切结合,各级医疗单位均可实施。具有很好的现实意义。这种防治工作的重点是对大肠腺瘤的随访与监视。内镜所见的大肠肿瘤性息肉主要包括管状腺瘤、绒毛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等,它们均可能发展为恶性瘤;内镜所见的大肠非肿瘤性息肉中,锯齿状息肉、幼年性息肉、P-Z综合征等均有一定的恶变倾向。对于有恶变倾向的息肉,应在切除后进行长期肠镜监视。循证医学资料提示,从正常大肠黏膜发展为晚期腺瘤需要5~10年,而从晚期腺瘤变为癌只需要3~5年。在这个过程中,实施必要的干预性治疗,如肠镜下息肉切除和非甾体类抗炎药的长期服用,都是有效的大肠癌干预性治疗方法。此外。炎症性肠病,如久治不愈的溃疡性结肠炎也是应该关注的癌前疾病:若合并腺瘤,可行镜下切除,但应注意其周边组织有无异型增生。每年行肠镜随访,可降低45%~67%的癌变危险;长期应用5-ASA,可降低53%~75%的癌变危险。
      据李世荣教授介绍,20%~30%的结直肠癌患者可找到遗传因素。其中,遗传性大肠癌综合征系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疾病,主要包括遗传性非息肉病性大肠癌、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波伊茨-耶格综合征、家族性幼年息肉病综合征等。它们虽只占所有大肠癌的5%~15%,但由于这些恶性肿瘤具有明显的遗传特点,且其致病基因均已克隆成功,故家族史的遗传学调查和突变基因检测可作为遗传性大肠癌家族成员患病风险的预测指标,其预测准确率可达到80%以上。例如,对遗传性非息肉病性大肠癌的研究发现,其种系突变基因检测与患病风险的关系非常密切。根据MMR基因突变规律,对未患病的遗传性非息肉病性大肠癌家族成员进行相应基因检测,一旦预测阳性,则有80%的患癌几率,对这些成员及早进行检查和干预治疗则可能避免癌症的发生。李世荣和盛剑秋教授等曾对遗传性非息肉病性大肠癌和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患者及其亲属进行了1~6年的内镜随访,发现他们的大肠肿瘤发生率明显高于一般人群,经非甾体抗炎药物治疗,其腺瘤消退率均在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50%以上。
      根据多年的临床实践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李世荣教授认为,我国现阶段对大肠癌预防的策略是:大肠癌“无症状人群普查”应主要由疾病预防专家与有条件的医疗单位联手,进行示范性研究,创造条件,争取将来使其成为我国大肠癌预防工作的主要应对手段:“癌前疾病随访与干预治疗”的研究不脱离临床,不需要额外的人员和设备,不需要更多经费支持,社会效益显著,易为患者接受,可成为现阶段的防治重点手段:“遗传性大肠癌综合征的基因预测与干预治疗”不但具有预防大肠癌发生的作用,而且由于我国人口众多,遗传学数据丰富,如能推动遗传学专家与临床专家的合作,开展大肠癌的临床遗传学研究,则有可能占据国际相关研究领域的前沿。
      
      重视大肠癌筛查工作的意义
      
      2006年,李世荣教授主持召开了全国第一次大肠癌早诊早治研讨会,并建立了北京、江西、武汉、河南等地的大肠癌普查基地,指导全国性大肠癌社区普查和全国社区肠道肿瘤普查任务,推广他在国际上最先创建的大肠癌普查技术。
      李世荣教授指出,人群筛查确实可更多检出早期大肠癌和癌前病变,提高癌症患者的生存率,降低大肠癌的发病率:但目前在我国开展无症状人群大肠癌筛查的地区很少,并且大多是示范性的研究工作。并非国家层面的大面积筛查,因而难以看出这种筛查在大肠癌防治工作上的作用。从乳腺癌、宫颈癌的筛查经验看,尽早开展国家层面的大规模大肠癌筛查。可以大大降低中晚期癌的比例。大肠癌的治愈率会得到很大提高。大肠癌的发病率也会大幅度降低,国家投入到晚期大肠癌的无效治疗费用也会有明显降低。
      根据既往的人群筛查经验,在现今国家卫生资源难以满足全国性人群筛查需要的情况下,李世荣教授提出了一个新的概念――大肠癌“个体筛查”。所谓“个体筛查”,是基于门诊的面对面的筛查。筛查对象为:主动到医院进行健康体检的个体;因其他疾病就诊,但有大肠癌高危因素的个体:存在非大肠肿瘤症状的门诊患者。筛查方式可以根据患者的高危程度,选择直接肠镜检查,也可以采用类似于人群筛查的“两步法”。这种筛查方式虽然无法判断筛查工作能否影响大肠癌患者的存活率和发病率,但却可更多地发现早期癌和癌前疾病,提高大肠癌的治愈率。由于它是一种基于临床的筛查,不需要特殊的经费支持,不需要额外的工作人员。而且患者的依从性也远好于人群筛查,故可行性较强。
      李世荣教授对医学的追求永不止步。在已有成就的基础上。他不断探索创新。寻找新的大肠癌筛查技术。他在国际上最先建立了“粪便脱落细胞红外谱检测技术”,在国内最先建立了“粪便大肠癌脱落细胞人工筛检”和“纳米磁免疫粪便脱落细胞”检查技术。李世荣所在的课题组应用细胞学方法检出早期大肠癌,为大肠癌无痛性筛检技术增添了新的手段。目前,处于古稀之年的李世荣教授。仍孜孜不倦地进行着大肠癌筛检技术的研究工作,为我国大肠癌的防治工作默默奉献着自己的汗水与智慧。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相关热词搜索: 迫在眉睫 防治 大肠癌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