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纸下载
  • 专业文献
  • 行业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杂文文章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达达文库
  • 文档下载
  • 音乐视听
  • 创业致富
  • 体裁范文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专业文献 > 正文

    试评电影《我是路人甲》的成与败

    时间:2020-12-13 04:13:01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李群

    【摘要】由尔冬升执导的《我是路人甲》是表现“横漂”生活,取材于现实土壤的影片,在上映之初便得到了众多明星的捧场,获得了一定的关注度。然而,票房成绩却不尽理想。笔者试图浅析这部影片在创作思路和创作方式上的成败,以期理清现实题材创作中“纪录性”与“戏剧性”之间的关系,阐释现实题材的创作思路。

    【关键词】纪录;
    叙事;
    类型

    中图分类号:J9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5)11-239-02

    《我是路人甲》由曾拍摄过《新不了情》《旺角黑夜》《门徒》《枪王之王》等影片的著名导演尔冬升执导,讲述了一群在横店影视基地追寻梦想的人的生活经历和生存状态。导演将视角对准了浙江横店“横漂”这一特殊的社会群体,以颇具作者情怀的笔触满怀真诚的表现这群年轻人的追梦之旅,再现他们获得群演机会的辛酸过程,刻画他们在理想与现实巨大的落差之下的心理状态,他们或迷茫困顿不知未来何方、或孤芳自赏梦想一朝成名、或好高骛远缺乏行动,但也有一些年轻人在潜在的行业规则和名望诱惑之下能不忘初衷,赤城拥抱生活、坚守自我,追寻梦想。

    如果说,《我是路人甲》是尔冬升导演的一次大胆性尝试,那么从电影创作的更深层面而言,这也是整个电影圈内的有益尝试。毕竟自意大利新现实主义主义盛行之后,鲜有影片全部采用非职业演员进行表演,同时把采访的素材作为拍摄的内容。对于深谙拍片之道的尔冬升而言,这无疑是在展现他拍摄这部影片之初的善良和诚挚。也恰如他本人所言:这是一次有情怀的尝试。也正是这样的初衷,使得整个影片的基调清新、温暖、积极向上。不再是贾樟柯式记录镜头下行业潜规则的淋漓揭示,掷地无情;
    亦不是陈凯歌般孑然一身怆然独往的心灵独语。

    从叙事的角度而言,整部影片并没有强烈的叙事动力,也没有戏剧化的叙事冲突。导演力图通过群像式的人物描写尽可能的表现“横漂”的几种典型心理状态和生活状态。影片的主要线索以东北小伙万国鹏怀揣“演员梦”来横店闯荡作为开端,依托主人公万国鹏,分别引出了王婷、沈凯、王昭、蒿怡霏、覃培军、魏星等几个代表性的人物。当然在故事发展的过程中嵌套进了万国鹏和王婷的爱情故事以及横漂们之间的友谊以及面对现实的各种反应。群像式的描摹固然可以带给观众更广的视角,但是从叙事节奏上而言却显得故事不够紧凑,难免给人拖沓、闲散之感。与此同时,每个人物的内在开掘由于缺少强有力的叙事推动,因而使得人物陷入了类型化、扁平化的尴尬之地,王婷代表了那一部分已明白横漂生活之道意欲离开又无所适从的类型。沈凯则盲目乐观,追寻理想不顾及他人感受,机会来临又没有能力可以把握,最后生活得一塌糊涂的类型。王昭拥有得天独厚的外形优势,却没有抱负得过且过,典型的混日子类型。蒿怡霏则代表的是初入社会,想法单纯,容易被骗却敢闯敢拼的类型。覃培军则是一个洞悉世事却知足常乐,时刻传递正能量的人,而平庸的外貌却注定他很难一朝成名。魏星则是获得一定成功后眼高手低的代表者。这些人物类型分明,或者说在影片中已具有符号作用。虽然他们实实在在的存在于“横漂”群体中,是这个群体的缩影和折射,但缺少叙事过程的铺陈而类型化人物,使得观众很难深刻的感受他们的心理状态,从而达到“移情”或者激发思考的效果。

    诚然,如何把这个历時近4个月采访,听取200多个“横漂”故事,从而整理出来近百万字的文字材料改编成一个精妙绝伦的故事,考验着编剧和导演的创作功力,因为过于现实的素材往往在叙事当中缺乏戏剧性的转折和悲天悯人的大情怀,所以《我是路人甲》也不例外。基于此笔者认为有两点值得商榷:

    第一,真实的故事素材如何改编为电影故事才算成功?以电影《亲爱的》作对比,这部同样改编自真实社会事件的影片,完全遵循戏剧化的创作思路,有明确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故事层层推进,线索明晰,人物命运具有极强的感染力。同时,除了田文军、李红琴外,以韩德忠为代表刻画了失子群体的状态。再比如冯小刚导演的《一九四二》改编自刘震云的《温故一九四二》,原著采用的就是散点叙事的模式,纪录和回忆发生在1942年的那场大灾荒,算作是调查体小说,而冯小刚版的《一九四二》则把《温故一九四二》当中的纪录运用在具体的叙事当中,故事的主要叙事动力就是范老爷和瞎鹿两家人的逃荒过程,围绕着这两家人在逃荒路上的遭遇从而反映了社会各个层面的问题。《我是路人甲》同样是真实的素材,但相比于《亲爱的》和《一九四二》,并没有遵循戏剧化的创作模式,故事发展没有内在推动力,情节设置相对闲散,叙事线索不够集中。对于人物的刻画流于表面,很难在叙事层面展开性格矛盾的刻画,亦难以人物命运来牵引全片。也许导演原意就无意于去做这种类型的书写,相反的做一个群像式的镜像,但归根究底由于缺少了生动的叙事而缺少了动人的意味,使得影片叙事不够流畅。对此,导演曾在访问中谈到“我本来想拍记录性的,但是觉得太像贾樟柯的戏,我怕人家说我抄他的方式戏。里边的人是真假之间的,整个故事是真假之间,我拍完觉得太像那个风格,其实同类风格也很多,我决定算了,我这样反而拿捏不准,我就照着我自己,我最擅长的方法,因为他们里边有搞笑,有真实的感情”。

    第二,笔者认为“横漂”题材是一个非常好的创作题材,具有很大的创作空间。从《我是路人甲》的成片来看,笔者认为这个题材本身就具有“灰色”的气息,具有生活的“痛感”,即便要包装成一个励志青春类型,也不可避免的要在痛苦和挫折中摸爬滚打,缺少了这些的励志就不足以感受生命之痛,不足以给人励志的快感,达到歌颂和赞扬的高度。所以,笔者认为《我是路人甲》对于“横漂”这个题材的切入点不够真实,因此整个电影的表现力度就停留在了青春、爱情、追梦这样的类型化叙述的表面。

    当然,从尔冬升导演的角度而言,这部影片也可能讲述的是一个,甚至是一批香港导演北上横漂的励志故事。自97香港回归之后,香港电影开始发生变化,作为香港电影的代表者,尔冬升的电影作品也开始呈现出嬗变之风。如果说他之前的作品多是围绕香港本体而言的话,那么这部《我是路人甲》算是他真正的北上之作。从《新不了情》、《枪王之王》、《新宿事件》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多变的风格,但是从运筹帷幄的角度而言,《我是路人甲》并不是他最擅长的类型,所以在素材的处理当中让这部影片陷入尴尬的境地。一方面,他不能像贾樟柯那样,运用纪实镜头真实的让观众厌烦,另一方面他又想保持素材的真实性,所以捆绑住了自己的手脚,无法施展虚构的故事情节。也正是这个原因让观众在观影的过程中觉得电影过于平淡,缺少吸引人的情节。当然,从票房的角度而言,票房的收益与宣传、发行和排片有重大的关系,但是从受众的反映来看,影片的平淡让他们也采取了平淡的态度回应这部影片,正如结尾的主人公那样,对于明天,一切都是扑朔迷离。

    《我是路人甲》总体上而言,传递着浓浓的温情,洋溢着追梦的青春热情。这些不无苛待的批评之声正饱含着笔者对《我是路人甲》的赤城期待,对尔冬升导演长久付出的殷切期盼。现实题材的创作如何切入,才能真正做到“写实”;
    又如何创作才能做到“以戏感人,以情动人,以理服人”,才不至于丢到普通观众的市场,这是我们值得思考的地方。一千个导演,一千种《我是路人甲》,但我想符合市场的,能经受时间考验的影片的准则大概是相通的吧。

    参考文献:

    [1][美]华莱士·马丁.当代叙事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2][美]罗伯特·麦基.故事:材质·结构·风格和银幕剧作的原理[M].天津人民出版社,2014.

    相关热词搜索: 我是 路人甲 电影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