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申请书
  • 演讲稿
  • 讲话稿
  • 领导发言
  • 读后感
  • 观后感
  • 事迹材料
  • 党建材料
  • 策划方案
  • 对照材料
  • 不忘初心
  • 主题教育
  • 脱贫攻坚
  • 调查报告
  • 疫情防控
  • 自查报告
  • 工作汇报
  • 党史学习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文档下载 > 主题教育 > 正文

    三、理清思路加快建设省会现代化中心城区

    时间:2020-08-31 08:58:40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李 胜 利 同 志

     在全区经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2009年12月30日)

     同志们:

     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深入学习贯彻中央和省市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认真回顾总结2009年全区经济运行情况,全面安排部署2010年经济工作任务。区委对这次会议高度重视,前期召开书记碰头会,认真学习了中央和省市会议精神,专门听取了区发改委、统计局、财政局关于2009年各项指标完成和2010年计划安排情况的汇报,研究提出了我区的贯彻意见;从前天开始,又用两天的时间,组织区委各位常委,区人大、政协党组书记、副书记,开发区管委会主任,各位副区长,各街镇党(工)委书记和区直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对各发展主体2009年的项目建设情况进行了实地察看和现场观摩。

     参加今天会议的有:在职副区级以上领导干部,各街道党工委书记、办事处主任,各镇党委书记、镇长,仲宫镇高而党工委、锦绣川党工委书记,区直各部门、各企事业单位主要负责人,临港开发区部门主要负责人。

     会议有两项议程:首先请承丙同志讲话,最后我再强调几点意见。

     下面,请承丙同志代表区委、区政府做重要讲话。

     刚才,承丙同志讲了重要意见,实事求是地总结了今年经济工作,对明年经济工作作了全面部署,提出了明确的目标、任务和措施。各级各部门要认真学习领会,紧密结合实际,全力抓好落实。下面,我再强调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实事求是,客观总结过去一年的经济工作

     今年是新世纪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最为困难的一年。对于历城来说,更是如此。2009年,我们面对两大考验:一是受国际金融危机持续蔓延的影响,占全区工业增加值60%、生产总值36%的济钢集团生产和效益严重下滑,直接影响全年地区生产总值5.8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7.5个百分点,影响区级税收6100万元,如何在这种近几年前所未有、市域内绝无仅有的困境中继续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态势,继续保持历城在全市经济大区的地位,是我们各级干部面临的重大考验;二是第十一届全运会在山东举办,历城负责摔跤馆和赛马场的建设工作,承担全市33项中11项赛事的组织任务,如何在这种我们以前没干过、现在必须干好的政治任务中展现历城风采、不辜负上级党委和人民群众的重托,如何抓住这一千载难逢机遇推动历城建设管理迈上大台阶,如何做到经济发展和筹办全运两不误、两促进,也是我们各级干部面临的重大考验。面对这两大考验,全区上下没有畏难发愁,没有瞻前顾后,而是以顽强拼搏、勇争一流的精神和信念,紧紧围绕市委“四保”中心任务和区委“一二三四”工作思路,认真执行中央和省市一系列政策措施,努力化挑战为机遇,变压力为动力,尽职尽责,奋发有为,各项工作强力推进,整个形势健康发展。一是经济总量平稳增长。全区生产总值显逐季回升态势,一、二、三、四季度分别增长1.3%、5.9%、10.1%和12.8%,在济钢工业增加值减少37.1%的情况下,全区全年生产总值仍然增长了8.5%,取得这样的成绩实属不易、难能可贵。二是财政收入较快增长。受金融危机影响,全区骨干税源的贡献率普遍有所降低,前三季度仅济钢一家企业就造成区级收入缺口1.2亿元,加之国家调整税收政策,推动增值税转型,取消174项收费项目特别是交通规费,使全区财税形势变得十分严峻。在这种情况下,区委、区政府从全区大局考虑,坚持任务不变、指标不减,区直财税部门和各个发展主体坚定信心,迎难而上,深入挖潜,终于圆满完成了全年任务,全区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到17.51亿元,同比增长11%。三是产业结构积极变化。三次产业比例由4.7:60.9:34.4调整为5:54.9:40.1,三产比重提高了5.7个百分点,虽然这是在以济钢为主体的二产严重下滑情况下实现的,但即使济钢各项指标与去年持平,三产比重仍然提高了1.5个百分点,这说明我们主动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的成效是十分明显的。此外,农业在去年调减种粮面积4.5万亩的基础上,今年又调减4.3万亩,全区粮经比例调整为46:54。工业主导产业除冶金钢铁下滑外,机械制造、食品加工、包装印刷、新型能源的主营业务收入分别增长了23.1%、58.7%、65.3%、86.5%。四是发展动力明显增强。投资总额全市第一,达到270亿元,同比增长20%,其中工业投资93亿元,同比增长48%,增幅比去年提高33.4个百分点,创历史最好水平;消费总额全市第三,完成219亿元、增长18.6%,特别是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同比增长17.9%,消费能力进一步增强;外贸出口总额全市第一,达到6.2亿美元,除济钢外全区自有企业出口额达到4.3亿美元,增长61.4%。五是经营主体逐步壮大。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52家、达到344家,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企业增加72家、达到190家,这些二三产业经营主体的壮大,为全区经济增长、财政增收奠定了坚实基础。六是居民收入不断增长。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分别达到20796元、8560元,分别增长9%、8.5%,均高于全市年均水平,特别是农民人均工资性、家庭经营性收入达到7478元,占到农民人均纯收入的87.4%,同比提高4.4个百分点,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基础进一步巩固。

     应该说,面对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严重影响,我区经济仍然保持了上升势头,确实难能可贵。回顾一年来的工作,我们之所以能从重重困难中走出来而且有了新的发展,主要得益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不断解放思想、提升境界。坚持把突出实践特色贯穿始终,扎实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在深刻认识科学发展观基本内涵和精神实质,深刻认识历城区情的基础上,针对全区经济大而不强、大而不优,城市发展空间不足、建成区发展不充分等突出问题,确定了“挖掘新潜力、增创新优势、实现新发展、加快建设省会现代化中心城区”的实践载体,提出了“一二三四”的工作思路。实践证明,这一思路完全符合上级要求、历城实际、群众期盼、当前形势和长远需要,是对历城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工作重心的基本定位,也是对近几年历城发展思路的丰富和拓展,对于统一思想认识、引领发展方向、凝聚智慧力量起到了重要作用。二是以项目建设为抓手,努力保持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强劲拉动。面对严峻复杂的经济形势,区委、区政府不断加强对宏观形势的跟踪研判和微观经济的调度指导,从研究开展“项目推进年”活动,到策划启动350亿元投资计划、全力实施103个重点项目;从积极争取中央预算内投资和省调控资金4.4亿元,到召开银企洽谈会落实银行贷款160亿元;从制定出台发展总部经济的意见,到赴香港等地参加经贸洽谈活动、引进一批重大工业和建设项目,非常之时用非常之策,对当前保增长和长远转方式发挥了重大作用。三是以筹办全运为契机,整体推动城市建设管理上水平。全区各级把筹办全运会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在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的情况下,坚持细之又细、严之又严、万无一失,高标准建成区体育中心和马术赛马场,高质量做好摔跤、赛马和自行车公路赛的组织服务和安全保卫工作,圆满完成了我区承担的各项任务,以实际行动树立了历城形象,赢得了组委会、省市领导、参赛人员和社会各界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赞誉,我区被省委省政府评为全运会筹办工作先进集体。充分利用全运会带来的重大机遇,强力推进旧城村改造,编制完成全区旧改三年规划,组织召开专题项目推介会,重点开发二环东路、工业北路、工业南路沿线63个地块、2.9万亩土地,目前几个投资过百亿、涉及片区开发、村庄整合、城镇建设的战略合作项目正加快推进,华福国际、福城大厦、嘉馨大厦、王舍人周靳郭三村整合、田园新城五村整合等项目正加快建设,华光日化地块、辛甸片区等4个地块、480亩土地已完成招拍挂,一批道路改造工程顺利竣工,环境综合整治特别是城市出入口整治取得重大进展,城市整体形象和综合服务功能都上了一个大的台阶。四是以发展都市现代农业为重点,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深入实施都市现代农业五年发展规划,加快推进总投资146亿元的72个农业基础设施项目,大规模调整农业结构,提升发展四大主导产业和六个品牌基地,投入资金390多万元扶持农业园区加快发展,兑现奖励政策促进秸秆禁烧工作走向常态化,政府买单对农民实施实用技术、职业技能和创业培训,全区新农村建设迈出坚实步伐。五是以培育骨干企业为带动,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面对今年的特殊形势,更加注重搞好工业经济运行监测、分析和预警,更加注重帮助企业协调煤、电、油、运、资金等生产要素,更加注重在项目用地、技术改造、涉企收费、行政审批等方面给予企业更多优惠政策,更加注重培育“一区三基地”,着力促一批企业上水平、保一批企业渡难关、上一批企业增后劲,全区工业继续朝着好的方向发展。六是以健全阳光民生救助体系为依托,着力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区委、区政府牢固树立改善民生是科学发展观实践之基、社会救助是民生底线的观念,要求各级绝不能因为过年过节才想起群众,绝不能因为群众上访才解决问题,绝不能简单地停留在给群众送钱送物上,必须创新工作思路,建立长效机制,为城乡困难群众织起安全网。为此,我们构建了“六个一”的阳光民生救助机制,实施了“双十”惠民工程,推动救助工作由被动救助向主动救助、分散救助向统筹救助、节日救助向日常救助、封闭运作向公开透明、静态管理向动态管理实现“五个转变”。今年以来,共救助困难群众15万人次,投入救助资金近5000万元,其中资助800户农村困难群众1280万元修建房屋;给予394名困难大学生109万元助学金;援助2712人实现就业;全区社情民意满意度达到78.1%,比上年提高3.2个百分点。认真做好信访稳定各项工作,研究出台了全区信访稳定工作意见及一岗双责、大接访、民主管理和村务公开、农村三项制度、基层党建等五个专项意见,把排查出来的47个不稳定问题落实到区级领导和有关街镇、部门,实行领导包挂、一岗双责、限期结案,深入开展领导接访和干部下访活动,有力地维护了全区和谐稳定的良好局面。七是以干部队伍和干部作风建设为重点,确保各项工作任务落到实处。针对全区干部队伍结构不合理的状况,连续两次召开常委会进行研究分析,提出了加强干部队伍建设的思路措施。今年以来,区委任命一批任职年限较长、工作业绩突出的副处级干部为调研员,公推选任了3名区直部门党政正职,公开选拔了20名30岁以下的正科级干部、40名副科级干部,并着手选派百名干部到基层挂职锻炼,进一步提高了选人用人公信度,形成了关心年长同志、重用中年同志、选拔年轻同志的用人导向,增强了整个干部队伍的活力。结合地方党委和基层党组织的实际,提出了“多做好事、少做错事、不做坏事”的总体要求,引导全区广大党员干部多做造福百姓、有利于发展和团结的好事,少做因个人素质能力不高而造成工作失误的错事,坚决不做违法违规违纪的坏事。各级干部按照区委要求,自觉加强党性修养、弘扬优良作风,在加快推进建设发展、筹办全运会中经受了考验、得到了锻炼,培育形成了不怕困难、顽强拼搏,严谨细致、精益求精,勇于创新、争创一流,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精神,为推动省会现代化中心城区建设积累了宝贵经验、注入了强大动力。前段时间,市委焉书记来历城调研时对我区今年以来的工作给予充分肯定,他指出,历城区各项工作都取得了新成绩,比较突出的有五点,一是新上了一批重点项目,增强了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二是为全运会的成功筹办做出了积极贡献,圆满完成了所承担的各项任务;三是城市环境综合整治成效显著,城乡面貌得到进一步提升;四是民生工作大胆创新,在建设阳光民生救助体系上取得了积极进展;五是干部队伍精神状态好。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矛盾和问题:在经济发展方面,一是经济回升的基础还不牢固。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工业经济、外贸出口等指标反弹力度不大,明年工作任务仍很艰巨。二是结构性矛盾仍很突出。济钢“一企独大”、传统产业比重高的问题仍然没有得到缓解,导致今年以来全区经济增长不快。服务业发展与城市化进程的推进速度不相适应,特别是房地产业发展得不够快,今年以来我区房地产无论是在开发面积、开工面积还是在竣工面积上都与历下、槐荫等区相差甚远,真正成片、成规模的开发还没有完全展开。产业结构不合理的根本原因是招商引资力度小、增量带动效果差,全区缺少新的具有支撑作用的项目和产业。在城市建设管理方面,虽然从今年年初开始,我区对二环东路、工业北路等主干道两侧土地利用不合理不充分的区域进行了策划规划和项目推介,但截至目前进展不快,真正大规模的以低矮破旧建筑拆除为前提的开发建设还没有全面展开,局部区域脏乱差的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治。在和谐稳定方面,由于我区地处城郊结合部,情况复杂,长期以来因征地拆迁、企业改制等问题引发的矛盾纠纷依然不少;保障民生的机制仍不够完善,投入力度还需要进一步加大,部分群众生活仍较困难,促进全区和谐稳定的任务十分繁重。在干部素质能力和工作作风方面,有些干部面对各种困难和矛盾,解决的办法还不够多,工作创新力度不够,仍然存在等待观望现象和畏难发愁情绪;对重要决策和重点工作研究得不够深入,抓落实的力度还不够大,某些重点工作进展不是很快,没有取得应有的成效。这些矛盾和问题,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在以后的工作中,采取切实措施加以解决。

     总之,2009年是非常特殊的一年,我们遇到的困难比预料的要大,我们取得的成绩比预期的要好,历城发展已经站到一个新的起点上。目前,我们有坚实的基础,有大好的机遇,有经过锤炼的干部队伍,有各级坚强的领导班子,全区上下动力足,合力强,如果能把自身的潜力和优势挖掘好、利用好,我们的发展就能够实现新的跨越,经济就能够搞得更优更强。各级各部门要面对成绩坚定信心,正视差距奋起直追,进一步增强做好明年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找准坐标,鼓足干劲,扎实工作,努力推动全区经济社会实现更好更快发展。

     二、理清思路,加快建设省会现代化中心城区

     理清思路的基本前提是认清形势和把握形势。前不久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根据新形势新情况着力提高政策的针对性和灵活性。保持“连续性和稳定性”,说明中央宏观调控的政策取得了积极成果,明年要继续坚持这一大政方针不变;提高“针对性和灵活性”,体现了中央对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有了新认识新要求,在宏观政策实施上更加强调把握力度、节奏和重点。其核心是,财政政策重点加大对民生和社会事业等领域的保障,信贷政策重点加大对经济社会薄弱环节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等方面的支持,投资规模将保持适度增长,重点用于完成在建项目,严格控制新上项目。全市经济工作会议作出科学分析,判断济南正处在城市建设跨越提升、经济发展转型升级、社会事业全面突破“三个关键时期”,提出明年经济工作要把握好转方式、调结构、促增长、惠民生、保稳定“五项工作重点”,做到促增长与转方式、调结构,推进城市建设与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城乡协调发展与推进城市化,加快经济发展与保障改善民生“四个结合”,继续保持建设、投资、发展的强劲势头。前段时间,焉书记来历城调研时,要求历城在培育新兴产业、加快城市建设、发展都市现代农业三个方面实现新突破。这些新变化、新要求,将对今后经济发展产生重大影响,我们必须认真学习领会,及时调整策略,积极随机应变,努力争取更大的作为。

     2010年是“十一五”规划的收官之年,做好这一年的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对于进一步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为十二五时期发展奠定良好基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按照中央和省市要求,综合分析各方面因素,确定今年工作的指导思想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断深化“一二三四”的工作思路,牢牢把握“挖掘新潜力、增创新优势、谋求新跨越”的总体要求,加快建设省会现代化中心城区。

     挖掘新潜力:

     1、挖掘土地集约利用潜力。近几年来,随着济南东拓战略实施,我区城市化进程逐步加快,一批基础设施项目相继建成,一批居住、商务、工业房产先后落成,建成区面积从洪楼地区向王舍人和华山拓展,总面积达到77平方公里,城市功能和形象也有新的提升,全区城市化率由2007年的47.2%提高到2009年的49.8%,三年提高2.6个百分点。应该说,从城市化进程上看,体现了一个“快”字。但是,从另一个角度分析,从建成区居住人口密度、城市建设标准、土地集约利用程度、经济发展规模等指标看,从城市化水平上看,无不体现着一个“低”字:一是低密度。我区建成区低层建筑多、高层楼宇少,每平方公里居住人口为5619人,而历下全区域每平方公里居住人口6000人、建成区已超过2万人。二是低产出。我区建成区每平方公里形成GDP为2.5亿元,历下全区域每平方公里形成GDP5.1亿元、建成区25.2亿元;我区建成区每平方公里产生服务业增加值6774万元,历下全区域每平方公里产生服务业增加值4.5亿元、建成区19.8亿元。三是低效益。我区建成区每平方公里形成区级税收921万元,历下全区域每平方公里形成区级税收2000多万元、建成区达到8692万元。可以看出,我区建成区面积虽然很大,但单位面积居住人口、产出效益和财税贡献率都较低,城市建设的标准档次也不高。这充分说明了一点:我区过去的城市化推进模式是以铺摊子为主的,只注重了外延的扩张,忽略了内涵的提升,造成了土地的粗放利用,使建成区发展极不充分。这是差距,更是潜力。我们要充分挖掘土地集约利用潜力:一是推进城区“长高”,大规模拆除低矮破旧建筑,高效率实施旧城村改造,高标准建设高层楼宇,不断增强城区现代化气息和经济承载能力。二是吸引总部“落户”,充分利用高层楼宇,更加注重“二次招商”,广泛吸引金融、证券、科技信息、现代商贸等产出效益高、财税贡献大的知名企业和总部经济,使旧城村改造真正成为拉动固定资产投资、促进现代产业发展、提升城市功能形象的强大引擎。

     2、挖掘经济可持续发展潜力。历城经济发展的最大特点是经济总量大, GDP占到全市18%左右。同时,历城经济发展的最大矛盾是结构不优,质量不高,贡献不大。主要表现为:工业比重大、占GDP54.9%,服务业比重小、占GDP40.1%,比全市平均水平低11.3个百分点;工业中传统产业比重大,重工业占到84%,仍然以高投入、高消耗的资源型工业为主,而高新产业比重偏低,仅为18.7%,比全市平均水平低21.3个百分点,反映出区域研发和创新能力不强;服务业中现代服务业较少,特别是财税贡献大的金融业发展不快,远不如市内四区;农业种植结构中粮食作物面积仍然较大,经济作物面积不多,特色产业链条短、产业化程度低、辐射带动作用小,与省会大区的地位极不相称;同时,财税结构也不尽合理,今年我区区域税收总收入达到47亿元,但真正留到历城的税收才11.5个亿、仅占24%。在这种情况下要实现全区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除了依靠外力、扩大增量之外,还要在内部挖潜、盘活存量上下功夫、求实效。要坚决打好转方式、调结构这场硬仗,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都市现代农业,推动产业向高端高质高效方向发展,着力打造现代产业体系。

     3、挖掘高校资源利用潜力。高校和科研院所是人才资源库,是科技进步的助推器,它对一个地区经济社会的影响是全方位和深层次的。我区驻有山东大学、省农科院、省委党校、省科学院、山东建筑大学、济南职业学院、青干院、商职学院等30多所高校和科研院所,在校师生和科研人员超过20万人,形成了东部大学聚集区。近几年,我区与驻地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合作日益紧密,也取得了一些成果。但合作的广度和深度仍然不够,还没有把这一重要的资源充分利用起来。我们要进一步完善与高校、科研院所的联动机制,加强联系与合作,充分发挥高校学科门类齐全、学术思想活跃的优势,发挥高校蕴藏的巨大人力资源潜力,发挥高校科技创新基地的作用,发挥高校在产学研结合方面的优良传统和成功经验,为我区转方式、调结构、促增长、惠民生、保稳定提供重要的智力支持和科技支撑。

     增创新优势:

     1、增创区位空间新优势。历城最大的优势是地处省会的区位优势和地域面积较大的空间优势。城市的发展、人口的聚集、企业的扩张为历城发展提供了重大机遇。这一独特优势决定了我们必须走一条“以城市为主”的发展道路,每一区域、每一行业、每个企业的发展,都必须围绕城市、依托城市、服务城市、融入城市。要把树立城区意识作为增创区位空间新优势的先决条件,引导全区上下坚决摒弃郊区概念,更加自觉地把历城作为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把农村作为城市功能区,更加自觉地在省会经济发展的大范围内寻求资源配置,更加自觉地用城市的标准来推动建设、强化管理、谋划发展,积极承接城市功能和产业转移,持续增强历城的聚集力、辐射力和核心竞争力。要把搞好城市建设作为增创区位空间新优势的主要手段,通过持续大规模的基础设施特别是道路建设,进一步拉近与城市的空间距离,拉开发展的大框架,加快融入城市的步伐,扩大已有的区位优势;通过持续大规模的房地产开发,扩大城市容量,增强城区聚集资本、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的能力,增创发展载体和空间新优势。

     2、增创政策环境新优势。良好的政策环境是吸引外资的“梧桐树”、激活内资的“孵化器”。要逐条研究上级政策,准确把握政策取向、产业导向和投资方向,找准与我区的对接点,明确主攻目标,争取更大的支持。在制定和执行政策上要做到优惠最大化,坚持“政策跟着项目走”,能放宽的坚决放宽,能优惠的尽量优惠;对有重大影响的项目,要在土地征用、厂房建设、子女就学方面给予特殊照顾。要做到务实灵活化,凡是外地已经采取的做法,我们都可以借鉴和运用;凡是国家法律法规没有明令禁止的,我们都可以大胆地探索创新;凡是上级政策规定有弹性的,我们都要想方设法用到极致。在提高服务水平方面,要强化服务意识,延伸服务触角,把投资者的需求作为第一信号,寓管理职能于真诚细致的服务之中,由坐等服务、应求服务向上门服务、预约服务转变,以“立即办、限时办”为准则,坚持特事特办、急事急办,构筑起快捷畅通的服务绿色通道。要建立“项目引进系列化服务、项目建设全方位服务、项目投产经常性服务”三大体系,继续完善联席会议制度,定期举办项目座谈会,促使各种问题得以及时有效解决。各行政机关要严格按照《行政许可法》、《行政处罚法》等法律法规要求,转变职能,改进作风,从“越位、缺位、错位”中归位、正位。

     3、增创人才高地新优势。发达地区的实践证明,经济发展总是与人才发展相对应,经济发展的过程,实际上也是人才集聚的过程;经济发展的差距,在一定程度上就是人才的差距。当前,历城正处于谋求新跨越的关键阶段,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调整产业结构,在日趋激烈的区域竞争中抓住机遇、赢得先机,离不开创业创新人才的支撑。我们必须从全局的、战略的高度,紧紧依托驻区高校和科研院所聚集的优势,盘活人才存量,引导人才流向,加快推进各类高层次人才建设,形成一大批用得上、留得住的人才群体。要千方百计地引进人才,坚持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拓宽引才渠道,加大招才引智力度,“才”“能”并重引进适用人才,重点引进与我区产业发展关联度高、善于开展研发和成果转化的科技型企业家、学科带头人和科研团队,加快人才与项目对接、人才与产业互动,以更加优惠的政策、更加优良的服务、更加优美的环境,吸引各类人才到历城创业发展。要不拘一格地使用人才,进一步深化人事制度改革,以才尽其用为导向,不唯学历,不唯职称,不唯资历,不唯身份,积极创造条件促进各类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才华能力充分施展。

     谋求新跨越:

     1、着力在城市建设上谋求新跨越。要牢固树立抓城市建设就是抓发展、惠民生的思想,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强度推进,力争城市建设取得新的突破。一是大规模推进旧城村改造,进一步优化土地利用结构。要加快拆的步伐,以拆促建,在二环东路、工业南路、工业北路、经十东路、旅游路两侧区域及华山历史文化公园范围内,围绕重点片区、重点项目建设和村庄整合改造,大规模实施集中连片拆迁改造,坚决拆除低矮破旧建筑,以大拆促大建,以大建促大变。要按照集约高效利用土地、建设高层楼宇的原则,强力推进地块开发,努力打造“五线九片”的开发格局。“五线”,就是沿二环东路、工业北路、工业南路、旅游路、经十东路五条主干道两侧;“九片”,就是二环东路隆起带、华山、唐冶、王舍人、郭店、雪山、莲花山、章锦、彩石片区等九个重点区域,包括70个地块、总面积7.4万余亩的开发建设,力争尽快形成一批整体布局完整、功能特色鲜明,多样化、多层次的城市综合体。明年要重点抓好二环东路隆起带,积极推进重汽客车厂地块、辛甸片区、汽车东站地块、大舜文化市场地块等9个地块、880亩土地的开发建设,加快华山历史文化公园14.6平方公里的调查摸底、规划论证,全力打造二环东路“交通大动脉、景观新走廊、发展隆起带”。要抓好工业北路两侧区域的开发,推进王舍人村旧村改造、田园新城五村整合等5个项目、17000余亩土地的规划建设,协调服务好王舍人镇商贸城地块开发。同时,根据《济南市南部山区保护与发展规划》,在严格保护的前提下,搞好小城镇建设和村庄整合,发展以生态旅游、休闲观光为主要内容的生态假日经济,使南部山区的山更绿、水更清、天更蓝、民更富。二是强力推进新区开发建设,进一步拉开城市发展框架。要以唐冶新区为核心,以东绕城高速、省道102线、世纪大道、经十东路、旅游路为主线,集中打造集现代服务业、科技研发、生活居住于一体的现代化商住区。要突出抓好唐冶新区开发,加快实施章灵等七村整合,投资6000万元修建唐冶中路、幼安街等3条道路,做好围子山郊野公园项目前期策划工作,开工建设区国税服务大厅、省水利厅综合办公楼、省残联“三个中心”等项目,加快火炬东第、广东恒大等房地产项目进度,依靠基础设施建设与大项目建设互动并进、环境竞争力与产业竞争力双向提升,不断增强唐冶新区的吸聚力和竞争力。三是完善城市功能,强化城市管理。要规划建设好配套公共设施,全力抓好道路建设,重点实施凤凰路北延、奥体中路北延等19条道路的改造工程,不断优化路网结构,进一步增强城市综合承载能力。要继续深入实施环境综合整治,保持对主干道和城市出入口的整治力度,按计划推进小清河二期综合治理,精心实施奥体中路历城段、凤歧路、凤凰山公园和围子山公园绿化,全面整治龙脊河、大辛河历城段、韩仓河等5条河道,努力营造良好的城市形象和环境面貌。要继续强化城市管理,充分发挥街镇属地管理优势、部门权属职责,强化责任意识,层层分解任务,逐步完善城市管理监管机制,确保城市管理工作不留空白、不留死角、不留尾巴,实现全覆盖,进一步改善城乡环境。

     2、着力在新兴战略产业发展上谋求新跨越。大力培育新兴战略产业是转方式、调结构的必然选择。对于以传统产业为主体的历城来讲,加快新兴战略产业的发展,尽快形成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共同支撑的格局,显得更为重要和紧迫。一要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要充分发挥历城工业企业聚集、规模大的优势,继续实施扶优扶强战略,努力培育骨干企业,明年计划投资57.2亿元、重点推进26项工业项目,完成黄台电厂以大代小工程、历源工业园等13项工程的建设,加快推进宝世达光电子产业、东港印务有限公司等13个工业项目,力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381家,实现增加值274亿元,增长12%。要围绕打造“一区三基地”,进一步完善临港开发区基础设施,加快推进欧洲工业园和机场物流基地建设,依托力诺、桑乐、豪特、聚力等公司拓展太阳能产业基地,借助德国采埃孚、福士、大陆等企业进一步壮大汽车配件产业基地,促进优势产业发展。二要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要坚持把优先发展服务业作为重大战略举措,积极引进购物中心和星级酒店、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以提升传统服务业,引进区域性银行、保险、证券公司以充实金融服务业,开发商务楼宇、居民住宅、工业厂房以繁荣房地产业,打造精品景点和线路、策划大型主题公园以提升旅游业,建设盖家沟、郭店、临港三个物流中心以壮大物流业,培育科技信息、文化传媒以拓展新兴服务业,努力把人气聚集在历城,让消费回流到历城,确保服务业比重至少提高 个百分点。三要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要坚持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产业升级的中心环节,支持企业建立技术研发中心、重点实验室和产学研基地,积极推进产学研合作,加快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进程,重点培育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等高新技术产业,明年市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28家,高新技术产值比重提高到20%,进一步增强历城经济的自主发展能力。

     3、着力在都市现代农业发展上谋求新跨越。发展都市现代农业,是统筹城乡发展、破解“三农”难题、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充分发挥我区区位优势、满足农民增收和市民消费需求的必然选择。要深入调整农业内部结构,大力实施都市现代农业发展规划,大幅度减少粮食种植面积,增加经济作物面积,巩固发展四大主导产业,提升完善唐王特色蔬菜、遥墙万亩莲藕等六个特色品牌基地,明年再调减种粮面积4万亩以上。要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着力培育“十大龙头企业”、“十大农民专业合作社”、“十大农业园区”、“十大农产品市场”,力争在规模档次和带动能力上有新的突破,使更多农民纳入产业化经营范畴。大力发展旅游观光、休闲体验农业,推动郊区传统农业向都市现代农业加快转变。要进一步完善农村基础设施,有计划地实施水库加固、污染治理、水土保持、荒山绿化、村路硬化、集中供水、新能源开发等工程,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4、着力在惠及民生上谋求新跨越。要紧紧抓住健全机制和多办实事两个方面,推动民生工作从应急解难向常抓不懈转变,使百姓能够切实享受实实在在、可持续的更多的实惠和利益。在健全机制方面,要继续完善阳光民生救助体系,进一步整合救助资源,重复的撤销,交叉的整合,缺项的新增,逐步实现救助对象的广覆盖和救助措施的多样化,形成更加公开公正、更加便捷高效的管理运行机制。要树立有利于改善民生的评价导向,在工作决策上凡是与群众利益相冲突的、不利于民生问题解决的,都要坚决予以否决,在工作考核上进一步加大民生指标的考核权重与力度,切实把改善民生作为工作的最终归宿,明确与民生问题息息相关的城乡居民收入、医疗、教育、就业、住房、社会保障、环境质量等指标,并全面落实到具体工作中。在多办实事方面,要围绕“学有所教”,对城乡贫困家庭学生实行全程救助,确保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贫困而辍学。同时,努力在教育公平上积极探索,大胆创新。围绕“劳有所得”,重点抓好城镇“零就业家庭”和农村“零转移家庭”就业援助工作,全面推广“全福模式”,努力使城乡居民充分就业、大胆创业。围绕“病有所医”,设立城乡困难群众大病医疗救助基金,对城乡困难群众大病患者按比例进行救助,有效解决城乡困难群众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围绕“老有所养”,逐步建立财政惠老补贴和村居养老补贴制度,开展“老龄事业合力推进年”活动,切实解决老年人遇到的生活困难问题。围绕“住有所居”,全面落实保障性住房政策,投资905万元,资助566户农村住房困难群众新建房屋,全面完成全区农村住房困难家庭房屋修建任务,彻底解决残疾人、受灾和特困家庭住房难问题。围绕“难有所济”,对各类突发性意外事件的城乡困难群众,实施应急救助,第一时间把党和政府的温暖送到困难群众手中。要围绕让群众诉求能表达,让群众切实有安全感,认真做好信访和维护社会稳定各项工作,深入开展矛盾纠纷排查化解、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安全生产专项整治,继续开展领导大接访和干部下访活动,努力把不稳定问题和不安全隐患化解在基层、消除在萌芽状态,切实维护群众切身利益和社会和谐稳定。

     要实现新跨越,必须强化项目支撑。要大力开展“项目服务年”活动,继续实行重大项目督查调度制度和领导包挂责任制,全面推进总投资170亿元的41个续建项目和79个新开工项目,重点抓好力诺光伏二期、大陆汽车、恒大地产唐冶项目等科技含量高、带动力强的大项目,努力在全运会后形成新的持久的投资热点。要进一步完善项目储备机制,坚持“滚动开发、梯次管理、推陈出新、保证规模”的原则,精心编制一批产业关联度高、市场前景好、财税贡献多的大项目、好项目,不断调整、补充、优化项目储备。要继续强化“招商引资是全区经济工作生命线”的意识,进一步加大招商力度,改进招商方式,重点围绕冶金钢铁、太阳能、汽车配件等优势产业引进配套项目,围绕临港开发区建设引进一批国内外知名企业,围绕全运场馆谋划引进一批关联产业,围绕二环东路隆起带、工业南路、工业北路两侧地块开发引进一批高端高质高效产业,不断扩大招商引资的规模和成效。

     三、转变作风,确保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挖掘新潜力,增创新优势,谋求新跨越,做好明年经济工作,关键在干部,关键在落实。各级各部门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对经济工作的领导,团结带领广大干部群众,统一思想、振奋精神,转变作风、真抓实干,确保各项工作任务圆满完成。

     一是进一步提升思想境界。转变观念,拓宽视野,始终是谋求新突破、实现新发展、创造新业绩的动力源泉。思想活则发展活,境界升则事业兴,这已在发展实践中得到充分验证。当前,我们既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也面临着比过去更为复杂的严峻挑战,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更加昂扬的斗志干事业、谋发展。要强化干事创业的责任意识。各级领导干部要真正树立起“不能慢”的危机感、“坐不住”的紧迫感和“民为本”的责任感,以发展为己任,立志为历城多办实事,多办好事,多办老百姓得益受惠的事,真正做到为官一任,造福一方。要鼓足攻坚克难的拼搏勇气。在谋求新跨越的征途上,各级领导干部都要克服怕苦畏难的思想障碍,消除悲观消极的思想意识,见难不畏难,吃苦不言苦,多鼓发展之劲、常谋发展之策、恪守发展之责,在各项重点工作中探索新思路,谋求新突破。要增强争先创优的顽强毅力。各级各部门要结合各自工作实际,自觉提升发展标杆,调高发展定位,以“先人一步、快人一拍”的锐气和“敢于争先、勇于夺冠”的豪气,实现我区经济社会在更高层次、更广空间、更大规模、更优质量上的新发展、新跨越。

     二是进一步增强素质能力。现在,历城正处在改革发展的关键阶段,必然会遇到一些新情况、新问题,这迫切需要我们进一步提高领导干部的素质能力。要提高科学判断形势的能力。各级领导干部必须要善于从国际大背景、国内大环境中审视自身的发展,从更深层次上剖析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矛盾和问题,更全面地把握发展的有利条件和制约因素,更深刻地认识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善于“跳出历城发展历城”,努力做到积极应对、趋利避害,顺势而为、加快发展。要提高策划项目的能力。各级各部门要牢固树立快发展要有大项目,大发展要有好项目的理念,潜心钻研项目工作,熟悉项目策划程序,拓宽项目建设思路,提高生成项目、建设项目和管理项目的能力,着力包装策划一批带动作用大、经济效益好、创税能力强、可持续发展的新项目。要提高领导经济工作的能力。各级领导干部要不断完善知识结构,增强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管理社会的能力、务实创新的能力,做到以长远的眼光谋划发展、以全局的意识统筹发展、以科学的态度抓好发展,更好地肩负起领导历城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任。

     三是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实践证明,过硬的作风是促进科学发展的根本保证,选择以什么样的姿态、作风工作,就等于选择了以什么样的速度、质量发展,就决定了能发展到什么样的水平。要严明工作责任。各级领导干部一定要在其位、谋其职,各负其责、狠抓落实。各街镇、各部门也要结合各自的实际情况,研究制定本部门的工作思路,确定工作目标任务,并且进行层层分解落实,使抓工作变成每个人的自觉行动,真正形成一级抓一级、一级对一级负责、责权利相统一的项目工作责任制。要切实真抓实干。实干既是最好的领导方法,也是领导干部的优秀品质。当前我区正处在城市化进程加速推进、工业化模式开始转型、民本化服务全面提升“三个关键阶段”,各级领导干部一定要带头讲实干、带头比奉献,克服“怕”的思想、“满”的状态、“等”的意识和“浮”的作风,树立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在不争论中发展,在不甘落后中奋起,以实干出实效,以实干创一流。要严格督查考核。各级各部门要围绕全年经济工作目标任务,制定科学合理的督查考核奖惩办法,加大抓督查、抓落实的力度,特别是对重点工程项目,要开展专项督查,把督办工作的着力点放在未落实的环节上、任务完成的时限要求上和完成任务的质量上。人大、政协要加强对重点项目工程和重要工作的视察评议和民主监督,促进各项工作健康发展、有序推进,努力把我区的各项工作提高到新的水平。

     同志们,挖掘新潜力,增创新优势,谋求新跨越,责任重大,使命光荣。明年新的征程即将开始,让我们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解放思想、提升境界、扎实苦干,为加快建设省会现代化中心城区而努力奋斗!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