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纸下载
  • 专业文献
  • 行业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杂文文章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达达文库
  • 文档下载
  • 音乐视听
  • 创业致富
  • 体裁范文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创业致富 > 正文

    中国舞基本功1一10级 [用好数字是财经记者的基本功]

    时间:2019-02-07 04:34:46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数字越来越多地出现在我们的经济生活中,也越来越多地出现在我们的财经报道中,成为大部分财经报道的重要元素,财经记者更是免不了要与数字打交道,因此一个好的财经记者必须有用好数字的能力。他应该对数字有一种敏锐的目光,能从一长串、一长串的数字里发掘出闪光的新闻;他应该知道一个数字往往比报道里凭空说一百句话更有效力。当然数字也有一定的局限性,用错了数字,那么整篇报道的观点也会发生根本的错误;数字是枯燥的,用多了受众也会厌烦。因此重视数字,用好数字是财经报道好看、好听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是财经记者必不可少的基本功。
      
      胸有大局,练就读懂数字的基本功
      
      数字是“沉默”的,但是在能懂得数字意义的记者眼里,有些数字是会说话的,具有特别的意义。要读懂数字,明白数字背后的意义,需要记者不断学习,掌握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掌握国内外经济发展的趋势;不断积累,掌握各种财经知识,做到胸有大局,这样才能正确运用数字,写出与众不同的好新闻来。
      1990年年初,上海证券交易所已在筹备建立之中。春节前夕,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市分行金管处邀请解放日报和上海人民广播电台经济台的两位记者一起参加与证券营业部负责人的一次联谊会,会上主办者介绍了上一年上海国债和股票交易的一些数据。同样是几个数字,经济台的记者就事论事发了个消息,而解放日报的记者却做了一篇大文章。这位党报记者有大局观,她看到的不仅仅是几个数字,而是从这些数字看到了上海证券交易所成立在即,国家发展证券市场的决心;看到这些数字表明,上海证券交易市场已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为证券交易所在上海成立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因此获悉同样的数字,她就看出了这些数字不同一般的意义,看出了数字中所蕴含的重大新闻。
      现在许多单位发布新闻时往往会给记者一个新闻统发稿,发布这些数字的单位往往不会意识到这些数字的新闻意义,于是不少数字被“藏”在了长长的新闻统发稿里,常常会被记者所忽略。比如每年新年钟声敲响的前后,上海市财政局会给新闻媒体送来上一年上海财政收入情况的新闻稿,因为是半夜里发的传真稿,可能各大媒体都是由编辑直接编发,而且每年此时都有这样一份传真,似乎成为例行公事了,新闻编辑也就“按惯例”编发稿子,报一报上一年上海的财政收入情况。但是1999年新年上班第一天,上海人民广播电台的记者按习惯浏览一遍市财政局传真过来的新闻统发稿时,发现长长的新闻稿中有这样一句话:“上海第三产业纳税额已经连续三年超过百分之五十”,这位记者意识到这个数字中包含着一个有价值的重要新闻―――上海市财政收入的主要贡献者已由第二产业转移到了第三产业,这意味着上海已从一个工业为主的城市(第二产业)发展到了以服务业(第三产业)为主业的城市了。于是这位记者找到财政局的通讯员,拿到一系列相关数据,写了一篇新闻综述:《第三产业已经稳稳地占据了上海税收的半壁江山》,通过第三产业迅猛发展的一系列数字,展示上海金融业迅速发展给上海城市带来的变化、服务业快速发展给上海老百姓的生活带来的极大便利。1月18日,这篇报道在上海电台990早新闻头条播出,引起了很大反响。可见,每天与数字打交道的专业人士,会“身在宝山不识宝”,因为他们思考问题的角度往往与记者是不一样的。而记者就应该有意识地把数字放到更高的层面上来解读,这样往往就能从数字中发现新闻。反之,作为记者如果没有大局意识,不能站在宏观的高度来看待微观的数字,那么这只不过是一串静态的阿拉伯数字而已。
      数字有神奇的效应,但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如果记者没有大局观,对数字没有理解透彻,“捡到篮里就是菜”,就会写出观点错误的报道。
      如2006年11月,有关部门发布了我国房地产市场景气指数有所回升的信息后,某财经媒体的记者就据此做了《景气指数回升,上海楼市该出手时就出手》的报道,当时正值政府有关部门加大调控力度、下大力气要让房价降下来之时,但在当时房价仍然高企,工薪阶层中有多少人有能力出手买房?媒体说“该出手时就出手”,老百姓听来是什么感受?中央三令五申要稳定房价,接二连三出台抑制房价的新政策,不仅是要经济降温,更重要的是要平息老百姓对高房价的不满。在这种情况下,公然鼓励老百姓出手买房,显然不合适。记者在做报道时不考量当前的宏观背景,不领会党和政府的政策意图,不顾及老百姓的心态,仅仅根据一个片面的数据就鼓励人们去买房,不是太轻率了吗?
      有没有大局观,其实不仅是记者的业务能力问题,更是记者的责任感问题。所以面对各种数字,不仅要从新闻的角度去考虑,而且要从党和政府的政策、宏观经济的大局等方面去思量,这个报道要不要写,应该选取哪一个角度来写。
      
      哲学思想为指导,数字更有说服力
      
      数字会说话,但数字的表象有时会让人产生错觉,这就需要记者学点哲学,不要孤立地、片面地看问题,而应全面地综合地来看待数字。仍以上述《景气指数回升,上海楼市该出手时就出手》的报道为例,当时与这一数据先后公布的还有:“上海楼市价格小幅下跌”、“银行业房贷坏帐率上升了8倍”(由0.1%上升到0.86%)、“上海二手房租金下滑”、“只有17%的公积金缴纳者使用公积金买房”(说明当前的房价还是大部分人买不起房的),仅一个景气指数并不能说明当时上海楼市肯定已经能让广大老百姓放心地去买房了。如果记者能够较为全面地看问题,拿到一个数据,再看一看与此相关的一些数据,把这些数据放在宏观的大环境中,综合起来考量,就不会得出“上海市民可以出手买房”的结论。
      同一事物的数据在发展中是会不断发生变化的,作为财经记者要通过不断积累、不断观察来发现数字的变化,从中发掘出重大的财经新闻来。比如十年前,我国的银行业都是根据行政区划,分而治之的,即使同一家银行,上海的资金只能投放在上海,而外地银行筹集的资金用不完也不能贷放到上海,同时银行业的资金实力也有限,因此当时银行的单一一笔贷款超过亿元的很少。1996年上半年,上海人民广播电台的一位记者多次参加了上海银行业的贷款签约仪式,发现接连好几个贷款项目都是数亿元的,这些巨额的资金哪里来的?对几个新闻发布会的新闻稿进行综合分析,发现原来是各大银行的总行纷纷把资金投放到了上海的大项目里。一家银行、或者一次偶而为之的行为也许不值得重视,但是多家银行的总行多次把巨额的贷款投放在上海,就说明银行业的贷款管理有了质的变化,说明银行业开始转换观念,想办法打破原来按行政区划管理资金的方式,把资金投向效益好的地区。于是这位记者就撰写了新闻综述《大银行的大资金开始进入上海》,在上海人民广播电台“990早新闻”的头条播出后,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其实类似的事例还很多,关键是记者要注意积累,不要会开过,稿子发好,就把相关的材料一股脑儿都给扔了。不少有用的数字要留在脑子里、存在电脑里,及时发现事物在发展过程中由量变而发展成为质变的飞跃。
      
      用好数字,让财经报道出彩
      
      数字是枯燥的,数字多了显得沉闷,令人生厌。但是开动脑筋把数字用好了,就能把财经报道做得好看、好听。以2005年1月24日解放日报的头版头条为例。这篇报道的大标题是:“从4.22到1.02说明了什么”,小标题则分别是:“7与1之比”、“再降几个百分点”、“从0.5度做起”。通篇报道从大标题到小标题全部由数字构成,记者用几个看来简简单单的数字,说明上海已经做的和将要做的降低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这篇“大文章”。因为报道用数字做标题,就一下子吸引了受众的眼球,让人们有进一步了解这些数字意味着什么的愿望;因为精选了这一连串的数字,报道就变得层次分明,记者只要寥寥数语就能把自己想要说明的问题讲得清清楚楚,并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可以想见,写这篇报道的记者当时手中肯定有一大堆的数字,他没有用这些数字来堆砌文章,而是从这一大堆数字中,挑出有用的数字来为我所用,让这些数字使本来可能冗长、枯燥的报道变得简洁、生动,具有很强的可读性,这也正是财经记者的功力所在。
      采写财经报道时,把相关的数字用得恰到好处,常常会关系到一篇文章的成败,因此该用哪些数字,怎么用到位,是值得我们在动笔前,在谋篇布局时认真选择、反复斟酌的。面对各种数字,记者一定要有冷静的头脑、清晰的思维,学会用好数字,写出观点正确、分析独到的好新闻,让财经报道出彩。
      
      (作者单位:SMG第一财经频率)

    相关热词搜索: 基本功 用好 记者 数字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