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纸下载
  • 专业文献
  • 行业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杂文文章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达达文库
  • 文档下载
  • 音乐视听
  • 创业致富
  • 体裁范文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创业致富 > 正文

    新闻记者的要求【从“新闻民工”到“新闻记者”】

    时间:2019-02-07 04:35:29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2007年夏天,北京电视台聘用人员炮制的一个“纸包子”新闻露了“馅”,引发新闻界对现有媒体用工体制进行反思。   早在2003年,新浪网开展的一项《媒体从业人员工作生活状况调查》披露:我国近百万媒体从业人员中,有43%属于“三无人员”―――无劳动合同、无工作证、无记者证,身份上是地地道道的“新闻民工”。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李希光教授严肃指出:“在一个饥肠辘辘的中国商业化媒体环境里,中国的记者正在变成一个整天为生活奔波劳碌的人”、“中国的下一代新闻记者正在变成新闻民工,连一些基本的权利都缺乏”。①
      残酷的市场竞争、强烈的商业取向、失范的用工方式,正是“新闻民工”生成机理的要素。它带来的后果是:媒体对新进人员粗放管理,多“用”少“培”或只“用”不“培”;媒体从业人员专业精神缺失,出于打工挣钱的生存压力和出人头地的功利趋动,为争夺“眼球”疲于奔命;新闻记者自身角色意识模糊,“新闻民工”的心理暗示潜移默化,新闻工作的神圣感被消解,媒体新闻品质下降。
      “新闻民工”―――以新闻谋生,以当记者为利。
      “新闻记者”―――以新闻为生,以当记者为荣。从“新闻民工”到“新闻记者”,不仅仅是身份范畴的职业确认,而是专业范畴的精神确认。
      
      一、 追求新闻理想,做有影响力的新闻记者
      
      如果钩沉新闻史,有这么两个片段耐人寻味:
      1934年,成舍我创办的报纸对南京当局的丑闻时时曝光,惹恼了主政的汪精卫,他手下人找到成舍我,威胁道:“一个新闻记者,要和一个行政院长碰,结果无疑是头破血流”。成舍我不为所惧,回敬道:“我可以做一辈子新闻记者,汪先生不可能做一辈子行政院长”。②史量才创办的《申报》呼吁抗日,反对独裁,引起蒋介石大为不满,曾沉下脸恐吓史量才:
      “不要把我惹火,我手下有一百万兵!”史量才冷言以对:“对不起,我手下也有一百万读者!”
      成舍我与史量才的铮铮之词,饱含了新闻记者的自豪感,也显示了媒体的影响力。
      新闻记者成长之路有千条万条,只要建立了对新闻记者职业理想和专业精神的认同,做一辈子记者,做一个有影响力的记者并不难。
      究竟怎样为新闻记者的角色定位呢?
      听听我们的同行说。
      ―――新华社《参考消息》总编辑周树春(第八届韬奋新闻奖得主):“新闻工作是这样一种职业,就是最早地发现世界上的某件事情、某种现象、某个问题,然后把自己的发现和判断告诉世界”③。
      ―――中国青年报记者中心副主任刘畅(第六届范长江新闻奖得主):“记者的五种责任职能是:公共信息传播者,重大事件记录者,历史时刻见证者,社会问题发现者,时代进步观察者”④。
      更多新闻记者的新闻实践告诉我们,新闻记者是社会少数拥有传播话语权的人之一,能够影响社会变动和历史进程。正由于传播的迅即与覆盖的广阔,思想家、政治家、科学家、社会管理者等,都要借助传媒才能更广泛地行使话语权。
      新闻记者的工作价值集中到一点―――“影响现实,记录历史”。尤其是“影响现实”,及时传播新闻为公众服务,让千家万户知道发生了什么、意味着什么,帮助人们调整行为方向和方式,这比“记录历史”更为重要。
      在特殊时期如“抗洪”、“非典”时期,任何一条哪怕细微的信息,都为公众所广泛关注,因为它与所有人的生命息息相关。何况,对一些深层次社会问题的揭示,往往在不知不觉中推动了社会的进步。2005年,中国青年报记者洪克非《一个公民从遇到车祸到冻死路边的悲惨5天》的报道,揭开湖南某地“集中清理精神病流浪者”的内幕,由此全面审视国家的救助体系,国家民政部表示要为精神病人救助立法。2006年以来,媒体对山西矿难和“黑砖窑包身工”的集中报道,引起中央的高度重视,促使社会从多方面加以关注和改进。这些新闻报道功德无量,新闻记者的价值也蕴含在其中了。
      新闻是明天的历史,是历史的初稿。但我们可以回想,恰是影响了现实的新闻报道,才真正记录了历史。斯诺的《红星照耀中国》,无人否认它是重要的历史记录,但它重要的价值在于当时还原了中共和红军的本来面目,影响了美国政府的主流看法,对华援助抗日的政策因此而调整;影响了中国社会的主流舆论,众多热血青年因此而投奔延安。陈锡添的《东方风来满眼春》,报道小平同志视察南方时提出的一系列高屋见瓴的思想,一举打破当时“姓无姓资”的思想禁锢,使改革的进程没有“拐弯”。当时,陈锡添并没有接到报道任务,但他以高度的政治敏感和历史使命感,对小平同志的一言一行坚持“有闻必录”,无论多忙多累,都要在当夜整理成“大事记”,最后抓住契机写成通讯发表。
      新闻记者并非一个简单的“饭碗”,每当太阳升起,激情都应当为理想而燃烧:我们的职业是崇高的,我们代表着公众去搜集和传播他们需要的新闻信息,这些新闻信息将给予他们以认知世界、把握人生的启迪。
      
      二、珍重职业信誉,做有责任感的新闻记者
      
      有学者在研究新闻专业主义时,用“五项原则”加以概括,第一位是“新闻工作必须服务于公众利益”,第三位是“以主流社会的价值观作为价值取向”⑤,可见社会责任感理所当然是新闻记者的首要精神品质。
      这种社会责任感,来自于对公众利益的忠诚,对主流价值的遵从,对职业伦理的恪守,对人文精神的追求等。“新闻民工”意识则是与此相悖的,社会责任感往往让位于个人利益和个人冲动,不知不觉在一些最关键、最基本的问题上步入误区。
      一是排斥“主旋律”的政治糊涂。
      对新闻工作的党性原则缺乏深刻认识,错误认为意识形态妨碍新闻的纯洁与公正,心理上排斥“主旋律”报道,大局意识较为淡薄。其实,西方新闻记者是颇讲“政治”的,这是新闻的意识形态属性所决定的。2007年6月14日的《南方周末》有一篇文章很有意思,说美国没有设立宣传部和文化部,也没有设立教育部,但宣传部、文化部的职能由中情局担任。这篇文章就叫《外国也有“主旋律”》,告诉我们中情局如何找题材、找作家、找导演,出巨资拍摄他们需要的反共“主旋律”电影。
      美国新闻报道的“主旋律”也隐形受命于中情局,因为中情局从“国家安全”的高度掌控“舆论安全”。艾森豪威尔任美国总统时一直看重“美国之音”的能量,公开表白“在宣传上花一个美元,就等于在国防上花五个美元”。我国国务院新闻办原主任赵启正在所著的《向世界说明中国》一书中回忆:南联盟总统米洛舍维奇夫人马科维奇来华访问时,对他说“赵先生,祝贺你当选为战争部长”。见到赵启正的惊讶,她解释道:“和平时期,新闻部就是战争部”,并举例说“南斯拉夫人坐在沙发上听‘美国之音’,站起来时发现联盟已经垮台了”。
      “9•11”事件发生时,美国“舆论一律”更为突出,头号任务是引导公众保持镇静,呼吁公众恢复正常生活,“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做起,走出家门购物、加油、休闲”,巧妙地把政府的政策主张转化为公众的行为选择,不是也在营造“稳定祥和的舆论氛围”吗?同时,宣传机器一起发动,所有报纸标题一致―――“美国遭受恐怖主义袭击”,激发爱国情绪,抨击恐怖主义,“反恐”瞬间成为头等大事,马上使国家意志与公众情绪融为一体⑦。
      我们应当从中品出味道,自觉肩负起正确舆论导向的使命。
      二是漠视“职业底线”的意识麻木。
      做有责任感的新闻记者,必须坚守基本的底线:政治底线,不违反宣传纪律;伦理底线,不触犯传播操守;道德底线,不搞新闻寻租;专业底线,不制造假新闻等。
      其中,新闻的真实、客观、准确,乃新闻记者视为生命的至关重要的东西。一位台湾新闻人在回答如何成为一名好记者时,强调说:采访、采访、采访!核实!核实!核实!普利策有言:“报纸的准确性,就如妇女的贞操那样重要。”曾任《中国青年报》“冰点”主编的李大同说:美国人的信条是即使你母亲说爱你,你也得加以核实。上海《新闻记者》杂志数年坚持评选的年度“十大假新闻”中,除故意编造之外,要么道听途说,要么偏信材料,致命的是不加核实。追究深层次的原因,还是“底线意识”麻木,五个W都不全,都敢把稿子发出去,造成恶劣的后果。
      三是热衷“负面报道”的不良心态。
      2006年7月14日,《中国青年报》刊登一封读者来信―――《媒体不能在眼球大战中丧失操守》,列举了一家都市报A区要闻版上16条新闻的标题,差不多都是偷、抢、杀、淫,剩下的是什么呢?是治疗性病和腋臭的广告。他质疑道:一个要闻版就把周遭的世界讲得和一块烂白薯差不多?他之所以要写这封信,是因为―――“媒体营造出来的环境会被许多受众默认为一种客观存在,然后在头脑中形成印象,并由此决定自己的行为。”
      是的,李普曼的“舆论学”中就有“拟态环境”一说,认为人的行为决策建立在对环境认知的基础上,而大众传播是提供这种“拟态环境”的,从而被公众注意、跟从、模仿、认同等。由此可见,我们给公众设置的“社会镜像”,会形成他们的“刻板印象”,会左右他们的角色扮演。在日本曾有这样一个现象,报纸越是连续报道自杀,就越是会接连出现自杀,进一步激化人的绝望因子―――这被称之为“新闻谋杀”。
      新闻学十分强调真实、全面、平衡的报道,最大的平衡还是“拟态环境”的总体平衡。在西方,严肃的报纸也在倡导“希望新闻学”、“阳光新闻学”,对负面报道努力从正面切入,防止对公众造成心理伤害,给人以积极生活的希望。
      四是沉溺“媚俗滥情”浮躁情绪。
      在争夺“眼球”的拼抢中,记者放下身段、媒体降低格调司空见惯。过去说“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现在恨不得到了“人咬狗也不是新闻,女人咬狗才是新闻”的地步。曾经有这样一个幽默:罗马主教访问一个国家,有记者问他对当地红灯区有什么看法,主教吃惊地反问:你们这里还有红灯区?结果,第二天小报的大标题便是《主教大人下车伊始急切打探红灯区》。这样的恶作剧,被我们一些记者如法炮制,有过之而无不及,“八卦”已变为范式化的“八股”,长期“正当”而有“名份”地占据版面。艺人推介自己的作品,记者采访的第一个问题却是人家的私生活,得不到“料”后居然一起“罢采”,表现出难得的“集体主义协作精神”。一场足球比赛,非要类比一场床上情事,从“初夜”到“高潮”什么的大加渲染,用词不堪入目。
      作家赵树理曾打过这样一个比方―――“不要把夜壶放在客厅的茶几上”,而我们报纸的一些版面上,放的又岂止是“夜壶”呢?
      五是迷恋“揭丑炒作”的游侠作风。
      社会正处于特定的转型期,发展过程中不免一方面沉渣泛起,一方面又产生新的丑恶现象,确实需要有正义感的新闻记者予以揭露,形成有力的舆论监督。但是,剜出腐肉和挑出腐肉中的蛆,为的是疗救肌体而不是展示溃烂,更不是给整个身体抹黑。有的为了“轰动效应”大加炒作,甚至竟敢冒天下之大不韪,不择手段地造假―――“纸包子”就是典型一例。还有的怀有个人目的,利用“曝光”要挟讹诈,牟取钱财,这已滑到了违法犯罪的泥坑。
      “揭丑”首先必须明确基本动机:是恶意曝光,还是公正报道?是着眼解决问题,还是迎合消极心理?那么,要理性看待丑恶现象,遵守新闻规律和新闻纪律,通过正常的新闻运作履行舆论监督之责,绝不能逞一时之快。总之,要防止个人意气,防止以偏概全,防止“孤胆英雄”似的游侠之风,防止动辄使自己处于“新闻审判”的地位。
      三、确立职业方位,做有敬业精神的新闻记者
      没有哪位成功者不是敬业者。
      2007年6月6日,意大利《庞贝末日―――源自火山喷发的故事》展览在杭州展出,在见证公元79年8月24日中午维苏威火山突然喷发的483件遗物中,有一套外科医疗工具―――手术刀、止血钳、镊子等,它们是一位外科医生随身携带的唯一物品,在诸多金银首饰中闪耀别样的光华。灾害面前,外科医生想到的是疗伤救人,一切都置身度外。如果那时有新闻记者,他携带的一定是笔、采访本和照相机。
      真正的新闻记者,特别敬重他们的职业,从不懈怠,绝不会让自己的脚不长茧子。
      现在,确有一部分新闻记者已经失却了“跑动的身影”。他们疏于“苦干”,乐于“巧干”,泡会议、抱材料、打电话、找简报,结果自然是“错把报告当报道”、“错把公文当新闻”,造成新闻的低能与苍白。不少记者不动脚,只动手,在二手乃至三手材料上剪、编、拼、凑,就能堂而皇之、毫无愧色地署上自己的名字,以“本报讯”公诸于世。还有的长期侵占通讯员的劳动成果,乃至通讯员忍无可忍投诉要求署名“打假”。
      怎样才算是一名新闻记者?曾任英国《金融时报》总编辑的安德鲁•高罗斯告诫说:“首先,新闻远不止杰出的散文写作,你不是要从容优雅地坐在书桌前写作,而是更需要把你的鞋底磨穿,把你的手弄脏。”许多成功的新闻记者,他们的精神状态和工作状态就是“在路上”,这也许是火闪弹啸的伊拉克战场,也许是冰天雪原的帕米尔哨所,但更多的还是在寻常巷陌、百姓人家。
      当然,做一名成功的新闻记者,不单是凭借“磨穿的鞋”,也应是一只“会思考的鞋”,这样才有可能飞得更远。
      面临变幻莫测的世界,新闻记者高于常人的地方在于“判断”―――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前者解决“发生了什么”的问题,后者解决“意味着什么”的问题,需要全面深入的信息搜集、筛选、分析、整理。这个“系统工程”背后的发动机是思想,齿轮是知识,而保持发动机与齿轮常转常新,就必须不断“充电”和“加油”,通过学习获取不竭的能源。
      最近卸任的新华社总编辑南振中,长时期内可谓新华社“首席记者”,他就是一个特别爱学习、会学习、把学习转化为能力、造诣的新闻记者。南振中自己说:2004年,为了把握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我阅读了《增长的极限》和《B模式》;2005年,为了研究新华社在展示国家形象方面应该肩负的责任,我阅读了《国际传播与国家形象》和《交流学》;2006年五一节之前,为了组织指挥“长假与休闲学”专题报道,我阅读了与“休闲学”和“闲暇学”有关的论著”⑧。
      国家通讯社编务繁忙的总编辑尚且如此,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去增加自己的“知本”呢?在一个行业、一个领域有影响的新闻记者,首先都是善于学习的。
      什么叫事业?你的职业成为你生命中最重要的东西就是事业。一生做成一番事业,无非靠挑起一担桶,一只桶叫“敬业”,一只桶叫“精业”,不“敬”谈不上“精”,不“精”空耗了“敬”,只有两者一肩挑,你才能沉甸甸地满载而归。
      增强忠诚感与自豪感,从“新闻民工”到“新闻记者”是一次飞跃,理想在胸,责任在肩,就会感到总有一种力量在鞭策,去维系和实现我们的光荣与梦想。
      
      注释:
      ①李希光:《转型中的新闻学》,南方日报出版社2005年版
      ②杨芳:《成舍我:我要说话》,《中国青年报》2007年5月30日
      ③周树春:《关注世界、关怀中国―――和北大学子谈办报与当记者》,《中国记者》2005年第2期
      ④刘畅:《社会转型期的舆论监督实践及记者责任》,《青年记者》2005年第5期
      ⑤陆晔、潘忠党:《成名的想象―――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新闻从业者的专业主义》,《新闻学研究》2002年第7期
      ⑥周庆安、胡宇廷:《美国之音:一道消失的电波》,《国际先驱导报》2007年3月1日
      ⑦冷松:《媒体在危机中的角色作用》,《新闻与传播》2005年第12期
      ⑧南振中:《“非领导权力”的“服众能力”》,《中国记者》2007年第6期

    相关热词搜索: 新闻记者 民工 新闻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