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申请书
  • 演讲稿
  • 讲话稿
  • 领导发言
  • 读后感
  • 观后感
  • 事迹材料
  • 党建材料
  • 策划方案
  • 对照材料
  • 不忘初心
  • 主题教育
  • 脱贫攻坚
  • 调查报告
  • 疫情防控
  • 自查报告
  • 工作汇报
  • 党史学习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文档下载 > 工作计划 > 正文

    下大气力抓好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

    时间:2020-09-27 09:18:40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下大气力抓好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

      党的十七大报告深刻阐述了科学发展观的指导地位和伟大意义、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根本要求和着力点,并就全党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作出了战略部署。把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引向深入,最重要的是各级党员领导干部深化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下大气力抓好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把科学发展观的精神转化为谋划发展的正确思路、促进发展的政策措施、领导发展的实际能力,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

      一、准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定位,增强贯彻落实的自觉性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只有思想和理论上的清醒,才有政治上的坚定、行动上的自觉。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首先必须准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定位,进一步深化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形成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思维方式,养成按照科学发展观作决策、定政策、拟措施、抓落实的良好习惯,真正使科学发展观成为全社会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

      把科学发展观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来认识。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在实践上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同时,也在理论上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从而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在这个理论体系中,科学发展观是十六大以来党中央深刻把握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呈现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而增添的新内容,因此是学习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点。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不能孤立地进行。只有把科学发展观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来认识,我们才能真正理解科学发展观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同邓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关系,深刻认识科学发展观对改革开放以来党的理论创新的重大意义,从而站在党的理论建设的高度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基本要求和根本方法,不仅具有丰富的理论底蕴,而且也具有大跨度的历史考量。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过程,同时也是全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积极推入党的理论创新的进程。

      把科学发展观放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的全局来认识。科学发展观是针对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提出来的,适应了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顺应了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把握了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和规律,因而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全方位的指导意义。发展的内涵是全面的,不仅是经济发展,也包括政治发展、文化发展、社会发展以及人的全面发展。发展的方式也是全面的,不仅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也包括实现各方面事业有机统一、社会成员团结和睦的和谐发展,实现既通过维护世界和平发展自己、又通过自身发展维护世界和平的和平发展。只有这样理解的发展,才是硬道理,才是第一要务、第一要义。因此,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绝不是某一方面、某一领域的事情,而是事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任务。只有从全局的角度来考虑,我们才能真正理解科学发展观作为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的深刻含义,真正掌握蕴含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通过开展解放思想的大讨论,在思维方式上来一场深刻的革命,切实将科学发展观内化为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并使之转变为改造客观世界的巨大力量。

      把科学发展观放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的高度来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邓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题,也是科学发展观的主题。科学发展观的伟大意义不仅在于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问题有具体的指导作用,而且也对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更宏观的指导意义。科学发展观所讲的“发展”,是包括“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内的。科学发展观总结改革开放以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经验,首次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作了明确而准确的界定,其中包括了领导核心、国情基础、基本路线、两大任务、总体布局、总目标等,从而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丰富内涵清晰地呈现在全党全国人民面前。科学发展观把握了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关键因素,这就是: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科学发展、社会和谐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党和国家到二零二零年的奋斗目标,是全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只有以邓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科学分析我国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新机遇新挑战,全面认识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深刻把握我国发展面临的新课题新矛盾,更加自觉地走科学发展、社会和谐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才会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二、着力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增强贯彻落实的长效性

      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切实加强制度建设,完善体制机制,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关键所在。要克服那种“学习宣传一阵风,贯彻落实大呼隆”的浅尝辄止的现象,大力推进各方面体制改革创新,加快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步伐,着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加快形成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体制机制保障。

      着力构建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能力显著增强的体制机制。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是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能力显著增强,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一项新要求。目前政府职能还没有真正实现向显著增强提供公共服务能力的转变,政府缺位、越位、错位的现象还不同程度存在着,制约了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健全政府职责体系,完善公共服务体系,着力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加强经济调节和市场监管,更好地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基础性作用,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减少政府对微观经济运行的干预,真正把政府的精力放到提供基本公共服务上来。要更加注重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进一步创新公共服务体制,改进公共服务方式,加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显著提升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能力。要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科学界定财政支出范围,进一步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公共服务支出比重。建立最低财力保障机制,进一步完善转移支付制度,加大一般性转移支付的比重,增强基层政府提供公共服务能力。

      下一页着力构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是我们前进中面临的最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也是制约可持续发展、影响发展后劲的主要原因。为此,必须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必须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好友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突出位置。要完善有利于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法律和政策,加快形成可持续发展体制机制。要落实节能减排工作责任制,开发和推广节约、替代、循环利用和治理污染的先进适用技术,发展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保护土地和水资源,建设科学合理的能源资源利用体系,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积极稳妥地推进资源价格改革,切实建立起反映市场供求、资源稀缺程度以及环境成本的价格形成机制。资源价格改革涉及面广,比较复杂,需要充分考虑各方面的承受能力,广泛听取群众的意见,制定和完善方案,适时稳妥实施。同时要深化资源税制改革,加快完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环境补偿机制,促进可持续发展。

      着力构建保障社会公平正义的体制机制。实现社会主义公平正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一贯主张,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任务。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国家制度的首要价值,推进社会公平正义是政府的良心。要坚持以人为本,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为导向,加强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加大体制机制创新力度,着力破解制约教育、文化、卫生、科技发展等体制机制性障碍,加强社会薄弱环节,变“短腿”为 “长腿”,促进社会事业全面发展。要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构筑“安全网”。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基础,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以慈善事业为补充,积极探索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要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处理好经济增长和收入分配的关系,提高劳动参与分配能力,形成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促进创造财富和公平分配相协调,更加注重发展成果的普惠性,稳步推进税制改革,强化税收调节,整顿分配秩序,逐步扭转收入分配差距扩大趋势,走共同富裕道路。

      三、努力营造保障科学发展的考核评价监督体系,增强贯彻落实的约束性

      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执政理念的一个飞跃,必然要求按照科学发展观来审视执政的政绩,靠正确的政绩观来保障。树立正确政绩观,就是做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实绩。为此,就需要以制度建设规范政绩,建立起各级政府的发展指标评价体系、干部实绩考核体系和以群众监督为基础的综合监督体系。

      建立体现全面发展的政府发展指标评价体系。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但这种发展不仅仅是经济的增长,更不纯粹是gDP的量的扩张,而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总体是由部分构成的,没有各地区的健康发展就不会有全国性的协调发展。各级政府都要在党委的领导下,树立起全国一盘棋的大局意识,形成科学合理的发展指标评价体系。要将衡量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容放在首要位置,统筹考虑城乡、区域、经济社会、人与自然、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是否协调,加大节能减排、科技进步、生态建设、环境保护、人的全面发展等指标权重,并在实践中进行动态调整。要体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把收入分配公平性、公共服务均等化以及就业、社会保障、公众健康、公共安全等反映社会和谐的指标纳入评价体系。要坚持区别对待,分类评价。

      体现出区域发展差异化要求,按照主体功能区规划,对不同区域提出不同要求,并设置有针对性的指标和不同的权重。要在指标体系构建方法上,采取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专家评议与群众参与相结合、理论构建与实践验证相结合等办法,确保指标评价体系具有广泛的民意基础。发展指标体系建立起来后,还要有科学的目标管理考核体系,来指导、规范各级政府的行为。一是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确定目标管理内容。将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工作任务纳入目标管理,摒弃不利于又好又快发展的工作目标和建设内容。二是科学设置考核指标体系。在建立完善落实科学发展观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合理确定目标管理考核指标,尤其是要将反映和衡量资源节约、环境保护、产业结构升级、科技创新、人民生活、社会和谐等方面的指标纳入考核指标体系。强化考核项目的可比性和可度量性,将定量指标与定性指标相结合,力求客观、准确;同时根据实际发展需求,及时调整、补充新的内容和要求。三是严格奖惩兑现,强化激励约束。科学运用考核结果,将其作为对各级政府和各有关部门奖惩的重要依据。

      建立符合科学发展的干部实绩考核体系。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干部实绩考核体系的导向作用。为“官”一任,造福一方,领导干部重视实政是好事。但不能把政绩理解为个人主观意图的实现,更不能看作是个人包打天下的功劳。而是要看政绩是不是符合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是不是实实在在不掺水分的,是不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要将科学发展的理论贯穿干部考核评价工作的全过程,努力建立完善科学的干部考核指标体系。要坚持用全面的观点看政绩,考核指标设备不仅要考核经济发展,还要考核社会发展、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将经济增长与环境改善、经济增长与资源消耗、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人民幸福指数与文化发展状况等统筹考虑。既要看城市变化,又要看农村发展,重点是看城乡协调发展的程度;既要考核当前,又要考核长远,重点是看发展的可持续性;既要看经济总量的增长,又要看人民群众得到的实惠,重点是看人民共享发展成果的程度;既要看经济发展,又要看社会稳定,重点是看把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作为结合点;既要考核显绩,又要考核潜绩,重点是看发展的后劲;既要看主观努力,也要看客观条件,重点是看通过努力而发生的变化。考核的方式也要科学周密。要坚持以德才素质考核为中心,注重综合评价,设置多元的考核评价主体,将上级、同级、下级、群众作为考核评价主体,全方位、多角度、客观公正地认识、评价考核干部。要借助信息技术、引入现代科技成果,改进考评办法,提高工作效率,增强考评结果的科学性、真实性。

      建立以群众监督为基础的综合监督体系。人民群众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也是衡量领导干部政绩的唯一标准。领导干部的政绩如何,人民群众感受最真切,最有发言权。有没有政绩,政绩的大小,最根本的要由人民群众说了算。让人民群众来监督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情况,不仅是督促各级政府和各类市场主体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动力,而且也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必然要求。要与人民群众政治参与的积极性不断提高相适应,积极引导人民群众投身到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伟大实践中去,督促各级政府和各类企业把科学发展观落到实处。要拓宽群众监督的渠道,全面推行政务公开,把群众关心、社会关注的重大决策、重要项目建设、干部选拔任用和民生问题等信息,以多种形式公开,增强透明度,保证群众的知情权。要通过信访、群众评议、聘用社会监督员、建立群众投诉网络等形式,畅通渠道,方便群众监督。

      上一页下一页要建立群众投诉的快速反应处理机制,对群众反响强烈的问题,组织专人调查核实,及时曝光查处,及时反馈应答,切实将群众的建议投诉转化为推动科学发展的有效成果。在群众监督的基础上,政府要加强自身的行政监督。充分发挥行政监察部门的职能作用,推进依法行政,提高行政效能。强化审计监督,突出对重点领域、重点部门、重点资金的审计,特别是对民生政策的落实进行全过程监督,确保人民群众得到政策实惠。充分利用网络信息技术,有针对性地开发专业软件,实现行政监督实时化、信息化,提高行政监督效率。政府要自觉接受舆论监督。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通过各类媒体及时曝光浪费资源、污染环境、损害群众利益等不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典型案件,惩治假丑恶,鞭挞不文明行为。同时,还要积极探索和建立有效的舆论监督机制,对重点、难点、热点问题进行重点监督,不断提高舆论监督水平。总之,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涉及政府权力运行各个环节,必须建立监督网络体系,形成监督的整体合力。要全面整合监督力量,综合运用多种监督形式,充分发挥各监督主体的积极作用,逐步建立起党内监督和党外监督相结合,组织监督和群众监督相结合,上级监督和下级监督相结合,社会监督、舆论监督、人大的法律监督和政协的民主监督相结合的监督网络体系,提高监督的整体效能,形成促进科学发展的强大推动力。

      四、积极建设推动科学发展的干部队伍,增强贯彻落实的主动性

      正确的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性的因素。广大党员干部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组织者、推动者、实践者,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干部队伍,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迫切需要。

      加强思想建设,着力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切实加强和改进干部的思想建设。思想建设的重点是把广大党员干部的思想统一到科学发展观来。要站在完成党执政兴国使命的高度,深刻认识到党的执政能力强弱、党的先进性如何,在当前主要体现为能不能领导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统一干部思想、提升干部素质的有效途径是加强对党员干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教育培训。一是建立多元有效的教育培训体系。针对不同层次党员干部的需求特点,整合教育培训资源,充分发挥党校、行政学院、干部学院等主阵地作用,挖掘部门和行业培训机构的专业办学潜力,逐步形成优势互补、竞争有序的多元干部教育培训体系,促进科学发展观教育培训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二是进一步改进教育培训方式,以问题为导向,以能力为核心,树立现代干部培训新理念。在科学发展观的教育培训过程中,应把能力培训贯穿始终,以提高领导和推动科学发展的能力和水平、解决制约科学发展的现实问题为重要目标。既要注重理论培训,又要融入生动实践;既要开展集中培训,又要鼓励业余自学;既要“走出去”考察调研,又要“引进来”面授,只有通过多形式的教育培训,才能使科学发展观深入人心,形成自觉实践科学发展观的良好氛围。三是努力创建学习型组织,建设全社会学习科学发展观的有效载体。把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作为创建学习型组织的重要内容,打造学习型机关、学习型企业、学习型社会,为党员干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注入活力。同时着眼于大众需求,组织和支持理论工作者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现实生活的实例、形象生动的比喻,深入浅出地宣传科学发展观,做到通俗化、形象化、生动化。

      加强组织建设,大胆选拔善于领导科学发展的干部。国以才立,政以才治,业以才兴。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关键是要有一大批勇于开拓创新、善于领导科学发展的干部。为此,需要进一步完善干部选拔任用制度。一是扩大民主,注重选拔使用落实科学发展观能力强的干部。在干部的民主推荐、民主测评和考察过程中,要把党管干部原则与扩大民主、组织评价与群众评议有机结合起来,提高普通党员和群众的参与度,充分考察和了解干部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在干部任用决策上,要坚持集体决策、充分酝酿,任前公示,确保干部选拔任用的公开、公正和透明。二是健全机制,形成优胜劣汰能上能下的格局。把好领导干部提任关,通过公开选拔、竞争上岗等措施,把那些推动科学发展有思路、有实招、有实绩的干部选拔到重要岗位上来;探索建立领导干部问责、降职免职等制度,把那些思想观念转变不到位、落实科学发展观不力的干部及时淘汰。三是创新思路,完善领导干部任期制和责任制。领导干部任期短、调动频繁,容易产生急功近利行为。为此,需要认真完善和落实领导干部任期制,引导领导干部多做打基础,管长远的工作,形成有利领导科学发展的制度保障。

      加强作风建设,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良好的作风既是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要求,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保证。要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的作风。领导干部应经常深入基层调查研究,掌握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手资料,从实际出发,制定出符合科学发展要求的政策措施。认真查找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做到凡是符合科学发展观的事情就全力以赴去做,凡是不符合的事情就毫不迟疑地去改。要牢固树立顾全大局、令行禁止的意识。领导干部要胸怀全局,始终坚持局部服从全局,自觉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自觉维护党中央的权威和大政方针的统一性、严肃性,将科学发展观落到实处。地方政府要根据中央的精神,全面清理相关文件,及时废止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政策条文和规定,摒弃不利于又好又快发展的工作内容。要始终抱有心系群众、服务人民的情怀。领导干部把人民群众的愿望和要求作为决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下大气力解决好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努力为民办实事,让人民群众感受到科学发展的成果。要永远保持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传统。坚持节约资源的基本国策,大力倡导健康、节约、环保的消费模式,反对奢侈浪费,以领导干部清正廉洁的表率作用积极推进节约型社会建设。

     ---------------------------------------------------------------范文最新推荐------------------------------------------------------

      1 / 1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