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纸下载
  • 专业文献
  • 行业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杂文文章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达达文库
  • 文档下载
  • 音乐视听
  • 创业致富
  • 体裁范文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生活休闲 > 正文

    小承气汤药膜敷脐的作用机制探讨 小承气汤

    时间:2019-01-10 04:38:05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摘要] 目的:分析经腹术后胃肠功能紊乱的原因,初步探讨小承气汤药膜敷脐的作用机制。方法:对60例胃肠术后住院患者使用小承气汤药膜敷脐进行临床疗效观察。结果:此药膜对腹部术后胃肠功能恢复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结论:经腹术后胃肠功能紊乱患者使用小承气汤药膜敷脐,能够安全、有效地改善术后胃肠功能紊乱,加快患者痊愈的速度。
      [关键词] 小承气汤;敷脐;作用机制
      [中图分类号] R28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7210(2009)08(c)-077-02
      
      小承气汤药膜敷脐疗法是将小承气汤中大黄、枳实、厚朴三味药按适当比例溶解于成膜材料(壳聚糖、明胶)溶液中,用流涎法制成,它对腹部术后胃肠功能恢复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临床疗效已通过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60例胃肠术后住院患者的观察得到证实。本文就其作用机制进行初步探讨:
      1 祖国医学对脐疗的认识
      1.1 中医对脐的认识
      中医认为,脐为先天之结蒂,后天之气舍,它是母体于胎儿营养供给的唯一通道。故在《医学源始》中说:“人之始生,现于脐于命门,故十二经脉始生,五脏六腑之形成也。薰脐,固蒂以培根本”。同时,叶海涛[1]在脐疗机制探讨中提出,气交通路效应,分为上下,脐居气交之中点,药物敷于脐中,可籍气交上下升,上通于阳,下通于阴,将药物施布于全身,直达病所。金殿春[2]认为,脐具有穴位全息性,它是一发育程度较高的全息胚,具有整体缩影这样的胚胎性质,它不仅是整体控制下的单位,同时,又是一个相对独立的自主发育单位,脐的不同位点与整体或其他全息胚上的对应点组成一个同类集。因此,在疾病的过程中,利用不同性味的中药敷脐,既给全息胚脐中的全息穴位以刺激,又能修复病变部位的损伤和调节其异常,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脐后是小肠,接受腐熟之水谷,经消化吸收其精微,肾间动气下出丹田,为冲任二脉上行必经处,因而,在某些病理情况下,肾气和脏腑虚实之变异,势必影响冲任,并通过冲任而形诸于脐腹,形成腹胀腹痛等胃肠症状。敷脐药物经皮吸收,通过浅表经络联系十二经脉,贯穿全身而达病所。
      1.2 祖国医学对胃肠功能紊乱的认识
      由于手术、麻醉等多种因素导致的胃肠功能障碍,传统医学认为其机制为肠腑气机不畅、通降失调、气化失司、水湿停滞、气血瘀滞而导致肠腑不通,“不通则痛”,出现腹痛腹胀等症状。小承气汤药膜敷脐能通调肠腑气滞,促进功能恢复。
      2 现代医学对敷脐的认识
      2.1 肚脐部的解剖要点
      肚脐位于腹部中央的正中线上,其高度在第3~4腰椎水平处。肚脐是脐带脱落后形成的瘢痕,其形态多为凹陷状,是一个被皮肤、皮下脂肪所围绕的窝状结构。在脐底部有由皮肤和瘢痕组成的脐板,脐板下是白线,再下有腹肌肌膜,最内层为腹膜壁层;在脐板部有脐旁动静脉;脐在胎儿时期内有一对脐动脉、一条脐静脉。胎儿出生切断脐带包扎后,脐动脉与脐静脉逐渐封闭。脐静脉在脐到肝的一段成为肝圆韧带,肝后缘到下腔静脉间的一段成为静脉韧带。脐动脉封闭后所残存的遗迹居脐外侧壁之中,成为脐外侧韧带。脐的结构从外至内依次为皮肤、致密瘢痕组织、脐筋膜和腹膜壁层。脐部的神经分布丰富,脐周有第9肋间动静脉分支及第10肋间神经分支[3],腹下丛及盆腔丛等植物神经的主要神经丛存在于此,还有最主要的神经节,如腹腔节、肠系膜节、主动脉肾节等。有研究表明[4],角质层是主要屏障,能防止化学物质穿透,角化细胞含有结构脂肪及水溶性物质。且脐下无脂肪组织,与深筋膜、腹膜直接连接,屏障作用最弱,敏感度最高[5]。脐皮肤除了具有一般皮肤所具有的微循环特征外,还有丰富的静脉网,因此,药物可在脐部扩散到静脉,或腹下动脉分支,而进入体循环;又脐动脉结构特殊(有研究指出,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脐动脉壁没有胆固醇堆积),是药物能迅速被吸收的有利条件。用药物调敷脐部,外加胶布固封,或以膏药贴封,角质层膨胀为多孔状态,有利于药物的穿透、吸收。目前,医学研究证实,药物可穿透皮肤表面结构,被人体吸收。
      2.2 腹部术后胃肠功能的变化情况
      腹部术后胃肠功能障碍,主要是由于麻醉、手术过程中的操作及腹膜刺激,去除病因的同时,不同程度地影响胃肠道的正常解剖结构、神经支配,导致胃肠道激素分泌障碍及紊乱,以及术后腹腔内少量渗血渗液、水电质平衡紊乱。这些均不同程度地抑制胃肠功能,导致肠蠕动减弱、腹胀等的发生。加之术前禁食期间引起肠腔内的细菌移位,易发生感染,增加并发症。如肠麻痹、肠梗阻和肠粘连的发生率,不利于手术后机体的恢复。
      3 临床研究概况
      梅春林[6]在硝黄贴敷脐促进术后胃肠功能恢复60例疗效观察中,通过对实验组和对照组的肠鸣音恢复情况及排气情况的观察,证实硝黄贴透皮治疗能较好地改善经腹术后患者的临床症状与体征。王玲姣[7]用吴茱萸敷脐配合维生素C2足三里穴位注射,能有效促进胃肠术后功能的恢复,预防和减轻术后腹胀的发生。宋春辉等[8]在《中药敷脐疗法对经腹术后患者胃肠功能恢复及T细胞亚群变化的影响》一文中,对180例经腹术后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中药敷脐后治疗组在肠鸣音的恢复时间、自然排气时间、胃肠减压时间等方面均优于对照组,同时外周血中CD3+、CD4+、CD4+/CD8+比值明显升高,有效地促进了胃肠功能的恢复及防治肠源性感染,增强机体免疫功能;黄宁静等[9]用小茴香热敷腹部促进腹部手术后肛门排气。将478例患者分为试验组265例,对照组213例,常规治疗护理组。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的肠鸣音出现的时间及肛门排气的时间,结果试验组肠鸣音出现时间及肛门排气时间均比对照组明显提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邓宝康[10]以葱白为主配血余炭、桂叶、皂荚研末敷脐治疗小儿麻痹性肠梗阻25例,全部有效。王靖明[11]用麝香0.15~0.25 g置脐孔,外贴胶布,然后点燃艾卷,隔布灸到肛门排出矢气为止,治疗肠梗阻20例显效。
      4 小承气汤药膜药物组成对术后胃肠功能的作用机制
      4.1 小承气汤药膜药物组成
      小承气汤药膜敷脐疗法是将小承气汤中大黄、枳实、厚朴三味药按适当比例溶解于成膜材料(壳聚糖、明胶)溶液中,用流涎法制成敷脐。大黄归胃、大肠经,具有泻下攻积、清热泻火、活血祛瘀的作用。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其成分结合型蒽苷被大肠降解,还原成蒽酮或蒽酚,刺激肠黏膜及肠壁肌肉内的神经丛,促进结肠蠕动,具有胆碱样作用,可兴奋平滑肌上M-胆碱受体,加快肠蠕动。同时,它能抑制肠细胞膜上钠离子、钾离子ATP酶,阻碍钠离子的转运吸收,使肠内渗透压升高,保留大量水分,机械性地刺激肠壁,从而使蠕动增强。故大黄敷脐对对术后胃肠功能恢复具有较好的促进作用。枳实、厚朴对胃肠平滑肌具有双向调节作用,两药合用能有效地促进胃肠平滑肌兴奋,从而加快其功能恢复。同时,其成膜材料壳聚糖及明胶具有表面活性[12],黏附力强,使药物易于穿透皮肤而被吸收,并且壳聚糖具有广谱抗菌活性。
      4.2 作用机制
      诸药合用能明显增强胃肠平滑肌的蠕动,改善肠壁水肿,增加肠壁血液供给,预防肠粘连的发生。此外,该方还有增加肠血流量、改善肠管血运状态、减少炎性渗出的作用。总之,经腹术后患者免疫功能较低下,严重影响患者的恢复,这是现代外科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通过对60例腹部术后患者的胃肠功能恢复的临床观察,说明小承气汤药膜敷脐能有效地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促进肠蠕动,改善肠壁水肿及供血,是促进腹部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良好方法,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参考文献]
      [1]叶海涛.脐疗机理探讨[J].福建中医杂志,1992,23(5):15-16.
      [2]金殿春.药物敷脐作用机理初探[J].中医外治杂志,1992,3(5):4-5.
      [3]申屠珍兰,张晓群.艾灸神阙双天枢穴治疗胆道术后腹胀的临床观察[J].中华护理杂志,1998,33(6):349-350.
      [4]王福隆.神阙穴―敷脐疗法及其机理探讨[J].针灸临床杂志,1989,7(4):7-8.
      [5]黄琴峰,翟道荡,顾法隆,等.中药穴位敷贴治疗肝炎后肝硬化临床研究[J].上海中医药杂志,1991,25(3):17-19.
      [6]梅春林.硝黄贴敷脐促进术后胃肠功能恢复60例疗效观察[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24(3):248-285.
      [7]王玲姣.穴位注射与敷脐对直肠癌术后肠功能的影响[J].护理与康复,2008,6(6):461-462.
      [8]宋春辉,李桂,崔树星,等.中药敷脐疗法对经腹术后患者胃肠功能恢复及T细胞亚群变化的影响[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10(1):5-6.
      [9]黄宁静,李小斌,刘春萍,等.小茴香热敷促进腹部手术后肛门排气的效果研究[J].实用医技杂志,2008,15(19):2463-2464.
      [10]邓宝康.敷脐为主治疗小儿麻痹性肠梗阻23例[J].上海中医药杂志,1990,24(12):17-18.
      [11]王靖明.神阙穴外敷中药为主治疗肠梗阻[J].陕西中医,1984,5(5):39.
      [12]将玉燕,毕忆群,蒋建国,等.聚氨基葡萄糖体外抗菌活性[J].中国抗生素杂志,1996,21(1):54.
      (收稿日期:2009-04-20)

    相关热词搜索: 承气汤 探讨 机制 作用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