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纸下载
  • 专业文献
  • 行业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杂文文章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达达文库
  • 文档下载
  • 音乐视听
  • 创业致富
  • 体裁范文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生活休闲 > 正文

    高科技接骨妙法

    时间:2020-11-04 10:00:09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邱林

    打印骨骼修复颅骨示意图

    骨骼3D打印机内部

    数千年来,人类的骨骼损伤屡见不鲜,如何进行修复一直是困扰医疗界的一大难题,人们不断研究使用什么样的材料来修复受损的骨头。有证据表明,早在新石器时代的秘鲁和古埃及就已经有骨骼修补技术了,那时还没有高超的医术,人们使用的是黄金和铁等材料来充当填充物,而不是真正的骨头。骨外科医生需要一种与人体骨骼高度相似的材料,用于替代发生病变或被撞击损坏的骨骼,希望让患者的受伤部位尽可能地恢复原有的功能。

    几个世纪以来,医学家们尝试了众多不同的修复方法,并证实自体(患者自身)骨移植是治疗骨缺损的有效方法。但是,由于某些患者损伤严重,骨骼缺失较大,从其自身提取骨头移植,往往不能满足受伤部位的要求。而且,从健康的人体部位切割骨头,患者须经受一次额外的手术,有疼痛及感染的风险,往往对人体的伤害较大。

    人们意识到自体骨移植的种种缺点,为此不断探索将新材料、新技術用于修复人体骨骼缺损。

    3D打印骨骼

    据英国《自然》杂志报道,人体的骨骼破损有多种情况,有很多破损部位并不是整齐划一的。为了准确地连接用于替换伤处的骨骼,外科医生需要精确绘制出需要替换的部分。近日,英国科学家将时下颇为热门的3D打印技术与骨外科技术结合起来,为精确修复骨骼提供了指南。

    3D打印技术是组织工程学的一种高速仿形技术,它以计算机三维设计模型为蓝本,利用激光引导、喷墨打印等技术,将生物材料通过逐层堆积黏结,叠加塑型,最终形成仿真的形状。

    将3D打印技术与骨外科技术相结合,可以让医生为每一位病人专门定制植入的骨骼。打个比方,假如一个有颅骨缺损的病人需要治疗,医生可以扫描他的颅骨,然后打印出与病人受伤位置的尺寸和形状相同的一部分颅骨。

    不仅如此,科学家还借助3D打印技术研发出了人造“超弹性骨骼”,它是一种新的3D打印合成材料,由有弹性的陶瓷制成,内含牙齿和骨骼中的矿物质以及聚合物。这种材质受到挤压后,能够弹回原来的形状。它在制成骨骼前是液体状态,可以打印成医生所需要的各种形状,也可以沉淀在任何一种材料上,具有很强的可塑性。

    传统的人造骨骼不仅难以塑型、容易引发患者身体排斥,而且价格高昂。相比之下,“超弹性骨骼”价格低廉,可以打印出许多形状,并依照需求切割、折叠、接合,弹性好且韧性强,在手术室中能够简单快速地使用。目前英国科学家正在积极推动这种新技术的临床使用,希望能在脊椎、牙齿重建和骨癌手术中使用这种人造骨骼,为病患提供量身订制的骨骼,带来更好的治疗效果。

    更有效的连接剂 

    用什么来连接人体的骨骼与3D打印的人造骨骼呢?这种材料必须是人体所能接受的、安全无害的连接基质。

    据美国《大众科学》杂志报道,传统的骨骼连接剂,医学名称是脱钙骨基质,简称DBM。它是一种由胶原蛋白、非胶原蛋白以及较低浓度的生长因子(如骨形成蛋白)等组成的复合骨移植材料,主要取材于人或动物(猪、牛、狗、兔等)的颅骨、股骨和胫骨。它具有低抗原、能够诱导人造骨产生活性的特点。为了制作它,技术人员将骨头磨碎,然后用酸除去钙。剩下的是一种精致的白色代糖粉,主要由刺激骨骼生长的骨形成蛋白组成。这些骨形成蛋白能与干细胞进行“交流”,随后干细胞分裂和复制成为具有不同功能的新细胞。

    《大众科学》指出,对于3D打印的人造骨骼来说,传统的DBM黏合性存在不足,在临床上不能有效地使用。为解决这一问题,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医学中心开发出一种新型DBM,它由骨形成蛋白与石膏混合而成,可用于有效连接人造骨骼和人体骨骼。

    在人体内,新型DBM可以将干细胞转化为骨细胞。在外科手术中,它对于填充骨缺损、恢复功能、连接缝隙等都有很好的疗效。这种新型连接剂将在骨移植手术中扮演重要角色。比如,口腔外科医生可将其植入患者退化的下颚骨中,使下颚骨重新生长,足以支持种植牙;它也可以用来填补脊柱融合手术中椎体之间的缝隙,以减轻椎间盘突出患者的疼痛;当骨科医生移植长段的人造骨时,可以沿着移植骨的接缝注入这种连接剂。有外科医生形容说,这种新型DBM是“建在移植骨骼上的脚手架”。

    解决排异反应问题

    异体骨移植是指把取自动物或他人的骨骼,移植到病患的身上。这种移植术首创于动物骨头移植。17世纪,一个名叫巴特林的人头部被一把剑击中,外科医生把一块狗骨移植到他的头骨上,修复了伤口。他活了下来,却被教会驱逐,因为教会认为“他不再是完整的人类”。为了不被看成异类,巴特林要求外科医生把狗骨取出来。当外科医生尝试取骨的时候,发现巴特林的头骨已经在移植骨的周围再生了。从这个角度来看,这是世界上第一次成功地将动物骨头移植入人体。后来,医学技术不断发展,医生开始使用人类的骨头作为骨移植材料。与动物骨头相比,用人类的骨头移植更能为患者所接受,因此被广泛采用。

    据《日本医事新报》报道,3D打印人造骨骼要想投入广泛应用,必须解决排异反应的问题。排异反应是指异体组织进入有免疫活性的宿主体内后,被宿主作为“异己”并受到其免疫系统的攻击。这种由供受体之间的白细胞抗原差异所引起的排异反应,是导致骨移植失败的主要原因。

    日本医学家指出,3D打印骨骼毕竟不是天然的人体骨骼,把它移植到人体内,首先要克服强烈的排异反应,这就需要对骨骼进行去抗原处理。

    研究指出,经低温保存、急速冷冻的骨骼,可以保持硬度,还能在较大程度上避免病人因异体移植而产生的排异反应。但冷却处理法并不能完全消除排异反应,只是将它控制在慢性排异反应的范围内。相比之下,与冷处理相反的高温加工法能更彻底地清除骨骼之间的排异反应。然而,其弊端在于:经过高温处理后,骨骼虽然没有了抗原性,但内部的诱导细胞提前分化为软骨细胞及成骨细胞,在移植后难以再形成软骨组织和硬骨组织。这样的骨骼移植入人体后,虽然不会产生排斥,但只能起到桥梁的作用,其本身不能诱导细胞生长,也不能和人体很好地融为一体。因此,这种做法只适用于极小的骨移植手术,即不需要人造骨骼在移植后与人体原有的骨骼长合在一起。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日本医学家开发出一种重新组合人造骨骼的方法。这种方法对于人造骨骼分两步进行处理:第一步,在常温下从人造骨骼的皮质骨中取出骨形成蛋白(生长因子),然后将骨骼的其余部分进行脱蛋白处理。这样人造骨骼就不再具有抗原性了,而且骨内形成许多小孔,就像蜂窝一样。第二步,将事先取出的生长因子重新植入人造骨中。经过这样一个过程,人造骨就可以安全地进行移植了。

    由于内部既没有抗原物质,又有生长因子,这种人造骨骼一旦被移植到人体内,生长因子就会像磁铁一样诱导病人体内的骨细胞移到人造骨上,并生长起来。同时,人造骨骼自身会不断降解。就这样一边降解,一边诱导新骨生成。大约经过八九年左右,植入的人造骨就会完全消失,同时新的骨头完全长成。这种方法不仅具有高效的成骨活性,而且不会引起排异反应,是一种成熟的人造骨骼移植技术。

    编辑:姚志刚 [email protected]

    相关热词搜索: 妙法 接骨 高科技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