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纸下载
  • 专业文献
  • 行业资料
  • 教育专区
  • 应用文书
  • 生活休闲
  • 杂文文章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达达文库
  • 文档下载
  • 音乐视听
  • 创业致富
  • 体裁范文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生活休闲 > 正文

    “天然气电加热器”壳体鼓包、破裂原因及处理论述

    时间:2020-12-01 20:07:49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胡涛

    在除去“天然气”中水分的“分子筛系统”中,用“电加热器”加热“天然气”的方式,我们已有几次成功的案例。但我公司北方某建设项目所采购的一台“天然气电加热器”今年年初在系统投料试车不久却发生了“电加热器”壳体靠近出气口处鼓包、破裂的情况,因发现及时幸未造成重大事故。如图:“天然气电加热器”结构简图及事故图片。

    一、事故调查

    1.事故现象

    1.1“电加热器”壳体靠近出气口一边,筒体的上部产生一个大鼓包,鼓包顶端有一长4cm沿筒体纵向裂口,裂口四周钢材炭化痕迹明显。

    1.2鼓包、裂口处离出气口接管距离仍较远,且无纵、环焊缝(筒体纵缝在侧面,与其成90°)。

    1.3抽出“电加热芯子”发现有大量炭黑类粉末,芯子上部比下部多。经检查“不锈钢电加热棒组”无损伤。

    1.4距出气口最近一块“折流板”上部有发白现象。

    2.设计核查

    根据“电加热器”厂家提供的技术资料及设计图摘录:

    2.1“电加热器”设计参数

    2.2“电加热器”壳体的设计技术特性参数

    从使用工况来看,该“电加热器”壳体已属“固容规”管辖范畴的压力容器,需按“固容规”及“GB150-”等标准规范设计、制造及监检。经查该“电加热器”壳体的选材,壁厚(名义厚度:8mm)确定3.操作核查

    3.1事故发生时系统操作压力为1.9MPa,“电加热器”出口K2点设定控制温度为300℃。

    3.2经查事故时工艺管路系统疏通、无堵塞发生。

    3.3事故后系统中“再生循环压缩机”仍运行,以及由“升温曲线”判定“电加热器”不存在干烧可能。

    从上述调查情况来看,事故发生时温度设定、操作压力均未超出“电加热器”的设计参数要求。那么造成本次事故的原因是什么呢?下面我们进行分析:

    二、事故原因分析

    1.设计结构

    “电加热器”壳体内部设有4块“折流板”,其作用是支撑电加热棒,另外也减小“天然气”流速,让“天然气”充分加热,但折流板间隙与壳体间隙很小(约3mm)且在缺口向下“折流板”的最高处均未开设适当的V型通气口,所以造成在缺口向下“折流板”的上部与筒体夹角处(也即是鼓包位置)气体流动较慢,甚至形成“死气”。这部分气体的温度始终高于其他区域的气体,从而使壳体局部出现超温问题。

    从“电加热芯子”上发现有大量炭黑类粉末就说明温度已超高(“天然气”无氧热裂炭黑的最低温度在500℃左右),上部粉末比下部多说明上部温度高于下部温度。距“出气口”最近一块“折流板”上部有发白现象也说明有严重的局部超温现象。

    2.加热控制

    “电加热器”上设有两个测温点,(见“电加热器结构简图”)一是在进气口K1点,测量进入“电加热器”的“天然气”的温度。另一个是在出气口K2点,测量加热后“天然气”的输出温度。K2点也作为控制点,当输出“天然气”的温度低于“设定值”时,“电加热棒组”自动加大负荷升温;
    当输出“天然气”的温度高于“设定值”时,“电加热棒组”自动减小负荷降温。这样的控制无法解决“电加热器”壳体上局部超温的问题。

    3.检测推论

    3.1按原设计从新制作一件“电加热器壳体”套上原“电加热棒组”,安装在系统中。鉴于安全,将K2出口控制温度设定为220℃,其它条件照原试车时不变投料运行。并在“电加热器”壳体上部选择三点,(见“电加热器结构简图”)其中“壳体测温点3”即为上次鼓包裂口处。用“远红外线测温枪”分时段测量三点的温度,

    记录的数据是在进口K1点温度最低与最高时的典型数据,随时间延续其循环往复数据变动基本一样。

    从记录可以看出:

    3.1.1在K2出口控制温度设定为220℃时,当进口温度(K1点温度30℃左右)最低时,电加热器运行的负荷最大,壳体“测温点3”的温度最高(已经超过设计温度),而此时气流量却相对减小,所以此时应为最差工况。

    3.1.2在同一进口K1点温度(即同一进气温度)时,出口K2点温度与壳体“测温点3”的温度近似成正比例。

    将记录表中工况最差的(即时间13:00点与16:00点)两组相关数据取平均值:

    由此我们可以推导出“出口K2点”控制温度设定为300℃时,壳体“测温点3”的近似温度为:

    ——(式1-1)

    这个温度已经超过Q345R在GB150.2-2011中规定的475℃的使用上限。

    3.3用GB150.3-2011公式3-1计算在“事故压力P=1.9MPa”,金属温度为400℃与475℃时本电加热器壳体所需Q345R钢板的壁厚:

    3.3.1当温度t=400℃时

    3.3.2当温度t=475℃时

    由上述计算可以得知:在工作压力P=1.9 MPa,出口K2点控制温度设定为220℃时,壳体局部金属温度最高达到367℃左右,壳体厚度8mm也能满足强度的需要。但当出口K2点控制温度设定为300℃时,壳体金属局部温度最高达到480℃左右时,则8mm壳体厚度不能满足强度的需要。

    3.4由设计压力、有效厚度反推满足强度的壳体金属的最高温度

    有效厚度:

    设计温度下的许用应力:

    结合GB150.2-2011表2,用插值法可以算出许用应力的Q345R钢板所对应的温度为419.4℃。

    由此可见“电加热器”在设计年限,设计压力内最高温度达到419℃,其壳体也不会出现“本次事故”这样的鼓包、破裂现象。当然由于没有考虑开孔削弱等情况,以及Q345R在此温度下已接近蠕变温度所以不能以此作为该“电加热器壳体”允许使用的最高温度,但可作为该“电加热器壳体”在类似“测温点3”这样的局部区域可以“短时”的达到的温度。

    三、分析结论

    综上所述:“电加热器”在选材可靠、强度计算正确、制造监检合格,且操作符合规范的情况下,其远离开孔、焊缝等局部高应力区的筒体上表面出现局部较大塑性变形(鼓包),直至破裂成鱼形裂口的主要原因是:“电加热器”装置温度控制设置与内件“折流板”结构设计不合理,从而造成金属材料局部温升过高,金属材料强度性能变化,在低于设计压力的情况下金属材料也发生了“延性断裂”所致。

    四、整改方案

    1.根据事故分析结论,改进“电加热器”装置温度控制设置是解决问题的主要方法。

    1.1将“出口K2点”控制温度设为240℃:

    参照前面(式1-1)推导设备壳体在“测温点3”(即最高局部温度)的温度为X1:

    此温度远低于前面“第二、(三)、4款”推算得出的金属可以短时到达最高温度419℃,所以,“出口K2点”控制温度设为240℃可行。

    1.2在“测温点3”与“测温点2”增设温度控制点(见“电加热器结构简图”1)、将“测温点3”增设温控点的控制温度设为390℃。

    2)、将“测温点2”增设温控点的控制温度设为350℃。(当“出口K2点”控制温度设为240℃时,参照前面“式1-1推导此点的温度仅为338℃。所以此处按“电加热器”的设计温度设定。)

    二个增设的温控点与“出口K2点”控制温度均与“电加热器”的负荷形成联动,每一个点超温,“电加热器”则自动降负荷。三个点降温30℃,则“电加热器”自动升负荷。

    1.3在进气口设置流量控制点,并与温度控制连锁,保证“电加热器”装置在任何温度情况下气流量稳定。避免装置在高温时,气流量反而减小,温度不能迅速带走的情况。

    2.在缺口向下“折流板”上开设适当的通气口:

    在靠近“出气口”的最近的一块“折流板”上端开设一个深15mm的直角缺口,增加原局部温度最高处的气流循环,避免形成“死气”造成超温同时也不会影响“天然气”的加热效果。

    上述整改后,经过二个多月的试运行目前“电加热器”装置在整个系统中运行正常,平稳。

    参考文献

    [1]GB158-2011《压力容器》及标准释义——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发布.

    [2]《化工容器技术问答》初志会、吴岩石编——化学工业出版社.

    [3]《承压容器》丁伯民、曹文辉编——化学工业出版社.

    [4]化工设备设计全书《化工设备用钢》王非、林英编——化学工业出版社.

    相关热词搜索: 壳体 论述 破裂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