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领导讲话
  • 剖析整改
  • 党会党课
  • 文秘知识
  • 转正申请
  • 问题清单
  • 动员大会
  • 年终总结
  • 工作总结
  • 思想汇报
  • 实践报告
  • 工作汇报
  • 心得体会
  • 研讨交流
  • 述职报告
  • 工作方案
  • 政府报告
  • 调研报告
  • 自查报告
  • 实验报告
  • 计划规划
  • 申报材料
  • 事迹推荐
  • 考察鉴定
  • 述职述廉
  • 会议主持
  • 主题演讲
  • 就职演说
  • 领导致辞
  • 周年庆典
  • 晚会游戏
  • 慰问贺电
  • 结婚典礼
  • 悼词殡葬
  • 竞职演说
  • 精彩演讲
  • 信息简报
  • 毕业典礼
  • 节日祝福
  • 开幕闭幕
  • 现实表现
  • 廉政谈话
  • 实习报告
  • 策划方案
  • 合同协议
  • 规章制度
  • 申报材料
  • 情书信件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体裁范文 > 情书信件 > 正文

    辨治胸痹心痛几点体会(1)

    时间:2021-02-20 06:59:23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辨治胸痹心痛的几点体会(1)

    【摘要】胸痹心痛的病机是本虚标实,本虚以宗气不足、心阳亏虚、肾元匮乏最为重要,标实以痰浊气滞尤为多见。胸痹心痛关乎五脏,与心肾关系尤为密切。滋肾通阳是治疗胸痹心痛的重要方法;在临证遣方用药时多选阴阳相配,相辅相成的药对,并且注重灵活化裁经方,疗效满意。

    【关键词】胸痹;心痛;辨证论治

    中医学辨治胸痹心痛理论肇始于战国,形成于秦汉,发展于晋唐,成熟于明清,至今已成系统而日臻完善。细品前贤诸家论述,如饮佳醇,久而弥香。笔者不揣鄙陋,结合个人六十余年临床心得,现将辨治点滴体会总结如下,以飨同道。1 病因病机

    正虚为本,邪实为标《黄帝内经》云:“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中医学历来重视内因在疾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这也与辩证法内因论相符合。胸痹心痛病证的发生,首先当责之正气虚弱,如五脏衰弱,气血阴阳亏虚等;其中尤以宗气不足,心阳亏虚,肾元匮乏为要。其次邪气对疾病发展转归亦有一定影响,如阴寒凝滞,瘀血内阻,痰浊气滞;其中尤以痰浊气滞为要。

    宗气不足是病之因宗气乃积于胸中之气,《灵枢·五味》曰:“其大气之抟而不行者,积于胸中,命曰气海。”

    清·张志聪指出“大气,宗气也”,宗气作为胸中大气,具“走息道以行呼吸,贯心脉以行气血”作用。可见心、肺皆在胸中大气包举之中,其宣通气血、敷布津液之原动力实赖此气。肺叶布举,主司呼吸,朝百脉以助心行血。宗气之“走息道,贯心脉”实际上是通过激发心肺阳气而温心脉、行气血以维持正常心律、心率和心力。“走息道行呼吸,贯心脉行气血”的过程和现代医学心肺间循环及冠脉循环相类似。故胸痹心痛之证,除了心脉痹阻之胸闷、胸痛外,还常见肺失宣降之憋气、喘息等症。故宗气不足是胸痹心痛发生的重要原因。

    心阳亏虚是病之本《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第九》曰:“夫脉当取太过不及,阳微阴弦,即胸痹而痛,所以然则,责其极虚也。今阳虚知在上焦,所以胸痹、心痛者,以其阴弦故也。”后世医家认为“阳微”即关前之寸脉微,为上焦阳气虚;“阴弦”指关后之尺脉弦,为下焦阴邪盛。因本病患者大多为中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其体质由盛转衰,阳气逐渐减弱,加之社会压力,环境因素,家庭负担等致七情内伤,阳气日耗。诚如唐代孙思邈《千金要方》所言“人年五十以后,阳气日衰,损与日增,心力渐退”。结合数十年临证实践,笔者亦认为在诸阳气中,心阳尤为关键,因为心阳的推动作用是维持血液在脉管中运行的基本动力,若心阳亏虚,则血液运行无力,滞而成瘀,阻滞脉络,

    甚至痹阻心脉。故心阳亏虚是胸痹心痛发生的直接原因。

    肾元匮乏是病之根肾为先天之本,内藏元阳育元阴。心的功能活动都必须以肾间命门之火为原动力。命门火衰,不能上济于心,心阳不足,血运无力致血行不畅而成瘀。《医林改错·卷下·论抽风不是风》谓:“元气既虚,必不达于血管,血管无气,必停留而为瘀。”肾阳虚则心阳不振,而阴寒自生,寒凝则血瘀。故有人提出“肾虚必有瘀”。肾阳虚不能温煦心阳,阳不胜阴,阴寒内盛或外寒侵袭,致阴盛阳微,寒性收引,心脉挛急,发为胸痹心痛。正如《太平圣惠方·论胸痹诸方》所言:“夫寒气客于五脏六腑,因虚而发,上冲胸间,则为胸痹”。肾阳虚致气化失司,水液运化失常,聚湿成痰,气机受阻,内阻脉道,亦发为胸痹;肾阴虚不能上济于心,心阴虚,心脉失于濡养,虚风妄动,心脉痉挛发生胸痹心痛;肾精不足,不能生髓,髓不生血,血无所生,脉管失充,则痰浊内生,运行壅滞,亦可发为胸痹心痛。正如《证治汇补》曰:“人之所主者心,心之所主者血,心血一虚,神气失守,神去则舍空,空则郁而停痰,痰居心位,易阻心脉,而发胸痹”。《黄帝内经》亦曰“脉者血之腑……涩则心痛”。总之,肾之阴阳精气不足导致心之阴阳气血亏虚,心脉失于濡润温养,而发为胸痹心痛。

    痰浊气滞是病之标痰浊既是病理产物,又是发病因素。患者素体正气不足,气虚推动无力,水液停而成痰化浊;或

    者嗜食肥甘厚腻、饮酒过度均可蕴湿生痰化浊,诚如《证因脉治·胸痹》云:“胸痹之因,饮食不节,饥饱损伤,痰凝血滞,中焦混浊,则闭食闷痛之症作矣”。痰浊其性粘稠,痹阻脉管,极易导致气血运行不畅,发为胸痹心痛。

    五脏相通,心肾相关《素问·灵兰秘典论》称:“主明则下安,……主不明则十二官危”。由此可见心主血脉、主神志对脏腑有主导作用。古代医家把心的主导作用称为君火;肝胆相连,经络互为表里络属,同司相火;君相二火协调配合以温养脏腑,推动脏腑进行各自的生理活动;脾胃与心有经络相连,足太阴脾之经络属脾络胃,“其支者,复从胃,别上膈,注心中”;肺为相傅之官,朝百脉辅助心之行血。根据中医整体观、脏腑相关理论,笔者认为胸痹心痛“不离于心,亦不止于心”。如临床上常见的脑心综合征、胆心综合征、心肾综合征等,若能治愈相关脏腑之疾,则心之病证亦会明显好转。

    心肾在生理上相互依存,病理上相互影响。《黄帝内经》谓“心之合脉也,其荣色也,其主肾也”,这说明心之功能受肾的约束。心主血脉、主神志的功能都需要肾的资助。心肾两脏经络上下联络,相互交通。肾藏精,心主血,精血相互化生。心居上焦属阳主火,以下降为和;肾居下焦属阴主水,以上升为顺。生理状态下,肾水上济于心,使心火不亢;心火下降于肾,使肾水不寒。同时,命门之火上升生心中之

    火,心阴下降以滋肾中之水。朱丹溪曰:“人之有生,心为之火居上,肾为之水居下,水能升而火能降,一升一降无有穷已,故生意在焉。”人的生命依靠心火肾水的正常升降,水火既济,心肾交通,机体阴阳平衡协调。若水火不济,人体阴阳失衡,则疾病丛生。

    2 治则治法

    扶正为主,兼通心阳本虚是胸痹心痛发病的根本原因,邪实是重要因素。根据“虚者补之,实者泻之”之旨,“扶正祛邪”当属胸痹心痛治疗大法。因正气有气、血、阴、阳之别,邪气有寒、痰、瘀、浊之异,故笔者认为“凡欲治病,先查病源,谨候病机”,即仲景所谓“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素问·上古天真论》云:“……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六八,阳气衰竭于上,面焦,发鬓斑白。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天癸竭,精少,肾脏衰,形体皆极。八八则齿发去。”可见下元虚衰是老年人的基本生理特点,也是诸病病理基础。胸痹心痛大多发生于老年人,年高下亏,治在先天。通过补肾法调整阴阳平衡,使心肾相交,精血互化,则胸痹心痛鲜有发生。

    “阳微阴弦”是胸痹心痛基本病机,“阳微”即上焦阳气虚,虚者当补,但笔者认为“阳无取乎补,宣而通之”。阳气具有维持人之生命活力,体温及脏腑功能等重要作用。阳气以通为用,走而不守,内通脏腑,外达肌腠,上行清窍,

    下走浊窍,旁达四末,无所不至。“运行不息,贯通无阻”是其功能特点。然痰浊、瘀血、水饮,寒邪等阴邪常阻遏、蒙蔽阳气之运行,从而导致诸多病证。胸痹心痛病位在胸,胸为阳位,其气如离照当空,胸阳更是宜通不宜阻。同时,胸背乃清旷之廓,内藏心肺。《素问·金匮真言论》曰:“背为阳,阳中之阳,心也;背为阳,阳中之阴,肺也。”故胸中如天,阳气用事,实指心之阳气。心主血脉、藏神均依赖于心阳。心阳通畅者血脉充盈而神明有司。心阳痹阻者血脉瘀阻而神失所养。由此可见心阳宜通宜畅。

    燮理脏腑,未病先防胸痹心痛的发生,就是脏腑虚损,由轻而重,久病不缪,相互影响的过程。因此,治疗冠心病要有整体观念,注意燮理脏腑,要见微知著,未雨绸缪,以全局观点分析病机,判断转归,积极“治未病”。在治疗胸痹心痛时,除兼顾脏腑外,要重视补肾脏这一根本。古人“欲养心阴,必滋肾阴,欲温心阳,必助肾阳”之说,确为经验之谈。胸痹心痛属本虚标实之证,气血阴阳亏虚为其发病基础。所谓本虚,根于肾虚,乃因肾为水火之宅,内藏真阴真阳。“五脏之阴非此不能滋,五脏之阳非此不能发”。故在治疗过程中,理应重视补肾固本这一环节。

    3 遣方用药

    药对妙用

    生晒参与生地黄心为阳中之阳,主血脉,借胸中大气推动血液运行。气与血同源而异名,气为阳,血为阴;气为血之用,血为气之体;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补气能生血,养血能益气;反过来,气虚则血少,血虚则气衰;所以温心阳,滋肾阴是治疗胸痹心痛常法。临床观察发现生晒参配合生地黄,常能得心应手。生晒参,《金匮要略》用其治“胸痹”,其性微温,味甘微苦,不热不燥,药性平和。《本草汇言》谓其:“气壮而不辛,所以能固气;惟其味甘而纯正,所以能补血”,为补气培元第一要药。现代药理研究表明生晒参有强心、降压、镇静的作用[1]。生地黄,甘寒质润,《本草经疏》赞其“补肾家之要药,益阴血之上品”,《神农本草经》谓其“逐血痹,填骨髓,长肌肉”,现代药理研究发现生地黄有强心、扩血管、降压作用[2]。二者相伍,一气一血,一阳一阴,一动一静,生地黄以其甘寒质润之性,滋阴补血之能,充于心脉;生晒参以其阳动迅捷之力,益气之能,行于阴血之中,推动血行,使阴生阳长,心气旺盛,血流不息,胸痹自除。

    栝蒌与薤白栝蒌与薤白药对于仲景栝楼薤白白酒汤。栝蒌性甘苦寒,功善开胸涤痰,《名医别录》谓其:“主胸痹”。薤白性辛温,长于通阳理气,《灵枢·五味》曰:“心痛宜食薤”。笔者经过临床实践,体会到栝蒌性寒凉,胸痹乃上焦阳气不足,经荡涤后,会使虚者更虚;故使用时一定

    要配伍辛温通阳之薤白,以宣通上焦阳气。原方中栝蒌为一枚,薤白为半斤,栝蒌与薤白配伍用量,诸家各持己见。部分医家谓之换算成g,则一枚栝蒌大约在50~75g之间,薤白为110g左右。故二者的配伍比例大约为2∶3。看似有理,但笔者认为二者用量比例不可拘泥于此,而应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和舌脉斟酌使用之。对于面红、便干、舌红、苔黄腻,脉滑数等热象明显者,栝蒌用量宜大于薤白;对于面白,口淡,舌淡胖,苔白滑,脉濡,便稀或不稀偏寒象者,薤白用量宜大于栝蒌。

    丹参与三七丹参,《神农本草经》谓其:“味苦,微寒,无毒”,“主心腹邪气,肠鸣幽幽如走水,寒热积聚;破癥除瘕,止烦满,益气”。《妇人明理论》亦谓:“一味丹参散,功同四物汤”。丹参为调经产后要药,但笔者常用其治疗血分之疾,以其同气相求也。三七,《本草纲目》谓其:“止血,散血,定痛……”,《医学衷中参西录》亦载:“三七善化瘀血,又善止血妄行……”。由此可见丹参与三七虽同为活血化瘀之品,然侧重点不同。丹参功善活血化瘀,兼有凉血消肿止痛,养血安神之效,有“化瘀而不伤正”之特点;三七有止血、化瘀、消肿、止痛之功。有“止血而不留瘀”之特性。二者配伍应用,有相辅相成之妙,使活血化瘀,通络止痛之力倍增。

    合方化裁笔者临证喜用栝蒌薤白半夏汤合生脉饮治疗

    胸痹心痛,其中栝蒌薤白半夏汤首见于《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第九》:“胸痹不得卧,心痛彻背者,栝蒌薤白半夏汤主之。”由于痰涎壅塞胸中,气机不畅,而出现胸闷、胸痛、短气等症。用栝蒌薤白半夏汤宽胸理气,荡涤痰饮。该方由栝蒌、薤白、半夏三味药组成。栝蒌开胸涤痰,薤白通阳散结,半夏化浊降逆,三药相合,共成通阳散结、豁痰下气之功。生脉饮始载于张元素《医学启源》,由人参、麦冬、五味子三味药组成。因其具有“气充脉复”之作用,故名生脉饮。方以人参大补元气为君,麦冬养阴生津、清热除烦为臣,五味子酸收敛肺止汗为佐使,三药相合,一补一清一敛,共奏益气养津、敛阴止汗之功。笔者体会到用生脉饮治疗冠心病为治本之法,标本结合,疗效更佳。二方合用,滋阴通阳,通补兼施,标本兼顾。对于肾阴虚较为明显者,余常宗首乌延寿丹之意,加用制首乌,黑桑椹,杜仲等平补肾阴之品。如舌紫暗有瘀斑,脉涩有瘀血征象者,当用丹参、三七合用以化瘀通痹。化裁经方,灵活加减,其疗效常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绵长持久。

    4 典型医案举隅

    患者,男,58岁,1992年10月5日初诊;主因“心前区闷痛2年,加重2月”就诊。患者于1990年起,每逢工作紧张或者劳累出现心前区憋闷疼痛,每次历时数分钟,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可以缓解,近两个月来因工作繁忙,上述

    症状加重,发作频繁。发作时大汗淋漓,难以忍受,休息、含服硝酸甘油都不能缓解,遂送医院抢救。心电图报告:胸前V3~V5导联ST段水平下移,T波倒置,提示慢性冠状动脉供血不足,临床诊断“冠心病心绞痛”。起病以来手持物发抖,腰酸软无力,口干,大便微干,服用西药疗效欠佳。既往有高血压病史。诊查:血压150/90mmHg,精神可,气短,双手颤抖,体温正常,舌无偏斜,唇无紫绀,心率85次/分,律齐,第一心音低,可闻及第四心音。双下肢不肿。舌苔薄,脉弦细,沉取无力。辨证:肾阴亏虚,胸阳不振。治法:滋肾通阳,理气活血。处方:栝蒌15g,薤白12g,首乌12g,桑椹15g,杜仲12g,丹参9g,太子参12g,半夏9g,枳壳9g,麦冬9g,川芎,三七粉1g。1992年10月13日二诊:服药7剂后精神转佳,胸闷减轻,发作频率减少。守原方加减治疗3个月,上述症状完全缓解,多次复查心电图,ST段恢复正常,T波由倒置逐渐转为直立,日常活动不受限制。

    按语:胸痹心痛常见于老年人,肾虚是老年人的生理特点和病理基础,故刘老认为补肾法是治疗老年病的重要方法。老年人肾气衰弱,阴阳俱不足。阴为阳基,无阴精之形,则阳无以载。故补肾应强调补肾阴之不足。张景岳《传忠录·治形论》主张“凡欲治病者,必以形体为主,欲治形者,必以精血为先,此实医家大门路也。”景岳的“治形”思想,对老年人胸痹心痛的防治,具有重大现实意义。老年胸痹心

    痛治在先天,这为历代医学家所重视。前人养老寿生方剂,如“首乌延寿丹”、“还少丹”、“首乌丸”等无不体现肝肾之治。刘老抓住本例患者年高体虚,采用滋补肝肾,通阳化浊治法,使心痛症状得以控制,心电图恢复正常,体现了中医治病求本的思想。若不细加辨证而一味攻伐,势必戕伤正气,造成不良后果。

    相关热词搜索: 当责心得分享 胸痹 几点 心痛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