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环境安全 > 正文

    万子美:“依旧当年放牛郎”

    时间:2020-04-04 08:00:25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万子美先生是获得意大利王国“加勋爵士”的首位华侨,也是一位在中意两国都声名显赫的文化学者。龙年春夏之交,在汉口同济医院,让我有幸一睹了这位学贯中西而乡情依依的“木兰骑士”风采。

    早在学生时代,我就听说万子美先生的大名。只是他远在意大利,我在故乡黄陂,我们一直缘悭一面。

    近年,在阅读了中国作协会员裴高才老师著述《名流百年·万子美》后,我不禁怦然心动:同寓黄陂的裴老师也许能帮我引荐,圆自己一睹万先生尊容之梦。

    2012年5月6日,裴老师让我写一条《万子美文集》出版的书讯,我当然乐意完成。令我万万没想到的是,次日书讯见报后,就接到万先生的邀请:下午到汉口同济医院综合楼909室相见。

    我们刚刚进病室与万老寒暄几句,医生突然进来通知他进行检查。待检查完毕,他却用一口地道的黄陂话欠身说道:“让你们空座了!”此时此刻,我不由得想起了2001年,他激情吟咏的“思乡曲”:

    乌发离家皓首回,祖屋三间再度晖。

    堂上似闻老父喘,灶前不见慈母炊。

    巷陌朦胧根基在,乡音依旧人面非。

    亲情邻谊游子泪,点点滴滴手中杯。

    “万卷丛书育子美;一枝独秀出群英。”这副对联是现已过世的王士毅老人,在八十五岁高龄时为爱徒万子美即兴挥笔所作。听万先生如数家珍说起这件往事时的神情,就会自然联想到师徒两人的深厚情谊,以及君子爱才的惺惺相惜。对联的上句就将万先生姓名囊括其中,王士毅老人接受记者专访时信手拈来,彰显出老先生的深厚的文学功底与敏捷的思维。下联则是对爱徒万子美的由衷喜爱﹑对其个人成就的肯定和夸赞。万老给我们回忆王老师为自己即兴而作的对联时,他的眼神流露出对逝去恩师的留恋,对恩师学识渊博的敬佩,这让我也不得不由衷的感慨。

    万子美1943年1月5日出生于今武汉市黄陂区祁家湾街冯李湾一个贫苦农家。父亲身患重病,常年不能下田劳作,家中只有三间赖以栖身的土泥巴房最值钱,穷苦出身的万子美自小就帮助父母做农活,五六岁时就开始为父母分忧,插秧锄草播种样样都行。

    “地贫栽松柏,家穷子读书。”万子美暗下决心,一定发奋读书。辛苦劳作之余,他更深深感受到学习的重要,他不止一次的将“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的条幅贴在家中显眼的位置,劳作累后,学习完毕的空隙里他常常沉浸在阅读中。

    1963年作为全县的高考状元,万子美成为黄陂当年高中毕业生中惟一考入首都高等学府——北京外国语学院深造的学子。

    临近高考,在填报高考大学志愿时,他的语文老师王士毅主张填报北京大学中文系,外语老师钟道芳主张填报北京外国语学院。双方居然发生争执,甚至争得脸红脖子粗。

    由于双方谁也说服了不了谁,最后决定交由万子美独立思考,自作决定。

    万子美以崇敬的目光看着两位对自己充满热望的师长,一时间喉咙哽住了。经过两位老师的再三鼓励,他才鼓足勇气讲出自己想报考北京外国语学院的愿望,争取将来当一个出色的外交官,周游世界。

    开明的王老师听罢,喜悦地拍拍万子美的肩膀:“好样的,应该有鸿鹄之志,展翅九霄。”

    这是他对老师最好的回报!也是对父母及两个姐姐最为珍贵的告慰!万子美后来回忆说,他日后担任《光明日报》驻意大利首席记者的那点中文功底,全是王老师“逼”出来的;而他报考北京外国语学院,则是钟老师的远见。

    万子美以优异成绩大学毕业后,一度在人民画报社工作。

    《人民画报》每期除中文版外,还用十七种文字对国外发行。进入人民画报意大利语组的万子美,虽然工作任务很重,但每天晚上,他还要伏案笔耕,翻译意大利文版的文学艺术类书籍。

    早在六十年代,万子美就在中国译坛崭露头角。由于意大利语在世界上属于小语种,而我国精通意大利语的人又很少。故在新中国成立以来,从意文直译过来的文学作品几乎是空白。本来由意大利文转译成法文或英文,就跟原著有所差别,再从其他的版本转译过来,差别就更大了。万子美因此把意文版的优秀文学作品直译成中文介绍给国内的读者,当作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

    有一天,他偶然得知意大利著名女作家艾尔沙·莫兰黛创作的长篇小说《历史》,成为风靡世界的畅销书。他立刻托朋友购买了意大利文的原版书,开始直译。

    翻译外国文学作品并非易事,除了外语水平要高之外,还应具有一定的文学素养,不仅要熟悉其作品反映的时代背景,诸如该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历史等,还要具备表达作品文学风格的素养以及人物性格化的语言,否则翻译要么浅尝辄止,捉襟见肘,要么直露苍白,索然无味。

    而外国人的语言表达方式与中国人相去甚远,有时甚至是南辕北辙。所以,为了准确而生动地表达一个词汇,他翻阅了各种资料,但很难找到我国直译的参考资料,一切只能靠自己把握。

    况且,翻译外国文学作品,相当于二度创作,水平不同,理解就不一样,落在稿纸上的文字差别也比较大。因此,作者在翻译上从不马虎敷衍,每个词,每句话,他都反复斟酌,再三推敲,直到再也找不到更合适的词句为止。在两位同人的襄助下,终于玉汝于成。

    中意专家称,万子美主译的长篇小说《历史》等意大利文学作品,文字精准优美,气韵舒展流畅,皆为上乘译作。《历史》更是我国第一部直接从意大利文翻译成中文的文学作品,在翻译界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而且首印十万册,一时间洛阳纸贵。

    1980年,万子美作为《光明日报》的第一位常驻意大利的首席记者被派到罗马。从此,就作为民间大使,一直活跃在中意两国的新闻、翻译、文学、外交和经济贸易的舞台上。

    刚到国外,万子美能够克服生活的拮据、工作的艰辛,却难以忍受思乡的煎熬,一封家书,往往要等将近四个月,才收得到回信。

    除了采访是一件辛苦事外,那时候写稿也很辛苦。当时没有传真,更没有互联网。每次写稿,万子美必须先在稿纸上写成文稿,再对照国际上通用的明码电报,一个字一个字地将稿件翻译成代码,再发往国内。

    万子美没有学过报务,因此,这对于他来说,将原稿翻译成电报代码比写一篇稿件还要费时费力。代码翻译好后,他最后还要跑到邮局,请意大利的报务员将其再发到国内。在意大利这个欧洲文明古国里,万子美用激情与智慧、慎思与领悟、明辩而翔实地写作新闻,形成了他非同一般的写作风格和境界,成为一个把意大利文明介绍给中国的和平与友谊的使者。

    同时,他从自己所写的上千篇文章中精选出一百一十九篇结集为《透视意大利》一书,在国内出版后,多次再版,引起了海内外的广泛关注。

    曾几何时,《马可·波罗游记》使意大利人对中国的古老文明有所了解,而今万子美的《透视意大利》,则是以一个外国记者的眼光来看待意大利。因此,意大利社会各界认为,《透视意大利》的价值不亚于《马可·波罗游记》。为此,不仅意大利全国摄影家协会授予他“功勋摄影师”称号,而且意大利国中之国——圣马力诺共和国元首泰伦奇还邀请他参加自己的就职仪式,并在就职典礼后专门接见了他。

    鉴于万子美在促进中意文化交流与经贸交流上做出的杰出贡献,1993年,意大利总统科西嘉作出决定:将意大利共和国的最高荣誉“功勋骑士”勋章授予万子美。

    不久,意大利新任总统斯卡尔法罗就职后,便与时任意大利政府总理、后任总统钱皮一起在授予万子美功勋骑士的证书上进行了会签。

    前后三位意大利总统为一个昔日被高傲的西方人鄙夷为“东亚病夫”的中国人授予共和国最高荣誉,焉能不使万子美深感荣幸与骄傲·

    2002年10月23日,意大利政府再次在罗马古城为万子美举行了隆重的“加勋爵士”授勋仪式。

    加勋爵士意为“对意大利共和国功勋骑士再度加勋”,是意国的最高荣誉。他成为意国首次获此殊荣的华侨。

    因为自从意大利王国建国以来的一百四十多年间,不要说一位外国侨民能获得“加勋爵士”,就是意大利本国人能获此殊荣者也是凤毛麟角,寥寥无几。而且按照惯例,授勋仪式一般都是在“爵士”家乡所在地的省督府举行,可意大利政府竟然将为一个中国人的第二次授勋仪式安排在议会大厦举行,其规格之高,场面之隆重,实属罕见。

    由于他的故乡有木兰故里之称,而“骑士”又是“谦恭、正直、怜悯、英勇、公正、牺牲、荣誉、灵魂”八大美德的化身,所以中意人士均亲昵地称他为“木兰骑士”。

    长期在意大利生活建立的人脉,接下来万子美开始下海经商。随着经商的成功以及在意大利华人社会中的威望日隆,一种储备己久的社会使命感在他心中油然而生。他向志同道合的旅意华人侨胞们公开提出,大家集资,办一份华文报纸。

    1980年,万子美曾协助中国驻意大利大使馆写过侨史,那时整个意大利的华人华侨还不足三千人。随着国门大开后的十年间,意大利的华人华侨已经达到二十万人,仅居住在罗马市的就有二三万。

    一般来说,初来乍到的华人华侨,大多是从事餐饮业和服装加工业,且文化水平较低,看不懂意大利文的报纸,相当一部分人只能听懂基本意大利生活用语。这样一来,不少华人同胞由于不能全面而及时地掌握意大利的法律和地方的法规,常常受到歧视和不公平的待遇。如果办一份华文报纸,发挥其“收音机”和“扬声器”的功能,将得到的消息及时传达给广大华人华侨,不仅能够起到保护华侨华人利益的作用,而且还可以通过刊登国内的政治动态和经济发展等消息,使他们更了解祖国的形势,提高其对祖国的关爱程度。万子美的这一倡仪,立刻得到了有识之士的响应和支持。

    于是,他领衔出资出力,耗费了整整三个月的时间,一张反映侨声的《新华时报》面世了。这份华文报纸,从发刊词的撰写,到报纸版块栏目的设置,都由身为总编辑的万子美亲自操刀。

    报纸创刊后不久,意大利政府颁布了一项为解决非欧盟国家的移民身份合法化的特殊法律。其中明确规定,只要有证明,证实在此法律颁布之前有人雇用你,就可以取得居留身份。《新华时报》以最快的速度将意大利政府的这个法律刊登出来,在帮助不少过去曾“黑”着的侨胞实现了安居乐业的愿望发挥了重要作用。

    除了创办的《新华时报》外,万子美还同时担任着意大利《欧华时报》的总顾问,为办好该报出谋划策。还兼任意大利华侨华人社团联合总会常务副主席、意大利华商总会常务副会长、罗马华侨华人联合总会荣誉会长、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常务副会长等社会职务。

    万子美虽然身在海外,但却心系故国家园。此次相见,他给我讲述了一次“飞车”的故事——1996年的一天凌晨四点,他就起了床,连早餐都来不及吃,就驾车行驶了六百多公里,于十点多钟赶到米兰与一个客户洽谈生意。午饭后,他又开车到两百公里外的都灵,与另一个客户洽谈。当万子美将一天的两单生意都洽谈结束,找到下榻的酒店时,已是子夜时分了。

    正在这时,他接到了中国驻意大利大使馆商务参赞的电话,告诉他国内来了一个考察团,并且这个考察团来自万子美的家乡,希望他明天与考察团见个面。

    万子美听罢,虽然面露难色,可是他觉得家乡的考察团到了罗马,作为侨领和乡亲,不见个面是说不过去的。于是,他还是在电话里告诉商务参赞,自己明天一定赶回罗马。

    从都灵到罗马的距离接近七百公里。高速公路上,他以时速一百六十公里的速度奔驰着。天亮时,他己经到了罗马市的环城路。可是,整整二十多个小时没合眼的万子美,精力严重透支。尽管他一再告诫自己别睡觉,实在忍不住了,他就用手掌“啪啪”地拍打着自己的脑门。结果他还是有些神色恍惚了,就在那一刻,他的汽车呼啸着冲出了环城路,一连翻了几个跟斗,最后仰面朝天地瘫卧在地上。或许是好心人必有好报,他虽然随着汽车上蹦下跳,连汽车都彻底毁损了,可是他从头到脚,连块皮肉都没有擦破。

    1998年中国发生特大洪水袭击,他与罗马的华侨、华人一起,迅速捐资三亿多里拉赈灾。

    此次我们零距离接触,我还有一个意外收获,那就是万老赠送我一套刚刚面世的《万子美文集》。当我打开书本,但见在自序中赫然写道:“万子美1943年出生于黄陂。”接着,又听他津津乐道的说:他有三个故乡:“一是我的家乡湖北武汉黄陂,一是北京,一是意大利。”看到他对家乡的一往情深,一种天然的家乡人自豪之感油然而生,我为自己的家乡感到由衷的高兴。

    “几回梦中归故里,依旧当年放牛郎。”这是万子美先生一次应邀回黄陂时的会议发言时所作,至今听他当面说出来,依然让我感慨不已。先生的勤勉﹑谦和,对家乡的一片赤诚挚爱,从他的诗中流露出来,而他的三卷本文集佳作更是让我爱不释手。我希望更多的黄陂人,尤其是像我一样的年轻一辈的人生奋斗会更有目标,更有动力。

    短短的一次见面,给我留下抹不去的深深记忆,希望我能踏寻这些给我莫大鼓舞的人的足迹,向他们一样,走出自己的活力,活出自己人生的精彩,作为一名年轻教师,教书育人,带好学生,为故乡黄陂做点力所能及的事,为教育事业添砖加瓦,让我的学生中有千万个小“万子美”茁壮成长,老师群体中涌现出更多的“王士毅”。

    相关热词搜索: 放牛郎 依旧 当年 万子美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