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环境安全 > 正文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与和谐社会建设

    时间:2020-04-16 07:51:31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摘要]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可以保障人民充分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力、可以保证社会的安定有序、可以保证社会在公正公平的基础上健康运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社会主义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政治保障。在分析社会主义民主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的关系后,对如何加强和改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民主政治 社会发展 和谐社会

    作者简介:张文海(1969—),男,高级政工师,河北建筑工程学院机械系党总支书记;牧小霞(1972—),女,张家口机械工业学校。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以来,我国全面展开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历史和实践反复证明,只有发展民主政治才能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民主政治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必由之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政治保障。

    一、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政治保障

    首先,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趋势和要求。政治作为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和社会关系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有什么样的政治体制、政治理念和政治关系,就有什么样的社会秩序、社会伦理和人际关系。政治建设是促进社会进步的重要杠杆,决定着社会发展的性质和方向,是实现社会团结、稳定、和谐的关键。没有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和谐社会。社会主义中国不仅要创造出比资本主义更高的经济增长率和社会生产力,而且一定要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才能在21世纪各种挑战和考验面前立于不败之地。

    其次,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和标志。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广大人民不但需要富裕的物质生活和丰富的文化生活,而且需要依法充分享有民主权利和社会政治生活。高度民主、法制完备、富有效率、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标志。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政治制度,必须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是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制度。与此相适应的社会关系,也必须是体现平等友爱、团结互助、积极向上、稳定和谐的良好道德规范和行为规范。

    第三,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保证。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实现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党的领导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保证,在我国,离开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就不可能实现、维护和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也就谈不上构建安定祥和的美好社会。人民当家作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构建和谐社会要始终把人民当家作主作为根本出发点和归宿,立足于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激发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依法治国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方略。没有社会主义法制,就不可能形成安定团结的局面,构建和谐社会,必须使国家的各项工作在法治的轨道上进行,妥善协调和处理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

    第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发挥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特点和优势,围绕增强党和国家的生机与活力,充分调动全国各族人民和社会各阶层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不断增强社会的创造活力,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良好的社会基础和群众基础。

    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由之路

    相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实需要,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目前面临的任务还很艰巨,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还有大量工作要做。主要表现在:如何把发展民主政治同坚持党的领导、实行依法治国有机结合起来,还有不少具体制度需要完善;如何在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的同时,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的各项权利,许多工作还需要进一步改进;有的地方立法还一定程度地存在片面反映部门利益、眼前利益和局部利益的不正常现象,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问题和地方保护主义和部门保护主义还存在,法制教育跟不上。科学、民主决策还要进一步健全有关机制,在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机制方面还需要大大加强和改进。

    上述问题的存在将会动摇和谐社会建设的基础,延缓和谐社会建设的进程。加快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可有效化解上述矛盾和问题,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民主政治将把各种非制度化的政治参与行为引导到体制内政治参与轨道上来,有利于增进理解与信任,减少对抗和冲突。发展民主政治将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政治领域腐败现象,有利于增强民众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和支持。发展民主政治将从制度上建立起对人民负责的责任政治,有利于从根本上遏止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增强政府的政治合法性。

    发展民主政治将使执政党和政府更好地平衡各种利益关系,维护社会公正。

    三、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有力保障

    一是推进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坚实的政治基础。

    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保证人民依法行使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各项权利。改革和完善选举制度,进一步建立健全适合我国国情而又能真正体现择优和公平原则的选举制度。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巩固和发展各党派、各团体、各民族、各阶层及一切热爱中华民族的人们的大团结,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不断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从群众最关心的问题入手,坚持和完善政务公开、厂务公开、村务公开等各种办事公开制度,保证公民依法享有选举权、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等民主权利。要不断增强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能力和本领,妥善协调各种社会关系,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对群众的政治参与热情既要积极保护,又要正确引导,防止极端民主化,确保社会稳定。

    二是贯彻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提高依法执政水平,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有力的法制保障。加强党对立法工作的领导,支持和保证国家机关依法行使职权;抓紧制定和完善与经济体制改革相配套的政治体制、反腐倡廉以及人们社会生活急需的法律法规。领导干部要牢固树立法制观念,坚持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带头维护宪法和法律至高无上的权威,任何人都不允许享有超越宪法和法律之上的特权。严格执法,坚决纠正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现象。要支持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依法独立公正地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绝不能以任何形式干扰司法机关依法独立办案,坚决制止司法领域的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为维护法律的尊严、公民的权利和社会公正和谐,提供有力的司法保障和良好的法制社会氛围。

    三是推进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有效的政策支撑。坚持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制定政策、开展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完善重大决策的规则和程序,广泛集中民智。对涉及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项目,要广泛征询意见;对专业性技术性较强的重大项目,要认真进行专家论证、技术咨询和决策评估;对同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重大事项,要通过公示、听证等制度,扩大人民群众的参与度。

    四是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保证把人民赋予的权力用来为人民谋利益,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可靠的制度和机制保障。建立健全决策权、执行权和监督权既相互配合又相互制约的权力运行结构,形成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侵权受惩罚的有效机制。一要进一步加强党内监督。认真贯彻党内监督条例,努力提高监督工作的质量和水平。建立和完善巡视制度,全面实行对派驻机构的统一管理,加强和改进对领导班子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的监督,以此带动和促进其他方面的监督。二要形成监督的整体合力。要使党内监督与国家专门机关的监督、政协民主党派的监督、党员和人民群众的监督、社会舆论监督等结合起来,努力在全党全社会建立健全结构合理、职能明确、运行有序、相互协调、效力明显的监督机制,为从根本上制止权力滥用和腐败探索有效途径。

    五是着力培养社会主义民主文化,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文化支撑。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文化,作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和谐社会建设中起着凝聚人心、维护稳定、激发群众创造活力的作用,是构成中国“软实力”的重要因素。社会主义民主文化主要包括: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和人民当家作主的核心理念,全面的民主发展目标和多样化、创造性的民主实现方式,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化解矛盾的和谐精神,科学合理的权利义务观念。培育社会主义民主文化,各级领导要率先垂范,带头践行民主思想,要正确对待权力、要真心实意支持人民当家作主,一切工作为了群众。培育社会主义民主文化,要采取多种形式培养公民的民主素养,最便捷有效的方式是学习宪法、掌握宪法精神。培育社会主义民主文化,要自主创新,科学汲取国外民主文化资源。

    参考文献

    [1]中国社会科学院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中心, 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道路,求是 2007年5月17日

    [2]邓敬雷,政治文明建设方略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理想路径,中国学术论坛,2007年12月

    [3]刘卫民,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几个问题的思考,北京交通大学学报,2007第2期第6卷

    [4]钟宜,和谐社会视野下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光明日报,2005年9月27日

    [5]全国干部培训教材编写组,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人民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2006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