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环境安全 > 正文

    论《蜀王本纪》对古蜀历史研究的意义

    时间:2020-04-18 07:51:38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摘 要:非常辉煌的古蜀文化在秦统一古蜀后灰飞烟灭。好在有扬雄,他为我们留下了《蜀王本纪》。这是关于古蜀历史的最原始、最直接的文献资料,对《华阳国志》所记古蜀史有直接影响。尽管流传至今天的《蜀王本纪》只有一千多字,所记载的古蜀历史很有限,其中还有很多荒诞的神话,但是,它却是关于古蜀历史的“现存最可靠之纂辑文字”,尤其是其中关于古蜀“五王”、大禹为汶山郡广柔县人、蜀守李冰作石犀等史料,对今天研究古蜀历史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扬雄;蜀王本纪;华阳国志;古蜀历史研究

    公元前316年,秦国以它强大的军事力量,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就摧毁了古蜀国。之后,秦在古蜀地域强力推行秦文化。曾经非常辉煌的古蜀文化灰飞烟灭,以致在两千年后的今天,虽然我们发现了三星堆、金沙这些了不起的古蜀文化遗址,却因为在文献资料上找不到任何记载,仍然造成今天关于古蜀文化研究的若干困惑。唯可让我们感到欣慰的是,还好有扬雄,他为我们留下了《蜀王本纪》。

    一、扬雄与《蜀王本纪》

    秦的暴政使秦始皇虽然想“传之万世”却仅仅“二世”就灭亡了。楚汉相争,刘邦依靠蜀地丰富的物资和人力战胜项羽,建立了强大的汉帝国。西汉开国后,蜀地受到重视,经济、文化、教育都有大的发展,甚至出现了“蜀学比于齐鲁”[1]的盛况。

    人才济济的蜀地学者,不可能不对蜀地的远古历史、文化产生兴趣。一时间,在蜀地出现了众多学者寻觅古蜀文化的热潮。在他们所写的著作中,影响最大的是《蜀王本纪》和《华阳国志》。

    《蜀王本纪》是最早记载古蜀历史的史书。现存《蜀王本纪》是两汉三国间蜀地学者整理和改写的古蜀国传说的辑本。参加过此书整理、改写的学者很多,《华阳国志·序志》记载:“司马相如、严君平(遵)、扬子云(雄)、阳成子玄(子张)、郑伯邑(廑)、尹彭城(贡)、谯常侍(周)、任给事(熙)等,各集传记,以作《本纪》。”[2]即是说,有八个学者都整理过《蜀本纪》,除题为扬雄所撰《蜀王本纪》因为所辑较完备,曾传于世外,其他的《蜀本纪》均散佚无考,仅见于《隋书·经籍志》、新旧《唐书》等著录。

    流传到今天的《蜀王本纪》之所以要署“汉侍郎扬雄撰”,是因为对扬雄的学识和人品,在历史上都有极高的评价。《宋史·礼八》记载,北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年)“判国子监常秩等请立孟轲、扬雄像于庙庭,仍赐爵号,又请追孔子以帝号”。可知扬雄是官方认可的地位仅次于孔子的大儒。扬雄(前53~后18年)是出生于郫县的成都人。论职位,他在汉成帝时仅为侍郎,新莽时也不过是大夫,校书天禄阁;但是,他是当时著名的文学家、哲学家、语言学家,还是西汉末至东汉初那个时期学术界的著名领军人物。他仿《论语》作《法言》,仿《易经》作《太玄》,又作《方言》叙述西汉时代各地方言。无论是学识、学力和研究兴趣,他都必然会为刚刚在文字或典籍中消逝而在汉代社会中还有传言的古蜀文化进行寻觅,所以,历史上认定《蜀王本纪》为他所著是有充分理由的。

    《华阳国志》被公认是最权威的记载古蜀历史的史书。其原作《华阳国记》,由东晋常璩撰写于晋穆帝永和四年至永和十年(公元348—354)。全书共12卷,约11万字,记录了从远古到东晋永和三年今四川、云南、贵州三省以及甘肃、陕西、湖北部分地区的历史、地理。此书体制完备,内容丰富,考证翔实,史料可靠,是研究古代西南地方史和西南少数民族史以及蜀汉、成汉史的重要史料。《华阳国志》自成书以来,受到历代学者的高度评价和推崇。

    《华阳国志》在撰述时参考了当时所能见到的许多著作,以记载蜀地历史的《蜀志》而言,“取材于扬雄《蜀本纪》,应劭《风俗通》,谯周《益州记》,陈寿《益部耆旧》,与扬雄、左思两《蜀都赋》、来敏《本蜀论》、赵宁《乡俗记》及常氏自所见闻,而以《史记》《汉书》《续汉书》《汉纪》《续汉纪》与陈寿、王崇《蜀书》之文参订之。”[3]正是因为有了《华阳国志》,在常璩之前撰写的古蜀历史的史书,除《蜀王本纪》外,基本上都佚失了。

    唐宋后,扬雄的《蜀王本纪》也佚散,到明清时,有郑樸、洪颐煊、王仁俊等学者从《艺文类聚》《太平御览》等类书,以及《史记》《汉书》《后汉书》及《文选》等的注家的引用中辑出《蜀王本纪》,文字互异。清严可均的《全汉文》参合互见、稍加整理的扬雄《蜀王本纪》是目前可用的记载古蜀历史的最早史书。

    虽然揚雄等人距离古蜀历史、文化消逝是时间最近,但是,诚如任乃强先生在《华阳国志校补图注》中说:“《蜀王本纪》为汉代人所记蜀人传说,只得如此三四著名之酋长,非能列举其世系……”[4]这一是说明古蜀历史、文化在当时已经消逝得很彻底;二是尽管只有“三四著名之酋长”的资料,还是“传说”,但这已经是关于古蜀历史的最原始、最直接的文献资料了,必须予以足够的重视。

    尽管流传至今天的《蜀王本纪》[5]只有一千多字,所记载的古蜀历史很有限,其中还有很多荒诞的神话,但是,仍然不可否认,它是关于古蜀历史的“现存最可靠之纂辑文字”[6],尤其是其中关于古蜀“五王”、大禹为汶山郡广柔县人、老子为关令尹喜著《道德经》并约见成都青羊肆、蜀守李冰作石犀等史料,对今天研究古蜀史,大禹与夏史,老子与《道德经》、李冰与都江堰等古史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蜀王本纪》与古蜀历史研究

    今天研究古蜀历史,最重要的史籍是《华阳国志》,诚如任乃强先生所说:“研讨西南古代史地,屡须检核《华阳国志》。”[7]而《华阳国志》关于古蜀历史的记载,则基本上来源于《蜀王本纪》。也就是说,《蜀王本纪》关于古蜀历史的记载,对古蜀历史的研究,有非常重要的奠基意义。下面择其要点分别阐述之。

    1.“五帝”是五个时代

    古蜀有“五帝”:蚕丛、鱼凫、柏灌、杜宇、开明。这在《蜀王本纪》《华阳国志》中都有相同记载。这古蜀“五帝”分别是五个人还是五个时代?按《华阳国志·蜀志》的叙述:“周失纪纲,蜀先称王。有蜀侯蚕丛……次王曰柏灌。次王曰鱼凫……后有王曰杜宇,教民务农……其相开明,决玉垒山以除水害。帝遂委以政事,法尧舜禅授之义,禅位于开明。帝升西山隐焉。”似乎只是五个人,这也是“五帝”称谓的来源之一。

    但是,可以肯定一个不争的事实——古蜀“五帝”不可能是五个人而只能是五个时代。

    《蜀王本纪》说:“蜀王之先,名蚕丛,后代名曰柏濩,后者名鱼凫。此三代各数百岁,皆神化不死,其民亦頗随王化去。王猎至湔山,便仙去。今庙祀之于湔。”可见蚕丛、柏濩、鱼凫在蜀统治的时间各有“数百岁”,当然这不可能是指这三人各做了几百年的“王”,而是以蚕丛、柏濩、鱼凫为名号的时代各持续过几百年。至于杜宇、开明,《蜀王本纪》也有“望帝积百余岁……开明帝下至五代,有开明尚”等记载。这就很清楚地说明:他们都不是个人,而是一个时代或者说是一个王朝。

    《华阳国志·蜀志》三章四章细述开明王朝事迹和秦灭开明王朝事,其中有:“开明位号曰丛帝。丛帝生卢帝。卢帝攻秦,至雍。生保子帝。(保子)帝攻青衣,雄张獠、僰。九世有开明帝,始立宗庙……周慎王五年秋,秦大夫张仪,司马错、都尉墨等从石牛道伐蜀……开明氏遂亡。凡王蜀十二世。”从古蜀“五帝”之一的开明传有“十二世”这一清楚的记载,可知古蜀“五帝”代表的是五个时代。

    对蚕丛氏在蜀为王的年代,虽然有唐代大诗人李白《蜀道难》“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纪咏,但这是诗人天马行空的想象,没有任何依据。据考古学家推测,蚕丛氏应早在商之前的夏代,因为三星堆遗址出土的城墙筑于早商时期,是鱼凫王统一蜀国后才修建的。所以,从蚕丛到开明这五代帝王的时间应该有两千年左右。

    2.“五帝”是氏族还是国家?

    古蜀“五帝”各以名号的时代分别持续了几百年,那么,这个各有名号的时代是氏族还是国家?这需要具体分析。

    《蜀王本纪》《华阳国志》关于蚕丛、鱼凫、柏灌这三“王”的记载都非常少,分别是52个字、71个字。根据蚕丛、柏灌、鱼凫“此三代各数百岁”的传说,任乃强先生在《华阳国志校补图注》中有两段精妙之论:“分析旧籍所传关于蚕丛氏之资料,可以肯定其为原始社会最先形成一个氏族集团之首领。其至周末之时间,说三千岁,为保守数;四千岁,为近似数;估万余岁亦非甚夸。此为结论之一。”[8]“‘此三代各数百岁’。此亦犹古代相传,伏羲、神农各数百岁,皆就其十足旺盛年代言之。非一人能活数百岁。任何民族皆有施用于酋长之特称。”[9]可知,蚕丛、柏濩、鱼凫,就是三个各传了数百年的氏族首领的名号。在他们的时代,古蜀国人民的经济生产活动甚至主要还不是“务农”,显然,此时的古蜀还是氏族而不是国家。

    而杜宇就不一样了,《华阳国志》在《蜀王本纪》的基础之上说:“后有王曰杜宇,教民务农。一号杜主。时朱提有梁氏女利,游江源。宇悦之,纳以为妃。移治郫邑。或治瞿上。七(巴)国称王,杜宇称帝。号曰望帝,更名蒲卑。自以功德高诸王。乃以褒斜为前门,熊耳、灵关为后户,玉垒、峨眉为城郭,江、潜、绵、洛为池泽;以汶山为畜牧,南中为园苑。会有水灾,其相开明,决玉垒山以除水害。帝遂委以政事,法尧舜禅授之义,(遂)禅位于开明。帝升西山隐焉。时适二月,子鹃鸟鸣。故蜀人悲子鹃鸟鸣也。巴亦化其教而力农务。迄今巴蜀民农,时先祀杜主君。”

    这段记载,剔出神话色彩,它至少说明了几个事实:以“杜宇”为名号的氏族进入蜀地后,与当地土著融合,建立了一个包括蜀地和汉中等地的广大区域的政权,即已进入了华夏文化领域;杜宇、开明之间有政权交接之事。即是说,杜宇、开明的时代,蜀地不再是氏族而是国家了。

    3.“五帝”之间有无继承关系?

    按《蜀王本纪》的说法,“开明”氏族的首领,因为治水有功,最末的那位望帝“杜宇”遂将政权“禅”之于他。这之间是真正的“法尧舜禅授之义”,还是血淋淋的权力斗争,史籍上有不同的说法。不管怎样,杜宇、开明之间确有继承关系是可以肯定的。

    而蚕丛、柏灌、鱼凫、杜宇之间,就很难说有继承关系了。

    《蜀王本纪》《华阳国志》对古蜀“五帝”关系的描述,很类似于司马迁的《五帝本纪》,这两种“五帝”之间的关系,就如同夏之后的中央政权的国王、皇帝一样,都是一代一代彼此继承的甚至还有的是“禅让”的。这可能吗?

    在夏之前没有国家只有氏族的历史中,不会有中央政权。《尚书·尧典》说:“协和万邦,黎民于变时雍。”刘师培《古书疑义举例补·虚数不可实指之例》说:“古代邦国狭小,虞夏之交,计有万国,而后世遂有万邦之语。”[10]这些记载都说明“五帝”时期的中原,是处于“古者四海之内分为万国,城虽大无过三百丈者;人虽众无过三千家者”[11]的诸国林立时代。也就是说,那个时期的黄河中游地区并没有形成统一的政治实体,不同区域间存在互不隶属的政治组织(酋邦或早期国家),每个政治实体以各小流域为单元,控制区域面积不过几百或者上千平方公里,大致是一种“邦国林立”的局面。在这些“邦国林立”中的一个“邦国”,就算它是圣王舜帝的“邦国”,也只不过就是一个稍微大点的部落联盟而已,怎么可能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国家呢!

    既然夏之前的历史只是一个一个的部落联盟,所以,“五帝”之间的关系就不可能是继承,而是独立的。传说中的“五帝”,很可能就是夏之前历史中那一个一个陆续出现的,或者是并列的,或者是前后的,反正就是部落联盟中影响较大的部落领袖。应该说所谓“五帝”是一种虚指,不一定就是五个人或者五个部落联盟。“五帝”代表的就是夏之前历史中那些影响较大的部落联盟领袖。只是在春秋时代,这些原本没有关系的部落领袖被人为地联系在了一起,而且还有了继承关系。

    相关热词搜索: 本纪 意义 研究 历史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