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环境安全 > 正文

    对《摽有梅》的两种英译文赏析

    时间:2020-04-18 07:57:44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摘要:中国古诗英译良非易事。本文试比较一首中文古诗《摽有梅》的两种译文,分析二者之优劣,以期提高读者之文学欣赏水平。

    关键词:中国古诗;英译文;赏析

    一、中国古诗英译史

    迄今为止,中国古诗英译的历史已近两百余年。其间所历之坎坷浮沉、荣枯兴衰,自不待言。从十八世纪以来,中国的古诗即被译介到西方,西方人所接触的中国文学作品即是中国古体诗,其中很多古诗被译为英语和法语。十八世纪,威廉·琼斯爵士(1746-1794)曾经尝试翻译了我国古代《诗经》中的部分作品。十九世纪中期,理雅各(James Legge,1914-1997)在一位中国学者的帮助下开始翻译《诗经》,先直译之,后译成诗体。十九世纪末,英国剑桥大学的教授赫伯特·A·翟理士(Herbert A. Giles,1845-1935)将一些唐诗名篇译为英文诗。1915年,埃兹拉·庞德发表了《华夏集》—一本自由体英译中国诗,此举引来一些效仿者。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美国印第安纳大学出版了一本《葵晔集—中国三千年诗词选》,这是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中国诗词英译行动。

    当然,在目今繁花争艳的中外译界,已经涌现了越来越多的高士能人。越来越多的古诗被译成外文,于中华民族文化的繁荣是大有裨益的。

    二、诗的可译与不可译

    诗歌翻译,可乎?不可乎?长期以来,译界对此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美国民间桂冠诗人罗伯特·弗罗斯特(Robert Frost,1874-1963)声称:“诗是在翻译中丧失掉的东西”。英国十九世纪的天才诗人雪莱在《诗辩》(Defence of Poetry)一文中立场鲜明地表示:“译诗是徒劳无益的,把一个诗人的创作从一种语言译成另一种语言,犹如把一朵紫罗兰投入坩锅,企图由此探索它的色泽和香味之构造原理”。朱光潜先生说:“凡诗都不可译为散文,也不可译为外国文,因为诗中音义俱重,义可译而音不可译。成功的译品都是创造而不是翻译。”许渊冲认为诗之所以为诗的东西,在很大程度上,有机地融化在诗人写诗时使用的语言之中,这是无法通过另一种语言来表达的。他还说,即使译者准确无误地体会了诗人的意思并且把它充分表达出来了,但读者并不能因此而得到读原诗时所应得到的享受。换句话说,诗不可译论者认为诗是情趣和意象(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体,原诗是不可译的,因为原诗的情趣内容不能用另一种语言(文字)形式来表达。由于两种语言、文化、历史等不同,同一意象造成的情趣、引起的联想也不尽相同,所以诗作为情趣和意象的统一体是不可译的。辜正坤表示:“简单地说诗歌可译或不可译当然是武断的,不正确的。凡属语言本身的固有属性的东西往往都不可译。以符号学的观点来看,则那部分仅仅依赖符号本身的结构才能产生艺术效果的东西往往是不可译的。然而可译与不可译依然要受翻译的三要素(功能、审美趣味、译者读者多层次)所制约。同是一首诗,对甲来说可译,对乙来说或许就不可译。这里涉及的已不纯粹是诗歌翻译的问题,而是译者自身的诗歌素养和审美判断力问题,这就进入了文艺美学的范围。”傅浩先生在《论诗之可译》一文中也指出译诗应以再现原诗的神韵为主,要依神赋形。

    由是观之,从一定程度上讲,诗词是可译的。只不过,欲得佳译,确乎不易!诚如严复先生有感而叹曰:“一名之立,旬月踟躇”。亦如诗中圣哲杜甫诗云:“欲得一字准,捋断半根须”。

    三、《摽有梅》的两种英译本赏析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汇集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期五百多年间的诗歌,共305篇。它在先秦时被称为《诗》,或者《诗三百》,本来只是一本诗集。从汉代起,儒家学者把《诗》当作经典,尊称为《诗经》,列入“五经”之中,它原来的文学性质就变成了同政治、道德等密切相连的教科书,也称《诗教》。《诗经》共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其中,“风”的意思指土风、风谣,也就是各地方的民歌、民谣,常用赋、比、兴的手法来描述事物,诗中多用口语和叠句。

    本文所探讨的《摽有梅》一诗出自《诗经·风·召南》。该诗是一首情歌,描写一位大龄女子盼望爱情的焦虑与迫切心情。诗中以梅子成熟和落地,喻指姑娘已届婚嫁之龄。诗文仿拟一位女子的口吻,大胆表达了对于爱情的渴望,对于心上人的期盼。该诗体现了《诗经》的典型特色,即:以口语入诗,让人倍感亲切自然;辅之以叠句,增强其韵叹效果。诗中“摽有梅”、“求我庶士”分别出现了三次。

    摽有梅

    摽有梅,其实七兮。求我庶士,迨其吉兮。

    摽有梅,其实三兮。求我庶士,迨其今兮。

    摽有梅,顷筐塈之。求我庶士,迨其谓之。

    这是一首委婉而大胆的求爱诗。“求我庶士”,不妨读为“我求庶士”。暮春,梅子黄熟,纷纷坠落。一位姑娘见此情景,敏锐地感到时光无情,抛人而去,而自己青春流逝,却嫁娶无期,不禁以梅子兴比,唱出了伊人怨青春之速去、叹终身之未托的迫切心声。

    盖此诗之主旨、诗艺和风俗背景,前人已约言点出。《毛诗序》曰:“《摽有梅》,男女及时也。召南之国,被文王之化,男女得以及时也。”“男女及时”四字,已申明诗旨;后数语乃经师附会,应当略去。《周礼·媒氏》曰:“仲春之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若无故而不用令者,罚之。司男女之无夫家者而会之。”明白了先民的这一婚恋习俗,对这首情急大胆的求爱诗,就不难理解了。清代学者陈奂对此诗的兴比之意作了简明阐释:“梅由盛而衰,犹男女之年齿也。梅、媒声同,故诗人见梅而起兴”(《诗毛氏传疏》)。清代著名诗人龚自珍之子龚橙在《诗本义》中说“《摽有梅》,急婿也。”一个“急”字,抓住了本篇的情感基调,也揭示了全诗之旋律节奏。

    从抒情主人公的主观心态来看,“急”就急在青春流逝而夫婿无觅。全诗三章,“庶士”三见于文。“庶”者,众多之意;“庶士”,意谓众多的小伙子。可见这位姑娘尚无意中人。她是在向整个男性世界寻觅、催促,呼唤爱情。青春无价,流光易逝,终身何托?“真正的青春,貞洁的妙龄的青春,周身充满了新鲜的血液、体态轻盈而不可侵犯的青春,这个时期只有几个月”(《罗丹艺术论·女性美》)。如今梅子黄熟,嫁期将尽,仍夫婿无觅,怎能不令人情急意迫!青春流逝,以落梅为比。“其实七兮”、“其实三兮”、“顷筐塈之”,由繁茂而衰落;这也正一遍遍在提醒“庶士”:“花枝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唐无名氏《金缕曲》之忧心“无花空折枝”,似有《摽有梅》之遗音。

    从诗篇的艺术结构看,“急”就急在三章复唱而步步紧逼。重章复唱,是《诗经》基本结构。但从诗意的表达看,有两种不同的形态,即重章之易辞申意和重章之循序渐进。《草虫》首章末句“我心则降”、次章末句“我心则说”、末章末句“我心则夷”,即为语虽异而情相类的重章之易辞申意。《摽有梅》则属于重章之循序渐进。三章重唱,却一层紧逼一层,生动有力地表现了主人公情意急迫的心理过程。首章“迨其吉兮”,尚有相待之意;次章“迨其今兮”,已显焦虑之情;至末章“迨其谓之”,可谓情急之盛。三复之下,已将女主人公“一片芳心千万绪,人间没个安排处”的急切之情展露无余。

    许渊冲和Arthur Waley(阿瑟·威利)分别对《摽有梅》进行了英文翻译。

    许渊冲版译文:

    An Old Maid

    The fruits from mume-tree fall,

    One third of them away.

    If you love me at all,

    Woo me a lucky day!

    The fruits from mume-tree fall,

    Two thirds of them away.

    If you love me at all,

    Woo me this very day!

    The fruits from mume-tree fall,

    Now all of them away.

    If you love me at all,

    You need not woo but say.

    Arthur Waley版译文:

    SONG

    Plop fall the plums; but there are still seven.

    Let those gentlemen that would court me

    Come while it is lucky!

    Plop fall the plums; there are still three.

    Let any gentleman that would court me

    Come before it is too late!

    Plop fall the plums; in shallow baskets we lay them.

    Any gentleman who would court me

    Had better speak while there is time.

    诗中姑娘的心情随梅子数量的变化而渐趋紧迫。其中“求我庶士”在诗中重复出现三次,许渊冲统统译为If you love me at all(假如你真的爱我),不仅再现了原句的重复叠句,且道出了姑娘希望别人爱她而又羞于开口的心情,兼之使用at all两词以加强语气,深刻体现了姑娘的急迫心情。Waley将“求我庶士”分别译为those gentlemen that would court me(那些追求我的未婚男子)(第一节),any gentlemen that would court me(任何追求我的未婚男子)(第二节),any gentlemen who would court me(任何一个追求我的未婚男子)(第三节)。其中gentlemen由复数变成单数,暗示姑娘选择的余地越来越小,选择的对象越来越少,心情也愈加焦急。此举颇为切合原诗之义,但略显啰嗦,不够简洁。

    原诗叠句的使用形成了排比(parallelism),使得全诗紧凑急迫,但是在重复中又适当富于变化。许渊冲的译作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特点。他以a lucky day(吉日)译“吉”,以this very day(就在今日)译“今”,最后以You need not woo but say (你无须求爱,只需说一声)译“迨其谓之”。姑娘迫不及待的恨嫁心情真是呼之欲出,让人莞尔!

    Waley以lucky译“吉”,以Come before it is too late(抓紧时间来求爱吧)译“迨其今兮”,以Had better speak while there is time(趁着时间就说吧),选词变化较大,不够精确。

    再者,原诗中“其实七兮”、“其实三兮”、“顷筐塈之”,许渊冲先生译为“One third of them away”、“Two thirds of them away”、“Now all of them away”。许先生没有拘泥于原文中的“七”、“三”等数字,且译文意义层层递进,较传神地体现了代嫁女子那种“渐见愁煎迫”的心情。 反观Waley之译文:“there are still seven”、“there are still three”、“in shallow baskets we lay them”,显然,Waley不仅受制于原文中“七”、“三”等数字,而且他以shallow baskets译“顷筐”,从字面上看颇贴切,但译诗中的“we”(我们)似乎游离于全诗之外。此处实属因词害义。

    通观全篇,许渊冲译文的特点为“得其意而忘其形”,用他自己的话说,乃“得意忘形”之作。故于Waley之译相比较,许译似乎更佳。

    四、结语

    中国古诗英译是一项不轻松的课题。欲得佳译,诚良难也!译者自身的中英文功底在翻译中至关重要。粗略而言,中诗与英诗之间本有诸多不同。中诗以精练取胜,英诗以精确取胜,中诗以意境取胜,英詩以情景取胜。中诗以含蓄取胜,英诗以奔放取胜,此乃常理。但具体至每一首诗却未必尽然。在本诗中,这位女士却一反常态,热情洋溢,急不可待。所以,译者也要视具体情况,灵活处理。聪明的译者总能如鱼得水,游刃有余。

    参考文献

    [1]Arthur Waley, 170 Chinese Poems [M] London: Constable & Co.,1918, p.21.

    [2]傅浩.说诗解译——中外诗歌与翻译论集 [C].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

    [3]辜正坤.150 Masterpieces in Yuan Qu-Poetry[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7.

    [4]许渊冲.翻译的艺术[M] 北京:五洲传播出版社,2006.

    [5]许渊冲.文学与翻译[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39.

    [6]张经浩,陈可培主编.名家名论名译 [C].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7]朱光潜.诗论[M] 北京:生活 读书 新知三联书店,1984:244.

    相关热词搜索: 两种 赏析 英译 摽有梅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