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环境安全 > 正文

    体面劳动的内涵与结构之再建构

    时间:2020-04-24 07:58:09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打开文本图片集

    摘 要:以北京市39家企事业单位的36名管理者和235名一线职工为深度访谈对象,采用扎根理论方法和NVivo 11.0软件,对体面劳动的内涵与结构进行了质性研究。归纳了体面劳动的18个构成要素,并进一步将其归并为体面劳动的7个结构维度,依次为工资收入体面感、就业保障体面感、工作氛围体面感、劳动强度体面感、民主参与体面感、职业发展体面感与社会地位体面感。该研究具有一定的样本代表性与理论包容性,为体面劳动评价指标体系的重建提供了较为科学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体面劳动;结构维度;构成要素;指标体系;扎根理论

    中图分类号: F241.4;C91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7-5833(2017)06-0059-12

    作者简介:徐 岩,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刘 盾,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讲师、博士(北京 100875)

    一、引 言

    自从时任国际劳工组织(ILO)主席胡安·索马维亚在1999年6月召开的第87届国际劳工大会上提出“体面劳动”(decent work)的概念以来,国内外有关体面劳动的学术研究便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目前,探讨体面劳动的内涵与结构的过程,一般是建立体面劳动评价指标体系的过程,或者是前者作为后者的前置工作。有关体面劳动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目前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从官方陈述的体面劳动的四个战略目标(工作中的基本原则和权利、就业、社会保护、社会对话)出发,将体面劳动归结为与之一一对应或紧密相关的结构维度(一级指标),再根据既有理论发展出各结构维度下属的客观统计指标。此类研究可概括为基于理论的体面劳动客观指标体系,是一种自上而下地建构体面劳动的内涵与结构的过程。其代表性成果包括ILO依据安克尔(Anker)的研究建立的包含11个结构维度(一级指标)、63个二级指标的评价指标体系1,以及安克尔(Anker)等、贝斯康德(Bescond)、博耐特(Bonnet)等、盖伊(Ghai)在2003年《国际劳工评论》的一期有关“测量体面劳动”的特刊上发表的类似研究成果1。此类研究的优点是忠实于ILO对体面劳动的初始表述,并且便于客观地衡量、比较不同地区、行业之间的体面劳动实现程度,但缺点是容易受到统计数据可得性与可比性的局限;更重要的是,它忽略了体面劳动本质上是一个因人而异、见仁见智的主观心理构念(construct)。要使体面劳动成为一个可操作的政策目标,就必须从劳动者的主观感知出发,总结劳动者对体面劳动应包含哪些维度、哪些要素的共性理解,也就是自下而上地建构体面劳动的内涵与结构。

    认识到基于理论的客观指标体系的上述不足,国内一些学者进行了基于经验的体面劳动主观指标体系的探索。此类研究一般是通过对小样本劳动者的深度访谈,提炼出受访者心目中构成一项工作的体面性的特质或要素,再将这些要素分类归纳成为几个含义更广泛的结构维度,实际上是一个将受访者表述的细化指标逐步归纳为一级指标的过程。其后续工作是根据指标编制体面劳动感知量表,并作为问卷发放,继而通过对问卷数据的分析,检验指标体系的合理性,同时得到应答者的体面劳动实现状况。其代表性成果包括卿涛、丁越兰和周莉、黄维德和岳林洋、杨澄等人对不同地区、不同行业职工的调查研究2。

    基于深度访谈的质性研究,无疑是探索体面劳动主观感知的内涵与结构的最自然、最有效的方法。然而现有的此类研究均不同程度地表现出如下不足。首先,这些研究的重点在于后续的对体面劳动感知量表的定量分析,质性分析相对处于从属地位,以致访谈与质性分析进行得不够深入,或者没有遵循严格的质性研究方法论规范。其次,混淆了反映体面劳动要素的反映性测度项(reflective items)与构成性测度项(formative items)。理论上,唯有纯粹的构成性测度项才能构成结构维度(一级指标)下的细化指标。而当一套体面劳动的细化指标既包含构成性测度项,又包括反映性测度项时,该指标体系注定缺乏逻辑一致性。再次,访谈样本量较小(一般不超过60名),由此得出的质性研究结果缺乏代表性,或者只适用于某个特定行业、职业的劳动者。

    针对以往研究的不足,笔者在首都职工素质建设科研课题“职业技能提升与体面劳动的实现程度研究”的支持下,对来自北京市各行各业的271名企事业单位工作者进行了深度访谈,并按照扎根理论(grounded theory)方法、借助NVivo软件,对访谈文本资料进行了三级编码分析。本研究从访谈资料中总结提炼了体面劳动的18个构成要素,進一步将其归结为工资收入体面感、就业保障体面感、工作氛围体面感、劳动强度体面感、民主参与体面感、职业发展体面感、社会地位体面感等七个结构维度,从而为重建体面劳动评价指标体系提供了理论依据。相比以往同类研究,本研究具有以下优势。首先,严格遵循扎根理论的自下而上式理论建构方法,确保分析结果来自劳动者的主观经验感知。其次,建构的体面劳动内涵与结构更加全面,可以包容其他同类研究成果。再次,访谈样本量更大,并且因北京市的就业结构特点(以服务业为主,既有全国占比最高的知识型员工,又有相当规模的外来务工与灵活就业人员),兼顾研究对象的典型性、代表性与前瞻性。

    二、研究设计

    本文采用由格雷泽和施特劳斯(Glazer & Strauss)首创的扎根理论研究方法。该方法要求研究者不受既有文献或理论框架的束缚,通过观察、互动或访谈收集来自被研究者提供的质性数据,然后通过对质性数据的编码、分类和归纳建立概念与范畴,继而通过对概念、范畴的分析与比较建构理论1。因循此路线,本研究过程大致经过了访谈方案设计、访谈对象选取、访谈资料分析以及完成理论建构这几个阶段。

    1. 访谈方案设计

    为了兼顾访谈的质量和效率,采用个人深度访谈(每次1-3)为主,专题小组讨论(每次4-6人)、座谈会(每次7-10人)为辅的方法。深度访谈采用鲁宾(Rubin & Rubin)建议的非结构化、响应式访谈方式2,仅根据前期文献研究得到的理论框架设置简略的访谈提纲,细节处让受访者尽情发挥,并通过对主题相关内容的跟踪与追问,不断将探索发现过程引向深入。专题小组讨论和座谈会则更多采取轮番发言、头脑风暴、互动讨论与投票表决等方法。

    相关热词搜索: 体面 内涵 再建 劳动 结构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