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环境安全 > 正文

    弋动的意识之流

    时间:2020-05-08 08:02:03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摘要:意识流小说以“内心独自”和“自由联想”两大手段,构建起了全新的小说写作方法,在淡化了情节和语言构建小说文本功能的同时,完成了精神世界的描绘,强调了主观意识的活动,重现了心理活动流程,深入探寻了人物的内心世界。本文以《尤利西斯》和《追忆似水年华》为例,试图引导读者体会“意识流”这种颇为有力的表现手法。

    关键词:弋动的意识之流 《尤利西斯》 《追忆似水年华》

    19、20世纪之交,缘于工业技术的高速发展以及随之衍生出来众诸多矛盾,传统理性和人文观念受到冲击的人们开始试图用新的眼光来看待世界、理解世界,迫切地期待探索自己的思想领域。西方文艺界也在二十世纪初发生了一场波澜壮阔的运动,各文艺领域都开始积极地尝试突破传统。“意识流”就是在这种背景下逐渐形成的。

    “意识流”大意为“人类思维活动是一条持续波动的河流”,“意识并不表现为零零碎碎的片段。意识并不是片段的衔接,而是流动的,用“河”或“流”的比喻来描述它是最自然不过的了。此后再谈到它的时候,我们就称它为思想流、意识流或主观生活流吧”(威廉·詹姆斯《心理学原理》第237页)。这可以说是“意识流”的出典。所以,“意识流”与其说是一个理论流派,不如说是一种创作手法,以此写作的小说便称之为“意识流小说”。“意识流小说”正是从20世纪初叶詹姆斯·乔伊斯、弗吉尼亚·伍尔夫、威廉·福克纳、马塞尔·普鲁斯特等等作家的创作开始。

    意识流小说大量采用详尽的精神世界描写,最为突出的手法就是通过“内心独白”和“自由联想”,强调人的主观世界、直觉和下意识活动。这是一种新的小说写法。与以往相比,意识流的小说注重的是人物整个心理流程,有意地淡化了情节的渲染和语言的运用,致力于深入探寻人物的内心世界。这与以往的传统小说相比可谓独树一帜。事实证明这是一种颇为有力的表现手法。意识流诞生了多部旷世奇作,尤其是三十年代英国作家詹姆斯·乔伊斯的扛鼎之作《尤里西斯》,曾在西方引起轰动。我们可以通过《尤利西斯》和《追忆似水年华》来了解意识流作品。

    意识流小说刻画人物最为突出的手法之一就是“自由联想”。这种手法在小说《尤里西斯》中使用达到了极至,以至于很多读者都称其为“天书”。自己的阅读过程何尝不是如此。之所以如此,很可能是因为它的内容:不仅天马行空,而且晦涩难懂,不仅词句零碎,而且处处偶然,读来似乎毫无章法可言。其实这正是这是一种全新的小说写法,叙写的并非眼见耳闻,而是一个记录:一种人脑中一个时刻到另一个时刻无时无刻不在进行着的漫无边际的思维想象的记录。作家把人物随意跳跃的整个感知过程不作任何修饰加工展现在我们眼前,以最原始的材料堆砌出最直接的效果,让读者切身体会到书中人物真实的思想和细微的情感变化。

    《尤利西斯》的第三章非常具有代表性:这一章描写的是年轻的知识分子斯蒂芬在海岸边漫步时的思考:当他看到两位产婆时,他想起了人类的起源,想到人类的祖先亚当和夏娃,由此又想到了孕育出自己的父母,之后他考虑着是否去看望舅妈时脑海中又出现了一幅粗俗的家庭画面,然后他又想起了在法国生活的经历,想到要在那里作出一番惊人业绩的愿望,但母亲病危父亲发来电报催他回家的无奈事实,看到海湾“碗”形的水面使他回忆起母亲临终时吐的一碗痰,随着对母亲的回忆,他感到非常孤独……

    在这段梦游一般的自由联想文字中几乎看不到作者的影子,完全是以斯蒂芬的口吻向我们展露了他的思想真面目,特别具有哲学意味。再如,《尤利西斯》第二章记述斯蒂芬的行为时,已经完全感觉不到作者的存在了,“无意识”地诠释所发生的事情,“无意识”地展现老师和少年之间的对话和行为。意识流小说这样的手法突破了时空限制,表现出意识流动的多变性、复杂性,比如在第五章的开头布卢姆去参加葬礼的路上,“布卢姆先生沿着停在约翰·罗杰森爵士码头上的一排货车稳重地走去,一路经过风车巷、利斯克亚麻籽榨油厂和邮政局。要是把这个地址也通知她就好了。走过了水手之家。他避开了早晨码头上的噪音,取道利穆街。一个拾破烂的少年在布雷迪公寓旁闲荡,臂上挎了一篮子碎肉,吸着人家嚼剩的烟头。比他年纪小、额上留有湿疹疤痕的女孩朝他望着,懒洋洋地擦着个压扁了的桶箍。”

    所以说,意识流小说对于联想的叙述包罗万象,漫无边际却又极其详尽,诸如邪说祖师、平底船船夫、有关维多利亚女王的报导等等,都是在脑海一晃而过的景象,都是一段段完整的思想记录。然而,我们不得不发觉,每个零碎的细节和情景其实都穿上了一件意识的外衣,附着了意识的外壳,以至于我们可以通过这些看起来琐碎的情节和所联想到的种种事物中看出一条比较清晰的主线:对人类起源和生命给与的思索。可以说,我们看到的“自由联想”其实是渗透着人物思想的严密逻辑性的。乔伊斯正是使用了这种好似“弦外之音”的手法使小说在不到一天的时间跨度里从容地把几位主人公的全部内心世界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现在想来仍然意犹未尽。

    “内心独白”是意识流小说另外一种独特的表现手法。最具有典型性意义的是《尤利西斯》第18章。在这最后的一章中,几乎所有的文字都是以“独白”的方式呈现出来的。“他自以为老太婆会听他摆布呢,可她一个铜板也没给咱留下,全都献给了弥撒,为她自己和她的灵魂,简直是天底下头一号抠门鬼,连为自己喝的那杯搀了木精的酒都怕掏四便士,净对我讲她害的这个病那个病,没完没了地絮叨她那套政治啦……”感觉上就是在“自说白话”而己。女主人公莫莉将我们带入到她的回忆里,她的内心独白登峰造极。从她的“罗曼史”伊始直到对家庭生活的憧憬结束,在长达万言的篇幅里,莫莉以她的“独白”回顾了她的前半生。“内心独白”的运用,将主人公的内心活动“原生态”地呈现在读者面前。这种一气呵成的表现手法展现了一个完完全全的个人隐秘空间,给读者以扑面而来的强烈真实感。这是莫莉对15岁的女儿米莉的一段想法:“……(笔者加,省略之前的内容)她甚至不肯替你把煮土豆的水倒掉当然喽她也是对的省得把手弄粗啦我留意近来他在饭桌上老是跟她讲这讲那讲解着报纸上的事情她呢就假装听懂啦当然挺狡猾啦这可是从他那边的血统来的她窗上大衣可她要是觉得哪儿不舒服就会告诉我而不告诉他他不能说我装模作样他能吗我的确太老实啦我估摸着他以为我已经没戏啦再也不会有人理睬啦喔我才不会呢喔等者瞧吧……”没有标点的连绵长句让莫莉充满活力的内心活动自然流露和盘托出。作者通过让女主人公莫莉自己“开口”,让她的意识自由“流动”,用其个性鲜明的语言道出她心底的种种隐秘与回忆。乔伊斯凭借这种手法把莫莉对于女儿的嫉妒之心和她争强好胜的性格表现得活灵活现淋漓尽致。这种“内心独白”技巧的成功运用,或许就促成了《尤里西斯》这部小说经典。

    《尤里西斯》深刻地揭示了现代主义运动所带来的精神冲击。在道德衰微、家庭分裂、传统观念沦丧的现实世界中,庸俗的布鲁姆、虚无的斯蒂芬、以及放纵肉欲的莫莉,其实他们都是情感上漂零无依,精神上遭受挫折、充满动乱的人。这也正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西方社会社会道德与精神文明的具体写照。

    从《尤里西斯》我们可以看到意识流作品的某些特色,它借用丰富的艺术手段,传达给我们一个变化多端的内心世界,无论它们是如何复杂。这是对人类自身灵魂与思想认真的思考,正缘于此,意识流小说《尤利西斯》具备了传统的小说所欠缺的深度,成为了当时文坛的先锋流派,并且给后世作家带来了深远影响。

    同为意识流小说,

    《追忆似水年华》则又别有一番风味。

    显然,作为一部回忆录式的自传体小说,普鲁斯特没有将《追忆似水年华》写成普通的回忆录,因为作者对回忆“时间”做了巧妙的特殊处理。普鲁斯特把“现在”“过去”两个时间段发生的事情奇妙地融合起来,形成了特殊的回忆方式。

    比如,小说的一开始,“我”从床上醒来,在半梦半醒的状态中千头万绪。由于看到了一杯茶和一块点心,使他回忆起小时候在姑妈莱奥妮家生活的情景。他在儿童时期早晨喝一杯热茶,把甜点心泡在热茶里,一边喝茶同时吃点心,他觉得其味无穷;后来等到他写《追忆似水年华》最后一卷《重现的时光》时,他重新提起了这件事,好象回到了二十多年前的儿童时代,因为他把当时的生活环境和身边的人物都想起来了,好象“过去”就是“现在”,“现在”就是“过去”,“现在”与“过去”结合了才形成了他自己的生活。没有了“过去”与“现在”的结合,即没有了时光的延续,也就没有了生命的经历(这个道理适用于所有的人)。这不仅引出了“我”的家庭身世和个人经历,还引出了盖尔芒和斯万两大家族,引出了形形色色的人物事件,整部小说的内容就是通过“我”的回忆向纵深发掘,逐步推进,最后完整地呈现出来。

    《追忆逝水年华》除了在第一部“在斯万家这边”中斯万的恋爱故事采用第三人称外,其余各部都是通过第一人称“我”叙述的,叙述者“我”的回忆贯穿全书,“我”的回忆组成了小说的梗概。小说的叙述者“我”是一个体弱多病的富家子弟。“我”从小对书画有着特殊爱好,经常出入巴黎的上层社会,也频繁往来于舞会之类时髦的社交场所,并钟情于犹太富商的女儿,然而不久失恋了。此外,他还到过家乡贡布雷小住,到过海滨胜地巴培克疗养,期间结识了另一位少女阿尔伯蒂,因为“我”发现阿尔伯蒂是同性恋,便决心娶她为妻,以纠正她的变态心理。他把阿尔伯蒂禁闭在自己家中,阿尔伯蒂却设法逃跑,于是,他多方打听她寻找她,后来却得知她骑马摔死。在悲痛中他认识到自己的禀赋是写作。他所经历的悲欢苦乐正是文学创作的材料,只有文学创作才能把昔日失去的东西找回来。这是写作《追忆逝水年华》的暗示。

    尽管小说贯彻始终的线索是“我”,但作者又常常把“我”放在一边,用很长的篇幅写别人,并且有时描写得十分细致,比如,“我”对家中的老女仆弗朗索瓦丝的描写。她一个朴实的农村妇女,头脑中充满了成见与迷信。她在主人家已经服务了多年,主仆之间建立了良好的情感关系。女主人信赖她、喜欢她,并且往往拿她天真和迷信的言论开玩笑。看似闲笔的故事增加了小说的人情味。普鲁斯特有时也描写居室和室内的陈设,有时也写些居室外面的庭园,甚至大门外的街巷,如,第五卷“女囚”中,作者不惜大费笔墨,详细描写巴黎闹市上的各种声音,使“人间”味十分真实。这一些,在增加小说醇香的泥土气息的同时,反映了“我”的敏感以及对生活的热爱。

    整部《追忆似水年华》可以说没有中心人物,也没有完整的故事,贯穿始终的只有“我”的“追忆”。小说将“我”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融合一体,既是对社会生活、人情世态的真实描摹,又是一份“我”的自我追求、自我认识的内心经历记录。小说大体以“我”的生活经历和内心活动为轴心,穿插描写了大量的人物事件,犹如一棵枝丫交错的大树,似乎可以理解为:在一部主要的“大”小说上衍生着许多可以独立成篇的其他的“小”小说。通过故事套故事,故事与故事交叉重叠的方法,描写了众多的人物事件,其中有姿色迷人、谈吐高雅却又无聊庸俗的盖尔芒夫人,有道德堕落、行为丑恶的变性人查琉斯男爵,有纵情声色的浪荡公子斯万等等,此外,小说还描写了一些下层的劳动者。这部长篇小说通过众多人物的活动,真实、细致地再现了法国上流社会的生活习俗、人情世态。我们很容易发现,整个作品中的沙龙聚会占据了巨大的篇幅:从维尔迪兰家,到斯万家,再到盖尔芒家等等。这着实让人不得不怀疑法国贵族的工作就是没完没了地参加聚会以及没完没了地应酬。正是这些聚会,改变了“我”对贵族的认识。“我”参加盖尔芒公爵家的那次晚宴之后,使“我”长期以来对贵族的种种幻想顿时破灭,意识到过去吸引“我”的只是“贵族”这个悦耳的名称而己。同样,我们也会惊诧地发现,作者竟然可以用长达上百页的篇幅描述一次聚会,不管是维尔迪兰家的星期三聚会,还是盖尔芒特家的聚餐。他通过“记忆”向读者展示了聚会的整个过程:从举办者的开始发帖子邀请,到被邀请者出门前的准备,到前往聚会的路上的巧遇,直到整个聚会的开始,最后到聚会结束后留给每个人的思索等等。他几乎在这一百多页中涉及到了聚会的每一个细节。读者通过这些无法更加详尽的描写窥见了沙龙聚会的意义:除了空虚一无所有!

    《追忆逝水年华》是一部独特的小说。它不仅再现了客观世界,同时也展现了“我”的主观世界,记录了“我”对客观世界的内心感受,抒发着“我”对所叙述的故事、交代的情节和刻画的人物形象的深入思考。

    作家普鲁斯特生前的最后十几年因为疾病基本都是在室内度过的,他习惯拉上窗帘白昼点灯工作,因此他的时间概念与我们的不同,以致有人说,我们的时钟指针是顺时针转动的,而普鲁斯特钟表的指针却是逆时针旋转的。普鲁斯特追上了后退着的时间,复得了失去的时光,获得了永久的生命。

    通过对《尤利西斯》和《追忆似水年华》两部意识流小说的简单分析,确定了一种以“内心独白”和“自由联想”为特征的全新的小说写作方法,即,通过采用大量的详尽的对精神世界的描写,强调人的主观世界和下意识的活动,注重人物的整个心理活动流程,致力于深入探寻人物的内心世界,客观上淡化了情节和语言对于构建小说文本的功能。事实证明这是一种颇为有力的表现手法:《尤利西斯》和《追忆似水年华》便是明证。

    相关热词搜索: 之流 意识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