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环境安全 > 正文

    生产能力、配置能力与自考生就业:基于问卷数据的实证研究

    时间:2020-05-30 08:58:53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打开文本图片集

    [摘要]当前,自考生的就业质量偏低,行业就业领先系数在其优势行业远低于统招生。其主要原因是自考教考分离制度不合理、助学单位专业设置不科学、培养模式普教化等。他们求职时倾向于“固守”而非流动,这抑制了配置能力的发挥。解决自考生就业质量偏低的途径在于提升自考生综合能力,建立通畅的信息传递机制及健全自考法律法规。

    [关键词]生产能力

    配置能力

    自考生

    就业质量

    信息传递机制

    [中图分类号]G79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3)01-0120-05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简称“自考”),创建于20世纪80年代初,自1983年在全国推广至今,已有近30年的历程,截至2008年年底,累计参加自考学历教育近5230万人(不计重复),累计培养本专科毕业生857.5万人,成为我国规模最大的开放式高等教育形式。关注和研究自考毕业生就业问题不仅有利于自考毕业生个人或家庭理性地对待失业问题,树立高教人力资本投资风险意识,而且也有利于国家和社会科学规划与管理高教自考事业。

    一、就业质量评价指标的构建

    所谓“就业质量”,就是借助于某种具体指标对就业状况所作的一种价值判断。如CIBC认为,评价就业质量至少应由三个指标构成:一是相对就业补偿指数;二是就业稳定性指数;三是全日制等量就业的比例①。欧洲基金会(the European Foundation)则从职业和就业安全(career andemployment security)、健康和福利(health andwell—being)、技术发展(skills development)、工作和非工作生活的和谐(the reconciliation of working and non—working life)四个关键维度确定就业质量的高低。在国内,李军峰(2003)从就业稳定性指数、工作质量指数、就业者在劳资关系中的地位和受尊重程度、福利和保障指数、较好的职业发展前景等五个指标评价就业质量;李玉春(2005)具体从客观条件和主观满意两个方面建立了就业质量的评价指标体系;刘素华等(2007)从劳动报酬、物理环境、安全环境、心理环境、养老保险、劳动合同、工会组织等方面构建就业质量量化评价体系。赖德胜等(2011)则建立了一个包括6个一级指标、20个二级指标和50个三级指标的就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并对我国各省市区的就业质量进行了测算和评价。可见,国内外对就业质量评价指标的研究,相对比较成熟,其共同特点是将就业质量的内涵理解为薪酬、工作环境、劳动关系、职业前景等与就业者的专业、教育程度、性格等相匹配的一种就业状态。

    然而,自考生群体的特殊性及他们就业中遇到的特有问题,致使以上评价指标并不能够准确地反应出自考生的就业质量。为此,本文尝试采用了行业就业领先系数这一评价指标来对自考毕业生就业质量问题进行探究。自考生行业就业领先系数,简言之,是指观测自考生在城市行业岗位相对分布状况。用其就业比重与城市中普通本科毕业生(统招生)的同一比重进行比对,若在某一行业中这个系数>1,则意味着相对于城市里就业的普通本科毕业生而言,自考生在该行业的就业更为密集,处于领先地位;若此系数<1,则意味着自考生难以进入这个行业。其中,=自考生所占行业百分比÷统招生所占行业百分比x100%。值越大,说明白考生相对于统招生在该行业就业更为密集;反之,则说明自考生难进入该行业。需要补充的是,值越大,仅表明自考生在某行业内就业更为密集,但不一定代表就业质量低。为此,沿用二元劳动力市场理论模型逻辑,我们进一步将处于主要劳动力市场(primary labor market)的岗位归类为优势工作,此类工作具有教育程度要求高、工资水平高、福利待遇好、稳定性高、工作环境宜人、有较大的职业发展空间及晋升机会等特点;而将处于次要劳动力市场(secondary labor market)的岗位归类于劣势工作,此类工作无明显教育程度要求,工资低,福利待遇差甚至无福利,工作环境较差,稳定性低,无职业发展空间等。在优势工作中,若>1,则意味着自考生在该行业就业密集且就业质量较高,反之,则意味自考生在该行业就业稀疏且整体就业质量低;在劣势工作中,若>1,则意味着自考生在该行业就业密集且就业质量低,反之,则意味在该行业就业稀疏但就业质量较高。

    二、问卷设计、数据描述及测算

    问卷包括了自考毕业生人口学信息、学业情况和就业状况三方面的信息,由卷1和卷2两部分组成。其中,卷1A部分涉及到自考毕业生学业情况信息,共21小题,包括报考前学历、学习方式(全日制或非全日制)、专业、课程课时、师资、资助、学习环境、学习援助等具体问题;卷1B部分涉及到自考毕业生人口学信息和就业状况,共19小题,包括性别、籍贯、年龄、职业规划、求职渠道、学历歧视、工作地域(东中西部)、行业性质、单位规模、专业对口、薪酬、工作流动等具体问题。卷2是针对普通高等教育大学毕业生就业行业分布的调查,其目的在于与自考毕业生就业行业分布状况做比照,共12题,主要涉及到相应的就业状况信息。此外,我们还设计了较科学的访谈提纲。“多重视角下的大学毕业生起薪偏低研究”课题组于2010年3月29日至2010年5月31日对北京、广东、深圳、浙江、广西、云南以及湖北武汉等地区2008年和2009年毕业的自考生进行了抽样调查,调查采用了网络调查与实地调查相结合的方法。网络有效数据70份,实地发放问卷800份,回收有效问卷779份,占97%,另外,我们还深度访谈部分调查对象。表1列出了主要变量的统计信息,其中,在849份有效样本中,女生占总样本的55%,男生占总样本的45%;2009年毕业生占到总样本的65%,2008年和2007年毕业生分别为25%和10%。从地区分布看,东部地区包括北京(占比9%)、广州(占比20%)、深圳(占比16%)和浙江(占比10%)四地区;中部地区为湖北(占比35%);西部地区为广西(占比7%)和云南(占比3%)。从工资水平分布看,“≤1200”、“12003000”分别为8%、44%、32%和16%,月工资在1200至2000区间的样本占比为44%。说明当前近一半自考生工资水平偏低,这与我们对自考生工资水平不高的判断一致。从专业性质看,文史类专业样本占总样的71.9%,理工类占比28.1%。其中,文史类具体包括管理(样本占比23.1%)、文学(占比26.5%)、法学(占比9.4%)、教育(占比11.8%)、医学(占比1%),说明目前自考教育专业设置文理失衡、缺乏特色化与科学化,而这会进一步影响自考生的就业结果。从就业单位类型看,就业于“非教育组织系统”,“正规教育组织系统”,“党、政府部门及国企”,“企业事业单位”,“自我雇佣”和“其他”,比例依次为19%、8.1%、3.3%、28.5%、9.6%和31.5%。对数据进一步分析发现,就业于“非教育组织系统”的样本占整个教育组织系统的70.1%,就业于企业事业单位中自考生从事社会服务业的比例为78.2%,这说明整体上自考生就业质量不高。其内在机理有待后文验证与分析。因此,从样本基本信息看,我们认为本次抽样调查数据具有较好的代表性。

    按照上文对行业就业领先系数的界定,我们进一步将教育文化、党政机关、金融房产等处在主要劳动力市场的工作归类为优势行业,将社会服务、自我雇佣、其他类等处在次要劳动力市场的工作归类于劣势行业,结合问卷2的调查数据,测算出自考生在教育文化、党政机关、金融房产业的行业就业领先系数值依次为1.2、0.2和0.4,在社会服务业、自我雇佣、其他类行业领先系数值依次为1.3、0.8和1.8。详见表1。

    从输出结果看.在优势行业中,尽管自考生在教育文化行业就业领先系数值(值为1.2)较大,但鉴于七成的样本当前就业于教育组织系统中的非正规教育组织系统(各类教育培训机构或班),故他们的就业质量实质仍较低;在劣势行业中,自考生在社会服务业和其他行业的值大,在“自我雇佣”中值较小。加总显示,劣势行业的行业就业系数远高于优势行业的系数值(前者均值为1.3,后者均值为0.6)。

    三、自考生就业质量低的原因分析

    (一)自考生就业中的“生产能力”考察

    人力资本理论认为,教育之所以能够提高受教育者的收入,在于教育具有生产能力。生产能力(production capacity)是指受教育程度较高的劳动者与相同的其他生产要素相结合能生产出更多的产品。若用边际来表示,生产能力则体现为在其他要素不变的情况下每增加一单位受教育程度所增加的产品产量(赖德胜,1998)。自考生在优势行业就业领先系数值远低于在劣势行业就业系数值,近五成的自考毕业生的月工资水平在1200至2000元之间,且在2008年和2009年间,自考生的工资平均水平与普通高校毕业生相比分别低于697元和164元,这些证实了当前自考生的就业质量偏低。说明相对自考生而言,存在教育生产能力“失灵”的现象。

    之所以如此,与自考实施“教考职责分离”制度相关。“教考职责分离”制度的核心即“办考者不办学.办学者不办考,命题者不辅导”,其最终目的是保证自考教育质量,取得社会信誉(郭光明,2001)。从制度的初衷看,它既使教师自觉地按照课程教学大纲和基本要求组织教学,注重教学研究,改进教学方法,求得好的教学效果,又能促使学生树立端正的学习态度,努力学习并掌握课程的基本内容、重点内容,经受课程学习结束后的考试检验,从而形成重教重学的良好氛围,不断提高教学质量。然而,在现实中政策则逐渐朝向背离其初衷的一端发展,不但没有使自考教育质量显著提升反而是自考生在学习、就业工作管理与指导中处于边缘化状态,就业质量自然低(郭浙斌,2007)。

    同时,自考的专业设置不科学、培养模式“普教化”,也是导致自考生生产能力不足的原因。在自考专业设置中,多数与普通高等教育学校所设专业雷同,甚至有重复设置现象,其后果是自考生在处于共同劳动力市场时面临被替代的风险扩大而处于明显的劣势地位。在现实中,高教自考大都是借助普通高等学校力量兴办的,并由普通高校担任主考院校。这就逐渐导致自学考试制度从学术标准、专业考试计划的制订到教材的选择、课程的设置、命题、阅卷甚至文凭颁发,都紧密依赖于普通高校,成为普通高校的“复制品”(韦剑文,2007);而自考教考分离制度则进一步固化了专业设置乏科学、培养模式普教化这一现象。社会助学机构(教学机构)仅负责专业开设、课程安排和定期教学等基本教学任务,为降低风险、节约成本,多数助学机构倾向于开设成本低、投入小、发展速度快的文史类专业,而尽量不开设或缓开设那些受教学条件限制、需要投入大量资金的理工类专业(如医学、工程等专业)。当前,多数助学单位开设自考专业表目中文史类专业居多,理工类、应用性较强的专业偏少。在课程安排上,助学机构“能不开就不开、能不上就不上”,从而产生“比起高校同专业的课程门数,自考生所学课程明显偏少,很难形成扎实系统的知识结构”的不良局面(周霖,等,2007)。问卷数据也证实了此点。在一项“您认为所读自考院校课程设置科学吗”的回答中,选择“有很大缺陷”的样本占66%,选择“很合理”样本仅占9%,选择“比较科学”和“不知道”的样本依次为20%和5%。此外,在日常教学上,自考的师资薄弱问题也较突出。助学单位为节约办学成本,常聘请一些高校退休教师、企业退休人员甚至是在校研究生作为任课教师。师资的强流动性和低专业性,使多数学生的学习需要不能得到最大满足,学习困惑不能得到及时解答。近五成的学生仅通过识记的方式学习应对考试,对专业知识掌握内化不够,知识存量不高,生产能力不强。问卷中,在“您对所学专业的师资状况感觉如何”的调查中,仅14%的样本选择“非常满意”;在“您一般时如何解决课堂内难懂的知识点时”调查中,46.7%的样本选择了“死记硬背”,19%的样本选择了“上网搜寻”,27.3%的样本选择了“同学间讨论”,而选择“求助代课老师”的样本仅占总量的7%。自考生知识结构失衡,在实际工作中既缺专业知识又缺实际操作经验,从而导致其生产能力的不足,降低了就业概率,阻碍了自考生预期收益的实现。

    (二)自考生就业中的“配置能力”考察

    配置能力(allocation capability)是指发现机会、抓住机会,使既定资源得到最有效配置从而使产出增加的能力,用舒尔茨(1975)的话来说即“处理不均衡状态的能力”。配置能力人人都有,只是大小不一,当条件变化时,人们都会对自己的资源配置做出调整与优化,以求获利更多或损失更少(赖德胜,2011)。对于自考生而言,配置能力可以理解为自考生在现实不均衡的就业环境中,获取和处理就业有关的信息、重新配置既定资源从而实现自我得益最大化的能力。这种能力优先于生产能力,决定着自考生就业质量的高低。

    一般而言,配置能力的充分发挥取决于两个条件,一是经济的非均衡程度,二是市场半径即资源配置空间的大小。经济非均衡程度越明显,配置能力的回报越大,教育收益就越高;市场半径越大,资源得以配置的空间越大,配置能力的效率越高,个人得益也就越大。审视当前我国的劳动力市场,无论是从劳动力市场自身发展状况看还是劳动力供给主体看均处于不均衡之中,我国正处在产业结构升级、社会转型期中,经济的非均衡可以说是比较明显的。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推进,市场的不断深化,市场半径亦在不断扩大,自考生的就业质量理应是较高而非低的。然而,现实却有悖于此判断。

    相关热词搜索: 问卷 生产能力 自考生 配置 能力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