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休闲生活
  • 教育教学
  • 经济贸易
  • 政法军事
  • 人文社科
  • 农林牧渔
  • 信息科技
  • 建筑房产
  • 环境安全
  • 当前位置: 达达文档网 > 达达文库 > 环境安全 > 正文

    道家经济思想与封建小农经济的比较分析

    时间:2020-08-15 07:55:42 来源:达达文档网 本文已影响 达达文档网手机站

    摘 要:本文从农业经济思想史的角度,分析了道家经济思想和封建小农经济现实的渊源与异同,分别讨论了阶级利益斗争、生产资料私有制、社会经济关系格局、生产技术进步观念等问题。

    关键词:道家;经济思想;小农经济

    小农经济作为一种生产结构,在我国封建历史上长期存在。小农经济是拥有小块土地或没有土地的农民,只拥有自己的生产工具,不剥削他人的劳动成果,从事一家一户为一个生产单位的个体生产。道家思想中的理想社会有一定小农经济的特征,很多主张与小农经济的生产结构和特征有着微妙的思想渊源。但他们经济理想中的农业生产很大程度上并非封建社会现实中的小农经济,造成这种差异与道家学派的哲学观念、阶级背景、未看清当时的社会生产力水平及封建社会实质是分不开的。

    道家经济思想在我国农业经济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道家思想的代表者是在春秋时期的社会变革中败落下来的奴隶主贵族阶级,他们失去了往日荣华和剥削他人的权利,怨恨那些在破坏旧制度、旧秩序中起了带头作用的地主阶级,即变革中的政治代表人物。但他们感到自己已无力同这些新的“在位者”较量,只好以隐居避世来表示自己对现实的不满,因而其政治经济思想更加偏离了封建社会现实。

    一、天道自然无欲论与农业生产活动

    道家的经济思想以哲学思想为基础,《老子》哲学的最高范畴是“道”,同时蕴含着宇宙自然观和社会人生观。道的运动不是使事物向更高的层次发展前进,而是周而复始,“复归其根”,这就是“常”,就是“自然”。农业劳动是人与自然相协调的最朴素的生产活动,只有顺应了自然规律,才能从自然的恩惠中取得农产品。农业生产依靠土地和天气的特性,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并使人们无时无刻不注意到自然的存在,它的力量之强大,不可违背。因此,道家思想主张人类生产活动绝对要以农业为主,只有在农业生产中才能保持天性、顺应天道。

    在消费观念上,道家思想主张知足和寡欲。道之自然是“真”和“朴”的,反对一切贪欲,如果欲望超出了最简单、最原始的生活需要,就不能保持真、朴,净化心灵。在这样的“崇俭”和反对纵欲的思想下,农业作为人类满足衣食等基本欲望的生产活动只提供基本的消费品,理应是唯一的经济活动。道家拒绝社会产品的多样化,反对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需要指出的是,尽管我国历代封建帝王大多推行重农抑商政策,百姓坚定的“重土”情节, 以及千百年来中国超稳定农业社会的现实,都证明了农业生产活动对我国封建社会的重要性,但各阶级对土地、对农业的重视甚至崇拜并非出于道家思想倡导的天道、自然、无欲论,反而恰恰把土地看作政治统治的基础工具、财富的象征和纵欲的物质依靠。

    二、“无生有”与农业生产资料私有制

    人为其身所累,为“有”而争,由于事物向相反方向运动,没有人可以在“争”中永远获利,只能带来混乱与利益损害。老子指斥私利之害,因为在生产关系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人剥削人的情况下,一些人获得物质财富,必对不能获得者有害。他盼望能够出现“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的局面。

    胡寄窗先生在他的著作中揭示了“无生有”与道家思想反对私有制的内在联系:老子主张“生而不有,为而不伊。”人们从事物质资料的生产,但不占有生产资料及其产品。他们所以反对私有制,是因为私有观念存在,不能使人“见素抱朴”。但老子并不绝对否认私人利益,人们可以以不私有作为手段得到私有的结果。这是集体的利益优先于个体的利益,个体自亦在其中矣。

    然而道家思想这种对私有制的独特解释,并不属于道家经济思想体系的必要部分。因为他们尽力阐释“无”可以达到“有”的结果,是在劝说新兴地主阶级不要极度扩张。而道家的至高境界是无欲,“有”的结果并不重要。可见他们没有完全遁世,还存有挽回社会现实的幻想。

    在唐中叶以前,中央还有力控制土地兼并,均田的小农经济生产结构成为中央抑制地方势力的统治工具。尽管小农表面上拥有土地使用权和部分买卖权,但实际上是国家所有,因为行政势力完全可以干涉控制小农的土地,随时可以将其没收。此时,在广大小农阶级内部,可以说比较接近道家理想中的所有制。可是一旦中央统治者竭泽而渔,狂征暴敛,土地为其私有的性质便会凸现,道家理想式的公有只是个伪装。后来皇权无力控制地主土地兼并时,地主经济占主导,私利和私有制的相互强化彻底打碎了公有的幻想。

    三、小国寡民理想勾画出的小农经济图景

    “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者死不相注来。”这样的社会特征可以归结为两点:封闭性和落后性。

    小农经济具有离散性和封闭性,这一点与小国寡民的社会图景是一致的。小农经济以家庭为生产单位,在生活消费品上自给自足,很少发生交换关系,社会分工极不发达。但这种需求和产品上的单一绝非道家哲学理想中的自觉式的寡欲所致,而是社会生产力所限,并且小农经济的封闭性正在自我强化,很难有冲破这种格局的动力。

    落后性是小国寡民图景的另一特点,生产力极其低下,拒绝生产工具的发明改进,没有交换关系,也没有交通关系,没有战争。然而现实中的封建小农经济生产格局恰是各方利益斗争的过程,小农在统治者集权统治、重农抑商、豪强土地兼并、自然灾害的作用下被迫选择这种生产方式,它还在宗法制和重土思想下强化。小农们在夹缝中生存,会努力保护自己家族内部的利益,当先进的生产工具出现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他们会毫不犹豫地投入使用,以丰富家庭产品,改善生存条件,“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只是幻想罢了。

    四、反进步观与真实世界中小农经济的脆弱性

    老子认为“民乡秘器,国家泼昏,人乡技巧,奇物滋起。”他的反进步观不但没有唤起民间在对“道”的崇拜作用下拒绝新工艺,反而在封建统治者的别有用心下,成为了愚民政策的思想建议。正如上所说,落后性绝非小农的意愿。因为落后性必然伴随脆弱性,过于消极地面对自然经常使他们颗粒无收,食不果腹。现实说明落后的原因是缺乏改进工艺、加强分工及交换的制度条件和初始的物质条件。

    五、无为政治经济思想与小农社会格局

    赵靖先生在他的著作中谈到:道家的“无为而治”,在经济政策和管理方面表现为自由放任主义的思想和模式。自由放任主义在中国经济思想史虽然不占支配地位,但是,放任主义与干涉主义的斗争贯穿整个封建社会,几乎在一切重大的经济决策问题上都表现出来。战乱年代后形成的统一王朝大多会采取“与民休息”的安民政策,同时限制、削弱地方势力。较开明的君主会发现这种所谓的“无为之治”下的小农经济社会格局可以带来社会的繁荣。然而随着君王换代官僚集权以及社会兴盛诱使出的贪欲爆发,中央政治危机和地主经济的侵蚀会破坏安定的局面,农民起义现象普遍。

    封建社会的内在机制是,统治者在背后设定好制约其反对势力同时限制百姓的内在制度力量,在“无为”的掩饰下坐享小农格局下的安定与兴盛。地主阶级随时伺机挑战这种格局,企图建立自己控制下的农业经济,斗争的结果是朝代的变更,王权易主,然而从长期的意义上讲,小农经济格局在封建社会是具有稳定性的。

    参考文献

    [1]《中国经济思想史》.胡寄窗. 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8.

    [2]《中国古代经济思想名著选》.赵靖.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3]《中国古代思想史论》.李泽厚.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

    [4]《农业经济学》.孔祥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

    相关热词搜索: 小农经济 道家 封建 思想 分析

    • 生活居家
    • 情感人生
    • 社会财经
    • 文化
    • 职场
    • 教育
    • 电脑上网